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尝尝苦滋味 (1)》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下册品德尝尝苦滋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学会面对并克服困难。
2. 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感恩身边的一切。
3. 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挫折,尝试从中汲取经验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调整心态,勇敢地去尝试和克服。
2. 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感恩身边的一切。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挫折中的价值和收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故事、案例和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感悟和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案例或故事引入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2.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有关勇敢面对挫折的故事或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如:司马迁遭受宫刑,但依然坚持完成《史记》;霍金身患重病,却依然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引导学生学会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和力量。
4. 小组分享: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和感悟。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及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收获。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延伸1.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应对的经历。
通过互相交流,增进同学们对挫折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徒步、攀岩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挫折,学会面对和克服。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于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尝尝苦滋味》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尝尝苦滋味》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3课。
本课有四个层次:“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旨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挫折对于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发现人的意志品质在面对挫折时的重要作用;“磨练毅力”是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中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及挫折等,明确坚强的意志、信念和行为,是克服困难、超越逆境的一个关键,争做一个有毅力的人。
二、说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的五年级孩子90%是独生子女,学生平均年龄11岁。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娇惯,宠爱,在顺境中长大,娇,骄二气比较严重,并不知道生活中的苦难为何物。
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任务加重,免不了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他们进行吃苦教育非常必要,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课前,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深入地调查了解了和困难挫折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相信孩子们通过交流互动、老师的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说设计理念: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2、《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3、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一定是坏事,在一定条件下,挫折、失败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第一单元第三课尝尝苦滋味今天我向大家汇报《尝尝苦滋味》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第三课。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尝尝苦滋味”的两个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2、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与前面的“生活中的快乐”、“拥有好心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1.教材解读。
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他人和外在的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敏感性。
但是面对自己与外界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困惑与冲突,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容易被动地、任性的情绪化处理问题,而不是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
这种被动的生活态度,必将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健康的、明快的、和睦的生活。
为此,针对出现在学生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本课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挫折对于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发现人的意志品质在面对挫折时的重要作用;“磨练毅力”是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愿意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对课时进行整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们以启迪。
2.教学目标备课之前,我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88%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过困难;10%的学生在生活中受过挫折;2%的学生没有目标,整天迷迷糊糊,得过且过。
《尝尝苦滋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的,失败、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2、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准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难点: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失败和挫折。
2、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失败与挫折,意识到它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学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有所收获。
教学准备:1.课前请学生向亲人了解他们以前遇到过的挫折和失败,以及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2.学生准备卡纸,制作座右铭。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品滋尝味,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杯不同滋味的水,谁想来尝一尝呀?师:尝过之后,你要说说水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觉。
师:同学们,很多孩子都喜欢喝甜水,其实生活就像这五味瓶,有甜蜜快乐的时候,也有酸苦辣咸的时候,我们的健康成长,必须要经历生活中的各种考验,有时还要尝尝苦滋味,板书课题。
《尝尝苦滋味》二、细说“苦味”,学习体会1、谈谈学生生活中的苦滋味,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受的苦。
2、交流采访父母所吃的苦。
在交流中感受父母所吃的苦,自己有那些收获?3、通过学习,总结一下,苦指的是什么?(失败、挫折、、困难、逆境……)4、观看视频,2011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孟佩杰。
