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逆差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中日贸易——中国动真的日企坐不住了加征100%的特别关税使北京的新闻记者一时再也找不到杉本信行公使,他的秘书说他出差了,具体地点和返京时间则一概无可奉告。
北京的力量看来正在展现,它只用了3天时间便告诉东京,中国政府6月18日的警告并不是虚张声势。
就在本月21日以前,杉本先生明明知道本报记者是在请他对“特别关税”做Array一价值评判,可他还是告诉本报记者说,中国的做法“太没有道理”,与他的日本同僚的说法如出一辙。
杉本信行公使是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部长,在过去的数月间,每逢中日之间产生或即将产生贸易摩擦时,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国记者发言的往往是他。
杉本信行最后一次对本报记者的发言是在本月19日。
他说他是18日晚上从新华社的新闻中得知中国政府决定近期将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机和车载无线电话、空调三种出口中国的产品加征特别关税这一消息的。
“当时我非常震惊,对于这种事先没有通知而采取的突然措施,我们感到很遗憾。
”他并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这种做法太没有道理了。
”而就在6月18日当天,尽管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要“冷静应对”,其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说日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战”相互升级,令人感到可怕,但日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还是暗示了日本方面有必要重新考虑启动紧急限制措施。
竹中大臣当时说:“由于我方采取了保护措施,而对方加以报复,这种事态是不好的。
”在日本人看来,中国决定对日货加征特别关税是不符合WTO规定的。
“虽然中国目前不是WTO成员国,但我们却一直在给予中国WTO成员国待遇。
”杉本信行说,“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取消这个决定。
”但现在情况已变,日本的企业似乎有点坐不住了。
三菱公司公关代理东方三盟公关公司的人士说,对日货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对三菱汽车的销售肯定有影响,这意味着原来卖40万的车不得不以50万才能出手。
显然,“特别关税”像没有预警的海啸一样吓了日本人一跳,他们没料到中国人会这么突然和果断地决定发难。
因为就在中国政府发布对日货即将加征特别关税消息的前几天,杉本信行还对本报记者说,中日贸易之间是“小摩擦”,对整个经济影响不大,“所以我并不担心。
前言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举国废墟,满目疮痍的情况下,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兴,更是在短短的数十年中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其发展速度堪称奇迹。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自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就中日双边关系而言,两国谁也无法否认对方的客观存在和与己方利益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广泛而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过许多问题,经过两国的不懈努力,求同存异,中日经贸合作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走来,两国经贸摩擦的阴影也逐渐消散。
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在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中仍然要面对许多分歧和问题。
这无疑是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正确而清醒地认识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平稳健康地渡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一)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自二战结束至今的六十余年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经历了从民间交往到半官方半民间交往再到官方交往的变化,特别是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三十多年,在两国政府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经济关系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贸交往领域逐步扩大到了商品贸易、技术贸易、企业投资、资金合作等广泛的领域。
回顾这六十年来中日经贸交往的过程,从经贸关系的性质来看,以1972年中日复交为分界线,可分为民间交往时期和“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
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及中方的对策前言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长期以来,中日贸易失衡问题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痛点。
本文将分析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中方的对策。
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日本对华出口的优势产品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制造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有大量的智力资源。
在钢铁、电子、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等领域,日本的产品具有先进性和高附加值。
例如,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在世界上拥有领先地位,且其品牌在中国市场拥有广泛的认可度。
而这些产品恰好也是中国市场所需的高附加值产品。
因此,中国消费者对日本汽车等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进口数额也相应较高。
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主要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化妆品、玩具等。
这些产品的价格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相对低廉,而且质量和技术含量都较低,无法与日本的高附加值产品竞争。
因此,虽然中国对日本出口了大量的商品,但出口产品的价值却与日本对华出口的产品价值相比落后得多。
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壁垒除了日本与中国的出口产品差异之外,日本还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来抑制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壁垒就是日本对中国实行的高关税政策。
由于对华关税的存在,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导致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
此外,日本还通过对中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标准的限制,使得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上难以打开局面。
同时,日本对于中国企业的投资和收购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也制约了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上的发展。
中方的应对策略针对长期以来中日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中方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下:优化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结构中方需要优化自身的对外出口产品市场结构,推广并大力发展中国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也可以让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拓展对外贸易的市场和方式为了让中国的出口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中方需要拓展对外贸易的市场和方式。
