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质量分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质量分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质量分析

篇一: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

彪角中学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教研组

一、试卷分析

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的命制形式采取的是高考模式,共计18小题,满分150分。试题命制紧贴高考,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考查形式,适中地高考的难易程度。涉及的题型有: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要考察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七大能力:经典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分析文段的能力,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概括探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次所用的试题,可以说是一份质量较高、准确把握了高考方向的试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全年级最高分理科121分,文科128分,最低分理科71分,文科70分,平均分理科文93分,文科为97分。从试卷作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靠,该识记的内容没有记住。名句默写题,满分为6分,可得满分的人很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了0分,学生的平均分为4分。例如:文言文阅读第4题,考察到了“从”字的含义,“从”的使动用法,在必修一课本

《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有体现,可有一般的同学因为不能熟记课本内容而导致此题错误。

2、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首先,学生的阅读水平低下,使得他们的阅读速度不高,有的学生在考后对我们说,光现代文阅读他就做了将近40分钟。一篇只有500字左右、设置了三个客观选择题、满分为9分的现代文阅读竟然花费了40分钟,得不偿失。导致后面的题没有做完。其次,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这些题,学生根本读不懂文本意思,不能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能准确把握文的主旨,导致答客观选择题正确率不高,答主观简答题无从下手,胡答一起。

3、学生分析问题,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低下。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小题让学生阐述严复教育救国的内涵并结合文本分析。这一题要求学生在准确

理解、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归纳“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内涵,可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照抄原文并没有对文中相关信息做高度概括。

4、学生文章写作能力低下。作文满分为60分,全年级的平均分只有43分左右,连及格线也没有达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审题立意不过关。(2)行文无章法,导致文体特征不明显,文章结构混乱,内在逻辑性不强。(3)素材缺少。(4)学生文旨意识不强,许多学生文不对题,或者中途偷换概念,使得文章前后话题不统一,前后割裂甚至矛盾。

5、学生应试技巧不高。许多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应试技巧,或不按要求涂写,或审题不清楚不能按题干要求作答。

三、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平时积累,抓基础知识。基础还是基础。要立足必修课本,督促学生识记该记住的内容,理解该理解的文章,注意多积累相关知识,例如:重点成语、典型病句、名家名篇、优美文句、经典素材等。

2、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诗歌鉴赏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文本的大意,要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光引导学生作答案。

3、注重训练学生的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在平时的复习备考当中,从审清题干要求,到阅读理解分析文本、到题目的解答步骤与方法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训练,让学生形成审题习惯,明白筛选信息的方法,掌握一定题型的作答方法。

4、督促学生多读、多写。抓住课前诵读及早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督促学生多读经典篇目,抓住每周的作文课,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行文章法,让学生多动笔,加强学生的习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文章写作能力。

篇二:高三一模语文质量分析

2015年2月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临潼区2015年二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采用陕西省统考试题,从整体看,试卷形式、内容构成、知识点考查与2014年高考陕西卷基本一致,小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大阅读等,基本上扣着高考考点。难易程度适中,试题考

查灵活,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材注重从精神上引导人健康发展,能紧扣时代,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切合新课标精神。可以说,该套试题是一套不错的试题。

全卷分A B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又分为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其中“选考题”要求考生在第三大题“小说阅读”和第四大题“实用文阅读”中任选一题作答,每道题包括4道小题,第1题为多项选择题,2、3、4题为主观题。全卷包括六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分,答卷时间150分钟。其中客观性试题有10道小题,32分,占整套试题分值的21.3%,难度系数0.66;主观性试题9道小题,118分,占整套试题分值的78.7%,难度系数0.61。全卷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开放性试题占有一定比例,全卷难度系数0.63。涵盖了语文学科要求测试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欣赏评价五个能力层级,其中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为考查重点。着重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本次考试全区语文科参考人数5103人,平均94.54分,全区最

高分130.5分,125分以上10人,全区最低分0分,60分以下251人,大部分集中在90—110分,共2666人。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第Ⅰ卷(阅读题)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包括1—3小题,每题3分,共9分。试题所提供的选文内容并不是很难理解,结合题干,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仔细比对,很容易发现正确选项。三道题平均分分别是2.14分、1.58分、2.37分。尤其是第二小题正确率较低(52.89%),原因还在于阅读不够仔细,未注意细节。

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及古诗文默写,共7道小题,36分。其中4、5、6小题为客观题,共9分,7——10题为主观题,共27分。

