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7.50 MB
- 文档页数:16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可引起全身性出血和败血症,严重危害猪的生长和生产。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将结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特点1.易传播: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途径感染猪只,尤其是在密集养殖条件下易造成疫情扩散。
2.高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细菌,容易侵入宿主的血液和组织引起全身性感染,对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多发季节: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易发生,因为这种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繁殖。
4.潜伏期短: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猪只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病变发展迅速,呈急性感染的特点,病情恶化迅速。
5.易引起死亡: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导致全身出血、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猪只死亡。
二、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猪场通风良好,控制环境温湿度,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严格落实饲料卫生制度,防止食物受污染。
2.提高养殖水平: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防疫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定期做好猪只的健康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
3.科学用药:对疑似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进行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药物。
4.加强疫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场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掌握病情发展动态,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5.加强入场检疫:引种猪只和疾病携带者进场前应进行严格检疫,阻止病原菌传播源的输入。
对疑似感染病例的肉及其制品,要及时销毁处理,避免病原菌在场内传播。
6.加强动物隔离:严格控制猪群流动,避免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与其他健康猪只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
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起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
秋冬季该病更是多发,以下了解猪副嗜血杆菌病怎么解决?猪副嗜血杆菌病用什么药。
一、预防措施:
1、严格消毒
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d。
2、加强管理
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二、治疗方案:
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
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应进行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素。
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0.2ml/kg,每早肌注1次,连用5~7d。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注1次,连用5~7d。
3、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mg/kg,每日1次,连用5~7d。
4、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
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菌素、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5、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
秋季为多发期,希望朋友们能多多注意!。
畜牧堂王老师为你,讲解该疾病的治疗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用什么药?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0.2毫升/千克,每早肌注1次,连用5~7天。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毫克/千克,每晚肌注1次,连用5~7天。
3、土霉素纯原粉: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毫克/千克,每日1次,连用5~7天。
4、抗生素: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
5、纤维素溶解酶: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猪副嗜血杆菌病**药是哪些?猪副嗜血杆菌易对抗菌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目前本菌主要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用药前**好做药敏试验,科学用药。
猪副嗜血杆菌病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又易与蓝耳病、流感、猪链球菌病等混淆,所以一旦出现疑似症状,不要盲目用药,以免贻误病情,一定要在确诊后再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如何对猪副嗜血杆菌病进行诊断鉴别?因为猪副嗜血杆菌病常在多种原发病发生之后再发生,病情比较复杂,常导致误诊而延误治疗。
可以根据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病症状进行诊断鉴别。
1.猪副嗜血杆菌病与蓝耳病、附红体病或弓形体病的诊断鉴别:本病因表现发烧、呼吸困难、皮肤潮红,耳朵发紫等症状而易被误诊成蓝耳病、弓形体病或附红体病。
但蓝耳病常会导致种猪的一系列繁殖障碍,母猪易流产,而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针对2周龄-4月龄的猪。
