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导论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临床药学知识点总结临床药学是临床医学与药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合理使用。
在临床药学中,包括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信息学、药学服务等多个领域。
了解临床药学知识对医生和药师的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以下是临床药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药物治疗学1.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以及这些效应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关联性。
药物的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可帮助医生合理选择药物和确定给药方案。
2.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患者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效应。
不良反应可分为预测可知的、剂量依赖的和非剂量依赖的不良反应。
医生和药师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并处理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维护患者安全。
3.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个药物与另一个药物或食物在体内发生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生和药师需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的使用原则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史、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和用药史等因素。
此外,医生还需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遵从性,以确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
二、药物流行病学1. 药物的评价在药物流行病学中,对药物的评价意味着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
药物评价是药物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 药物的监测药物的监测是指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长期观察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药物的监测可帮助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药物经济学1. 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成本之间关系的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可帮助决策者确定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平衡治疗效果和成本。
2. 药物的价格管理药物的价格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对药物的价格进行合理管理。
1、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2、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指导临床介理用药、新药研究与评价、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上市后药物再评价3、治疗药物监测(TDM)定义: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目的:是使临床用药方案个体化4、TDM的临床指征毒:治疗指数低,毒性大的药物饱: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久:长期用药,且可引起不易觉察的毒性联:合并用药变:药代参数改变」不能从剂量预测莫浓度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同剂量时血浓差异很大5、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嗨免疫法、荧光偏振免疫法6、需要进行TDM的临床常用药:①强心符类:地高辛;②抗心律失常药:普棊洛尔;③抗癫痫药:苯妥英钠;④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⑤抗躁狂症:锂盐⑥治疗哮喘药:茶碱⑦抗菌药:庆大霉素⑧抗肿瘤药:甲氨蝶吟⑨免疫抑制:环砲索A⑩抗风湿病:水杨酸7、如何评价TDM:临床上对某个药物开展TDM, 一般要求对该药物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性、精确性,并且快速简便。
8、体内药物分析的目标物:1原形药物的浓度;2药物的活性代谢物浓度;3药物对映体的监测9、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1光谱法;2色谱法;3免疫法10、药物分析方法学确证:1、特异性2、标准曲线与最低定量限3、精密度与准确度4、提取回收率5、样品稳定性6、质控样品与质量控制1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12、临床试验I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在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受试者身上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期:采用随机双盲法,对新药的冇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捉出临床推荐用量,病例$100例III期:为扩人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冇效性、安全性,病例鼻300例;IV期:在通过前三期临床试验厉,新药被批准生产、上市后的监测,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观察新药的疗效和不El反应。
医药师临床药学专业考点医药师临床药学专业考点是指在医药师资格考试中,考察与临床药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
临床药学是指将药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旨在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药理学知识1. 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了解各类药物的分类及其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镇痛药等。
2.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消除半衰期等动力学参数,能够计算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3. 药物相互作用: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发现和预防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1. 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为合理用药提供基础。
2. 病理学诊断与治疗:了解不同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原则,为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临床药学知识1. 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掌握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了解药效学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方法。
2. 药物处方与监测:了解药物处方的规范和常见的用药错误,能够进行临床用药监测和指导。
3. 药物信息与药物咨询:了解药物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来源,能够向患者提供合理的药物咨询和解答。
四、药物治疗实践1. 临床合理用药:掌握常用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能够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
2. 药物配伍与稀释:了解药物的相互配伍禁忌和稀释方法,能够制定药物的合理配伍方案。
3. 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与优化:能够评价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医药师临床药学专业考点涵盖了药理学、病理学、临床药学和药物治疗实践等诸多知识领域。
