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为什么又叫“十里洋场”?
- 格式:doc
- 大小:13.40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为什么叫魔都_上海魔都的由来说起“帝都”大家知道是北京,说起“魔都”大家自然会想到上海,那么,上海为什么叫魔都?称上海为“魔都”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魔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被称为“魔都”原因,看一下“魔都”上海有怎样的魔力。
上海为什么叫魔都?原因一:日本作家存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存松梢风,是第一个把上海称为“魔都”的人。
存松梢风在1923年来上海访问时写的畅销小说《魔都》中,发明了“魔都”一词来指代上海。
上海之所以被称为“魔都”,是因为上海有“魔性”,而产生这种“魔性”的根源,是因为上海在当时是兼容性非常特别的城市,上海租界的设立而形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的局面。
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即租界和县城)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的结果,由此产生了种种奇特的现象,从而显得上海格外的有“魔力”。
原因二:城市的高度发展伦敦、上海、东京、纽约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魔都”。
这四个城市都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旧上海十里洋场可以说是魔都的最好体现,这里被认为是处处有商机,遍地是黄金,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不平衡及其明显。
用“魔”字来形容最为贴切。
原因三:经典动画片《中华小当家》由于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中华小当家》第34集标题“魔都上海!黑暗料理界的宣战”的广泛影响,90年代的动漫爱好者们在成为新生代网络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力量的进程中,一定程度上地推广了“魔都·上海”这样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而知道这个词的上海人们,如今也逐渐欣然接受,开始自豪地称自己为“魔都人民”,在提到上海的时候,也习惯性地用“魔都”来代替了。
原因四:城市的二次元称谓在历史上,只有洛阳被统治者法定名称为“神都”。
其次,就是魔都一词也是有事实的历史渊源,其他的“帝都”北京、“妖都”广州、“仙都”都只是二次元爱好者、网民的自我创造。
“魔都”上海简介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简史————————————————————————————————作者:————————————————————————————————日期:  上海简史 商周及以前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上海的西部地区已成陆地,东部地区成为陆地也有两千年之久,在今上海佘山以南一带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先民的活动遗址。
上海地区有记载的历史约有2500年,最早可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吴。
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东奔江南,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吴灭后,上海地区入越;越王无彊大败于楚,上海就成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此为上海简称“申”的来源。
春申君名黄歇,今河南潢川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楚相,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被楚王分封到原来吴国的地方。
《越绝书》记载他在吴地(今天苏州一带)兴修水利,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此为今“黄浦江”来源。
当时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区,形成上海历史上最早的市镇,称为“申城”,此为上海地区建城的开始。
秦汉秦灭楚以后,在申城设立了海盐县,归会稽郡管辖。
后来海盐县治几经变迁,申城也几经兴废。
三国海盐县北部的华亭镇(今松江区)逐渐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海盐北部重镇。
上海地区的发展从原来的申城转移到了华亭镇,并逐渐稳定下来。
两晋西晋时松江(吴淞江)居民创造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处称“渎”,松江下游一带被称“扈渎”,后又改“扈”为“沪”。
沪,也成了华亭地区的地名之一,此为上海简称“沪”的来源。
永嘉南渡后,晋室南迁,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
隋唐到了隋朝,华亭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规模。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刺史赵居贞上书,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今松江)。