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前景探讨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前景探讨一、中日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1.1 中日经济关系的历史回顾1.2 中日两国经济现状的对比分析二、中日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2.1 中国与日本经济结构的互补性2.2 中日经济合作中存在的挑战三、“一带一路”与中日经济合作3.1 “一带一路”政策的背景与意义3.2 中日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政策的契合点四、中日经贸互补优势与争端4.1 中日经贸互补优势的分析4.2 中日经贸争端的原因与解决之道五、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考5.1 促进中日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5.2 中日经济合作的战略布局规划1. 案例一:中日贸易逆差问题在近几年中,中日贸易逆差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一个瓶颈。
日本方面认为,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价格倾销和政府补贴等行为,导致日本的产业受到了冲击。
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日本的出口贸易向中国存在技术壁垒等问题。
因此,两国在此问题上存在分歧。
为解决这一问题,双方可以通过增加贸易额度来实现贸易的平衡性,并且加强两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产业互补发展。
2. 案例二:中日海洋争端在近几年中,中日在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不断升级,这也对两国经济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为缓解这一问题给中日经济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双方可以通过借鉴国际法和外交手段,保持互相沟通和合作,尽早解决两国在海洋领土问题上的分歧。
3. 案例三:两国企业的合作项目在两国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两国的企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
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公司联手开发卫星技术,或者是两国的智能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共享,这种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两国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4. 案例四:中日签署自贸协定为促进两国经济的合作,中日两国可以签署自贸协定。
这种协定将极大地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同时,自贸协定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发展,从而加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中日贸易摩擦研究共3篇中日贸易摩擦研究1中日贸易摩擦研究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壮大,日本与中国贸易关系成为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贸易关系之一。
由于两国在区域内重要性,贸易中的摩擦频繁产生。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及贸易摩擦的具体案例来探讨中日贸易摩擦的本质及解决途径。
一、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1991年至201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9%,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较日本高出10倍以上。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中日贸易摩擦的本质中日贸易摩擦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贸易逆差、市场准入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贸易逆差自2012年开始,中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2018年全年,中日贸易逆差同比增长40.9%,达到3034.7亿元人民币。
(二)市场准入问题另一个争议焦点是市场开放。
日本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领域积极扩张,但中国对外资公司不平等对待,限制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和经营自由。
(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中日贸易摩擦的一个焦点。
过去,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但现在,中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而日本对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提出质疑。
三、中日贸易摩擦具体案例(一)汽车行业中日贸易摩擦在汽车行业得到了最大的反映。
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对日本的汽车进口额为154.1亿美元,而日本对中国的汽车出口额为125.4亿美元,中日汽车贸易存在较大的失衡。
在中国市场,日本汽车巨头如丰田和本田表现得十分活跃,但同样的情况并不适用于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
中国的汽车出口总额占总进口美元额的9.1%,其中对美出口总额达到305.1亿美元,而对日出口总额仅为126.4亿美元。
(二)日本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另一个争议焦点是日本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在派出外国工人问题上,日本制造业企业家遥领一先生曾经多次引发日本舆论的争议,指责中国工人“没素质、勤奋和不听从指挥”,并提议要征收外国工人健保和社保,但遭到中国政府和媒体的严厉谴责。
最新论中日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日美的最新情况,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旨在缓解贸易紧张局势,促进中日美经贸合作。
一、中日美的原因:
1. 双边贸易不平衡:中日美之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使贸易关系紧张。
2. 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中日美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争议,经常发生侵权行为。
3. 贸易政策不合理:中日美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导致贸易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4. 地缘政治因素:中日美在地缘政治上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加剧了贸易紧张局势。
二、缓解中日美的对策:
1. 加强沟通与合作:中日美应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对话解决贸易分歧,消除争议。
2. 推动贸易平衡:中日美应采取措施推动贸易的平衡,减少贸
易逆差,增加贸易互惠。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日美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加大
侵权打击力度,维护公平贸易环境。
4. 调整贸易政策:中日美可以通过调整贸易政策,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贸易便利化程度,促进贸易合作。
5. 多边合作机制:中日美可以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合作,通过国
际组织和协议解决贸易争端,共同维护自由贸易。
结论:
中日美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各方的努力与合作。
通过加强沟通
与合作、推动平衡贸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整贸易政策以及多
边合作机制,可以缓解贸易紧张局势,促进中日美经贸合作的发展。
浅析中日贸易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浅析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双方贸易背景及现状的挖掘,从中日间的贸易现状及特点出发,对其间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及前景作了相应阐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区域性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字:垂直分工体系、贸易摩擦、可持续性发展、双赢背景:从汉代开始,我国就与日本有贸易上的往来,自此以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19世纪的被迫开放国门,抑或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主动接纳,再到如今21世纪在经济上的息息相关,对中国而言日本是第一贸易伙伴,对日本而言中国是第二贸易伙伴,如今中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日本无法回避、需认真对待的双边贸易,期间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摩擦及其发展,如今仍是众多国人关注的热点。
中日贸易现状: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
