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孟子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春秋鲁公族孟氏之后,受业于子思的门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未见用,退而与其门徒万章等著书立说。
辑有《孟子》一书,《史记》有传。
孟子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代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代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并把儒家的美学思想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
他从提倡仁义出发,充分肯定了人应该有的人格之美。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告子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而以仁义为基本内容的善本身就是美。
《公孙丑下》说;“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焦循《孟子正义》解释“充实之谓美”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
美指其容也。
”由此可见,孟子不仅把美与善、信等联系起来,而且认为美是比善、信有着更多的内涵的品质,“充实”美既指以仁义为基本内容的善充盈于内心,也指外貌的硕秀华美。
要想达到这种“充实”美,孟子认为就必须“养气”。
《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气,就是精神、气质,“浩然之气”就是包蕴着儒家伦理观念的精神、气质,亦即《滕文公下》所赞美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孟子所追求的人格美,即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气质的人才是美的。
孟子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们对美的鉴赏中美感的共同性和审美活动的社会性的问题。
关于美感的共同性,《告子上》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升格运动名词解释
孟子升格运动指的是在唐宋时期,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逐渐被提升,从原来的“贤人”升格为“圣人”,《孟子》一书也从“子”类升为“经”类。
这一运动的发起者是一些学者和政治家,他们认为孟子的学说符合儒家道德原则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该得到更高的地位。
整个运动历经数百年之久,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唐朝中后期,这是孟子升格运动的初兴期,标志事件是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建议把《孟子》与《论语》《孝经》并为“兼经”,作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最终,孟子在宋代被追封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偶像。
这一运动不仅提高了孟子的地位,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播。
孟子的资料
摘要:
1.孟子的生平简介
2.孟子的主要思想
3.孟子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等,其中“仁”是他学说的核心。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生来就具有良知良能。
他倡导“性善论”,并提出“爱人”、“敬长”等道德观念。
孟子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天命论”。
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天命所归,人民应当服从君主的统治。
同时,孟子强调君主应尽到保民、安民的责任,实行仁政。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认为,教育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广泛开展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提高道德素质。
孟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政理念被后世统治者奉为治国之道,他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
孟子的学说对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儒家学者所传承和发扬。
儒林亚圣---孟子孟子,是先秦儒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长期以来,他被人们尊为“亚圣”,奉为孔子思想的正宗嫡传。
除孔子外,孟子可以说是历代大儒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人物了。
孟子名轲,据说字子车,是鲁国有名的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同叔孙、季孙均出身于鲁国公室,是鲁桓公的庶子,史称“三桓”。
孟孙氏的嫡系称孟孙氏,其余支子就改称孟氏。
先秦时期,姓、氏为二。
如按先秦的标准严格区分姓和氏的话,孟子当为姬姓、孟氏。
孟子虽系周公旦的后代,祖上曾有过显赫的声势,但孔子在世时就已发现,由于“陪臣执国命”,“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
到战国中期,历近一个半世纪,孟孙氏罕见史书提及,这种衰微之势就更加明显了。
可能正是由这一原因,孟子的祖上就从鲁国迁到邹国,故司马迁和赵歧都说“孟子,邹人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题辞》)。
