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初中物理《力》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力量和猜测假设力量。
- 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
- 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争论,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力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四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问。
- 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力量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斜面,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争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节。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摩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周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摩擦?摩擦有哪些类型?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5分钟)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 各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材料进行实验。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实践活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第一节力》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大家能列举语文中关于力的词语吗?那物理中的力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力》。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1.力》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
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认识力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做实验:(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
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
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
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教材分析《力》这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力的三要素;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很多与力有关的词)。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篇1一、课标要求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
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
初中物理力教案模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单位,了解牛顿的概念。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单位。
2. 力的作用效果。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
2. 各种力的作用实例。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力的作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概念。
二、探究力的单位1. 介绍牛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牛顿是力的基本单位。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力的单位。
三、学习力的作用效果1.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力的概念、单位和作用效果。
2. 引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二、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分组实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的概念、单位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初中物理《力的作用》的教案模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能确
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归纳概括出现象的本质。
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这个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身边物体多做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
作用效果)。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让两个同学上台玩掰手腕的游戏,教师和同学们作裁判,让学生自己说谁的力气大?“力”的含义非常广泛,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互动探究
学生对照预习检测题预习教材P78-80,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力是什么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
(2)、观察、实验
①出示挂图②做一做
(3)、分析论证:推土机推土
渔夫拉鱼网
手提包
大象压跷跷板(让学生分析其共同点:有力)
N极排斥N极
笔吸引小纸屑
作用
物体物体
(4)、教师点拨:物理学中把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说明力是一种作用,那么只有一个物体有没有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是不是一样?(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四幅图总结归纳出:在这四幅图中推土机、渔夫、人、大象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土、鱼网、包、跷跷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概括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F)。
(5)由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让学生阅读P81“信息窗”。
2、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运动员举杠铃,运动员对杠铃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
体是杠铃。
为什么运动员很艰难地站起来?(学生回答)说明杠铃对运动员施加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杠铃,受力物体是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力的作用都有这样的特点呢?
(1)、演示: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吸引磁铁。
学生观察现象说结论。
(2)、做一做:A、请同学们用力拍桌子;B、手拉橡皮筋;C、左手拍右手;让学生体会施力与受力的感觉?并思考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分析论证:A、手对桌子作用一个力,桌子对手也作用一个力。
B、左手对右手作用一个力,右手对左手也作用一个力。
C、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也拉手。
(4)、得出结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再次回顾教学挂图。
图中各种力现象中,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吗?
(6)、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3、力的作用效果
在跳板跳水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加的力使跳板压弯了,同时运动员出受到了跳板对他的力使运动员跳起来。
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那么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2)、实验:A、用力捏橡皮球,球变瘪了。
B、学生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
让学生举类似的例子。
归纳得出结论:力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形变)。
(3)、出示挂图:让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
教师点拨:甲球员用脚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乙球员用头顶球,足球改变了运动方向,守门员用手接球,足球由运动变
为静止。
学生阅读P80“加油站”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内化提升
[基础演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B、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D、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2、用手向上提水桶,手对水桶有力的作用,其中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手感到水桶向下拉手,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3、穿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在推他,小孩往后退。
这表明同时他由静止向后运动,这又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4、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树上熟了的苹果自由落下
B、在空中飞行的足球
C、钟摆来回摆动
D、在平直的轨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巩固提高]
5、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或改变物体的,拉弓射箭就反映了力的作用效果的两个方面,其中用力拉弓时,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弓,放手后箭被射出去,力的作用效果是。
6、鸡蛋碰石头,蛋破石头无损,所以有人说:“石头对鸡蛋有力的作用而鸡蛋对石头没有力的作用。
”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
〈四〉、归纳总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
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
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