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8与城市相关图表的判读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考情报告]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C (2)B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1)人口问题的判断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
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生育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性别比失调的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原因性别比高的原因)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考向1人口性别结构(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
【答案】4.A 5.B 6.D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实施产生的直接影响。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而不会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也不会降低人口密度,对促进城市竞争没有影响。
【变式探究】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频繁问题,我国打造海绵型城市(海绵型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
下图中城市绿地建设,符合海绵型城市要求的是( )【答案】A【变式探究】图1为“印度半岛某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图”,图2为“a城市略图”。
读图完成2~3题。
2.有关图1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4个城市等级B.a城市的服务范围大于c城市C.b城市的服务种类少于c城市D.a等级城市空间距离小于b等级城市3.a城市拟规划布局合理的是( )A.甲——高级住宅区B.乙——工业区C.丙——化工厂D.丁——自来水厂B .组团状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 .条带状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D .放射状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答案】3.A 4.C 5.B【命题热点突破五】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交通运输(1)选择合适的方式⎩⎨⎧ 五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优缺点货物的性质特点运输量、时效性、安全性要求(2)交通便利⎩⎨⎧ 聚落的形成、形态利于城市形成、发展功能分区布局→工业、商业布局逆城市化出现的条件(3)交通通达性→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变化2.易错提醒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而不是只考虑速度、运量、运价等因素中的某一个。
但有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
(2)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
虽然河运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地位依然非常稳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水运地位在下降。
人口模拟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某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1-2题。
省市人口总数(万人)年净增人口(万人)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比重(%)GDP(亿元) 海南省817.83 7.32 14.77 8.98 45.8 790.12 北京市1492.736.3 6.1 0.7 83.64283.3 上海市1352.410.62 6 -1.2 90.37450.27 新疆1963.1129.16 16 10.91 21.82200.15A. 自然增长人数多B. 机械增长人数多C. 逆城市化现象D. 死亡率低2. 该年四个省、市、区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是( )A. 海南省B. 北京市C. 上海市D. 新疆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 从1998年开始,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出生率高B. 人口死亡率低C. 原有人口基数小D. 大量人口迁入4. 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近期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A. 城市经济缺乏活力B. 劳动就业压力增大C. 社会劳动力不足D. 城市环境质量陡然下降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5~7题。
5.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6.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7.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
高频考点 38 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判断(2019 ·遵义市高三月考) 下图为“某省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统计图”,该省少数民族众多,2017 年该省常住人口3580 万,城市化率为46%,2010 年该省劳动年龄人口(15 ~ 59 岁 ) 首次出现负增长。
据此完成 1~ 2 题。
1. 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A.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B.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C.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D.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2. 该省 2010 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人口规模急剧缩小B. 老龄化水平过高C.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 人口净迁出增多(2019 ·哈尔滨高三调研 ) 下图是“某国从18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3~ 4 题。
3. 该国人口增长按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4. 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超过第一、二产业D.④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下图为“某国1950~ 2018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 题。
5. 该国在图示时间段内,人口最多的年份可能是()A.1970 年B.1985 年C.2005 年D.2013 年6. 缓解该国目前人口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A. 限制人口迁移B. 提高教育水平C. 提倡早婚D. 鼓励生育下图是“我国某省自1949 年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
据此回答第 7 题。
7. 对图中人口自然增长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Ⅰ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B.Ⅱ阶段人口数量持续下降D.各阶段均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2018 ·深圳调研 ) “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这是我国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与城市相关图表的判读一、选择题读“某城市示意图”(甲处是老自来水厂),完成1〜2题。
