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土地生态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792.50 KB
- 文档页数:78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思路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定量评价是衡量土地整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定量评价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贡献。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来介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定量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一、思路1.确定评价指标:根据土地整治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如生态恢复指标、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资源保护效益指标等。
2.构建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构建评价模型,可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经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等,建立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3.数据收集与处理:根据评价模型的要求,收集土地整治前后的相关数据,如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利用数据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质量。
4.统计分析和模型验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值,并使用验证方法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5.结果解释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进行解释和评价,综合考虑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评价的综合结果。
二、方法1.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指标间的关联度模型,分析各个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和相对重要性,进而判断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
2.生态足迹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对土地整治前后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量化和对比,计算出土地整治后的生态足迹差异,从而评估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评估农村土地整治后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从而定量评价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4.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法:该方法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指标权重分配和加权求和等方法计算出可持续发展指数,以此来定量评价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以上只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土地、水体、植被、动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是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量化和评估,以了解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本文将从土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循环等方面,探讨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土地保持是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土地保持指的是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能力,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可以通过测定土壤侵蚀率、水土流失量等指标,评估土地保持功能的强弱。
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和耕作方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可以通过调查和监测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评估土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评价结果可以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恢复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评价结果还可以用于制定保护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最后,碳循环是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上不同环境中的转化和流动过程,包括碳的吸收、释放和储存等。
土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储存和吸收功能,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可以通过测定土地的碳储量、碳吸收速率等指标,评估土地的碳循环功能。
评价结果可以为制定碳排放减少政策、开展碳交易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是了解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评价土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循环等功能,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沈阳市土地利用生态水平评价摘要以沈阳市为例,应用权的最小平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沈阳市的特点,建立土地利用生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土地生态水平评价。
结果显示:2005—2008年沈阳市土地生态水平都处于“优秀”水平,整体上呈现稳中求进态势。
表明最小平方法定权和物元模型在土地利用生态水平评价中应用切实可行。
关键词权的最小平方法;生态水平评价;物元模型;权重EcologicalLevelEvaluationofLandUsinginShenyangCityLI Hong-taoHE Hong(Land Branch of Shenyang Land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5)AbstractTaking Shenyang as an example,evaluation criterion weight was determined by 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enyang,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ing ecological level was established,and the evaluation on land ecological level was studied by matter element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and ecological level of Shenyang was excellent from 2005 to 2008,and the whole situation was maintainting stable. It indicated that it was feasible to apply the 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 and matter element model on evaluating ecological level of land using.Key words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ecological level evaluation;matter element model;weighted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对研究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土地生态评价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对土地的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判和分级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价土地生态质量,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1.环境质量指数法环境质量指数法是一种客观、综合评价土地生态质量的方法。
该方法以土地环境中的水质、土壤质量、空气质量等指标为基础,通过建立权重系数和评价模型,对土地环境进行评价。
通过计算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对土地的生态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为土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法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土地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评估生态系统对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转化和储存能力。
通过对不同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状况。
3.土地生态功能评价法土地生态功能评价法是一种根据土地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综合评价土地生态功能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土地的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地面积和土地质量等要素的调查和评估,结合土地的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需求,评价土地的生态功能状况。
通过对土地生态功能的评价,可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土地景观评价法土地景观评价法是一种通过对土地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和景观质量进行评估,综合评价土地生态景观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土地景观特征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土地景观的完整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通过对土地景观的评价,可以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稳定性,为土地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5.土地物质循环评价法土地物质循环评价法是一种通过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介质中的物质循环进行调查和评价,综合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土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输出和转化过程,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对土地物质循环的评价,可以揭示土地生态系统的状况,为土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土地生态评价的基本原理土地生态评价的基本原理土地生态评价是针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评定的过程。
Its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一、评价目标的明确进行土地生态评价需要明确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尺度和评价的目的,以确定评价的目标指标体系。
评价对象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单元;评价尺度可以为点位、样地、地块、小流域等;评价目的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土地保护等。
二、评价因子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评价因子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
一般将评价因子分为状态指标和功能指标两个方面。
状态指标通过描述土地的自然属性反映土地质量,如土壤理化特征、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功能指标反映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过程,如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环境调节功能等。
三、指标定量化对选择的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定量化方法包括定性分级、量化评分、数学模型计算等。
不同类型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定量方法,但应尽量进行客观计算,减少主观打分。
四、指标权重确定由于不同评价因子对土地生态的贡献不同,需要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权重确定方法有多目标决策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
权重的合理确定是评价的关键。
五、评价Integration根据每个评价因子的定量值与权重,采用加权叠加的数学方法得到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即最终的土地生态评价结果。
六、结果分析应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不同土地利用单元的生态质量优劣和生态风险,为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土地生态评价的最终目的。
通过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土地生态评价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支撑。
但受限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多变性,土地生态评价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
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管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是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效果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首先,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一种常用的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用价值,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
其次,生态足迹分析是另一种常见的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荷程度,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其生物承载力,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生态足迹,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生态风险评估也是一种常用的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生态风险是指由于土地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潜在风险。
通过对生态风险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生态效益评估还可以结合经济效益评估进行综合评估。