让学生感受孟佩杰的苦,引发学生思考:从孟佩杰身上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总结: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品尝各种苦滋味中,能够让我们持续地长大起来,5、播放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
师:看看灾区的孩子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从他们身上又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面对苦难,只要我们心态平和,乐观坚强,积极向上,一定会苦尽甘来的。
6、播放国家的艰苦辉煌短片视频,从1840年到2012年我国所经历的灾难和所获得的辉煌成就。
师:祖国妈妈有哪些灾难?让学生找出来。
祖国妈妈又有哪些让你感到自豪的事情?让学生找出来。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尝尝苦滋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尝尝苦滋味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品德与社会年级五学习目标1、知道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2、学生分析名人遭受挫折的事例,知道应该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重点知道吃苦的重要性难点知道吃苦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名人与挫折不放弃的案例、名人名言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你看过,湖南卫视的《变形记》吗?讲的是城市小孩和农村小孩互换身份生活的事情,农村小孩去城里享福能够理解,为什么城市小孩要去农村吃苦呢?思考问题用学生熟悉的娱乐节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讲授新课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展示课本上的案例,教师补充自身的经历2、提问:你从采访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听了大人们的成长中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总结:“苦滋味”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苦难让我们成长我们拥有的条件比大人们优越太多,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二、失败和挫折是一种财富采访调查学生了解“吃苦”是人生中必经的阶段,知道“吃苦”能有收获1、阅读:阅读课本P16的故事提问:你从这个演员身上学到了什么?2、分享故事会:你还知道哪些类似这位名人演员的名人故事?(1)爱迪生的故事解析: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爱迪生提问: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享收集的名言(3)张海迪的故事(4)霍金的故事3、提问:你遇到过什么挫折和失败?遇到挫折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完成P17页表格4、讨论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5、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吃苦?总结“吃苦”的重要性阅读课本的例子填写表格讨论通过名人故事,学生知道面对失败应该采取的态度通过表格,学生知道在挫折和失败中,能吸取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吃苦”的必要性,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苦课堂小结总结提升板书尝尝苦滋味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二、挫折和失败是财富。
五年级下册品德尝尝苦滋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经历挫折是正常的,要勇敢面对。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坚持和努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勇敢面对。
2. 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3. 懂得珍惜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不气馁。
2. 如何培养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
3. 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懂得感恩。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故事素材,视频资料等。
2.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准备学生作业,测试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主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2. 新课:讲解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勇敢面对。
引导学生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名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如何克服困难。
5. 总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懂得感恩。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面对困难的作文。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面对困难的方法。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内容,了解家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
2.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态度是否积极,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看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自己面对困难的态度和做法。
3. 课后反馈: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五年级下册品德尝尝苦滋味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学会面对并克服困难。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态度。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挫折和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面对和克服。
2.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态度。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同理心。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故事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播放教学视频或故事材料,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
2. 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态度和做法的优缺点。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态度。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经历。
2. 学生相互交流,总结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应如何面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自己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2. 学生通过作文锻炼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对挫折和困难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了挫折和困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了面对和克服。
学生也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同理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勇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情境模拟:体验挫折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体验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感知和理解。
《尝尝苦滋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能力: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学会通过制定计划,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改变。
知识: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的,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笔重要财富。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每个孩子都愿意战胜困难,只是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与毅力,而勇气与毅力首先来自于对困难的认识,对逆境的认识。