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于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终年85岁。
[注]他的父母,可信的记载很少。
据《春秋演孔图》以及《阙里志》等说,其父名激,宇公宜;母姓仉(音掌)。
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孟子之父默默无闻,对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亲。
因此,后代广为流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
[注]孟子幼年时甚得母教,这对他后来一生影响至大。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孔子之嫡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后来人们以“思孟”并称,除了他们思想上的一致外,与这种师承也是有关的。
孟子学成之后,就开始“周游列国”,以学干诸侯。
他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国,其时约40多岁。
他本想通过正在“一鸣惊人”的齐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但不受齐威王的重用,只是被任为客卿。
他听说宋王偃将要推行“王政”,就约在公元前323年之时离齐赴宋。
但宋王偃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孟子只得“远行”,回到他的家乡邹国。
在邹国,邹穆公曾向他请教为政,屋庐子、曹交、然友或向他问礼,或向他问学。
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孟子,师从孔子弟子门下,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守旧思想,推崇复古,反对变法,主张维护阶级等级秩序。
他还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等儒学思想观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后世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孟子,字子舆,邹人。
是鲁孟孙氏之后。
他的老师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学通了孔子的学说加以传播。
他先是到齐威王面前游说,威王不用他,转到梁国,梁惠王认为这种迂曲高远的见解不合实际,也没有用他。
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正是各国争相利用法家人才富国强兵,征战吞并的战乱时代。
各国都把增加军事实力,武力称霸提到最高地位。
秦用商鞅,国家富庶;楚、魏启用吴起,战胜弱敌;齐用孙子、田忌,国势强盛。
而孟子主张尊崇远古舜尧时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来管理国家,缺乏现实作用,自然不被诸侯采纳。
孟子晚年退回邹国,教授门徒,作成《孟子》一书。
孟子在书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承袭孔子思想,反对变法,非议耕战,主张“遵先王”、维护世官世禄和“劳心者治人”的等级秩序。
他又提出了旨在缓和阶级矛盾的“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为推行“仁政,”他甚至主张把君位让给“贤人”,即“尚贤”学说。
孟子呼吁“制民恒产”,不误农时,省刑轻赋。
他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良知。
孟子是继孔子“仁爱、礼治”之后,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第二个伟人,他和孔子的主张被尊称为“孔孟之道”,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利用的精神武器,统治人们思想几千年。
孟子虽处在儒家思想衰微期,却能坚持倡导儒学,大力宣传周孔之道,并著书传世,为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做出巨大贡献。
《孟子》一书,五代时已列为经书典籍,宋元以来为科举必考之书。
《孟子》和《论语》并列齐名,因此尊孟子为“亚圣”才是名副其实。
亚圣孟⼦亚圣孟⼦简介作者:未知 时间:2006-10-11 来⾃⽹摘【字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宗以孔⼦为“⽂宣王”;宋真宗尊他为“⾄圣⽂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成⾄圣⽂宣王”,到了清初,孔⼦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成⾄圣⽂宣王先师”。
每逢帝王们祭祀孔⼦时,旁边总会有⼀位儒家学派的⼤学者陪着孔⼦享祭。
他同样拥有崇⾼尊号:“邹国亚圣公”。
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这位⼤学者便是孟⼦。
孟⼦,名轲,字⼦舆,战国时期邹国,今⼭东邹城市⼈;约⽣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的后代,但是幼年丧⽗,家境贫寒。
相传,孟⼦的母亲⼗分贤惠,⾟劳地抚养他长⼤成⼈,为了给孟⼦创造⼀个好的邻⾥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个读书⼈作邻居,使孟⼦终成⼤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七篇”。
⼀⽅⾯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的⾔论、事迹编著成书。
⾄今,我们了解、研究孟⼦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书。