弓形体病或附红体病是皮肤表面有出血点,不同于本病的皮肤潮红、发紫症状。
2.猪副嗜血杆菌病与猪流感、胸膜肺炎的诊断鉴别:三种病都表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易被误诊。
但猪流感常在冬春季节发生,发病急,传播快,一周左右可恢复健康,死亡率几乎为零,且一般没有皮肤、耳朵发红、发紫症状。
猪患胸膜肺炎时,咳嗽与呼吸十分剧烈,常呈犬坐式张口呼吸,而患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猪是每次2-3声的轻微短咳。
猪副嗜血杆菌病具体的防治措施
根据临床症状、及用药治疗效果,初步诊断为副嗜血杆菌感染。
分析致病原因:一是天气应激导致抵抗能力下降;二是猪群密度湿度过大,栏舍内空气不流通。
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抗菌消炎为主――莫林美1包、沃尼康2包、圆兰康散1包, 拌料200斤,全群小猪连续使用7天;两头严重猪注射头孢旺1支、嗜血康5ml。
用模范碘1:500两天消毒1次,连续3次消毒。
一周后回访该场,除1头不食小猪死亡外,猪群无新增病例,毛色有所好转,采食量逐渐恢复正常。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革拉瑟氏病。
从四年前至今,国内各地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越来越频繁。
发病原因主要有:1、猪发生支原体或蓝耳病等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副嗜血杆菌趁虚而入;2、本菌属于条件性细菌,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
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诱因。
防治措施:本病疫苗免疫保护率不高,主要是从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入手。
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一般可每吨料中添加药物沃尼康2kg、莫林美1 kg、圆兰康散1 kg预防;治疗上要在发病初期尽早用药,而且用量要适当加大。
注射用药可选用头孢旺、嗜血康等药物。
副猪最好的治疗⽅法
副猪是由猪副嗜⾎杆菌引起的疾病,养殖户可选⽤穿⼼莲、氟本尼考、恩诺沙星等药剂对病猪进⾏注射,每天⼀次,连续注射3天,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预防⽅案
1.减少应激
在仔猪断奶时,把母猪赶⾛,让仔猪留在原圈饲养,不进⾏转圈,合群及并群⼯作。
另外,⽤原来饲料拌温⽔喂猪,不要突然换料,可以采取3:7,5:5,7:3的⽐例进⾏换料⼯作。
在料⾥加⼊黄芪多糖和维⽣素VC,做好仔猪保温⼯作!
2.免疫⼯作
免疫是最好的预防⽅式,应该及时注射副猪嗜⾎杆菌多价灭活菌苗。
在母猪产前40天第⼀次注射疫苗,产前20天再注射⼀次。
仔猪在2周龄第⼀次免疫,10天以后进⾏第⼆次。
3.药物保健
副猪属于阴性菌,⼤多数⾎清型的副猪猪嗜⾎杆菌对头孢菌素,氟本尼考,替⽶考星,强⼒霉素,泰妙菌素等药物敏感。
建议使⽤泰妙菌素100克,强⼒霉素250克,恩扶正解毒散200克。
拌料饲喂断奶仔猪,连⽤⼀周!
⼆、治疗⽅法:
⽤穿⼼莲,氟本尼考,恩诺沙星三种注射液,分别注射也可以混合注射,每天⼀次,连⽤3天!另外,⽤以上保健药物拌料全群投喂,并全⾯进⾏消毒⼯作!。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该病在猪群中较为常见,但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耐受性较强,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病菌。
本文将详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1. 病原学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弯曲的形态,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为红色。
该菌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有一定的耐受性,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2. 传播途径: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猪群中的感染者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被健康猪群摄入后发病。
副猪嗜血杆菌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机体引发感染。
3. 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群中常表现为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
患病猪常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关节疼痛等。
部分患猪可能出现败血症。
4. 潜在的人畜共患病:除了在猪群中引起疫情外,副猪嗜血杆菌病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研究表明,人类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猪肉或者猪粪便等方式也可能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相应的疾病。
1.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
临床医生应当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猪群中出现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情况,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和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PCR和核酸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诊断手段。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猪群中的感染情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便利。
4.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技术如ELISA、免疫荧光等也可以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1. 抗生素治疗:一旦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应当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用什么药医治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养猪业常见的一种猪病,属于细菌类疾病,具有一定的沾染性,不同阶段、品种的猪都会感染,但以仔猪发病较多,一旦产生常呈地方性流行。
