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1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6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透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潜力。
6、透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读题导入:这天我们要一齐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情绪来读一读课题。
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齐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基础知识展示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透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明白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向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明白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学文悟情展示A、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1.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B、互动交流,教师点拨: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怀念母亲》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和尊敬,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表达出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情感教学法: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 写作教学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怀念母亲》文本及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写作练习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如《妈妈的吻》,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温暖。
1.2 教师出示一张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1.3 教师板书课题《怀念母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2.1 学生自读课文《怀念母亲》,理解课文内容。
2.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3 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进行回答,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美好时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倾听、理解彼此的情感。
3.3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4. 写作练习4.1 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母亲的写作话题,如“我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4.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4.3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5.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关爱和尊敬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怀念母亲》这篇文章。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提高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怀念母亲》这篇文章。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悉《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4.2 学生准备:预习《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母亲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5.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5.3 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强调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5.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写下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发誓要好好孝顺母亲。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环节。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写的感恩母亲的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7.1 开展母亲节活动:在母亲节当天,组织学生为母亲准备礼物,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7.2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创作关于母亲的诗歌,并进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8.1 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8.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图片师:刚才看这个短片,除了个别同学在交头接耳,议论。
其他同学都很专注。
我从你们的坐姿和眼神中能看出来,你们或许有些感动,有些温暖,甚至觉得甜蜜。
那么此刻,带着这些感受再次轻轻的呼喊这个名字-----母亲。
轻轻的呼喊……我们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母亲都有着深厚的,不一样的感情。
同样,有位国学大师他对母亲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国学大师,走近她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齐读课题)介绍作者二、检测预习课前大家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要检查检查。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怀念母亲》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怀念母亲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配乐播放图片,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欣赏完毕之后你要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同学们看的都非常专注,我从同学们的姿态和眼神中能看得出来,或许你们有一些感动,或者是温暖,甚至有一些甜蜜,出示ppt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既感动又温暖又甜蜜的感受来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板书)轻轻地再来一次,我们每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着独特的爱,那么在百岁老人季羡林的笔下,他对自己的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课文的题目告诉我们,他对母亲充满了“怀念”(板书)我们齐读课题。
出示ppt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两张照片。
二、整体认知师: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不太一样,你发现了吗?生: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作者以前写的日记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能力太强了。
出示ppt,现在我们快速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1,把字音读准,读正确2,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3,如果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
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老师觉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该对文章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那么谁能跟我们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ppt 还有不同的内容吗?生:点名回答。
围绕作者的母亲去世了,作者心情悲痛。
作者除了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祖国母亲。
师:“去世”在文中用的是哪个词?弃养,是一种婉辞,指的是父母死亡。
同学们看的非常全面,纵观这篇课文,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怀念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生身母亲(板书),一个是祖国母亲(板书),出示ppt3张,老师考考你们,哪个自然段集中讲到了这一点意思。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珍惜家庭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怀念母亲》2. 生字词卡片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母亲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母亲的了解和认识,引出今天的课文《怀念母亲》。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或生字词做上记号,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 讲解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讲解生字词的意思,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字词,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理解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怀念母亲?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是如何怀念母亲的,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表达感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可以朗读课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情。
7. 课堂小结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家庭的美好。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怀念母亲的短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借鉴课文中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一、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二、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三、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1、亲生母亲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祖国母亲失母之痛2、怀念异国思乡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模板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怀念母亲》教案篇1【《怀念母亲》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
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
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2)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2)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不正确、不流利的地方进行指导。
3.理解课文(1)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4.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识记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对易错字进行讲解。
5.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2)教育学生要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四、作业设计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摘录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强。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
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
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
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
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由于多年没教高年级了,而这一本书又是新教材里的一篇新课文,在上课过程中总感到反差很大。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
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
因此,文章特别“散”。
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
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的感情!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
教学内容:《怀念母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读“真挚、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凄凉、可见一斑、一篇”等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生身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3、初步感受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同学们,在北京大学里一位九十多岁的人称“国宝”的老人,他就是国学泰斗季羡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简介。
【课件出示】
2、片段欣赏《赋得永久的悔》
(师)在我们学习本篇课文之前,先来看一看季羡林写的另一篇文章中的这个片段,请大家快速默读,看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片段】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3、交流感受。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死很后悔
(师)你的感受能力真敏锐
二、初读课文。
1、(过渡)同学们,母亲是个熟悉的字眼,是个亲切的呼唤,在季老的很多文章中都谈到了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怀念母亲》
(师)一起读读题目(若学生读的不是很好,教师可适时引导:既然是怀念,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读?再读)
2、初读课文。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检查反馈
【课件出示词语】真挚爱慕奔丧终天之恨朦胧凄凉一篇可见一斑
寝不安席频来入梦食不下咽
①读词语。
②理解词语
③形式比较
(师)我们的同学很能干,这么快就把字词读懂了,现在老师要问问大家: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插入了日记和片段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些插入的部分。
(指名学生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朗读的这些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三、精读怀念生身母亲的部分
1、(过渡)同学们都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作者对生母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用铅笔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研究
①(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课件出示】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弃养”是什么意思?
(师)母亲的离去使作者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引导到日记)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痛,季羡林在日记中也真实的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请大家读读11月18日的日记,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读、谈体会)
(师)是呀,作者时时刻刻都思念母亲,一想起这事,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知道你理解作者的心情了。
谁再来试试?(再请一生读)让我们像他一样来读一读(齐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请大家看资料后回答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课件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
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
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
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
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
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
②其他同学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生母的深深思念?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课件出示】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
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师评价)你的思考很有深度。
其他同学呢?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评价)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某个词语)来说明作者的失去母亲的心情,真不错。
(过渡)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
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则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赡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赡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师评价)你的理解很有道理。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评价)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会读书。
③你还从别的地方找出表达作者对生母的深切思念吗?
(生)“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课件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师)“频来入梦”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是的,作者在欧洲留学的这段时间里,从来没有断过对母亲的思念,这份思念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同学们,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第2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完成小练笔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重点句子的研读来体会作者对生母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可是母亲早已来开了季羡林,我们相信,要是母亲还在世的话,知道他儿子的成功一定会感到自豪的。
课文中季先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下面请同学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学了课文中,最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可以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