文言文阅读4—6小题是选择题,第4小题考查词语解释,第5小题考查文言断句,第6小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错误的原因,三道题平均分分别为1.82分、1.42分, 1.93分,看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扎实,尤其是第二题文言断句正确率仅为46.27%,得分率不是很理想。第7小题为文言文翻译,两道小题,共计10分,得分率较低。学生答卷存在问题是:翻译不能从整体角度思考,语言表达不能准确体现被翻译的内容。不能找到、不会翻译句子中的关键字;不能准确判断翻译中的特殊句式;翻译句子不够通顺;不能联系学过课文中的字来翻译,胡乱翻译,闹出笑话。如第一小题中的关键字“从、下、

收”,前两个能翻译出来,最后一个翻译不出来。第二小题,关键字“谮”,翻译出来的学生很少,学生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字,“入”字更难,翻译出来学生更少,只有“在”翻译出来的学生较多,此题较第一小题好。两个小题得分平均在5分左右。

古代诗歌阅读包括8、9两道小题,11分。第8小题“试从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学生在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只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缺少表达技巧的陈述,而表达技巧“以乐景衬哀情”,占2分,所以很多学生只能得到2-3分。

第9小题“分析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绪”,学生能写出“寒食无烟火”不只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此题学生大多能分析出惆怅,哀伤,漂泊在外之情,而分析出不平之气的较少。此题得分率较上一题高,集中在2至5分。

诗歌鉴赏题学生答题整体上缺乏条理性,不分点,答成一片,阅卷老师要在答案中找要点,这也是失分的一个原因,这两道小题得分在5-8分之间,8分以上得分的学生很少。

第10题是古诗文默写题,3个小题,共计6分。大多学生都能填出来,但正确率太低。很多学生对句子里的字记得不够准确。分数集中于3至4分,全答对的学生很少。难写的字记不住,“壑”“嫠”能准确写出来的学生很少。很容易的字也会出错,例如“鸿”写错的学生也很多,是学生对这个词的意思根本不理解造成的。不能理解题干的意思,所以写出来的句子答非所问,问题是对要背诵的文章不能

理解记忆,只是死记硬背。由此可见学生对古代诗文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积累不够,落实不到位,不仅高中课本的内容把握不住,默写不出,初中的也遗忘较多;默写时张冠李戴,错别字太多。看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还要进一步强化,有待于不断加强背诵默写的落实,尤其加强初中篇目的背诵和默写。争取在这道拿分题上不丢分。

第三、第四大题为选考题。文学类(小说)阅读或实用类阅读,包括11、12小题。共四道小题,总分25分。

答题情况为:

1.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要求涂黑选做的题号。阅卷时未涂题号以选做第一道题为准,所以这部分学生的答案以零分计。

2.极个别学生存在将答案答错位置的情况,导致失分。

3.小说阅读

(1)该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五个选项涉及了小说的情节、手法、主题。该题难度不大,可考生若不仔细比对分析,容易选错。

(2)该题考查对小说形象的分析概括。

考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是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了有效信息,而没有上升到理性概括,概括能力较差。

(3)该题考查分析小说描写某情节的作用。

考生答题失误主要体现在缺乏由表及里的分析,没

有从小说的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深入分析。

(4)该题属于探究题,探究小说关于某情节的情感倾向的讨论。

考生答卷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观点不明朗;探究肤浅没深度,对小说主题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够条理化。

大部分学生选择实用文阅读。本道题相对难度低,得分率较高。

(1)该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选项涉及传记的内容、人物、主题等,该题难度不大。

(2)该题考查信息筛选并整和归纳的能力。

考生答题普遍问题是:只是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了有效信息,而整合归纳能力较差。

(3)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考生答题失误体现于没有紧扣文本内容,没有关注大语境,缺乏整体阅读意识。

(4)该题属于探究题,探究传记文本选材方面的特点。

考生答题时往往笼统做答,没有从人物表现、主题揭示等多层面探究,也缺乏相关专业术语的恰当运用,表述不够条理化。

现代文大阅读重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能力要求层级很高,本考题难度适中,考查全面。总体来说,小说阅读难度较大,学生得分率低;实用类文本相对简单。

第Ⅱ卷(表达题)包括两道大题6道小题。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共5道小题,20分。其中13—15小题是客观选择题,共9分,16、17小题是主观题,共11分。

13小题学生作答较好,平均2.69分,正确率89.9%。第14小题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平均分为1.92分,学生不能发现问题,原因

篇三: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中语文质量分析表

魏闪闪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各类型试题的得分情况:

1.现代文阅读得分低。

2.古代诗文阅读(3个板块):(1)古代诗歌阅读得分率较低(2)课外古文翻译得分率多

(3)古诗文默写,大部分同学得满分,部分同学得分率低。

3.语言文字运用:课内得分率高,课外得分率较低(原因是审题不清)

学生典型错误有:

(1)古代诗文阅读(课外)不会翻译,特别是重点字词没有翻译出来,导致得分率较低。

(2)古诗文默写两极分化,9名同学默写非常不好。

(3)审题不清导致的失分问题比较严重,例如:古代诗歌阅读、看图说话。

(4)课外现代文阅读存在答题不规范、回答问题不会分条作答的问题,回答问题缺乏条理性。

最高分:130 最低分:86

教学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上:

(1)课内文本处理的较好,学生知识点掌握的也较好,但教学与高考缺少联系。

(2)作文教学不理想,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供学生学习。

2.作业练习方面:

(1)课内知识及随堂练习掌握的较好,但平时作业练习缺乏与高考的衔接。

(2)作业布置方面欠考虑,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课堂练习有没有随时处理的情况。

3.培优补差方面:补差名单:尹倩文、杨新雨等

改进措施及对策

1.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应逐步加强平时作业与高考语文试题的衔接,平时多给学生练习一些语文试题。

2.学生字体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让学生练字,学生做题缺乏规范性,应从平时抓起。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质量分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质量分析 篇一: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分析 彪角中学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教研组 一、试卷分析 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的命制形式采取的是高考模式,共计18小题,满分150分。试题命制紧贴高考,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考查形式,适中地高考的难易程度。涉及的题型有: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要考察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七大能力:经典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分析文段的能力,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概括探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次所用的试题,可以说是一份质量较高、准确把握了高考方向的试题。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高三月考(3)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全年级最高分理科121分,文科128分,最低分理科71分,文科70分,平均分理科文93分,文科为97分。从试卷作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靠,该识记的内容没有记住。名句默写题,满分为6分,可得满分的人很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了0分,学生的平均分为4分。例如:文言文阅读第4题,考察到了“从”字的含义,“从”的使动用法,在必修一课本

《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有体现,可有一般的同学因为不能熟记课本内容而导致此题错误。 2、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首先,学生的阅读水平低下,使得他们的阅读速度不高,有的学生在考后对我们说,光现代文阅读他就做了将近40分钟。一篇只有500字左右、设置了三个客观选择题、满分为9分的现代文阅读竟然花费了40分钟,得不偿失。导致后面的题没有做完。其次,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这些题,学生根本读不懂文本意思,不能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能准确把握文的主旨,导致答客观选择题正确率不高,答主观简答题无从下手,胡答一起。 3、学生分析问题,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低下。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小题让学生阐述严复教育救国的内涵并结合文本分析。这一题要求学生在准确 理解、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归纳“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内涵,可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照抄原文并没有对文中相关信息做高度概括。 4、学生文章写作能力低下。作文满分为60分,全年级的平均分只有43分左右,连及格线也没有达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审题立意不过关。(2)行文无章法,导致文体特征不明显,文章结构混乱,内在逻辑性不强。(3)素材缺少。(4)学生文旨意识不强,许多学生文不对题,或者中途偷换概念,使得文章前后话题不统一,前后割裂甚至矛盾。 5、学生应试技巧不高。许多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应试技巧,或不按要求涂写,或审题不清楚不能按题干要求作答。 三、改进措施

高三月考语文质量分析范文

高三月考语文质量分析范文.doc 本次语文月考试卷难度适中,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但是在学生的答题表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表现在名句默写题等需要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上得分率比较低。其次是学生答题不够规范,缺乏答题技巧,导致在诗歌鉴赏等题目上得分不高。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卷时表达和解释不规范、欠准确性,甚至出现了空白卷面的情况。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规范答题技巧和格式,注重分点答题,避免不必要的丢分。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反馈意识。三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长效管理,认真及时地做好差生辅导,关注薄弱班级和差生转换。四是针对不同班级和学生,分层次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为高考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

