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2.43 KB
- 文档页数: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特点,感受其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对演讲的欣赏能力,提升自身的表达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分析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特点。
(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的。
2、难点理解梁任公先生演讲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
2、梁任公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四、学习过程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思考:文章主要记叙了梁任公先生的哪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精读文本,细节探究(1)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在声音、内容、表情等方面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声音:“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
”内容:“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表情:“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2)文中有多处关于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细节描写,试找出几处并分析其作用。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闻知今秋启用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首次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心头不由一喜。
相较往日鲁迅先生文章一统天下,先生之“宿敌”梁实秋文章亮相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
梁实秋先生,祖籍浙江杭县(今馀杭),出生于北京。
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译家,为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由于当年与鲁迅先生的知名论战,他长期被大陆知识界疏离。
事实上,梁实秋的影响近年正在回升,其散文的典雅隽永,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称道,我就是梁实秋散文的一个忠实读者。
此次入选教材的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便是我很喜欢的一篇。
一直以来,梁任公先生的声名自然好过梁实秋。
他的《少年中国说》大气,荡气回肠,初中时语文课本里学过,印象很深。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惊天地泣鬼神;康梁变法更是青史留名,梁启超的大名谁人不晓?梁实秋笔下的任公先生又是怎样一番风致呢?“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文章起笔,明告读者,文章所写的'是晚年之梁任公。
晚年的梁任公专心学术,但透过一次演讲,亦流露出其革命家恣肆的风采。
任公先生演讲的开场白别具一格: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感谢梁实秋先生的细心描,仅仅两句话,梁任公先生诙谐灵动的形象即跃然纸上。
加之“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外貌,让人陡然而生钦敬之意。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在梁实秋笔下,宛如一场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
吟诵《箜引》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以至于作者若干年后临黄河而“哀从衷来”了。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从梁实秋的描述中,特点可以括为“投入”。
他可以为“桃花扇”的悲情痛哭流涕,也可以为杜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张口大笑,“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启超——一个“善变”的但却大写的人梁启超,一个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囿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他也曾经备受责难,便是他的“立场不坚定”。
戊戌变法失败,他逃到日本,站在保皇派的一边与革命党论战;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窃得总统位,他回国为这个维新派的叛徒效劳;袁世凯称帝,他即帮助蔡锷发动护国战争;袁世凯死后,他又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郑振铎在《梁任公先生》中说过,任公虽然“善变”,但他的爱国情怀却从没变过。
他深知自己不是一个能够经天纬地的政治强人,但他想做一个商鞅式的人物,假“强人”之手,让自己的满腔壮志为他深爱着的少年中国服务。
可惜,他一次次“所托非人”,他所寄予厚望的“强人”,一个个不是无能、昏聩便是残暴、专制,而他又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忍辱吞声委曲求全,所以,他只能一次次否定自己,最后忍痛退出政治舞台。
点说说到梁任公,你可能感觉生疏,而说到公车上书,说到戊戌变法,说到《少年中国说》,说到梁启超,你肯定不但耳熟能详,而且会肃然起敬。
我们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肩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因为他的确是一个大写的人。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有些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
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
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
梁任公的爱国精神和情怀,已不是仅仅表现在口头上,而是深埋于心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评说天下重回书桌的莫言方能走出“魔咒”2014年1月9日《扬子晚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日前受聘杭州“文艺顾问”并作演讲,当被问及有何新书推荐给读者时,莫言说:“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通用3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文章开篇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
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一课时。
一、教学设想:通过分析梁启超先生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白描技法,以品文来品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
本文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
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简介
语文的学习一定要从基础做起慢慢积累,掌握一些重点知识点不要盲目的去背。
下面是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生于北京。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
1923年8月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
后转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之后任教于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经常发表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
此书和后来的《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自的风格。
著作《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等。
是新月社主要成员。
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实秋1987年11月3日在台湾去世,享年85岁。
以上是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简介的全部内容,xx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相关链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小狗包弟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小狗包弟文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