宋元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
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魔都上海为什么⼜叫“⼗⾥洋场”?“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
”每当⽼留声机⾥淌出周璇婉转的歌声,不禁让⼈追忆起那个灯红酒绿的民国上海。
上海是“魔都”、是“东⽅巴黎”,还是“⼗⾥洋场”,数不尽的名字,数不尽的繁华。
我们看看“⼗⾥洋场”这个名字是如何⽽来?1842年,清政府在鸦⽚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五⼝通商”,实⾏⾃由贸易,上海即为五⼝之⼀;1843年中英两国签订《五⼝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清政府与英⽅商定了在通商⼝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随后法国、美国纷纷来上海要求租借⼟地。
1853年为应对太平天国,三国将租借联合并设⽴“上海⼯部局”,建⽴警察制度,彻底脱离清政府管辖。
1862年法国⼈退出联合租借,英美将租借合并成⽴公共租界。
1935年上海地图,能清晰看见两⼤租界界线“⼗⾥洋场”得名于公共租界和法租借之间的那条⼩河——洋泾浜。
不过这条⼩河已于1914年填平成为今天的延安东路。
通商开埠之后,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各国商贾云集,租界更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的先驱。
上海的租界成为了经济昌盛、⽂化繁荣的标志。
不过,租界是洋⼈和权贵们的游乐场,上海⾃然也有流离失所的流民,露宿街头,饿殍遍地。
清末的洋泾浜,北侧是公共租界,南侧是法租界清末著名改良派思想家王韬在沪⽣活13年,著有《瀛壖杂志》描述上海开埠后的巨⼤变化,其中引⽤印江词客⼀⾸《⽵枝词》写到“⼗⾥洋泾”:万⾥通商海禁开,千年荒冢幻楼台。
可怜酒地花天⾥,夜有青燐泣草菜。
连云楼阁压江头,缥缈仙居接上游。
⼗⾥洋泾开眼界,恍疑⾝作泰西游。
“⼗⾥洋泾”是指两⼤租界中间的洋泾浜,它应出现于《瀛壖杂志》刊印的1875年前,是“⼗⾥洋场”⼀词的来源。
1880年代清末⽂⼈、《申报》总编辑黄协埙在《淞南梦影录》中载:钱塘袁翔甫⼤令尝有《望江⽉》词三⼗⾸,⽂⾔道俗,尽相穷形,读之如向⼗⾥洋场,采风问俗。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Art Deco与上海Art Deco 被译为装饰艺术派,又被称为“Moderne”(摩登),2以区别于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m”。
3这种在20—40年代非常流行的风格,充满独特魅力。
Art Deco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而是囊括如家具、灯具、钟表、织物、雕塑、海报、绘画、珠宝、商标、电影、服装、汽车等诸多领域。
Art Deco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20世纪建筑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Art Deco源于法国,诞生于1925年的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博览会,后风靡全球,对20—40年代的城市建筑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与高层建筑结合后,成为摩登时代的象征。
作为近现代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装饰艺术派”建筑的流行,与美国几乎是同步的。
4Art Deco建筑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建筑主流,许多Art Deco风格摩天楼至今集思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公和洋行 1929年百乐门舞厅杨锡镠 1931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商业化—经济驱动、财富图腾Art Deco从一开始就与商业紧密结合,说商业性是真正推动Art Deco产生发展的核心因素。
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最繁荣的大城市,其经济地位和商业发展程度在中国首屈一指。
Art Deco风格在上海兴起的同时,上海高层建筑也迅猛发展。
貌似巧合,但实际上正是高层建筑在上海的兴起为Art Deco风格的流行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这一点与Art Deco风格在美国纽约等城市的发展历程很相似。
Art Deco风格一开始在法国诞生时,还主要局限于家具和室内设计,而当其流传到美国时,适逢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财源充足,国力鼎盛,因而掀起了竞相建造高层、超高层摩天楼的热潮。
“装饰艺术派”风格在遍地开花的高层摩天楼中找到了极佳的结合点,并成为纽约资本主义财富的雄厚实力象征。
这种高层建筑与Art Deco结合,产生一种非常适合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富有阶层炫耀其财富和实力的形式—被称为“商业哥特”(Commercial Gothic)的Art Deco摩天楼:强调垂直方向线条的向上高耸感觉,上部收分的形体,向上升腾的动势,神秘莫测又充满浪漫想象,从而营造一种精神上的压倒一切的主宰,被借用于“象征资本主义对人间财富的崇拜”。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