1.相对于老城区,老自来水厂布局是合理的,推测该城市老城区大致位于()A.铁路以东B.铁路以西C.河流以南D.河流以北2.相对于老城区,下列区位最不合理的是()A.铁路B.钢铁厂C.造纸厂D.污水处理厂下图为中国城市和城市规模增长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对中国城市发展判断正确的是()A. 1996年之前, 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小城市B. 1997年之后, 城市发展以郊区城市化为主C. 1996年之前, 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D. 1997年之后, 建成区的平均绿地而积在减少4.近年来,关于大、小城市孰优孰劣的争议很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髙B.小城市布局分散.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C.大城市资金雄厚,环境质量好D.大城市产业活动密集,丄地利用率髙目前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部分相关数拯。
据此完成5〜6题。
注:(1(2)户籍人口比率即戸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戸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宁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X 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5.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是()A.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较慢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C •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髙阶段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6.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比较突岀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增长较快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城镇土地扩张较快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下图是地而轨逍交通对房地产的正负而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地而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正负面影响分別是()①提髙沿线的房地产价值②增强安全保障③造成交通拥挤④产生噪声污染A. ®@B. ®@C.②③D.②④8.下列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降低市中心的房地产价值②改善城市交通状况③加速郊区人口向中心城区迁移④加强城乡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下图为1985〜2008年江苏省各功能用地重心演化示意图。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人口、城市与交通知识梳理: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所示:2.人口增长问题的分析思路看清要求(1)弄清问题考查的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还是人口的增长,考查的是增长的速度还是增长的数量。
(2)进行分析①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若考查增长的速度时,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又要考虑人口,既要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若考查增长的数量时;即可的基数大小。
②当考查人口的增长时,既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还要考虑人口的迁移。
同步练习: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
下图是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年出现迅速上升D.2009—2010.2.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3.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减少趋势,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B.上海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解析:第1题,图示2005—2016年间,上海市总人口变化趋势与外来人口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上海该时间段人口增加的数量主要来自外来人口迁入,则上海该时间段内的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
第2题,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大量迁入会使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人口平均年龄下降,D项正确、C项错误。
总人口减去外来人口=户籍人口,据此可以判断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外来人口少于户籍人口,A项错误;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B项错误。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6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高频考点38与城市相关图表的判读一、选择题读“某城市示意图”(甲处是老自来水厂),完成1~2题。
1.相对于××区,老自来水厂布局是合理的,推测该城市××区大致位于( ) A.铁路以东B.铁路以西C.河流以南D.河流以北2.相对于××区,下列区位最不合理的是( )A.铁路 B.钢铁厂C.造纸厂 D.污水处理厂下图为中国城市和城市规模增长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对中国城市发展判断正确的是( )A.1996年之前,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小城市B.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区城市化为主C.1996年之前,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D.1997年之后,建成区的平均绿地面积在减少4.近年来,关于大、小城市孰优孰劣的争议很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高B.小城市布局分散,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C.大城市资金雄厚,环境质量好D.大城市产业活动密集,土地利用率高目前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部分相关数据。
据此完成5~6题。
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5.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A.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较慢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6.据表分析,2002~2012年间我国城镇化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增长较快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城镇土地扩张较快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下图是地面轨道交通对房地产的正负面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地面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正负面影响分别是( )①提高沿线的房地产价值②增强安全保障③造成交通拥挤④产生噪声污染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下列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降低市中心的房地产价值②改善城市交通状况③加速××区人口向中心××区迁移④加强城乡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下图为1985~2008年江苏省各功能用地重心演化示意图。
完成9~10题。
9.据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A.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在几何重心西北方向,且不断偏向西北方向B.工矿生产用地重心向南移动,表明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C.城镇生活用地重心的分布表明苏南城市化水平高于苏北D.农村生活用地重心的分布及移动,说明南方生活用地面积萎缩10.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双选)( )A.苏北地区荒地开发,农业生产用地大幅增加B.苏南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于北部地区C.苏北农业生产用地净减少量比苏中和苏南小D.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改变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