掌握这些考点的内容,对于提高医药师的临床药学实践能力和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医药师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临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复习提纲第一讲与第二讲药学是研究药物的一门科学,是揭示药物与人体或者药物与各种病原生物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学也是研究药物的来源、成份、性状、作用机制、用途、分析鉴定、加工生产、经营使用及管理的一门科学。
药学的服务对象是人,研究的对象是药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疾病,最终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基本范畴:生命、健康、疾病、衰老与死亡、药品1.提供药物发现的研究学科: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微生物药物等2.评价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学科: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3.药物的生产、质量的学科:药剂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制药4.药物的经营管理的学科:药事管理学、医院药学、社会药学、药物经济学(P19)1)创新药物2)中药现代化3)药物新剂型1)仿制为主到创仿2)国内市场到内外并举3)工业结构从原料到原料与制剂并举4)技术结构从单纯合成药到合成药生物药并举5)企业规模结构从分散到集中的战略转变第三讲生药学(Pharmacognosy):研究生药的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应用的学科。
代谢产物: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1)准确识别和鉴定生药及基源的种类。
2)调查、考证药用植物和生药资源。
3)制订生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评价中药材品种优劣。
4)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5)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药用物种、优质物种及转基因物种。
6)促进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根(Radix);根茎(Rhizoma);茎(caulis);木材(Lignum);枝(Ramulus);树皮(Cortex);叶(Folium);花(flos);花粉(Pollen);果实(Fructus);果皮(Pericarpium);种子(semen);全草(Herba);树脂(Resina);分泌物(Vemen);初生代谢产物:生物体产生的维持其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RNA、DNA、酶、纤微素等等次生代谢产物:生物体产生但对生物体本身生命活动无明显作用的物质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化学类型:糖(碳水化合物):2、苷类3、苷键:C、N、O、S等,4、黄酮类5、生物碱类6、萜类7、香豆素类8、鞣质类9、挥发油10、脂类11、有机酸12、其它:如无机元素。
《药学导论重点——个人整理终极版》
药学导论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药物的结构、保存、安全使用及药物治疗原理等基本知识。
这门课程涉及药物科学、药物学、药物毒物学、药理学、药事学等多个学科,覆盖宽广,属于药学的分支学科中的一门课程。
1.药物科学:讨论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药物生产和生态学、药物分类学等内容,旨在认识药物成分的性质和组成成分,从而了解药物的活性、性质和作用原理。
2.药物学:讨论药学的发展历史、药物标准、药学图书馆等,旨在了解药学研究领域内各个专业研究的内容,进而了解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3.药物毒物学: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了解药物的安全使用,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4.药理学:探讨药物对生物体和组织的作用原理及对机体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药物的吸收、生物转化和排出等,以及药物对上皮细胞、抗体反应、细胞信号调节等的影响。
5.药事学:主要研究药物管理、保健品消费、社会药学等,了解药物营销、使用和控制的规范,以及涉及药物管理的伦理问题等,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和知情权,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学导论是药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系统的介绍药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开展临床应用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药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发展更安全有效的药物用药。
临床药学知识点临床药学是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各种问题。
在医学领域中,药物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临床药学的知识点则是医生、药师等医疗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些临床药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药物的应用与相关知识。
一、药理学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等方面的学科,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基础。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和药师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药理学知识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药物作用于人体时,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治疗效果。
比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来治疗感染性疾病,镇痛药通过影响神经元传导来缓解疼痛等。
2. 药物的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效应的学科,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强度、作用时间、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学科,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有助于合理使用药物、预防毒性反应等。
二、药物剂量学知识点药物剂量学是研究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的学科,也是临床应用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医生和药师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药物剂量学知识点:1. 药物的最佳剂量:不同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确定最佳的药物剂量。
2. 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剂型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比如口服、注射、外用等。
3. 药物的给药途径: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三、药物配伍学知识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常常需要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而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医生和药师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药物配伍学知识点:1.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需要考虑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不良相互作用。
药学导论这本书知识点大一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科学,涵盖了药物的发现、制备、质量控制、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学习药学专业的大一学生,熟悉药学导论这本书的知识点对于打下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药学导论这本书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药物的定义与分类药学导论首先介绍了药物的定义,即对生理机能有治疗或预防作用的化学物质。
