高中信息技术 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课件 粤教版必修1
- 格式:ppt
- 大小:636.50 KB
- 文档页数:8
2.4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教学设计: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后,掌握了一些信息获取的主要策略与技巧,巩固了获取信息的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
但是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与他们协作方面的能力仍有欠缺,本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意识,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活动来完成任务。
由于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旅游令人关注,所以学生对上网和搜索旅游信息是比较感兴趣的。
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效果分析:设计的学习任务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富有趣味性.,又能引导学生经历获取信息(尤其是通过因特网)--评价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利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全面、综合地体现了信息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本案例有这样几方面的优点:第一,无论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还是开展教学的角度,案例设计都比较完整;第二,以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地展开学习;第三,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并达成问题的解决。
但是,最后评价环节有所欠缺,时间上有点紧张,评价环节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这方面还需要加强。
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教材分析:本节是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信息的获取”第四节的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到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了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并能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
本节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旅行计划的活动任务,旨在使学生把前三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提炼和综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获取信息,自主开展活动,编辑信息,有效总结,合理评价,从而获取信息的技巧,并对所涉及的人文问题有深刻认识。
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评测练习:练习任务一:练习任务二:练习任务三:练习任务四: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课后反思:任务情境的设计恰当与否与讲解生动与否,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4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教学设计: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后,掌握了一些信息获取的主要策略与技巧,巩固了获取信息的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
但是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与他们协作方面的能力仍有欠缺,本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意识,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活动来完成任务。
由于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旅游令人关注,所以学生对上网和搜索旅游信息是比较感兴趣的。
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效果分析:设计的学习任务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富有趣味性.,又能引导学生经历获取信息(尤其是通过因特网)--评价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利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全面、综合地体现了信息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本案例有这样几方面的优点:第一,无论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还是开展教学的角度,案例设计都比较完整;第二,以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地展开学习;第三,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并达成问题的解决。
但是,最后评价环节有所欠缺,时间上有点紧张,评价环节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这方面还需要加强。
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教材分析:本节是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信息的获取”第四节的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到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了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并能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
本节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旅行计划的活动任务,旨在使学生把前三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提炼和综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获取信息,自主开展活动,编辑信息,有效总结,合理评价,从而获取信息的技巧,并对所涉及的人文问题有深刻认识。
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评测练习:练习任务一:练习任务二:练习任务三:练习任务四:2.4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课后反思:任务情境的设计恰当与否与讲解生动与否,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走进新化紫鹊界秦人梯田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某某息技术基础2、年级:高中一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某某教育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信息的获取第四节5、学时数:2个课时,本内容为第1课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收集、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学会使用Word文档编辑整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旅行计划设计的过程中,形成确定信息获取来源、选择采集方法、及存放信息的方法。
通过整合信息展示设计成果,初步了解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正确评价与欣赏他人成果,促进同学间合作、交流。
培养高尚信息道德,合法获取信息。
2、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综合活动课。
通过分组方式,结合实际,以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组内分工合作,搜索编辑信息,有效整合,完成旅游计划,最后,通过汇报、展示学生作品,达到整理本章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的目的。
3、学情分析:某某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而且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实践基础及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思想也比较活跃,对旅游信息比较感兴趣的。
4、设计思路:以“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的内容线索和结构设计组织学习活动。
三、教学过程描述四、教学反思参考资源(1)中国旅游休闲网(2)中国旅游信息网(3)中国旅游网(4)中国钢铁摄影网。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教学案例设计——华侨中学彭敏一、案例背景信息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2.年级:高中一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请在教材版本前的括号内打“P”)()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教出版社4.学时数:本节第一课时,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确定选题、合理分工、搜索资料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网络有效的获取信息,并能将它们形成一个系统结构,能够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选择信息来源,并获得信息。
过程与方法:能够开展合作、正确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能够正确评价所获取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利用网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能够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伦理道德,合法地获取信息。
(二)课题分析这是一节综合活动课,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网络信息搜集的实践,在前面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体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小组合作分工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确定成果也是很关键的一步,需要考察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设计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相结合,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形成目标成果。
时间流程图如下:三、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2.关键环节提炼(1) 首先的情境创设十分的重要,让学生融入这个旅游的轻松与向往的氛围中去,同时展示教师的旅游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亲自动手设计一个符合某种需求的旅游计划,让同学们也做一个小小的策划师。
从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所以事先的引导十分的重要。
(2) 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完成这个信息收集的任务时,贯穿一个对信息的统筹管理的概念进去,让学生学会如何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培养学生做计划的条理性思维。
(3) 学生通过上网的形式获取网络资源,大多数同学已经比较的熟练,但是围绕某个主题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是很少,所以一定要做好对资料的有效性、多元性和可用性进行说明。
2.4.3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够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3、能够正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
4、能够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伦理道德,合法地获取信息。
5、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活动目的,布置任务和分组,分组自由观摩“北京四天游.ppt”和“放眼看桂林.ppt”两个旅行计划作品,提出问题:两个旅行计划中包含了旅行计划的哪些需求信息?以此引导学生了解设计旅行计划的需求和完成任务需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应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名同学为组长,组织组员对确定的角色角色进行旅行需求、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等情况分析,并作好分工安排,小组成员选择适当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协作组长填写《旅行活动计划表》。
要求每位同学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都要填写“信息采集卡”,负责景点介绍的同学要完善“景点介绍.doc”,负责地方特色美食介绍的同学要完善“地方特色食品介绍.doc”,负责旅游费用统计的同学要完善“旅游费用计划表.xls”,以此达到让学生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能够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能够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伦理道德,合法地获取信息。
最后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完成分工任务的情况,填写“自我学习评价表.xls”,并在下课前提交到教师机。
“自我学习评价表”中列出了八个评价项目:“搜索和收集信息”、“完成分组任务”、“独立工作能力”、“合作意识”、“介绍能力”、“角色扮演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结论能力”,划分四个不同的水平等级,并给予相应的具体数值:初级(1分)、中等(2分)、较好(3分)、典范(4分),做到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地评价,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得到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