而农村的孩子更多地面对过这一切,他们对生活的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的认识要真切得多,体验更深,心理更成熟一些,面对失败与挫折也更有勇气与毅力。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一些家庭生活困苦的农村学生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打击时,其内心的自卑感与挫败感会不可避免地滋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与逆境,树立勇气与毅力。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的,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笔重要财富。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从创设相关情境入手,使学生从中感受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失败的经历,知道挫折与失败是生活中必然会有的事。
通过更多生活艰难的人们的经历,让学生看到克服困难需要勇气与毅力,看到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
通过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自觉磨炼意志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的,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笔重要财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尝尝苦滋味》教学设计尝尝苦滋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是酸甜苦辣多种滋味组成的,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2、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面对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通过采访,感受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教学理念:让学生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挫折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它们,挫折与失败将成为人生的财富、进步的阶梯。
教学准备学生对父母及周围的人的采访、了解关于失败和成功的故事.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体验,激趣导入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你们能猜出他的名字吗? 超越梦想,首先要超越自己。
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体育,看谁在一分钟内跳的跳绳最多,谁就是挑战自我的冠军。
(完成游戏)请选手谈谈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其实吃苦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同尝尝苦滋味。
板书课题。
二、采用多种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由选择以下三个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通过调查、采访、实践、收集、整理、分析、讲述、交流等活动,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首先在小组内探讨,然后采取多种形式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点拨和引导。
主题一、调查、采访——感受父母经历的“苦滋味”小记者们访问、调查一位身边的大人,可以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邻居、老师或周边的人,了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苦和挫折,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并说说从采访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自己的感受。
小结:正是因为爸爸妈妈有了这样的不怕吃苦、永不服输的品质,所以他们才会有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
主题二、收集资料——了解名人背后的“苦滋味”谈谈所收集人物的成长经历,他是如何克服困难、超越逆境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结: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能在多次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
五年级下册品德尝尝苦滋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包括苦味。
2.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信心。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味道,需要去尝试和体验。
2. 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
2. 如何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信心。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苦味的生活经历。
3. 激励法: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的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生活中苦味的事物,如苦瓜、苦药等。
2. 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一些激励性的话语,用于鼓励学生。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苦味的事物,如苦瓜、苦药等,引起学生对苦味的关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尝过苦味?苦味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三、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苦与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1)生活中有哪些苦味的事物和经历?(2)这些苦味的事物和经历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3)你们认为如何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四、分享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让学生认识到苦味的生活经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能让我们更加成熟、坚强。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在课后对苦与乐的理解和认识,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尝尝苦滋味》教学设计与实录七台河市第五小学孟凡英教材分析:《尝尝苦滋味》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3课。
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及挫折等,明确坚强意志、信念和行为,是克服困难、超越逆境的一个关键,争做一个有毅力的人。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不仅有坦途,也有坎坷;“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挫折对于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发现人的意志品质在面对挫折时的重要作用;“磨练毅力”是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愿意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学情分析:从课题就可以看出,这是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的专题,而现在的孩子最为缺乏的就是肯吃苦、耐挫折的精神,因此本课的教育主题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我将教学的是五年七班,这个班的学生家境普遍优越,不爱吃苦,不能耐劳更是常态,因此,让学生课前进行了对老一辈的苦日子的采访,通过听老故事先自我教育,再在课堂上讲给别人。
从而深化教育成果。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在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笑面人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
(重点)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找原因,并汲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改过,为取得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进取,从小事磨练坚强的毅力。
(难点)3、过程与方法:通过说故事、讲经历两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会正确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难点)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名人经过多次失败,但经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
2、教师准备:教师设计一个情景,与学生共同表演一个小片断。
