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9.96 KB
- 文档页数:21
数学高中选修2一2教案
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3. 能够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问题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出一元二次方程。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2. 通过例题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学生个别练习,巩固解题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元二次方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总结,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以上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祝学习顺利!。
礼仪与教化教学目的: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一、拍卖老师这里有件文物要拍卖,看(出示青铜器图片),有意想买的同学可准备好了。
谁愿意先出价?他是——1、鼎,一件青铜器,可能是商代的(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我们常说“一言九鼎”就是这个鼎。
2、有很多的花纹。
看到它有什么感受?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Teaching Plan for Oxford English (Shanghai Edition)3AM3U2 ShoppingTeacher: Xi Zhuojing(奚卓菁)& Wang Yu(汪宇)from Zhoupu Experimental School (周浦实验学校)Book: Oxford English 3A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word cards, flash, picture cards, etc.教学设计说明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已经逐步具备了英语学习的能力并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们不仅能对老师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还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他们已经接触过有关水果类词汇,如:an apple, an orange, a banana, a peach等(包括复数形式);能简单运用May I have..., please? How many...? Here you are.等句型进行简单对话。
同时,也能运用I’m … I can … I like...等句型进行自我描述。
模块教学任务分析:3AM3的模块主题是Places and activities (地方和活动),分别围绕My school(我的学校)、Shopping(购物)以及In the park(在公园里)这三个与孩子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而展开,涉及不同的地方与所实施的活动,尝试能在不同的地方、运用不同的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在感受学习与生活的同时,能体验学习生活、增长生活经验。
此外,学习字母o, u在单词中的发音,能举一反三。
单元教学任务分析:3AM3U2 的单元主题是Shopping(购物)。
通过单元学习,能进一步操练与运用常见的水果名称,如:apple, orange, banana和peach,注意其单复数;能在购物过程中运用May I have ..., please?等进行购物对话,逐步学会与超市(商场)店员、与父母长辈之间的购物交流;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购物过程、学会礼貌购物,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34 - 18,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计算方法。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指导并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练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题,巩固新知。
3. 实际应用教师出示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加深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理解。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及时纠正,提高计算准确性。
2. 在实际应用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2. 板书内容:(1)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实际应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实际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写数字2的教案模板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写数字2的教案模板6篇为了实现个性化教育,我们需要在教案中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写数字2的教案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2的分解与组合教案中班数学活动2的分解与组合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内容,在操作中认识2的分解与组合,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2的分解与组合教案吧。
活动目标:1. 在操作中认识2的分解与组合。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1. 制做玩具灭火器两个。
2. 与幼儿数量相同的多类玩具,每类两个。
3. 小黑板、数字卡2数字卡1 多个。
活动过程:1. 出示玩具灭火器,向幼儿提问:这是什么工具,什么会人使用它?共有几个玩具灭火器,并请幼儿找出相应的数字卡 2。
2. 认识 2 的分解。
把两个玩具灭火器分给两名幼儿,向幼儿提问每人手中有几个玩具灭火器,并让两位幼儿分别取 1 个数字卡 1 ,引导幼儿明白两个灭火器分给两个小朋友就是每人 1 个,也就是 2 这个数可以分成 1 和1 。
老师在黑板上贴出 2 的组成形式(即 2 分为 1 和1)。
3. 认识 2 的组合。
请两位幼儿把玩具灭火器和数字卡还给老师,引导幼儿明白两个小朋友的灭火器合起来又成了两个灭火器,1 和1 合起来就是 2 ,老师在黑板上贴出 2 的组合方式(即 1 和 1 合成 2 )。
4. 请幼儿说出刚才的过程,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 2 的分解与组合。
5. 给每个幼儿发两个玩具和相应的数字卡 2、1,让幼儿操作 2 的分解与组合,老师进行指导。
活动评价:1.理解 2 的分解与组合。
2.能利用玩具进行 2 的分解与组合操作。
大班数学学习2的加减法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学2的加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快速计算2的加减法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践,建立数学信心和充分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2的加减法。
2.概念与方法2的加法:我们考虑从1+1开始一步步往上加,可以得到以下加法:1+1=21+2=32+2=42+3=53+3=6……其中,2是最小的正整数的和。
这就是2的加法。
简单的说,2的加法就是将两个2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的过程。
2的减法:我们考虑从1-1开始一步步往下减,可以得到以下减法:1-1=02-1=12-2=03-2=13-3=0……其中,0是最小的非负整数的差。
这就是2的减法。
简单的说,2的减法就是将两个2个数相减得到一个差的过程。
3.练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分别进行2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以加强基本技能。
4.巩固:通过调查、练习、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在十以内的加减法查询、计算能力提高,并进一步巩固2的加减法的记忆。
三、总结与反思1.总结教科书上对2的加减法的记载。
2.总结学生学习2的加减法的心得体会。
3.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指导下一步教学。
四、作业1.在学习中得到的数学新知和简单计算写到作业本上。
2.完成巩固练习中的作业。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是一堂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是教授初学者2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概念,并培养他们快速计算的能力。
在教学上,本文采用了交互式教学的形式。
在引入时,班级讨论了一下学生对2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教师以直观的方式简化了2的加法和减法的过程,并呈现多个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当学生通过实际计算练习来加深对2的加减法的认识时,老师可以上课边缘教学板来进行演示,将他们的思路认识与老师的教学计划无断位,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来建立数学信心和充分的自信心。
