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第16单元第34讲《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岳麓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583.50 KB
- 文档页数:15
《西学东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维新思潮。
难点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
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新课学习一、开眼看世界一、“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
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还摘译了《各国律例》。
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复习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学法指导】1.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
同时,思想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先导,中国近代思想带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近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2.中国近代思想都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如地主阶级的思想是为清政府的统治服务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中国近代思想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且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3.要客观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既要认识其进步性,又要认识其局限性。
要注意近代思想与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的观点”等政治原理去分析不同时期近代化思想形成的原因,理解在近代各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4.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
6.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一、西学东渐1.开眼看世界(抵抗派)(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世界联系扩大。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字:渐。
渐[jiān] 读平声时有一种意思为流入。
渐[ji àn]读去声时,有一种意思为渐进。
那西学东渐的渐字该怎么读呢?学生发生了分歧。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楚什么叫西学东渐?学生:西方的思想文化向东传播的过程。
师:由此可见西学东渐的渐字该读平声,意为传入,是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则体现了渐进的特点。
导入: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
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实践的先导。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为谋求民族独立,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他们到底提出哪些思想?这些思想又有何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西学东渐》,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有力量的思想(一)师夷长技的制夷思想(二)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三)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二:思想的力量我把这课设计为两大部分:一是有力量的思想(即过程),二是思想的力量(即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一:有力量的思想(一)师夷长技的制夷思想探究1:背景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皇帝与地上世界接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当时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师: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是什么事件促使中国不得不去认识世界?生: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34讲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考 纲]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课 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西学东渐 1.开眼看世界(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世界联系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 编译《四洲志》。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
(4)影响: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归纳总结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2.体用之争(1)表现⎩⎪⎨⎪⎧①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文化主张。
②顽固派的主张: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2)评价:局限于要不要学习__________文化的层面;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制度。
(4)评价: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维新思想(1)背景⎩⎨⎧①经济: 初步发展。
②文化:西学知识的增长。
③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 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结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系非常密切,是剖析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的重要元素,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非常频繁。
重点: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是本单元考查的重点。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考查西学东渐的历史可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早在唐朝就已经在中国传播。
但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实质性的接触则始于明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外国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西文化融汇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鸦片战争后,西学再次大规模地“东渐”。
二、基础知识梳理:第一篇章放眼世界开先河1、结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和目的。
2、哪些史实说明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识记魏源的主要代表作及其核心思想。
第二篇章体用之争惹争议3、结合所学和教材第二目内容,思考体用之争的背景是什么?何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三篇章移花接木绽新芽4、阅读第二目内容和第三目内容的第一段,写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简要归纳他们的主张。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分析第34讲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课标提示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考点一开眼看世界考点二体用之争考点三维新思想考点四新文化运动[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各国律例》②《四洲志》③《海国图志》考点二①西方文化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舆论考点三①君主立宪②政治制度③民族危机④《孔子改制考》⑤民权⑥纲常礼教考点四①民主②思想③民主共和④李大钊⑤“兼容并包”⑥《新青年》⑦民主与科学⑧意识形态⑨辛亥革命⑩思想启蒙⑪马克思主义[巧学妙用]1.漫画寻史——“师夷长技”的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极力倡导理学,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等)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理清概念——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图示解史——维新变法思想4.图示解史——新文化运动5.构图解史——新文化运动6.易误辨析——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认识不清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前期都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他们才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表。
不能因为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就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7.图示解史——近代“西学东渐”及社会影响的发展历程考法1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异同【考题1】(2016·江西八校联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第34讲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考 纲]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课 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西学东渐 1.开眼看世界(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世界联系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
(4)影响: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归纳总结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2.体用之争(1)表现⎩⎪⎨⎪⎧①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文化主张。
②顽固派的主张: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2)评价:局限于要不要学习__________文化的层面;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制度。
(4)评价: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维新思想(1)背景⎩⎪⎨⎪⎧①经济: 初步发展。
②文化:西学知识的增长。
③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②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冲决 网罗的维新勇士,发 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④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 来的第一人。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①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______、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②意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点拨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无力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得借助儒家思想文化来宣传维新思想;同时维新派理论认识肤浅,其思想是把西方文化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__________逆流,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
方法点拨图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3.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文化平民化(1)教育界: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____________。
(2)文学界:白话文得到推广。
5.意义(1)文化平民化,白话文大量出现。
(2)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3)给专制主义和传统礼教以沉重的打击。
(4)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5)推动了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师夷长技”与中体西用主题1 图解主题2 “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主题3 “中体西用”思想的反响史料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
”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
”他还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则史料充分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即遭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
它实在不是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主题4 “中体西用”思想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1)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
(2)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3)结果上,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维新思想主题1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史料“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此史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主题2 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根据史料“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史料表明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其理论根据是三权分立学说。
主题3 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史料“天哀大地生人之多艰,乃降圣人而极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民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示。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不然则民如标枝,人如野鹿,贼心乱性,悍鸷狠愚。
……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史料反映了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突出特点是托古喻今,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主题4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前期新文化运动主题1 图解主题2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
主题3 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史论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史料一“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展流衍。
”“本大总统程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革取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袁世凯《祭孔会》此史料说明袁世凯的核心观点是尊孔复古,目的是为他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史料二“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委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此史料说明陈独秀认为孔教已不适于当时的社会。
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全面启动和地位:(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戊戌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2.未能真正实现的根源:中国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折而没有真正实现。
例1 (2011·北京高考)“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答案 A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材料中“九州”“四海”的概念反映了作品的主要属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
例2 (2011·安徽高考)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答案 C审题突破审题关键在于提炼各则材料的含义。
A项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 项体现新文化运动的“以中济西”论;D 项体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C 项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
符合维新派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
例3 (2011·天津高考)《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答案 A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把握《新青年》创刊后的十余年中国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