读“××市主××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市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2000年~2012年间,××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B.2000年~2012年间,××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东南C.造成××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新区开发D.造成××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旧城改造12.2000年~2012年,城市重心变化对××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双选)( )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C.减轻市区通勤压力D.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二、综合题1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地不同时间段××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37个城市人均产值与人均轿车使用量图。
材料三漫画《不堪重负》。
(1)据材料一分析,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地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区最不明显的是阶段________。
(2)材料三中漫画反映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该问题在香港不太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发展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4.图甲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图乙是该城市不同地点人口变动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则该市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盛行风向最可能是________风。
A.西南偏西B.西北偏西C.东北偏东D.偏北(2)由此可知,该地最可能是下列哪一个城市( )A.上海 B.孟买C.新加坡 D.伦敦(3)该城市道路分布有明显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哪里?(4)该城市的A、B、C、D、E五地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_,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
(5)根据图示信息,简述该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答案精析1.B 2.B [第1题,老自来水厂为××区提供水源,根据河流流向,××区应布局在相对于自来水厂河流下游地区,应位于铁路以西。
河流南、北两岸对自来水厂无影响。
第2题,相对于××区,钢铁厂有空气污染,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带,会污染××区;造纸厂、污水处理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图中位置合理;铁路经过××区边缘,且靠近钢铁厂,比较合理。
]3.B 4.D [第3题,图中显示1997年以后,城市数目保持稳定,但平均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较快,说明城市面积都增大了,则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区城市化。
第4题,一般而言,大城市产业密集而土地利用率高,能发挥集聚效应,但环境质量较差;而小城市产业活动较分散,人口较少,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但环境质量较好。
] 5.B 6.C [第5题,据表分析,该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高,处于中期阶段;“户籍人口比率大于举家迁移比率”,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故B项正确。
第6题,据表内容分析,该期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迅速,说明城镇土地扩张较快。
其他内容表格不能反映。
]7.A 8.D [第7题,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房价会不断提高,同时轨道交通也带来了噪声污染。
第8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促进了城乡各功能区的联系。
]9.AC 10.BC [第9题,结合图例读取图中相关数据变化,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在几何重心西北方向,且不断偏向西北方向,故A项正确;工矿生产用地重心向南移动,表明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所缓解,故B项错误;城镇生活用地重心的分布表明苏南城市化水平高于苏北,故C项正确;农村生活用地重心的分布及移动,说明南方生活用地面积增加,故D项错误。
第10题,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变化是偏向西北方向,说明苏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用地大幅萎缩,故A项错误;苏南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于北部地区,故B项正确;苏北农业生产用地净减少量比苏中和苏南小,故C 项正确;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故D项错误。
]11.AC 12.BD [第11题,仔细读图,注意对比2000年与2012年城西、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 2012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方向区域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通过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新区开发,可以缓解中心××区的压力。
第12题,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新区与市中心之间随着往来的增多,必然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13.(1)交通(河流交汇处) Ⅰ(2)城市交通拥挤人均小汽车使用量少(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城市带;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出现了××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等。
解析第(1)题,材料一反映了城市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交通。
城市形成初期功能区分区不明显。
第(2)题,从漫画中的“城市道路”和“汽车”可知为城市交通拥挤。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香港人均小汽车使用量很少,故拥挤不明显。
第(3)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等。
14.(1)自西南流向东北 A (2)D (3)高速公路穿越××区。
(4)A E B (5)××区向四周扩张,××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区与工业区迁移;可能形成新的卫星城(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1)由自来水厂的位置,可断定该市河流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
由图甲中工业区的位置,可知该地常年盛行偏西风,再根据该地南北两侧工业区的位置进一步断定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2)由(1)题分析,该地最可能为伦敦,因其终年处于西风带内(北半球西南风)。
(3)该城高速公路穿过××区,严重干扰了城内交通。
(4)由图乙分析可知,A城人口迁移差额率最小且为负值,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故人口不断减少。
E城人口迁移差额率最大且为正值,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故其人口增长最快。
B城人口迁移差额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相互抵消,人口数量不增不减。
(5)据图中××区的变化特点即可分析出其城市化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