药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化学性质分类、作用靶点分类、药理学分类等。
其中,化学性质分类包括有机化合物药物、无机化合物药物、生物制品药物等;作用靶点分类包括受体激动剂、酶抑制剂、离子通道阻断剂等;药理学分类包括抗生素、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等。
二、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分布是药学导论的重要内容。
药物吸收的途径有口服吸收、注射吸收、外用吸收等。
药物分布在体内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亲和力的影响,药物可以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在作用靶点发挥治疗效果。
三、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代谢可以发生在肝脏、肾脏以及其他器官中。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活性,也可能成为毒性物质。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尿液排泄,也可以通过粪便、呼气和乳汁等途径。
四、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药效学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种类的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
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的药理学效果,包括主要作用、副作用、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等方面。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药效学有助于合理应用药物,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五、药物的质量控制与药物研发药学导论还介绍了药物的质量控制与药物研发的基本概念。
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药物的纯度、含量、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测与控制,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药物研发是指通过合成新化合物或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并进行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最终将药物推向市场。
六、药学伦理与临床应用药学导论还介绍了药学伦理与药学的临床应用。
药学伦理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药物的伦理评价、药物的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药学导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起源1. 药物的概念及分类: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和中药等不同类型。
2. 药物的起源:药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药和动物组织器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药物,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3. 药物的历史: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药医学和古希腊的药物治疗,随着时代的变迁,药物的研发技术不断进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1. 药物的研发过程:药物的研发包括新药发现、药物筛选、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和监管。
2. 药物的生产过程:药物的生产包括原料药的生产和制剂的生产,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三、药物的质量控制1. 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质量标准是指药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如药物的纯度、含量、稳定性和毒性等。
2. 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药物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化学分析、生物学检验、物理检测和仪器分析等方法。
四、药物的治疗原理1.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等方面。
2. 药物的药效学原理:药物的药效学原理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药物的作用强度、持续时间和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等内容。
五、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1.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有所差异。
2.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肠道排泄和呼吸排泄等途径。
综上所述,药学导论涵盖了药物的起源、研发、质量控制、治疗原理和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等基础知识,对于理解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药学导论,学生可以对药物的研发与使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药学导论知识总结药学导论是药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药物的基本概念、药物的性质、制剂学原理等内容。
以下是药学导论的知识总结。
一、药物的基本概念1.1 药物的定义药物是指能够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改善健康状况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品。
1.2 药效学和毒理学药效学是指药物的功效和效果,通过该学科可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作用过程和药效强度等;而毒理学是指有害副作用的产生和机理研究。
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化学结构分类、按作用方式分类、按使用范围分类等。
二、药物的性质2.1 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密度、溶解度等。
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分子式、分子量、分子结构等。
药物的稳定性包括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常常需要通过添加稳定剂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三、制剂学原理制剂是指将药物按一定的剂量、剂型和规格制成的药物剂型。
3.2 制剂的分类3.3 制剂的制备工艺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筛选、计量混合、制备工艺、装瓶、包装等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
四、药物的规格药物的单位包括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常用的质量单位有毫克和克,常用的体积单位有毫升和升。
药物的规格包括剂量、剂型、规格、贮藏条件等,不同规格的药物可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
五、药学实验室知识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药物纯度、质量标准、检查方法等,需要通过各种检测手段来确保药物的质量。
5.2 药物导入的方法药物导入的方法有三种,即口服、注射和外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对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5.3 药物的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给药途径、患者个体差异等,需要进行严格的药物评价和监测。
医学临床药学知识点在医学临床领域中,药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和使用等多个方面。