总之,本次语文月考反映了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表现,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教学的方向和措施。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语文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高三期末考试中,高三(12)的均分为103.24,及格率为98.00%,最高分为117分;而高三(17)的均分为96.79,及格 率为83.33%。难度控制得比较好,得分率在70%以上的题目 有8道,得分率在40%至60%左右的有4道。作文为材料作文,审题基本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容易上手。阅卷时大家按高考标准统一商定的基本分为43分。 失分诊断及建议方面,首先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积累,基本功较差。从九道选择题、语言基础知识题、名篇名句题,第7 道文言文的翻译、第8、9道的古诗鉴赏等题目中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文言文翻译一直是老问题,学生对字字落实贯彻得不好,出现漏译、胡乱翻译,甚至凭主观臆断翻译都有,导致丢分严重。在以后的教学中,任然要加强文言文复,字字落实训练,力主直译,教会学生意译。古诗鉴赏出现学生审题不准,答题混乱,甚至答非所问。在以后的训练中应该把审题作为第一步,其次一定要规范学生答题意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意识,培养学生把握采分点的能力,突破诗歌教

202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古诗鉴赏深度解析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二、原词赏析: 1、关于词牌: “阮郎归”来历是一个香艳穿越离奇的故事,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如果入了哪位 大导演的法眼,拍摄成的影片肯定比时下的《大闹天宫》票房好多了。 “阮郎归”的故事见于《太平广记》,讲述了叫刘晨和阮肇的两个人,进入天台山去 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突然发现身边溪流漂来一只杯子,便顺手拿来杯子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 色很美。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刘晨、阮肇都很惊讶。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 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交错。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吃完饭又喝酒。忽然有一群女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后来,刘、阮二人黯然返回山下,刘晨再次投入人世娶妻生子,繁衍后代。阮肇则红尘看破,入山修道去了。 词牌《阮郎归》就取自这个故事,最早是唐代教坊使用“阮郎迷”的曲牌,又叫“醉 桃园”。 有宋一代,会填词的人多矣。像这种写闺怨的婉约之作,北宋文人能写的肯定很多,佚名之作也讲得过去。不过,高考语文选秦观词作,已有多次,了解一下他也有必要。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及答题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还是宋词,为辛弃疾的《阮郎归·耒阳道 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在设问上第8题直接发问“主要就名词的上阕 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涵义?营造了怎样的神韵?请 简要分析。”这道题考鉴赏文学的形象,题目指向明确,学生容易上手,故此题的得分略微理想。第9题考查词中典故与对比的成语表现 手法,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这两年全国卷出题人都沿袭了这个出题, 努力勤奋工作避免近几年来高考复习中考生套用术语答题的现象,研 究重点考查是否读懂了诗词。诗词本身并不难懂,但如果只会答“情 景交融”“虚实结合”这样的术语就难以拿到高分了。对情感的把握,许多学生也是乱答一通。因此此题得分普遍不理想。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导入类文本阅读采用二选一管理模式,命 题遵循“题组等值”原则,紧接著一题都是探究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还是小说,还是侧重于人物、主题、情节和环境的考查。 选文虽是一篇外国小说,但比起去年的与考生生活距离较远的《马裤 先生》,内容恐怕更易为家长所理解,多选题难度也有所降低。“实 用类文本阅读”定量分析的依旧是人物传记,选文选的是2021年第6 期《当代贵州》刊登的在中国慈善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家邓廷琮, 很有时代感。考题考查最多的还是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选考题难度 都不算大,大学生能够略答一二。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想得高分还很 困难,还有一段颇为长的路要走。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成语题四个成语“矫枉过正”、“穿凿附会”、“隔岸观火”都很常见,但“管见所及”制造了不少障碍,很 多学生只能导入排除法答题。病句也都是成份残缺、搭配不当、不合 逻辑等常见的错误,有不少同学掌握不到位,胡乱选答。连贯题问题 不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语境判断作答。