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
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
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
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
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 1.85%,而日本则占14.7%。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以2007-2009年为例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中日贸易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展望作者:胡宇婷来源:《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第06期摘 ;要:自1972年中国与日本邦交正常化47年来,双方经贸关系也走向正常化,随着合作关系,合作领域日益扩大,机遇与挑战并存,摩擦与纠纷也一直随着两国的政治关系不断产生,但是两国之间有着明显的经济互补和依赖关系,目前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和达到“双赢”局面,是两国为了其根本利益需要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中日经济;对外贸易;合作互利一、中日两国经贸发展的现状自1972年中日建交,到进入经济发展全球价值链时代,中日贸易迅猛发展,从1972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300億美元;2008-2012年,日本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截至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约33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18年中国成为日本双边贸易伙伴排名第一位超过了美国,美国位居第二,第三为韩国其次为澳大利亚等。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和日本发展的互补依赖关系,据日本海关统计,2018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175.3亿美元,增长6.8%。
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39.9亿美元,增长8.4%;自中国进口1735.4亿美元,增长5.5%。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95.5亿美元。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明显,证明了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提高,这意味着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日本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开始提高,而中国对日开始降低。
两国贸易现状发生转变。
二、影响中日经贸发展的主要问题(一)中日经贸关系僵化由历史问题造成近年来,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的重点就是政治问题。
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并且不承认侵华战争的事实,对于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试图篡改美化。
以及“钓鱼岛事件”使中日关系进入僵化。
旅游业中中国游客数大幅下降,开始大幅度的抵制日货活动,两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减缓。
入世后中日贸易逆差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李政(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要]本文应用2001年至2008年第2季度实际汇率、两国需求等因素的数据对中日两国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实际汇率不是影响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实际汇率对贸易逆差的调节作用很小,真正影响中日双边贸易收支的因素是日本的国内需求。
[关键词]中日双边贸易;贸易逆差;实际汇率;实际收入[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88(2008)06-0020-04[收稿日期]2008-11-05[基金项目]广东商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07YJRC11)[作者简介]李政(1973-),男,广东普宁人,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金融理论。
一、引言中日邦交正常化36年来,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已由单纯货物贸易往来发展为货物与服务贸易、相互投资、技术合作并举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形成了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
中日贸易自1995年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95年的574.7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2360.2亿美元,增长了3.11倍,年均增长25.9%。
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陷入了低谷,但经济贸易往来却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展速度更为惊人,据日方统计,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则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分别从出口和进口来看,中国入世对双方贸易的促进作用存在不平衡,相对来说,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使得中国对日本的逆差由入世前的45.34亿美元扩大至2007年的239.29亿美元,2002年至2008年6月中日贸易逆差累计达1322.73亿美元,日本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逆差来源地之一。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
中日贸易逆差浅析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3-048-02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日贸易是关乎亚洲乃至世界经贸格局和未来趋势的关键,文章分析认为真正影响中日双边贸易收支逆差的因素是日本的国内需求和政治因素。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逆差汇率
一、中日双边贸易状况
(一)中国对日本进出口情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发达国家,中日两国早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贸易伙伴。
目前,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地;而中国在2004 年也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根据日本海关统计,2008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2002至2009 年中国对日本总体上维持贸易逆差的格局,且逆差幅度较大,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自2006 年以来出现了转变,特别注意的是,2007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中国向日本进口1339.5亿美元,增长15.8 %;中国向日本出口1022.7亿美元,增长11.6%,到了2009年又出现了中日贸易的顺差。
(二)中日贸易结构性变化
1.中国传统的对日出口商品在对日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首先,初级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较快。
以第一类(活动物及动
物产品)、第二类(植物产品)和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较缓。
1992年这三类产
品的出口额为26.36亿美元,其中第一类商品出口9.38亿美元,第
二类商品出口10.82亿美元,第四类商品出口6.16亿美元,到2009年,这三类商品的对日出口额只达到2.1亿美元,第一类商品出口
1.06亿美元,第二类出口减少到可忽略,第四类商品出口0.95亿美元,三类商品的出口占中国对日出口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10.04%
下降到2009年的2%。
其次,以第五类(矿产品)为代表的矿产品的出口出现徘徊增长的局面,2003年该类商品的对日出口为27.53亿美元,占当年全部对日出口的4.63%,到2009年,该类商品对日出口20. 85亿美元,所占当年对日出口的比重也下降到2.7%。
再次,第十一
类商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对日出口从2003年的144. 58亿
美元下降到2009年14.77亿美元.其占中国全部对日出口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24.34%降到1.9%。