教学过程:一、迁移导入,由浅入深师:首先,给大家看一样东西。
生:药。
师:你们知道里面什么味吗?生:苦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板书课题〔尝尝苦滋味〕(意图及反思:由一粒小小的药片引入苦味,唤起学生对苦味的感知,简洁易懂,为全课做好铺垫。
学生由开始的好奇,自然联想到吃药的苦味,没几个人愿意吃苦药的,就像没几个人爱吃苦的感觉一样,在这里成功地实现了感觉上的迁移。
)二、由疑入手,摆事实,自我教育师:看到这样的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生:提出问题师:副板书学生的问题(意图及反思:学生有的问题提得看起来无足轻重,但毕竟是思考了,也是需要肯定的。
不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疏理。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第一眼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的疑问是什么?师:将自己的疑问也副板书。
师:有没有同学通过课前预习就能回答这些问题的?生:尝试回答。
师:那么,要不要尝尝苦滋味?首先让我们到长辈的成长经历中去找寻答案。
课前让同学们去访问、调查一位身边的大人,可以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邻居、老师或周边的人,了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苦和挫折,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现在将调查报告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生:小组交流,再个别汇报。
师:从采访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听了大人们成长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班交流。
播放采访录音,介绍照片、实物背后的故事等。
生1:我的妈妈小时候吃了很多的苦,她冬天没有棉鞋,脚常常冻得像猫咬的,到了春天,脚都起冻疮了。
生2:我爸爸小时候上学带饭,大饼子都冻得上了冰碴。
生3:……师:我妈小时候就挨过饿……但是遗憾的是,他们虽然现在能够吃饱饭,但是却吃了一辈子的苦。
如果呼一辈子苦,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苦滋味,那还是不是尝尝苦滋味了?不是,那就是吃尽了苦头了。
这也是为什么课题是尝尝苦滋味,而不是让我们多吃苦的原因。
(意图:引导深入理解,强调尝尝而不是故意多吃苦)师:我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苦,即使吃了一些苦,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能好一些。
其实,每个人都不希望遇到挫折和失败。
当然更不希望永远活在失败、困难或挫折里。
但是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五味瓶,充满酸甜苦辣。
可是当你们遇到挫折、困难、或是倒霉的事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意图:调动学生自身的真实感受)生1:沮丧。
生2:难过。
生3、困惑。
……师:你们讨厌苦滋味吗?我也讨厌,就像吃药时一样,当然是苦药难吃了。
可是,你知道吗?吃一点苦却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挫折、失败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意图:结合真实的体会,引导认识,承上启下)师:板书“挫折、失败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三、讲故事,深入主题师:失败真的能变成一笔财富吗?,请读美国著名演员的故事。
说说这则故事讲了些什么?你从中收获了什么?生:交流汇报。
生:美国著名演员他曾经遭遇过多次拒绝,但他毫不气馁,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少不了要遇到失败。
生:失败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
师:如果是你去应聘,失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第二次又失败了,心情怎样?就这样一次次的失败打击,你还会坚持吗?这位演员居然能在1300多次失败后仍然坚持,你有什么感想?(意图:创设深度问题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处于这样的情况下会怎样做,从而有效地促进对比和内化。
)师:你们还知道类似这位演员的名人故事吗?生: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生:一位员工为了帮助妻子打字,发明打字机的故事。
师:是啊,爱迪生他发明电灯经过了多次失败,可他有一句勉励自己的话,我们来看看.全班齐读。
(意图及反思:将课程内容尽可能地最大化,调动学生们的多方认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爱迪生的事情屡见不鲜,请小组交流一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讲一讲自己的感想。
生:小组交流。
师:我们也来向爱迪生学习,自己想出一句作为我们在遇到挫折、逆境时,勉励自己的话。
生:写出勉励自己的一句话。
先小组交流,再个别展示。
师:俗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了看看18页中的图片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生:交流,思考。
生1:提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穷人的孩子懂事早。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明确:“早当家”是什么意思?就是比同龄的孩子早些懂事、早些承担责任。
生3: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有些富人家的孩子也很有责任心。
生4:有的穷人家的孩子就很不懂事。
不好好学习,还浪费呢!生5:有的……师:有些学生同意这个说法,有些不同意。
说到富有的孩子也能做的很好,而一些穷人的孩子喜欢攀比,不思进取,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周全,这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不论穷人、富人,只要你对待一件事的态度正确,也就是有一颗上进心、一颗自信心、还有一颗恒心,就能取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生:讲霍金的故事。
四、总结师:失败,对积极进取者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他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飞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犹如磐石,他就是那磐石下终年不见阳光的不毛之地。
所以说:“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种财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呢?生1:要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
生2:要笑面人生。
生3: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要有坚强的毅力。
师:失败,对积极进取者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他奔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犹如磐石,会阻挡他走向成功的脚步。
所以说:“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种财富。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都能笑对人生,不怕吃苦,让生活中苦累成为磨砺我们成长的磨刀石。
板书设计:尝尝苦滋味生活充满酸甜苦辣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挫折失败也是成长所需要的↓↓逆境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反思:纵观教材,有着层次清晰的结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内容上,有深度,不容易理解,同时它的广度又受学生经历的制约。
如何能让学生把道理理解了,从内心上接纳了,又不会失去本课说理的哲理韵味和精辟说理给人的心灵震撼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另外,这一课没有热热闹闹的活动可以操作,也没有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完全要靠事实说话,要调动内心深刻的体会,加上是常规教学常规教育手段,要想上好更是难上加难。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我组“师生和谐互动,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主题,我把着眼点是放在深入理解教材上,使学生受到事实的感染和道理的熏陶,同时又发挥教师的语言言为主导作用,着力调动生活体验实现自我教育。
这一课没有让学生大面积的收集相关资料,因为教材中的内容足以引导理解和调动感受了,我的考虑是宁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杂,疏理好一条足以让学生受到情感触动的脉落就好。
因此我采用了教材本来的思路,设计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重点在问题设计上下了功夫,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从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境遇出发,深刻自省,上了一节踏实不浮躁而又实效性较高的常规课。
值得忧虑的是,学生能把这四十分钟的收益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和发扬多少?多久?这也是大多数品德与生活课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