高三语文质量分析

一、总体评价 这套语文联考测试题有以下特点: 1、有的放矢错落有致 本套试题紧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遵照考试说明,切合高三教学实际,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知识能力点布局较为合理,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诊断性,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度。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备考工作发出了一个前瞻性的信号。 2、立足教材突出根底 该试题能够依托教材,突出对根底能力的考查。试卷中考查到的大局部题目都能在学过的教材内找到对应点,凸显了高考“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旨在告诫我们不要忘“本〞,更不要舍“笨〞而只去求“末〞。教材是第一位的,根底是第一位的。 3、强化综合直击生活 18、19、20题,注重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交叉、衔接与综合等。考查语言运用的根本原那么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实际能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与生活接轨,认识与实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集中表达了大语文精神和新课改理念。 抽样86份试卷进行调查,总分为8260,平均分为96.1,难度系数为0.64,有20%左右的题难度较大,有40%左右的题难度较小,很多题看起来比拟简单,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病理诊断 1、薄弱的根底是潜在的最大危险。 2、可怜的积累量是作文的最大障碍。 3、审题不明误解指令,应考技巧缺乏。 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张冠李戴或答非所问。 4、译析不分有释无赏 诗歌鉴赏题的攻坚仍然任重而道远。 5、思辨弱势整合不力 不会提炼、不会归纳,甚至不理解文本的含义,答题条理混乱,脉络无序。不会使用专业术语、关键语句,有的题虽然答的很多,但没有到达采分点,或者是在答题的过程中语言不够标准,不够简练,答题的位置、格式不标准、字迹有时候潦草、不清晰、前后顺序倒置等。写作不能跳出定势思维。 三、试题具体分析评价和学生考试答卷情况 1、根底知识局部 共设4个单项选择题,考查字音、词语、成语、表达连贯等知识点。具体答题情况如下:第1题考查点是“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音〞,选错率较高。此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准确读音。B选项中读音全不相同。语音题主要涉及声母,韵母的不同,有时也涉及到声调的不同。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社会上使用频率高且出错率高的字是考查的重点。 第2题考查点是“正确使用词语〞,主要考查不同语境中意思相近的词语的运用。正答率极低。 第3题考查点是“正确使用熟语〞,主要从词语适用对象、感情色彩和词义角度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C中“擢发难数〞主要是说罪大恶极。 第4题考查点是“语言连贯〞,主要考查了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注意句子本身的逻辑顺序。此题是从视觉到听觉,并且要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 2、社科文的阅读 材料是关于自然知识的。比拟容易理解,但设题有一定的迷惑性,特别是第5题,只有少数

2023新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解析 -回复

作为知名教育机构的语文老师,我深入研究了2023年新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制作了本文,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新高考语文试卷进行更加深入的解析。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试卷整体特点分析 2023年新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整体特点较为鲜明,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内容涵盖了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鉴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等多个方面,以及注重了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方位考核。 2. 题型特点分析 2.1 文言文阅读题 本次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题设计了多篇古文,这些古文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哲理等多方面,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其表层和深层含义。 2.2 古诗文鉴赏题 古诗文鉴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古代诗人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运用诗意表达自己情感与心得的能力。

3. 现代文阅读与写作题 3.1 现代文阅读 本次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设计了生活类、科技类、社会类等多种类型的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2 写作题 本次试卷的写作题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类型,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所给的话题进行思考,迅速构思组织,形成较好的作文结构和语言表达。 4. 考点难度分析 整体而言,本次试卷的难度适中。而在细节方面也有一些难点,比如在文言文阅读题方面,对于部分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分析能力。在写作题方面,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是一定的挑战。 5. 解题策略分析 5.1 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理解是文言文阅读题的重点,考生在答题时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再仔细琢磨每个细节,包括生僻词的理解和句子结构的分

专题05 古代诗歌鉴赏-2020年语文高考考纲分析(含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1 综合鉴赏诗歌内容 继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后,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在题型方面也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客观题经历了一变再变。 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题型由之前的两个主观题形式变成一个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和一个主观题。其中多项选择题各选项的设置侧重于从综合鉴赏的角度设题,既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也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情感态度、锤炼字句等的鉴别和赏析能力。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未作调整,但是高考真题在题型上作了很大的创新,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套试题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都将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改成了单项选择题,赋分由之前的5分变成了3分,试题的难度也降低了,而考查的角度没有什么变化,依然考查考生的综合鉴赏能力。预计2019年高考依然会延续这种新形式。 至于主观简答题,由主要考查手法、情感等大多有序可循、有套路可讲的题目,转变为更加注重考查对内容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预计2019年依然会延续这种出题模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B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2023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23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较往年有一定变化,主要在试卷题型和考察内容方面。同时,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思路也体现在试卷中。以下是对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评析: 一、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较往年稍有变化,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知识点分布比较均衡,尤其重视文言文和阅读理解题型。 1. 客观题部分(30分) 客观题部分采用多项选择、填空、辨析和判断等题型,强调对知识点的基本掌握和理解。这部分题目相对简单,但对备考来说是“加分项”。 2. 主观题部分(70分) 主观题部分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理解、作文和文言文,每一部分的比重相对均衡。这些题目要求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考查思路。 二、考试内容 试卷内容明确了新课标的考查内容,强调语文的文化内涵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知识面广泛、理解深入、思考灵活、综合运用多方面能力的特点。 1.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型全部为文言文,试题较难,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 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文化理解和应用能力。题目设计 采用了较多的语境题,要求考生深入理解这些文言文的背景和内涵, 了解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 2. 作文 作文试题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作文的要求,除了要求考生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观点外,还要求考生注重语言表达和文章结构。考题有明 确的话题,同时也鼓励考生自主选择思路。要求考生注重写作思路和 语言表达。 3. 文言文 文言文部分试题相较于以往更加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体现和理解, 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较往年更加注重考 生的文言文应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 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形式上与以往比较接近,但题目设置更 加细致,要求考生细节较高,阅读量较大。同时,试卷给考生更多的 表达选择权,可以让考生自由发挥,体现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本次 考试还设置了听力题,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听取文言文阅读并进行 速记和理解,这一题型对考生的语音掌握和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相比往年更加注重语文素养的综 合考查,注重对学生文化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这对广大考生