2.中日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增长迅速,尤其是在中国对日本
的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急剧增长,比重也日益增加
首先,第十六类商品(机器、机械器具等)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增
长迅速,并且在中日之间贸易额中占重大比重。
1992年该类商品的
中国对日出口额仅为5.1亿美元,2001年就突破100亿美元大
关,2003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95.57亿美元,占中国对日出口的比重
也从1992年的4. 36%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41%,成为在中国对日
出口中最多的商品。
其次,第十五类商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第十
八类商品(光学、照相等器械及其零件、附件)在中日贸易的中国对日出口中的金额增长较快。
1992年,中国对日出口的第十五类商品金额为4.84亿美元,第十六类商品为1.14亿美元,到2009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额分别达到106.8亿美元和312.8亿美元,相应的两种商品在中国对日出口中的比重也分别从1992年的4.14%和0.97%上升到4.68%和3.62 %。
再次,第六类商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和第二十类商品(杂项制品)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也有较大增长,在1992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额分别为5.29亿美元和2.23
亿美元,到2009年则分别增长到73.9亿美元和5.52亿美元。
3.从中国对日进口的情况看,在1992-2009年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还是集中在工业制成品,排在进口前十位的商品基本上没有变化,并且从日本进口的前十类商品占中国对日进口的比重一直高达97%以上。
其中,中国对日进口的第十六类商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最大,1992年该类商品的进口额为58.55亿美元,占当年对日进口总额50.05%,2003年达到400. 87亿美元,所占比重也增至67.47%,
然后到了2009年下降到328.18,所占比重降至37.3%。
二、形成中日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
(一)作为亚洲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在产业分工与贸易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双方制成品的贸易构成来看,双方制成品贸易在总贸易中所占比重在入世后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5 年已达91.69%。
根据产业贸易指数的分析,中日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两
国之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存在相当部分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但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差异,这说明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主要是由于两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是由于这样的贸易结构特征,决定了人民币对日元贬值的情况下并不会改善贸易逆差。
(二)引进外资导致贸易顺差出现转移,中日贸易逆差与日本对华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日本对华投资曾经连续多年增长速度达50%左右,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大量用于投资的机械设备从日本进入我国,导致我国进口速度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仍为对日贸易主体。
2007 年前3 季度,我国外资企业对日进出口总额1228.5 亿美元,占同期中日双边贸易总额的71.4%。
其中出口501.5 亿美元,增长
11.2%;进口726.9 亿美元,增长17.1%。
(三)日本的贸易保护增加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由于日本的经济持续处于低迷,使得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的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由于日本的关税水平较低,在关税方面日本再没有更大的保护空间。
因此,日本更多采取非关税壁垒手段,如农产品和纺织品的各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2004 年中国对日本的矿产品、农产品、轻纺产品出口占对日出口总额的43%以上,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产品的对日出口。
(四)除了日本的贸易保护以外,中日贸易逆差与日本对华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对华投资曾经连续多年增长速度达50%左右,截止2007年10 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到位金额已达607.8 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加工贸易出口的平均进口依存度大约为60%。
也就是说在“中国制造”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价值中,有六成来自日本的进口,只有四成才是真正的出口。
因此,在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经济增长、市场需求以及贸易逆差三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动性。
(五)根据传统的赫克希尔—俄林资源禀赋定理,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相对于日本丰裕,而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
中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符合中日的比较竞争优势。
正是由于这样的贸易结构特征,决定了人民币对日元贬值的情况下并不会改善贸易逆差。
再者,中日贸易结算中,使用日元的比重并不很高,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高于日元,在日本进口的美元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人民币价格反而会下降,从而增加中国对日本的进口。
(六)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一些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促进了逆差的增加
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产品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产品。
2004 年,中国自日本进口机电产品651 亿美元,占
自日进口总额的69%。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98 亿美元,占自日进口总额的32%。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看出中日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制度性因素造成的,所以短期内汇率对中日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相当有限,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逆差的调整作用较慢。
三、对中日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是维持现行的中日汇率水平,促进中、日双边经济、政治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加强两国在经济政治领域的互惠合作;三是依据国际分工向优势产业转化;四是时值全球经济复苏的机遇,中日两国应该充分发挥两国贸易互补性的优势;五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中日经济合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两国的范围。
今后,积极组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西太平洋经济区,加强已有的合作形式,研究和探讨新的合作可能性都应成为中、日两国工作和相互合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g.甘道尔夫.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李玉珍,孔慧珍.中日经贸关系探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05).
[3]严飞,候远朝.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成因.改革.2005(5): 82-87.
[4]戴世宏.人民币汇率与中日贸易收支实证研究.金融研
究.2006 (6):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