对于发病早期或病情轻的患猪及时用药医治可得到有效控制,但对于发病晚期或病情较重的猪建议进行剔除处理。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是什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是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适宜的生存温度为37℃,普通的消毒剂就可将其杀灭。
该病不同血清型的病毒力也不相同,该菌一样存在猪的呼吸道粘膜部位,侵害猪的防备系统,造成发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沾染猪群吗?由于该病具有沾染性,所以是会沾染猪群的,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猪更容易感染。
通常通过呼吸道沾染,在存在一定发病诱因的条件下,会有继发其它并发症的可能。
所以,发觉病猪要及时隔离医治,同时做好全群预防,避免造成疫病分散。
副猪嗜血杆菌病用什么药?在用药医治前,应对本病进行确诊,由于有一些猪病与此病有类似之处,以免误诊误治,耽误好的医治时机。
医治该病的药物有强效嗜血康、硫酸卡那霉素、土霉素、副株利克、抗生素、副猪康和酒石酸泰乐菌素等等。
下面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药物的使用,供参考。
1、副猪康医治病猪可用副猪康100g/100公斤饲料,混饲给患猪服用,连用3-5天,对于病情严重的可结合实际情形酌量增加药量。
用于医治猪嗜血杆菌病,及其引发的呼吸道症状。
2、阿莫西林也可用阿莫西林1g/2.5-5kg饲料,混饲给病猪服用,连用3-5天,主要医治副猪嗜血杆菌。
3、呼氟奇安也可用呼氟奇安0.1mI/kg体重,给患猪肌注医治,一天1次,用药量可根据患猪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增减。
4、副猪(A+B)对于发病症状较重,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引发的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的情形下,可用副猪(A+B)适量与免疫肽或咳喘双效适量搭配,给病猪混饲服用。
5、酒石酸泰乐菌素可溶性粉对于显现副猪嗜血杆菌病继发感染的病猪,医治可用酒石酸泰乐菌素可溶性粉100g/200kg饲料,给病猪混饲服用,也可取适量混饮服用,每天1次,连用5-7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断奶前后:28日龄、35日龄以及42日龄适用赛福龙(主要成分:1克头孢噻呋钠)每千克体重3毫克~5毫克,肌肉注射。
8周龄~9周龄:饲料中添加氟尼康(主要成分:20%进口氟苯尼考)400ppm、高林(主要成分:50%复方阿莫西林钠)400ppm,同时配合50%复方黄芪多糖400ppm,混合拌料,连用5天~7天。
13周龄~14周龄:饲料中添加氟尼康300ppm、泰妙龙(主要成分: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200ppm,同时配合50%复方黄芪多糖350ppm,混合拌料,连用5天~7天。
17周龄~18周龄:饲料中添加氟尼康250ppm、高热肺舒(主要成分:林可霉素、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700ppm,同时配合50%复方黄芪多糖200ppm,混合拌料,连用5天~7天。
定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母猪可使用灭活苗免疫,产前40天初免,产前20天二免;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10日龄到60日龄子猪均进行紧急免疫,每次1毫升,间隔15天增强免疫一次。
治疗措施上午:赛福龙(主要成分:1克头孢噻呋钠)每千克体重5毫克,赛福伴侣(主要成分:2%黄芪多糖)每千克体重0.2毫升,混合肌肉注射。
下午:氟奇金方(主要成分:20%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0.05毫升,无名高热康(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每千克体重0.2毫升,分别肌肉注射。
全群投药:高林、氟尼康以及50%复方黄芪多糖混合拌料,连用7天~10天。
对于严重厌食病例,可使用高林、氟尼康以及50%复方黄芪多糖进行混饮,连用3天即可控制病情。
小结本病属于典型的条件性、应激性疾病,在子猪断奶、转群、长途运输、气候骤变、饲料更替、饲养密度过大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均易诱发本病的发生。
因此,猪场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策略,可有效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危害,同时应定期进行消毒,外购猪应及时采取隔离、药物保健策略,以确保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
如何预防与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
治疗
猪群发病后应及时治疗,并对全群施行治疗。
可用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和磺胺二甲氧嘧啶、头孢类等药物,用药剂量要足,发病猪只采用口服或注射途径效果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副猪嗜血杆菌很多菌株对抗生素都存在耐药性,因此,进行治疗时应选用一些敏感的药物,目前头孢类(如头孢噻呋)的效果较好。
预防措施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猪场兽医卫生消毒制度,避免或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如防止饲养条件的突然改变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当有应激发生时,可提前给猪群投给预防剂量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氟甲砜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可以起到预防本病发生的作用。
(3)新引进猪群时,应先隔离饲养,并维持约2~3个月的适应期,以使那些没有免疫接种但有感染条件饲养的猪群建立起保护性免疫力。
(4)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可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实施疫苗免疫接种,这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最好用分离自本场的菌株制备灭活疫苗,以最大可能地保证疫苗毒株的血清型与流行毒株一致,以获得最佳的免疫保护效果。
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猪有被动免疫保护作用,这对防止本病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猪接种疫苗后,可对4周龄以内的仔猪提供保护性免疫力。
可用相同血清型的灭活疫苗
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大北农推荐防治方案,仅供参考。
1、做好消毒工作,注意通风与保温。