2022年语文新高考I卷古诗文阅读Ⅰ试题评价及备考建议

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古诗文阅读试题评价及备考建议 一、试题评价 从文本选择上:新高考I卷文言文题的考查难度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水平描述,文言文阅读 材料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而是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文言文材料的选择注重符合浅易的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出题设置上: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例如第11题将 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同时联系了教材,与教材中的 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第12题是对整篇文言文的意思的解读,选择正确与错误的选项的题目。 针对这个题目,首先,我们要从全局出发,统观整篇文章;第二,分清人物对象,并厘清人物对象 之间的关系。第三,理顺哪些人物之间因为什么事件而关联在一起,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如何?做好思维逻辑的区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清晰作答。13题翻译题的考查,侧重重点实 词和特殊句式,“岁”“去”“折节”“奈何”均在教材中出现。 古代诗词鉴赏考查由“分析前人评价”转为“分析词中道理”。体裁由律诗改为词,诗人相对比较 陌生。 文言文阅读部分,2021年考查《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2022年考查《战国策·魏策三》,字数减少,阅读难度降低,做题难度也有所下降。 二、备考建议 1.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更加广泛,备考时不能囿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今后可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 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 2.教师教学时要夯实文言知识点,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成绩。 3.断句、文化常识、理解文本、翻译、概括文本信息依然是固定题型,题型固定变数不大,今后可以继 续按此题型复习。 三、真题再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 ..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 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 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 ...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 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 ..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存在密切的联系 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分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分析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一: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如何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

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三: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截了当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高考古诗文阅读考查题型的创新分析

高考古诗文阅读考查题型的创新 以语文高考全国卷为例,2015年的任务型写作举旗,高考命题改革进入了加速通道。随后是其他题型的跟进,如2018年实用类(量子通信题材语料)阅读的考查,2019年文学作品(鲁迅《理水》)阅读的考查,其题型显得新颖而有生机。 按题类轮动渐进改革原则,笔者曾看好或预估2020年在古诗文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会有创新——它的意义,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体现“素养为纲”“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这个命题原则,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进一步向良性发展。果然,在2020年的高考中,论述类文本确实“自由”了一回,体现在作为新高考改革风向标的新高考卷,把现代文阅读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组题的结构打破,只设置了两组题,而且不再标示文本的类别。此外,题量也变成了五道。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代表着原来固定的阅读考查语料类别和试卷结构将不复存在,只要把相应的分值估算在合理范围内,只要考查核心素养,只要瞄准了测评(学业质量)指标,管它什么类型的语料和题量。这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和教学是个很好的导向。 把这个背景说清楚,是为了表示对古诗文阅读考查没有明显改变的遗憾。当然,如果理解成出于稳定和渐进,那么期待2021年的古诗文阅读考查会有所创新。 笔者梳理了多份2020年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题型,基本包括:实词、虚词理解,具体语境中的文化常识理解,断句,翻译,文言文和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作者情感理解,等等。总的特点是“传统”:一是考查内容传统,二是问题或任务设计形式传统。 总之,这样的考查形态需要改变,注入新意。追求新意的目的,除为了避免应试模式外,还为了体现高中新课标里所说的“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其实体现新课标这一理念的命题在其他类考题中已經大量出现:任务型写作的本质就是在具体情境中的读者对象和表达目的明确的写作;2018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对量子通信三则新闻材料的阅读考查、2020年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一)两则历史地理学学术材料的阅读考查、2020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新基建”三则新闻材料阅读的考查,都是建立在“生活学习中就同话题或内容面对不同阅读文本时如何辨识侧重

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试卷精析之-天津卷

2022高考语文文言文试卷精析之-天津卷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薛寿鱼书①【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能够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能够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因此!而为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因此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能够拯人,能够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奇异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判薛雪,批判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高三语文 摸查考试古诗文阅读讲评简案