孟⼦是我国古代⼀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于我国奴⾪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创⽴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民本思想”的倡导者孟⼦也曾周游列国,先后与宋偃王、滕⽂公、梁惠王等论政。
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复盛,七⼗多岁的孟⼦⼜回到齐国,多次与齐宣王论述⾃⼰的政治主张。
孟⼦为了维护和巩固新的地主阶级政权,设计了⼀套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盾的⽅案。
在哲学思想上,孟⼦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还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
他认为,诸侯如果施⾏了他这⼀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安分守⼰,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者治⼈,劳⼒者治于⼈”,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中文名:孟轲别名:孟子国籍:中国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县)出生日期:公元前372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89年职业:学者,思想家主要成就: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代表作品:《孟子》所处时代: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
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孔子中文名:孔丘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职业:教师信仰:儒学国籍:中国 民族: 汉族出生地: 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家中排行第二。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孟子:推行“仁政”的儒家亚圣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出生于邹(今山东邹县),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
孟子3岁时丧父,他在母亲的抚育下度过了少年时代。
孟子一生以宣传孔子儒家的仁道学说为已任,他游说诸侯,聚徒讲学,著述立说。
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学术思想对儒学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后世统治者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母亲有见识又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著名的“孟母三迁”成为后世传颂的故事。
据说,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
墓地里每天都有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坟掘土。
孟子觉得特有意思,也常学着他们的样子拿着小铁锹挖土坑玩。
孟母一心想使儿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她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成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集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炫耀着各自的商品。
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很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随便抓起一样东西在那里喊叫、喧闹。
这种环境对孩子更没有什么好影响了,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附近居住。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很多有学问、懂礼仪的读书人。
在学宫文化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整天在家读书习礼。
孟母看到这种情况,知道选对了地方,非常高兴,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并不用功,见此情景,孟母很是焦急。
有一次,孟子从学堂回来,孟母正在织布。
孟母问:“你近来学习怎么样?”“还跟以前一样不好不坏。
”孟子洋洋得意地说。
孟母很生气,举起一把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织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连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接不起来,学习不时时用功,不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从此,孟子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攻读。
大约在十五六岁时,孟子离开邹国,到鲁国求学。
鲁国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家乡,这里儒学发达。
孟子在宋代『论文集』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唐韩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庙。
而同时如李觏之常语,司马光之疑孟,皆犹於孟子肆意反对。