医学临床药学知识点是医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下面将介绍一些医学临床药学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药理学基础知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包括药物的途径、作用机制、副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等内容。
二、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等不同特点,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医学生需要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正确使用药物。
三、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剂型是药物制剂的物理形态,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而给药途径则是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如口服、注射、局部外用等。
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四、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药物依赖等。
此外,不同药物之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
医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五、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指在医疗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医学生需要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和方法,做到科学用药,避免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医学临床药学知识点包括药理学基础知识、药物分类、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合理用药等内容。
医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这些知识点,提高药学水平,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临床药学导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的基本概念。
临床药学是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临床药师是以系统临床药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熟悉药物性能与作用,了解疾病治疗要求和特点,参与用药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
2、临床药学的学科特色。
(1)综合性特色: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学科的目的决定了临床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药物治疗具有综合性特色;临床药学的实践需要综合技能。
(2)实践性特色:临床药学的实践性是由学科目的决定的,提高临床用药质量的过程必然是在临床药物应用实践中,目的是否达到也必然是通过关注临床药物应用结果进行评价的。
(3)社会性特色:无论是临床药学研究还是实践,都体现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
3、临床药师的职业特征与职业发展方向。
答:(1)临床药师的专业特征:临床药师工作职责的核心是提供负责药物治疗,改善用药者生活质量。
(2)临床药师的服务特征:服务于用药者;服务于现代医疗团队;服务于社会。
(3)临床药师的社会心理特征:由于临床药师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服务的社会群体不同,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心理特征。
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服务模式,将药学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药学与药品1、药学与药品的定义、药品的特殊性。
药品是人类对付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在人类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保障了人类的健康。
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展、开发、制备及其合理使用的科学,也称为药物科学。
药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命关联性、质量重要性、高技术性、公共福利性、品种多产量有限。
2、药学的任务、药品的类别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药学的主要任务:研究新药及其制剂;阐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制备工艺;制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促进、评估及保证药物治疗的质量。
药品的分类方法有多种,通常根据药品的化学性质不同将药品分为: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药物。
其中,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按其化学结构为8类:糖和糖苷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
按照药物的临床用途可将化学药物分为以下类型:麻醉药,镇静催眠剂、抗癫痫药及抗精神失常药,解热镇痛药及非甾类抗炎药、镇痛药及镇咳祛痰药、中枢兴奋药及利尿药、解痉药及肌肉松弛药,肾上腺素能药物,抗过敏药及抗溃疡药,心血管药物,寄生虫病防治药,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抗生素,抗肿瘤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维生素。
生物药物的主要类型有:细胞因子干扰素类,细胞因子白介素类和肿瘤坏死因子,造血系统生长因子类,生长因子类,重组蛋白质与多肽类激素,作用于血液和凝血系统的药物,疫苗与单抗制品,基因治疗与反义药物。
国家基本药物是国家为了使社会公众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既要满足社会公众用药需求,又能在整体上控制医药费用,减少药品浪费和不合理用药问题,由国家主管部门从目前应用的各类药物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可供临床选择的基本药物。
3、药学学科的发展。
第一阶段:从古代到19世纪末,是天然药物利用时期,极大部分是纯天然药物。
第二阶段:19世纪末合成药物的兴起阶段,化学药物及其治疗的概念得以深化。
eg:百浪多息、磺胺类药物等的出现。
第三阶段:20世纪40-60年代,大量化学药物的合成并上市,以及生化药物的兴起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阶段,多个学科的紧密交叉联系,更多选择性高、药效强、专一性更强的药物的快速发展,如基因靶向药物的发展,等等第三章药物治疗的药效学基础1、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药物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与抑制;药物作用的方式:依据药物的作用部位,可分为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两种;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在一定剂量下,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差异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2、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药物不良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以下几类:副作用、毒性反应(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致”作用)、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性反应、继发性反应、成瘾性。
3、药物作用机制类型药物作用机制包括两大类:即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化学结构无关,仅与它们自身的理化性质有关,机制也相对简单。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大多数药物属于此类。
第四章药物治疗的药动学基础1、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在临床药学学科的重要基础。
药动学,是研究体内药物和代谢物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应用于临床给药方案制定和药物临床评价的应用性技术学科。