2021年高三语文摸查考试-古诗文阅读讲评简案 澄海中学王玉凤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要求,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与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解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将学生在本次测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通过问题法、诱思探究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 方法、要求,提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传记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陶冶,热爱古代诗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与诗歌鉴赏的方法。 2.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判断方法,弄清楚翻译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技巧。 3.掌握诗词鉴赏中关于技巧这一考点的答题思路。 4.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明确高考要求: 三.本次考试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得分情况分析。 表一: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一览表: 主观题客观题 5(实词)6(虚词)7(信息筛选)8(分析综合)9 (断句与翻译) 0.68分 2.38分 2.05分 1.68分 2.4分(断 句)1.23分 (译) 1.29分 (译) 28.5%79.5%68.3%56%60.5%41%42%四.文言文讲评 (一)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结合文本分析,讲评7、8题) 整体把握(知人明事辨理) 1.知人 2.明事 曲折的仕途(镇将)(1段) 监市木秦、陇 监阳平木务兼造船场(2段) 张

智收盗寇 宽厚待辱己者(3段)3.辨理 (二):具体讲评其它题目 第5题实词 ①考情分析 ②方法指导:语法推断法,语境推断法…… 第6题虚词 第9(1)题断句 ①考情分析 ②参考答案 第9题翻译 ①典型误例分析 ②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③参考答案 ④小结: 原则:信(忠于原文)达(通顺)雅 具体方法:增删调补对留(这几种方法常常综合运用)

2023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文言文简评及教学建议

2023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文言文简评及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高考真题文言材料: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高考一模学科质量分析报告语文

高考一模学科质量分析报告——语文 包头市教研中心语文组 一、试题评价与分析 (一)试卷命制情况及说明 包头市一模语文试卷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的范围及要求来选材、命制的。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及评分标准基本仿照 2015年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按照考点要求,分六大部分18小题。 从整体来看,这份试题除了紧扣考试大纲、将必考的知识点全面涵盖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试卷能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课标理念,引导教学方向。试题能扣住教材强调学生听说能力、课本名篇名句的积累运用。注重名著经典的引导,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选文段出自课外又能扣住教材。 试题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既注重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凸显语文的本质,又注重语言的应用性、实践性。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突出思辨能力。试卷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多个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做出准确和清晰的甄别。如:探究题考查学生质疑探究、甄别真伪、确定观点的能力。 整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1.命题的情境更贴近生活,社科类说明文是对务虚不务实的社会现象的抨击,能够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体现“现实性”。例如第一大题选文是选自2015-11-17《南方日报》施经的《争抢“琅琊”折射贫困的地名文化》,文章内容与当下生活现实联系密切,对即将走向成人的中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注重考查学生想象分析能力,如16题的句子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语感能力和逻辑思辩能力;突出试题的“思想性”。例如17题图文转换题,分析阐述图标的内涵意义。 3.注重考查内容与课本重点篇目的关系。比如文言文试题中的文化常识,古诗鉴赏中的内容与课本重点古文的联系。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课本这是的重视与回归。 4.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的过程,注重“探究性”。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都有一个探究题,这个试题,不仅起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较好的拉开学生分数的档次。

高考语文复习板块3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题型突破篇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79

第3讲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4选1)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且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回避简单的翻译错误,以曲解文意为主要设错点,难度略有增加。 一、概括分析题命题特点例析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事迹)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设误可能在“概括”部分,也可能在“分析”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典例]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题型突破篇第1讲三、[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尝试解答] ________ [解题思维] 选项切片分层比对