2、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替米先+呼乐芬、呼诺玢+德利米先或妙诺加+德利米先,轮换用药,每次7-10天,间隔21天再用药一次。
治疗:泰诺康、宁可欣注射给药,或泰诺康+德利先混合注射给药。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防控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严重威胁着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减少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养殖户们需要掌握有效的预防与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步骤和方法。
一、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为了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养殖户们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
首先,保持猪舍的清洁,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
清理猪舍中的粪便和废料,以减少细菌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要确保饮水设备和食槽的清洁,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二、完善疫苗接种计划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户们应该按照兽医师的建议,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严格执行。
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能够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确保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确保猪的饮食营养均衡,增加猪的免疫力。
其次,要注意合理的饲喂方式,避免过度喂食或喂食不足,以防止猪出现饥饿或消化不良等情况。
另外,合理的饲养密度和生态环境对于猪群的健康也非常重要,要确保猪舍的通风和温度适宜。
四、严格的外防措施为了防止猪副猪嗜血杆菌病从外界传入猪群中,养殖户们应该采取严格的外防措施。
首先,要实行严格的动物检疫措施,对进入养殖场的猪只进行必要的检疫和隔离。
此外,要注意防止人员和物品带入细菌,定期给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并提供正确的防护装备。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需要养殖户们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完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及采取严格的外防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养殖户们要时刻保持关注,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好猪群的健康,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养猪技术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和胸膜炎,对任何年龄段的猪群都具有严重危害,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近几年,该病已经成为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危害的一种典型细菌性疾病,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特别是带菌猪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传播。
一般来说,除无特定病原体猪外,大部分猪都含有该菌,往往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内存在,具有微弱毒力。
发病率的高低与猪免疫状况、细菌毒力密切相关。
另外,长途运输、气候炎热、受凉、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等,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
发生特点。
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一般在断奶前后以及保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通常为10%~15%,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50%左右。
部分仔猪群由于没有获得母源抗体,会在断奶后1周出现发病,在断奶后10~42天达到发病高峰。
该病尽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春、秋、冬三季的发病率相比于夏季要高。
在整个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对其他多种全身性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既与病毒性呼吸道冠状病毒相关,也与支原体肺炎逐渐流行相关。
2、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腹泻,呼吸困难,咳嗽,共济失调,关节肿胀等,且还会伴有化脓性鼻炎、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心包炎以及胸膜炎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
病猪发生急性感染后通常在2~5天内死亡,慢性感染通常经过大约15天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且病猪预后不良,往往会形成僵猪。
3、实验室诊断病料采集。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胸腔积液、腹水、肝脏、心脏以及肺脏作为材料。
细菌分离与纯化。
在无菌条件下,先对病料表面使用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火焰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剪刀剪取非病变与病变相交处的深部组织,在胰蛋白大豆琼脂(TSA)培养基上涂布,放在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 h培养,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接着进行纯化,再次于TSA培养基上接种,放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会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菌落,直径在1~1.5 mm左右,表面湿润、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