2、临床药动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以药动学为基础的给药方案设计或调整,必须明确目标血药浓度范围及药动学参数的确定。
3、药物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除药物本身的性质外,很多因素影响药物的吸收,特别是口服时。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大小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
机体的代谢能力、给药途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是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
肾功能、尿液PH值、竞争分泌机制等会影响自肾排泄的药物。
第五章药物治疗作用的影响因素与临床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WHO提出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1)处方的药应为适宜的药物;2)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3)正确地调剂处方;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日数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评价用药是否合理的指标包括:1)人均用药品种;2)注射药物次数;3)基本药物使用率;4)通用名使用率;5)医师与患者接触的次数;6)临床药师与患者接触的次数。
2、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药师最主要的工作即为推进合理用药。
药师有责任发挥自己对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特点、不良反应等比较熟悉的特长,当好医生用药参谋,协助临床搞好合理用药。
协助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安全用药依据;促进护士安全用药;开展用药咨询,指导患者安全用药,解答患者的疑难问题;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指导安全用药。
3、影响药物治疗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治疗作用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药物方面的因素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包括:药物的剂型和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的影响,给药间隔时间、疗程及用药时间,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机体方面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精神因素、疾病、安慰剂效应、遗传因素。
第六章临床药物治疗学1、临床药物治疗学在临床药物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治疗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疾病为系统,研究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在临床治疗学中,药物治疗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合理、正确地使用药物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药物治疗学是一门与药学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科学。
是临床药学学科的核心课程。
2、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和职责。
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成员,应姑与治疗决策,关注治疗结果。
临床药师和医师共同承担着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责任。
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包括:(1)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2)参与查房和会诊,参与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3)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4)指导护士做好药品请领、保管和正确使用工作;(5)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药上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6)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7)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8)监控整个用药过程,在患者病历卡上填写“药历”。
3、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恪守职业道德、最优化治疗、个体化用药、重视心理治疗、预防为主。
第七章药物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治疗1、中毒的基本概念。
中毒是指机体由于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代谢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2、临床药师在临床急性中毒救治中的作用。
医院临床药师掌握一些快速毒物分析的方法,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明确中原因,提高抢救效率。
在临床急救医学中经常遇到各种急性中毒,其临床表现往往与许多其他疾病相混淆。
毒物分析与筛检是协助临床诊断,决定抢救方案的重要手段。
3、镇静催眠药物中毒的鉴别诊断和抢救治疗原则。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诊断主要根据服药史和临床表现,如早期嗜睡、瞳孔缩小、呼吸变慢、血压下降等,无其他昏迷所特有的指征。
确诊依靠胃内容物、尿液中查到巴妥药物,特别是血液中药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对一般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病人,借静脉补液、应用利尿剂和其他对症治疗等可达到稀释毒物和促进毒物排泄的目的,呼吸兴奋剂并非必需。
对重症病人,适当配合用呼吸兴奋剂是必要的,以免发生惊厥及心律失常。
苯二氮类药物中毒,诊断依据为病人服药史及临床表现,毒物分析和注射氟马西尼。
治疗原则:清除毒物、促进排泄、维持呼吸、应用特殊解毒药物、透析治疗。
第八章药物流行病学1、药物流行病学在临床药学实践中的作用。
药物流行病学能够促进药物的发展和应用,药理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结合能够扩展疾病病因学的知识,我国社会的健康状态将从药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相互关系中得到益处,通过研究药物在人群中产生的效应,为临床医疗与药事管理部门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
药物流行病学还可通过药物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药物在广大人群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查询药物使用指征是否正确,查明药物使用不当的原因、纠正办法、药源性疾病的机制与防治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提高生命质量。
2、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药物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人群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的应用科学,研究的重点是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基本上借助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3、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原则及方法。
目前我国采用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原则是:(1)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2)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3)所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是否可以用患者的病理状况、合并用药、并用疗法、曾用药、曾用疗法来解释;(4)停药或降低剂量后,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5)再次接触该可疑药品后,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