高考一模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一模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包头市教研中心语文组 一、试题评价与分析 (一)试卷命制情况及说明 包头市一模语文试卷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的范围及要求来选材、命制的。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及评分标准基本仿照2014年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按照考点要求,分六大部分18小题。第一大题是社科类文章阅读,3题9分。选文是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对于引导学生追根怀远,谨慎立身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第二大题是古诗文阅读,其中文言文选取的是明代人物传记,难度与高考相近。三个选择题中,根据2015年考纲变化,去掉了文言实词词义辨析题,增加了文化常识题,增加了考查文言语段的断句。古诗鉴赏采用了比较鉴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比较,探讨古诗文本表现手法的异同。文言文翻译选取具有一定难度的句子,按照字词句来落实采分点。第三第四大题为选考题,分别是小小说阅读和人物传记。第五大题是语言运用,分别考查了成语辨析使用、病句辨析,语言连贯,图文转换。第六大题作文,是材料作文,选取材料尽量是新鲜的,主旨或寓意尽量能够从多方面调动考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整体来看,这份试题除了紧扣考试大纲、将必考的知识点全面涵盖、突出复习中存在的死角和盲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试卷能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课标理念,引导教学方向。试题能扣住教材强调学生听说能力、课本字词和名篇名句的积累。注重名著经典的引导,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选文段出自课外又能扣住教材。试题体现一定的灵活性。试题较好体现语文考试的特性,既注重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凸显语文的本质,又注重语言的应用性、实践性。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突出思辨能力。试卷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多个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做出准确和清晰的甄别。如:探究题考查学生质疑探究、甄别真伪、确定观点的能力。 整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1.社科类说明文和文言文凸显传统文化精神特质,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 小小说直面社会,关注当下,以理性之光引领学生走向成熟; 3. 人物传记走进心灵世界,感受人性之美,折射人文之光,进行精神陶冶。 4. 试题形式紧扣考纲变化,接近高考难度,突出模拟仿真性质,提升应试能力。 (二)试卷结构分析 1、试卷题量与高考题一样,六大题18小题,分值分布严格按照语文高考试题的板块和题型来安排,难易适度,起到了很好的仿真模拟作用,学生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都能答完试题,个别基础扎实的学生,还留有时间进行检查。 2、试题内容:第一大题是社科类说明文阅读,选文是钱文忠谈家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选文具有很好的思想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选文考查的是文本信息的筛选辨析,看学生是否在一定题干提示之下,能否迅速发现选项的说法与原文的细小差异,从而迅速找到答案。 第二大题是古诗文阅读,选文是明代一篇人物传记,在设题上与上年有所区别,主要是根据2014年语文高考课标卷的题型变化,把过去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变成了断句;把过去根据文中摘出的表达传主人物个性的句子,来判断传主个性的试题,变成了结合过去所学文言文化知识以及本篇文言文涉及知识,设计了一个文学文化常识题;对文言文文本信息概括有误的一项。然后是两句文言文划线句的翻译,所选句子都有一定难度,每小题5分,一般涉及到文言知识(词类活用、省略现象、特殊句式等)进行考查,能够较为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句子,可以视为初步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标志。然后是古诗比较鉴赏题,选了同一主题不同时代的两首诗,一题为每首诗内容赏析,另一题是两首诗表现手法异同的辨析。 接下来是古诗文名句默写,根据2014年的题型,变成了根据情境来写出诗文句子。难度不是太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诗文阅读分析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诗文阅读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古诗文阅读分析

意相悖。所以(1)句就犯了“当断而不断”的错误。(2)句画波浪线部分意为“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公孙鞅)处理”,“而”是一个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它连接的是状语“(以)举国”和中心语“听”,不可点断。所以(2)句就犯了“不当断而断”的错误。 2.纠结点:“属上”还是“属下”?如: (1)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019年全国卷第10题B项)(2)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017年全国卷第10题B项)(1)句画波浪线部分的“(于)门下”应该属上,作为动词“召置”的补语,补充说明吴廷尉对贾谊的安置情况。如果属下,就将下一句的主语“吴廷尉”换成了“门下(吴廷尉的门客)”,与文意相悖。所以(1)句就犯了“当属上而属下”的错误。(2)句画波浪线部分的“时然后言”是说谢弘微的性格成熟,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看法,而不是表示向所继叔父说话。所以“所继叔父”不应属上,而应属下,与“混名知人”合为一读,意为“过继家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所以(2)句就犯了“当属下而属上”的错误。 为此,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两个纠结点确定为复习和训练的重点,加以专题性指导和针对性训练。 三、熟习五种方法,提升断句技能 根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命题立意,破解“当断”还是“不断”、“属上”还是“属下”的难题,可以运用如下五种方法: 1. 研判实词含义。对文言实词含义的不同理解,有时影响着语段的断句,这就需要分析句子,确定其含义,进而判定语段的断句。如:【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9年全国卷第10题)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对文言实词“少”含义的不同理解影响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如果理解为“数量少”(读sho),那么“少有”就讲得通;如果理解为“年纪轻”(读shào),那么“少有”就讲不通。审视该句,“少”的陈述对象是“公孙鞅年(年龄,岁数)”,所以其义应取后者,据此可以判定,A项断句有误,B项断句正确。 2. 研判虚词用法。对文言虚词用法的不同理解,有时影响着语段的断句,这就需要结合句子,确定其用法,进而判定语段的断句。如:【例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16年全国卷第4题)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