作为一名中班的数学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给孩子们带来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介绍3、掌握2的减法这一教学内容的一些见解和实践经验。
我们需要明确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数学基础。
在前期的教学中,我会让孩子们掌握1~10的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加减法的概念,也会在生活中给孩子们创造各种场景来让他们感受数学的运用。
接下来,我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引导孩子们学习3、掌握2的减法。
例如,一道经典的算式“5-2=?”可以用具象化的方式呈现,比如可以在黑板上画出5个点,然后擦掉2个点,让孩子们感性理解减法的运算过程。
当孩子们逐渐理解减法的概念后,我会通过一些游戏来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掌握2的减法运算。
例如,我会打印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让孩子们分别拿到两个数字的卡片,根据题目要求计算减法,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入计时、竞赛等元素,让孩子们更加专注和积极参与。
除了实践活动,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感受数学的乐趣。
例如,我会给孩子们放一些科普视频,让他们看到生活中数学运用的场景和形式,让孩子们对数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能力也不同。
因此,我会通过个性化教学来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差异化的学习。
例如,我会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运用分级教学、小组竞赛等方式来让孩子们更加轻松自然地学习3、掌握2的减法运算。
3、掌握2的减法这一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来让孩子们充分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和游戏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的本质和魅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设计《学习2的加减法》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幼儿能够:1.掌握2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2.学会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2的加减法运算;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2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2.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2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1.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教师先引导幼儿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幼儿们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然后可以选用数学游戏,如“数字拼图”、“趣味数学游戏”等,让幼儿们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快乐。
2.学习环节•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对2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联系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小朋友手上有2个糖果,如果再加上两个糖果,手上会有几个糖果?”等,让幼儿们感受到2的加法的具体意义;•然后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教具,如小球、小石子等,在黑板上进行加法运算的演示;•接着,教师进一步讲解2的减法的基本概念,再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加减法的运算;•最后,教师请幼儿们听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练习环节•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幼儿们上台进行演示;•幼儿们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教师在旁边指导和纠正错误。
4.总结环节•教师让幼儿们自评学习效果,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再进行温故知新,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通过幼儿的练习题,对幼儿的2的加减法运算能力进行测评;2.通过幼儿在学习环节和练习环节中的表现,评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3.通过幼儿对本节课的评价,了解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满意度。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周至五中教学设计时间:教学过程(分布指导)30分钟科目数学年级高二级主备人巨海斌课题第一课时合情推理——归纳推理课时 1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3)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猜想—证明”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时间分配目标任务要求10 分钟预习回顾课本内容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命题,而结论则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命题。
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或然性的。
也就是说,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可能的,所以,归纳推理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了解本节核心内容10 分钟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例1、在一个凸多面体中,试通过归纳猜想其顶点数、棱数、面数满足的关系例2、如果面积是一定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周长最小,试猜测结论。
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10分钟预习效果展示展示(详见附页)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展示,暴露不足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积极思考通过问题展示,发现学生不足,及时指导,引伸时间分配目标任务要求15分钟检测学习效果,(附检测作)业课堂练习:课本课本7P练习:1学生当节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不同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正式作业知识梳理:(由学生归纳总结)课时小结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⑴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⑵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⑶检验猜想。
教学反思当堂检测难易层次比例内容基础过关50%1.数列2,5,11,20,,47,x…中的x等于()A.28B.32C.33D.272.设,,(,0),a b c∈-∞则111,,a b cb c a+++()A.都不大于2-B.都不小于2-C.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D.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3.已知正六边形ABCDEF,在下列表达式①ECCDBC++;②DCBC+2;③EDFE+;④FAED-2中,与AC等价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能力提升30%4.从222576543,3432,11=++++=++=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_____________。
5.已知ba,是不相等的正数,baybax+=+=,2,则yx,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发散思维20%6.观察(1)000000tan10tan20tan20tan60tan60tan101;++=(2)000000tan5tan10tan10tan75tan75tan51++=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