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称,与汉唐儒之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
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整个学思想史上一绝大转变,此风虽始於韩愈,而实成於宋儒。
」①纵观两宋儒学之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北宋前半期,儒学者大致株守汉学,正如王应麟所说:「自汉儒至於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
」②第二,自宋仁宗庆时始,各个新之儒学流派纷纷著书立说,甚至疑经惑古,出现了学思想之活跃。
第三,自宋神宗时始,王安石之王学据此後六、七十年之支配地位。
王学之支配地位经历宋哲宗元时与北宋末至南宋初两次动摇,直到力主王学之秦桧病死,王学遂一蹶不振。
与此同时,程学原为影响不大之儒学流派,至南宋初期,管受秦桧之压制,却逐渐兴盛。
第四,宋孝宗时,因朱熹著书立说,大力倡导,理学在民间大盛。
第五,宋理宗时大力扶植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始据尔後七百年之支配地位。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始於王安石,成於朱熹,与王学、程朱理学两个最大之儒学流派先後各领风骚,有密切之关。
宋朝官修编年史实录中之王安石传,今保存於《琬琰集删存》卷3,此传说:「安石早有盛名,其学以孟轲自许,荀况、韩愈不道也。
」宋人罗从彦说:「王安石以高明之学,卓绝之行,前无古人,其意盖以孟子自待。
自世俗观之,可谓名世之士矣。
」③这些评论决非无根之言,今以王安石本人之诗为证,《王文公文集》卷38《扬雄三首》,其一曰:「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
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
」欧阳修《赠王介甫》诗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後来谁与子争先。
」④王安石答诗说:「欲传道义心虽壮,学作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⑤欧阳修①《朱子学提纲》第13页。
②《困学纪闻》卷8。
③《罗豫章先生集》卷6《遵尧录》六《韩琦》。
④《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7。
⑤《王文公文集》卷55《奉酬永叔见赠》。
1称誉王安石诗如李白,文比韩愈(一说为谢)。
王安石之答诗说自己「学作文章力已穷」,「终身何敢望韩公」,但「传道义」之壮心,仍期望能有「窥孟子」之成就。
其《孟子》诗:「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①简直就将孟子引为千古知己了。
宋初至庆时,儒学者治经,但不认为《孟子》是儒家之经典。
王安石执政时,熙宁四年(1071)二月,始以《孟子》和《论语》作为科举考试之必修课,②实际上是将两书升格为与《易经》、《诗经》等相近之儒学经典之地位。
王安石罢政後,深受王学影响之宋神宗,於元丰六年(1083)十月,「诏封孟轲为邹国公」。
③翌年五月诏:「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轲配食文宣王,设位於兖国公(颜回)之次,荀况、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於二十一贤之间,并封伯爵。
」④孟子为公,荀子等三人为伯,孟子「配食」,其他三位「从祀」,於是孟子之亚圣地位事实上便得以确立。
管如此,宋儒中非议孟子者,仍不乏人,北宋有李觏、司马光、晁说之等人,南宋有适等人。
刘安世在门人所辑《元城语录》卷上说:「金陵亦非常人,其操行与老先生略同(先生呼温公则曰老先生,呼荆公则曰金陵)。
其质朴俭素,终身好学,不以官职为意,是所同也。
但学有邪正,各欲行其所学尔。
」宋哲宗元初,司马光为反对科场改革而上奏说:「神宗皇帝深鉴其失,於是悉罢赋诗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
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试,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
」司马光此段议论之宗旨有二。
一是指责王安石不当以《三经义》等「一家私学」,强制儒学者们接受,作为「科场程试」中取黜之标准。
二是指责王安石不当在「科场程试」中,「黜《春秋》而进《孟子》」。
所谓「废六艺而尊百家」,实乃大其辞。
「废六艺」其实只是指《春秋》不列入「科场程试」,「尊百家」其实只是指尊《孟子》。
他在此奏中建议:「《孟子》止为诸子,更不试大义,应举者听自占习。
」⑤司马光之主张遭到纯仁之反对,他说:「《孟子》恐不可轻,犹黜六经之《春秋》矣,更乞裁度。
」据说司马光对纯仁之说「欣纳之」。
⑥宋哲宗亲政後,变法派重新上台,王学之地位也随之有所提高。
宋徽宗崇宁时大力推崇王学,当时所颁《故荆国公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诏》说:①《王文公文集》卷73。
②《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
③《长编》卷340元丰六年十月戊子。
④《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壬戌。
⑤《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子》。
⑥《长编》卷371元元年三月壬戌。
2「道裂於百家,俗学弊於千载。
士以传之习,汩乱其聪明,不见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斯已久矣。
故荆国公王安石,由先觉之智,传圣人之经,阐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训释奥义,开明士心,总其万殊,会于一理。
於是学者廓然如睹日月,咸知六经之为尊,有功于孔子至矣。
……内圣外王,无乎不备,盖天降大任,以兴斯文,孟轲以来,一人而已。
」①褒词评价如此之高,确乎实现了王安石生前「窥孟子」之宿,将他尊奉为孔孟之後之又一圣人。
王安石一时成为继孟子之後,又一个得到「配享」孔子地位之儒学大师。
孔孟称,业已得到大多数儒学家之公认,而晁说之在《孔孟》一文中仍提出异议,他说:「孔孟之称,谁倡之者?汉儒犹未之有也。
