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根本——诵读
- 格式:pdf
- 大小:330.24 KB
- 文档页数:3
“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摘要】: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这是由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不读书,以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践性决定的,与此同时阅读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以读为本”并不是简单的“多读”,它更多的是强调通过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广泛阅读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为语文教学带来结构性的整体改革。
【关键词】:以读为本诵读广泛阅读阅读课程化文心学生学习语文,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弓l导下自己读会的、悟会的,“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学科除了有自身的学科特性与规律外,还应以读为本。
朱子曾有云:“熟读而深思,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足见读能深思,读能悟意,读能领情,“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读”是沉淀语感的前提,“读”应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读书声”应是语文课堂最悦耳的旋律。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其内在因素如下:首先,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了要以读为本。
当前语文敦学的最大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读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发言,针对某些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但相对来说,读书的时间减少了。
这就导致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好好的读书,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外好好读书。
传统语文教育‘重读’,现代学校教育‘重讲’……然而,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
加之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的‘讲’挤占了学生的‘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在根本加以扭转,语文教学的总体面貌将难有较大的改观。
”其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以读为本。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的实践是读书,学习语史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习其它学科。
读能帮助学生感受、领悟文章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读一篇文章兼美的优秀文章,吟一句悦耳动听的诗句,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
通过朗读、熟读,能读出词语的涵盖和连贯。
让“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之一,但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对此方法不够重视。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默读、朗读、范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让“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默读朗读范读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式,是指看着书本出声或不出声地读。
出声地读叫朗诵或吟诵;不出声地读叫默读或阅读。
许多语文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师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轻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往往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心不在焉、无动于衷,甚至昏昏欲睡。
由此很多语文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讲与不讲一个样。
”确实单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怎么会有效率可言,结果只能是“讲与不讲一个样”或者“讲了还不如不讲”。
“重讲轻感悟”是一种本末倒置,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来悟,悟出思想,悟出感情,悟出形象,悟出神韵,要有所悟必须读。
读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按照不同划分标准,读可以分成很多种,如范读、默读、分读、齐读、单读、赛读……各种形式的读法其功能和适用范围是不完全相同的。
笔者认为,读的分类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各种读法,使之发挥出特有的作用,这样语文的教和学才会有一个牢靠的基础。
一、默读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钥匙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适于朗读的,但不乏一些朗读性较差的文章。
因此默读在整体感知课文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一些语言生动优美值得品读的美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可以用默读来整体感知,而且朗读性较差的课文,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些说明文,都能依靠默读来进行整体感知。
讲得更明白一些,所有的课文都能依托默读来整体感知。
因此,笔者每教授一篇新课文之前,都会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默读感知活动。
朗读:语文教学的根摘要:由于教师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语文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一篇篇美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段落。
校园里充斥的不再是琅琅的读书声,而是“刷刷刷”的笔画声,朗读销声匿迹。
学生在语文课中除了分析就是思考,得不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自然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教师长期沉溺于出题、解题,自然也感受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和魅力。
所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方式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就是常用的读书教书之道。
许多名人都是通过诵读提高文学素养的,茅盾曾背过《红楼梦》,杨振宁曾背过《孟子》。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师的范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范读,就是授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渔”;而学生朗读,则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提高朗读能力。
范读形式可以是教师朗读,也可以借助磁带、光碟等范读。
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范读课文时,可借助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春》中的“钻出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抚摸”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一定不厌其烦地读,从而掌握朗读的技巧,并增强能力。
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作者:洪镇涛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04期语感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读”是第一教学法。
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我国自古以来,把学生进学校学习称之为“读书”,可见对读的重视。
在古代的私塾教育中,确实是以读为主的,校园里书声琅琅。
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读书须是本文熟读,字字咀嚼令有味。
”叶圣陶先生回忆说,“我小时候读私塾,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诗经》《易经》。
都要熟读,都要在老师跟前背诵,背得出了,老师才教下去。
每天还理书,就是把先前背熟了的书轮替温理一遍,背给老师听。
自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从以“读”为主逐渐变为以“讲”为主了。
应该承认,以讲为主也是针对私塾那种过于强调学生的自我感悟,过于忽视理性指导,使得学生难免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混沌朦胧状态的弊端而来的。
是对私塾教育以读为主的反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但以讲为主,完全违背了学习语言的规律。
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而不是靠“听讲”。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认为一讲一听之后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红领巾”教学法问世之后,它所倡导的“谈话法”盛行以来,语文教学又从以“讲”为主变为以“问”为主了。
所谓“谈话法”,就是把教师要讲的内容,通过师生谈话(即问答)的方式端出来。
以“问”为主的谈话法,也是针对以讲为主的弊端而来的,是对以“讲”为主的反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学生从只有听老师讲的份儿变成为有回答问题甚至提问的权利,学生从绝对的被动变成相对有一点主动性、积极性了。
课堂语言传递方式由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交流了,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了。
于是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只要是“问”,就是“启发”,就是好方法,于是发展到一切皆问,满堂问的境况。
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当前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根源在于写得少,读得更少,不厚积怎能勃发?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尤其是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
笔者认为:一是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二是诵读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三是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是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浅谈;诵读;语文教学;作用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84-01当前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根源在于写得少,读得更少,不厚积怎能勃发?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尤其是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
下面就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每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感,或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
叶圣陶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
1.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感的直觉性语感的直觉性指对言语的顿悟。
语感的直觉性有赖于诵读。
文言语感表现的最为典型,因为文言在我们平时说话时不用,学生的文言语感就显得薄弱。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学生经常去读,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自己的头脑里,自然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材料,以至能背诵,最后达到将文字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
2.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情感性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也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
诵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
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语文教师的诵读可把文中最富情感的地方显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进而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法作者:王亚飞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注重诵读,教师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本文在介绍诵读法相关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给出诵读法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诵读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75-011.诵读法的合理性诵读作为千百年来汉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能被人们一直采用,是有其原因的。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
而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诵读。
首先,在教学中,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而朗读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样一篇诗文,毫无表情地读与声情并茂地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和影响也是完全不同的。
况且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和强烈的音乐美。
这种美若经过朗读者主观情感积极的投入,就可以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人们欣赏到这种极致的美时,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这种赞叹正是作品的乐感美与读者情感美和谐融合再创造的结晶。
诵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
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由教师范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反复诵读,抓住词语"轻轻地、作别、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青荇、水草、挥手",使这种感性认识得到升华,于是便获得了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惜别之情。
初一文言文学习方法(优选8篇)初一文言文学习方法(1)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学习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
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
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
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
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
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此外,读、想、查、摘、记的方法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
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特殊句式??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你持之以恒,我深信,三年下来,你一定会卓尔不群,令人刮目相看!初一文言文学习方法(2)一、重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现代文教学中,诵读主要是让学生能读出情、读出境,而文言文教学,首先得让学生能够读懂意,才能入情入境,所以,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