土地资源的管理往往涉及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通过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可以找到最佳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案。
例如,在农业发展中,可以通过综合评估农业产出、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还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实现。
模型是对复杂系统进行简化和抽象的工具,可以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立合理的模型,可以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足迹分析、生态风险评估、综合评估和建立模型等。
如何进行土地生态与环境评估土地生态和环境评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土地生态与环境评估的方法和意义。
首先,土地生态与环境评估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土地的生态和环境数据,对土地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特征和环境影响,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在进行土地生态与环境评估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地的自然条件。
例如,土地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条件是评估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地质调查和地貌测量数据,了解土地的岩石类型、土层性质、地形起伏以及水文特征。
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土地是否适合进行农业、建设或其他用途。
其次,评估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也是至关重要的。
生态特征包括土地的植被覆盖、动物种群、土壤质量等。
我们可以通过采集植物标本、调查动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并进行土壤检测和分析,评估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的生态平衡是否被破坏,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系统。
除了自然条件和生态特征,土地的环境影响也是土地生态与环境评估的重点。
环境影响包括土地的污染情况、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等。
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数据,监测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变化,评估土地面临的环境问题和风险。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减少土地的环境影响,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土地生态与环境评估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更重要的是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特征和环境影响,我们可以识别土地的优势和劣势,为土地的功能分类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当我们评估出土地的水文条件良好,适宜发展水资源利用时,我们可以将其规划为水库或人工湖区域,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土地生态评价是对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和指标分析的过程,旨在揭示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和评价模型建立等步骤。
首先,在进行土地生态评价时,需要选择一些反映土地生态情况的指标。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退化程度等。
土地类型可以反映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资源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可以反映土地的生态恢复能力,土地利用变化可以表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而土地退化程度可以反映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可以根据特定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指标,如土地水土流失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其次,在指标选择的基础上,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等方法。
专家打分法是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分,然后按权重大小进行排序。
层次分析法是基于一系列层次结构,通过比较各个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是根据信息熵的原理,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熵值,进而确定其权重。
最后,需要建立评价模型,将以上选取的指标和其权重进行综合评价。
常用的评价模型有加权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
加权综合评价模型是将各个指标的权重乘以其得分,然后再进行汇总计算,得到土地生态评价值。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通过模糊数学理论,将各个指标的得分转化为隶属度,再进行隶属度的加权平均,得到土地生态评价值。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再与其得分相乘,再进行汇总计算,得到土地生态评价值。
综上所述,土地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和评价模型建立等步骤。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土地生态质量,为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提供我们日常所需的食物、能源和建设用地,还维系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评价,意味着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以确保我们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首先,生态效益评价需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农田的灌溉和施肥会导致土地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而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则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大气污染。
因此,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效益,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模式、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质量等多个因素。
其次,生态效益评价需要考虑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系统,包括土壤、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
评估土地生态系统的效益,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耐受力等要素。
例如,在评估农田的生态效益时,需要考虑土壤质量、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药使用等因素,以确定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三,生态效益评价需要考虑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却是持续进行的。
因此,评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不仅需要考虑当前状态,还要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这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工具,分析土地利用历史数据和趋势,预测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生态效益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生态效益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评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不仅需要关注土地本身的生态特征,还要考虑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这一评价过程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既有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也有经济学、社会学和政策科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1概述1.1生态安全的概念1)生态安全的背景“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
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
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
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土地生态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系统、科学、综合的评价,包括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多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
它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潜力及发展方向的评价,为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土地生态评价的整体流程及每个环节的详细描述,以供参考。
一、土地生态评价的整体流程1.确定评价的土地范围和目标:确定评价范围,明确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目标。
2.收集基础数据:通过遥感调查、现场勘察和文献调查等方法,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基础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和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对于不同的评价目标,指标体系也可能有所变化。
4.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达到评价指标的量化和综合分析。
对于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5.编制评价报告:在达到评价指标的量化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编制评价报告,提出土地生态评价的总体结论、具体问题以及发展建议等。
二、土地生态评价各环节的详细描述1.确定评价的土地范围和目标确定评价的土地范围,可以采用行政区、地貌、生态系统、自然条件等多种划分方法。
评价目标应该包括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指标。
2.收集基础数据基础数据的收集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基础数据的获取。
除了遥感技术和现场勘察外,文献调查也是获取数据的一种有效途径。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评价目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关键。
常用的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为了达到比较专业化和科学系统性,多采用层次化指标体系,该体系可分为主体和次体指标,并根据其实质和权重进行排序。
第30卷 第1期2 0 1 2年3月海 洋 学 研 究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Vol.30 No.1Mar.,2 0 1 2文章编号:1001-909X(2012)01-0082-13收稿日期:2011-09-05 修回日期:2011-11-10基金项目: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专项(SY04-0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GY02-2009T03)作者简介:刘国霞(1984-),女,甘肃定西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岛海岸带遥感方面的研究。
E-mail:lguoxia@qq.com*通讯作者:张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zhangjie@fio.org.cn2008年海陵岛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评价刘国霞1,2,张 杰*1,2,马 毅2,李晓敏2,包玉海1(1.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010022;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摘 要:以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布局和选址经验为基础,以海陵岛200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样本,选取对海陵岛土地利用布局影响最大的土壤类型、高程、坡度、坡向、离岸距离和交通条件6种因素作为评价因素,采用栅格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与评价因素等级组合的频繁度,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各评价因素下的适宜度,求出各评价因素的适宜度权重,运用加权求和法获得海陵岛2008年土地利用在全部评价因素下的综合适宜度,并对综合适宜度进行分等定级。
评价结果表明,海陵岛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非常适宜的占总面积的41%,中等适宜的占28%,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有林地,分布在马尾山等山脉,主要受高程和土壤类型影响;一般适宜的占2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养殖水面,分布在离岸较近的海湾,主要受离岸距离和交通条件影响;临界适宜的占11%,不适宜的约占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旱地,分布在北极村等村庄周边,主要受土壤类型和高程影响。
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3.土地利用系统: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4.土地性质: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
(简答)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质量: 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由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6.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7.土地潜力:也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业、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9.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0.土地生态评价: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重点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提供服务。
11.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1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特殊情形而使用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13.生态系统管理: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