既不知尊孔子,是亦孟子之志欤?其学卒杂於异端,而以为孔子之俪者,亦不一人也,岂特孟子而可哉。
如知《春秋》一王之制者,必不使其教有二上也。
世有荀孟之称,荀卿诋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统,闭约而不解,未免为诸子之徒,尚何配圣哉。
」②南宋初,晁说之「告老」,宋高宗说:「是尝著论非孟子者,孟子发明正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③程颢和程颐兄弟之学,原是北宋一个较小之儒学流派,其影响最初远不能与王安石之王学相比。
程颢和程颐反对王安石变法,程颐本人又受司马光之举荐和提拔,但他们尊崇孟子,却与司马光迥异。
程颢、程颐与王安石同样尊崇孟子,但对孟子以後道统之继承,又存在着截然不同之解释。
前面说过,王学之信奉者是将王安石尊奉为孔孟後之又一圣人。
程朱理学对孟子以後道统之继承,在宋朝各代又有不同之说法。
最初,程颐为其兄程颢写行状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
未知其要,泛滥於诸家,出入於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後得之。
……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
」④《河南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墓表》由程颐撰写,太师致仕文彦博题写,墓表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传之学於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
」正如邓广铭先生《关於周颐之师承和传授》一文中所作之精辟论述,程颢和程颐虽曾从①《宋大诏令集》卷156。
②《嵩山文集》卷13。
③《要录》卷19建炎三年正月戊戌。
④《河南程氏文集》卷11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伊洛渊源录》卷2。
3学於周颐,①「决非周颐之学业之传人」,「後来之成为理学家(道学家),与周颐无丝毫干涉」。
②程颐强调孟子死後一千四百年,方有其兄「得不传之学於遗经」,而非从周颐学「得不传之学」。
程颢门人刘立之也说:「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学者穿凿妄作,不知入德。
先生杰然自立於千载之後,芟榛秽,开示本原,圣人之庭户晓然可入,学士大夫始知所向。
然高才世希,能造其藩阈者盖鲜,况堂奥乎!」③按以上说法,自孟子後,道统中断,得孔孟真传者,唯程颢而已。
程颐死後六年,其子程端中为父亲八卷遗文写序说:「道之在天下,民日用之,圣人虑後世不足以知之,载之六经,丁宁教告,纤悉具备,宜若人人见而知之,然自秦汉以下,泯没无传。
惟伊川先生以出类之才,独立乎百世之後,天下学士大夫翕然宗师之,圣人之道蔽千四百年,至先生而复明。
」④程端中此处强调其父得圣人之真传,甚至没有提及伯父。
在程门弟子中,受学於程颐者最後更盛於程颢。
南宋前期,有陈公辅上奏攻击「伊川学」说:「然在朝廷之臣,不能上体圣明,又复辄以私意取程颐之说,谓之伊川学,相率而从之。
是以趋时竞进、饰诈沽名之徒,翕然胥效,倡为大言,谓尧、舜、文、武之道传之仲尼,仲尼传之孟轲,孟轲传之程颐,颐死无传焉。
」⑤撇开其攻击之词,此奏无非是反映到南宋初年,理学已成为颇有影响之学派,但学者们所宗师者主要是程颐,「谓之伊川学」。
他们对儒学道统之解释是「孟轲传之程颐,颐死无传焉」,这与前引程颐和刘立之之说有异。
「颐死无传焉」,说明当时伊川学派仍处於群龙无首之状态。
吕稽中撰程氏门人尹墓铭也说:「吾闻之先生矣,昔者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殁,圣人之道不传。
从千馀载之後,得不传之学者,伊川程夫子也。
」⑥尹死於南宋初,比陈公辅上奏时间稍晚,但上引两段文字之一致之处,正是有程颐而无①关於周颐之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伊洛渊源录》卷1周颐《事状》说:「姓周氏,名实,字茂叔,後避英宗旧名,改颐。
」《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
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後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
」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
按周宗实改名周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名而改,元人修《宋史》显然沿用宋讳,而未加考订。
②《邓广铭学论著自选集》第311棧常保惨场?/P>③《伊洛渊源录》卷2。
④《河南程氏文集》目录。
⑤《要录》卷107绍兴六年十二月己未,《道命录》卷3《陈公辅论伊川之学惑乱天下乞屏绝》。
⑥《和靖尹先生文集》卷10。
4程颢。
与正统程氏门人之说不同者,则是胡安国、朱震等人。
胡安国上奏说:「士以孔孟为师,不易之至论。
然孔孟之道久矣,自程颐发明之,而後其道可学。
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之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
……自嘉以来,颐与兄颢及邵雍、张载皆以道德名世,如司马光、吕大防莫不荐之。
颐有《易》、《春秋》传,雍有《经世》书,载有《正蒙》书,惟颢未及著书。
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此四人封爵,载在祀典,比於荀、扬之列。
」①胡安国在二程之外,又提出了邵雍和张载。
朱震上奏说:「孔子之道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孟子之後无传焉。
至於本朝西洛程颢程颐传其道於千有馀岁之後,学者负笈抠衣,亲承其教,散之四方,或隐或见,莫能尽纪。
」②《宋史》卷435《朱震传》载其《汉上易解》说:「陈抟以《先天图》传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穆修以《太极图》传周颐,颐传程颢、程颐。
是时,张载讲学於二程、邵雍之间。
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颐作《通书》,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