周至五中教学设计时间:教学过程(分布指导)30分钟科目数学年级高二级主备人宋鹏飞课题第二课时合情推理——类比推理课时 1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3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猜想—证明”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时间分配目标任务要求10分钟预习回顾课本内容复习:归纳推理的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
我们将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
①归纳推理的要点: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②典型例子方法归纳。
了解本节核心内容10 分钟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例1:已知:“正三角形内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将空间与平面进行类比,空间中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对应三角形?在对应图形中有例2:根据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试类比地猜测出空间中相应的结论。
与上述定理相应的结论吗?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10 分钟预习效果展示展示(详见附页)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展示,暴露不足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积极思考通过问题展示,发现学生不足,及时指导,引伸时间分配目 标 任 务要 求15分钟检测学习效果,(附检测作)业练习1、已知实数加法满足下列运算规律:(1)a b b a +=+;(2)()()c b a c b a ++=++. 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律,列出实数的乘法与加法相似的运算律学生当节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不同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课本课本7P 练习:2.课本7P 习题1-1:4.当堂检测难易层次比例内容基础过关50%1.已知数列{}n a满足12a=,111nnnaaa++=-(*n∈N),1232007a a a a⋅⋅⋅⋅的值为:A.2007B.2006C.3D.-32. 已知2()(1),(1)1()2f xf x ff x+==+*x N∈(),猜想(f x)的表达式为:A.4()22xf x=+; B.2()1f xx=+; C.1()1f xx=+;D.2()21f xx=+.知识梳理:(由学生归纳总结)课时小结由于两类不同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类对象的其他特征,推断另一类对象也具有类似的其他特征,我们把这种推理过程称为类比推理教学反思能力提升30%.从1=12,2+3+4=32,3+4+5+6+7=52,4+5+6+7+8+9+10=72,…,则可得出一般结论: .发散思维20%ABC∆中,已知Bab sin323=,且CA coscos=,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周至五中教学设计时间:教学过程(分布指导)30分钟科目数学年级高二级主备人宋鹏飞课题第三课时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习课课时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归纳、类比推理解决数学问题;(2)归纳、类比推理在高考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通过最近几年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中的推理问题,具体了解归纳、类比推理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归纳、类比推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合情推理的意思和思想。
.重难点教学重点:合情推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类比推理在递推数列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指导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时间分配目标任务要求10分钟预习回顾课本内容复习:归纳推理的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
我们将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
①归纳推理的要点: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②典型例子方法归纳。
了解本节核心内容10 分钟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例1:例2:例题3、例题4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10 分钟预习效果展示展示(详见附页)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展示,暴露不足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积极思考通过问题展示,发现学生不足,及时指导,引伸时间分配目标任务要求当堂检测难易层次 比例内 容15分钟检测学习效果,(附检测作)业练习1、已知实数加法满足下列运算规律:(1)a b b a +=+;(2)()()c b a c b a ++=++. 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律,列出实数的乘法与加法相似的运算律学生当节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不同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课本课本7P 练习:2.课本7P 习题1-1:4.知识梳理:(由学生归纳总结) 课时小结由于两类不同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类对象的其他特征,推断另一类对象也具有类似的其他特征,我们把这种推理过程称为类比推理教学反思基础过关50%练习1、在一次珠宝展览会上,某商家展出一套珠宝首饰,第一件首饰是1颗珠宝, 第二件首饰是由6颗珠宝构成如图1所示的正六边形,第三件首饰是由15颗珠宝构成如图2所示的正六边形, 第四件首饰是由28颗珠宝构成如图3所示的正六边形, 第五件首饰是由45颗珠宝构成如图4所示的正六边形, 以后每件首饰都在前一件上,按照这种规律增加一定数量的珠宝,使它构成更大的正六边形,依此推断第6件首饰上应有_______________颗珠宝;则前n件首饰所用珠宝总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颗.能力提升30%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某商店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1层,就一个球;第2,3,4, 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图4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n堆第n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f n表示第n堆的乒乓球总数,则(3)_____f=;()_____f n=(答案用n表示).发散思维20%(类比推理在几何中应用,2005年广东试卷第14题)由图(1)有面积关系: PA BPABS PA PBS PA PB''∆∆''⋅=⋅,则由(2) 有体积关系:.P A B CP ABCVV'''--=周至五中教学设计时间:图图图图图(2)C'A'B'P ABC图(1)B'A'P AB教学过程(分布指导)30分钟科目数学年级高二级主备人宋鹏飞课题第四课时合情推理——演绎推理课时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2)能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2、方法与过程:认识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为三段论,认识三段论推理一般模式,包括三步(1)大前提,(2)小前提,(3)结论.再从实际应用中认识数学中的证明,主要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的.从实例中认识它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做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演绎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既需要用合情推理来发现结论,也要用演绎推理来证明结论的对否。
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能利用“三段论”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难点: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分析证明过程中包含的“三段论”形式,教法学法指导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时间分配目标任务要求10分钟预习回顾课本内容复习准备:1. 练习:①对于任意正整数n,猜想(2n-1)与(n+1)2的大小关系?②在平面内,若,a cb c⊥⊥,则//a b. 类比到空间,你会得到什么结论?(结论:在空间中,若,a cb c⊥⊥,则//a b;或在空间中,若,,//αγβγαβ⊥⊥则)2. 讨论:以上推理属于什么推理,结论正确吗?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进一步证明,有什么能使结论正确的推理形式呢?了解本节核心内容10 分钟①概念: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