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这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
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但虹口、杨浦两区在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受到同样的重创。
自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上海在这段历史中就扮演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的各种事件都会和上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上海在部分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得不说,中国近代史中,上海近代史是熠熠生辉,不可磨灭的一个章节。
历史需要人来演绎,上海近代史的表演者和创造者则是当时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芸芸众生。
元朝1292年,中国设上海县,面积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县衙中心所在地为今天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西岸,是上海作为一个有行政规模历史的起点。
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如今上海地图的市中心区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异类,就是由人民路和中华路所组成的一个环形马路。
过去的环城公共交通11路线以老西门为起点和终点,而车轮碾过的地面,人们穿行的脚下,就是当年的城墙。
环城内就是城里,上海县衙的心脏地带,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到上海新旧城区的分界线。
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
他们来自于中国各地,但是其中来自江苏、浙江两省者占到80%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各自约在数十万至百万人以上不等。
另有约3%的安徽籍,以及约1%的广东籍。
上海——巨人的脚步—曾经繁荣,却一度沉寂,又风华再现的大都会上海位于黄埔江口,地处水路要津,1843年《南京条约》之后,被迫开口通商,日渐繁华,年轻前卫却又堕落妩媚,浪漫时髦却又现实庸俗,开放10年之后,上海逐渐成为欧洲资本家在亚洲的桥头堡。
黄浦江的外滩(过去外国租界的中心)成为东方的华尔街,很多来自欧洲、美国的企业都纷纷到这里设立企业总部。
上海与伦敦、东京和纽约并列为国际大都会,万商云集。
到1915年,上海的人口已经达到200多万,同时成为亚洲最大的港口。
外滩是上海的中心,是过去的外国租界一个中心,1843年(《南京条约》)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租界(开始只能租地造房子)在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政权性的部门。
租界成为上海一个相当大的区域。
原英租界:1920年开始,一战后西方资本开始又回到中国,加之民族资本发展迅速,银行发展更快。
透露英国人精明的生意眼光。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原上海汇丰银行)建于1923年,是当时外滩地区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建筑,很多书记载它是当时从白令海峡到远东地区最豪华的一座建筑。
当时上海的金融业务发展速度之快,全亚洲的主要银行的总部到搬到上海。
南京路一带变得非常繁华,历史上就叫作“十里洋场”,至今仍车水马龙。
上海变成一个繁华的、国际化的大都市。
南京路——是上海市内主要商业中心之一,东起外滩,西抵静安寺,全长10里,过去曾被称作“十里洋场”。
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舞厅、电影院就开在这条路上。
建于20世纪初的电车,仍然通行于街头。
至今依旧是消费者和的天堂。
外滩建筑美轮美奂,仿佛置身欧洲,曾失去光彩十多年,受改革开放影响又再现繁荣。
由于历史的关系,上海人对于市场经济和西方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合工作节奏比较容易接受,是上海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上海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充满了竞争,使上海人有了工作特别努力,竞争意识较强的特点。
这与上海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原法租界——透露出法国人精致的生活品味英租界向西走,阳光穿过梧桐树,洒向地面,特别优美。
汇编|思佳上海:繁华与古老文化的碰撞科学之友 482023-09上海是座非常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曾经的老上海是莺声燕语穿梭的十里洋场。
马路两旁的舞厅传来阵阵笙歌,纸醉金迷与吞云吐雾的生活幕布也被缓缓拉开。
现在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魔都”,举世闻名,处处彰显着它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将上海尽收眼底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简称“东方明珠”,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世纪大道1号,地处黄浦江畔,背拥陆家嘴地区现代化建筑楼群,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
东方明珠始建于1994年10月1日,是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历史陈列、浦江游览、会展演出、广播电视发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市标志性建筑。
东方明珠选用圆曲线体作为基本建筑线条。
主体由3根斜撑、3根立柱及广场、塔座、下球体、5个小球体、上球体、太空舱、发射天线桅杆等构成,形成巨大空间框架结构。
内有6部电梯,其中一部双层电梯可载50人。
塔内共有5个观光层,主要由高90米、直径50米的下球体室外观光廊和高272.5米、直径45米的上球体观光层组成,是鸟瞰上海全市的最佳场所之一。
下球设有观光环廊和梦幻太空城等;上球有旋转茶室、餐厅和可容纳1 600人的观光平台。
上下球之间有5个小球,是5套高空豪华宾馆;太空舱供外宾观光。
乘上东方明珠的电梯,只需40秒,便可到达外滩黄浦江科学之友 502023-09赏,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它宛若一串城市“项链”,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会中熠熠生辉,是一条可以感受城市会客厅的风景线。
上海的落脚点是滩,但海纳百川的精神却在黄浦江之上,滔滔的黄浦江穿城而过,缔造了上海城市的成长历史,也见证了无数上海新老故事的发生。
依水而兴,傍水而生,百年前的上海城在长江的支流黄浦江畔兴起,成为对外海上贸易的新起点,各地的货物在这里装卸再搬上远洋巨轮,最后漂洋过海去往世界各地,如今上海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
“十里洋场”的由来
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县城与洋泾浜之间的土地上建立。
这些租界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容易发生华洋冲突而划出和建立的洋人居住区,因当时称洋人为“夷”,所以华人称租界为“夷场”。
1862年,署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今后对外国人不得称“夷人”,违令者严办,于是改称“夷场”为“洋场”。
“十里”之名,一般认为只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也有人认为美租界沿苏州河两岸发展,英租界和法租界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泾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和西藏中路),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故被称为“十里洋场”。
以后租界面积虽扩展若干倍,但“十里洋场”之名一直沿用了下来。
魔都上海为什么又叫“十里洋场”?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
”每当老留声机里淌出周璇婉转的歌声,不禁让人追忆起那个灯红酒绿的民国上海。
上海是“魔都”、是“东方巴黎”,还是“十里洋场”,数不尽的名字,数不尽的繁华。
我们看看“十里洋场”这个名字是如何而来?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
条约》,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实行自由贸易,上海即为五口之一;1843年中英两国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
门条约》),清政府与英方商定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
随后法国、美国纷纷来上海要求租借土地。
1853年为应对
太平天国,三国将租借联合并设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
制度,彻底脱离清政府管辖。
1862年法国人退出联合租借,英美将租借合并成立公共租界。
1935年上海地图,能清晰
看见两大租界界线“十里洋场”得名于公共租界和法租借之间
的那条小河——洋泾浜。
不过这条小河已于1914年填平成
为今天的延安东路。
通商开埠之后,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各国商贾云集,租界更是中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的先驱。
上海的租界成为了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标志。
不过,租界是洋人和权贵们的游乐场,上海自然也有流离失所的流民,露宿街头,饿殍遍地。
清末的洋泾浜,北侧是公共
租界,南侧是法租界清末著名改良派思想家王韬在沪生活13年,著有《瀛壖杂志》描述上海开埠后的巨大变化,其中引用印江词客一首《竹枝词》写到“十里洋泾”:万里通商海禁开,千年荒冢幻楼台。
可怜酒地花天里,夜有青燐泣草菜。
连云楼阁压江头,缥缈仙居接上游。
十里洋泾开眼界,恍疑身作泰西游。
“十里洋泾”是指两大租界中间的洋泾浜,它应出现于《瀛壖杂志》刊印的1875年前,是“十里洋场”一词的来源。
1880年代清末文人、《申报》总编辑黄协埙在《淞南梦影录》中载:钱塘袁翔甫大令尝有《望江月》词三十首,文言道俗,尽相穷形,读之如向十里洋场,采风问俗。
固不第作海天之闲话,甄香国之新闻也。
这应是“十里洋场”一词的首次出场,“十里洋泾”变为“十里洋场”既是指租界所在地洋泾浜,更是代指繁华的租界景象。
民国之后“十里洋场”又从代指租界扩展到整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