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论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农耕历史,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通过劳作和耕种,中国古代先民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建立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1. 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农业经验,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与技术。
《草书》、《山经》等古籍中蕴含着古代农民关于农耕的智慧和经验,并逐渐演化为世代相传的传统农耕文化。
2. 家庭和睦: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以家族经营为基本单位,传统农耕文化强调家庭成员的团结与合作。
家庭成员共同劳作,培养了一种和谐、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3. 礼仪与秩序:农耕文化注重季节的节律和农事的规范,节日和仪式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观念,促进了社区的互助和公共秩序的建立。
二、传统农耕文化的社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下面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经济发展:传统农耕文化的经验与智慧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传统农耕文化强调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提倡合作和互助,这些价值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社会关系:在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劳动和协作建立了亲密的社会关系网。
尊重长辈、关心子女、团结邻里等传统价值观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作用。
3. 文化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给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诗歌、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融入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元素,这些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与文化传承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农业生产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和母系社会,那个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来获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而早期水稻生产主要依靠雨水灌溉,每年只能收获一次,因此收成相对较少。
那个时候,农业生产还非常原始,主要使用耕牛和木耒进行耕种,收获则依靠手工或者使用牲口拉的石磨进行加工。
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犁和牛一起耕种,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在商周时期,人们也开始进行人工灌溉,从而使农业生产的收成增加了很多。
在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水力磨面粉,还开始种植棉花,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农具和耕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农业生产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水平。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当时人们还没有文字,因此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统和传说故事。
汉字的发明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发展,人们开始写下历史和传说故事,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系。
在古代,文化主要是通过祭祀和礼仪进行传承,例如春秋时期的周礼,其中对于祭祀和仪式的规定非常详细,可以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中国,文化传承还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古代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都是通过观察天象和生物的生长状况来确定的,这些观察和记录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古代的种植文化和养殖文化,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增广贤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农业和养殖的故事和格言。
三、农业生产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农业生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许多文化内容都与农业相关,例如农历、节气和农村的传统节日等,这些都是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古代中国的文明始终围绕着农耕展开。
农耕文化充斥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人的主要职业一直是农耕,因此,中国人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农耕文化。
从春耕到秋收,种地是农民的重要工作。
在整个过程中,中国人一直渴望着获得丰收。
此外,冬季还有养殖家畜和修建房屋的工作。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努力和耐心才能完成。
所以,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承的品质包括孜孜不倦、耐心和勤劳。
这些品质贯穿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以及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耕文化反映在古代中国文学上。
例如,《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往往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劳动。
这些作品把农民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赞颂农民的勤劳和智慧。
此外,农耕文化还表现在古代中国的艺术上。
古代中国的陶瓷、织物、雕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都涵盖了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的描绘。
例如,许多著名的中国画作品都描绘了田间劳作和农村生活。
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精髓,成为载体,在后世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农耕文化也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地位高于农民的只有贵族和士人,而他们的生产并不为社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相反,农民的劳动成果起到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1. 形成了中国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观已经在古代封建时代确立。
在封建社会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由出生和地位决定的。
但农耕工作不同,由于劳动者的努力和技能,丰收从低到高是可以实现的。
因此,农耕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观。
中国人相信,通过勤劳、耐心和持久的努力,人们可以获得好的结果。
此外,农耕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
中国人相信自然,相信收获与劳动成正比。
他们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学会付出才能获得报答。
这种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价值观延续至今。
中国农业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农业对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的经济主体,农业文化也因之应运而生。
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到现代的农业科技文化,中国农业在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国的文化形态。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农耕的方式和方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民被视为社会的基石,农耕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现代农业文化也在不断地涌现,如节约资源、环保、科技生产等,这些新颖的农业文化也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农业对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从古代的农耕文化到现代的农业科技文化,农业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之一。
- 1 -。
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呀,说到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这可真是个超级有意思的话题!先来说说咱们中国古代的农业吧。
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中国的老祖宗们就特别聪明,他们学会了种地,种各种各样的庄稼。
就像我的爷爷在田地里精心照顾那些农作物一样,他们用心地耕地、播种、浇水、施肥。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的工具,但是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让土地长出了满满的粮食。
想想看,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怎么能养活那么多的人呢?大家都吃不饱肚子,还怎么有力气去读书、写字、做手艺呢?这就好比盖房子没有坚实的地基,那房子能牢固吗?肯定不能呀!而且,因为农业发展得好,大家能吃饱饭,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别的事情啦。
比如说,有人开始研究怎么做出更漂亮的瓷器,有人想着怎么写出更优美的诗词,还有人努力钻研怎么能治好更多的病。
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因为农业这个强大的后盾,让大家没有了后顾之忧吗?再看看西欧古代的农业。
他们的土地和咱们中国的可不大一样。
他们那里的气候、地形,都给农业带来了一些挑战。
西欧的农民们也在努力地种地,但是他们的方法和咱们中国有些不同。
他们没有像咱们这样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也没有那么丰富的种植经验。
这就好像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小孩子,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
不过,他们也在努力改变。
慢慢地,他们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农业方式。
你说,如果中国古代的农业没有那么发达,我们能有那么悠久灿烂的文明吗?如果西欧古代的农业一直停滞不前,他们能发展出后来那么多先进的技术吗?在我看来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欧,古代农业都是文明发展的基石。
没有农业的支撑,哪来的城市繁华,哪来的文化传承,哪来的科技进步呢?农业就像是大地母亲,默默地滋养着一切,让文明之花得以绽放!示例文章篇二:哎呀,说起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话题!咱先来讲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你能想象吗?在那古老的岁月里,咱们中国的老祖宗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脑袋,把农业搞得风生水起!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像水稻、小麦、玉米等等。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与成就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丰富的农业文化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充满着辛勤劳作、智慧创新和丰收祝福的故事。
它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稳定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与成就,展示其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1.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可以追溯到大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开始在江河流域和黄土高原地区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逐渐实现了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生产的转变。
这个时期的人们根据天象气候观察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简单的农种和农耕技术,如早期的耕种工具和灌溉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支柱,这期间农业文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人们开始采用更加高效的耕作工具,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大规模实施水利工程。
众多农业家和学者在各地积极探索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品种改良,使得农业产量逐渐提高。
2. 农业创新与成就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农业家、科学家和政治家的贡献。
他们通过实践和研究,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以下是几个农业创新和成就的例子:水稻种植: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古代农民通过不断的试验和选择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
他们还发明了水稻田的灌溉和水稻田的轮作制度,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棉花种植:中国古代人民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纺织出的纺织品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对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工具:古代中国农民发明了一系列的农业工具,如犁、耙、镰刀等,这些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农业文明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农业文明的意义和影响:粮食丰产: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在保证了人民温饱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盈余粮食。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农业的进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稳定的经济基础,还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和农田的产出。
这使得社会在食物供应方面更加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加,出现了余粮和商品的产生与交换,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社会结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进步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农民自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此外,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催生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耕技术的发展,需要有组织的协同合作和农民之间的相互依存,从而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演变和改善。
三、文化影响农业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农业需要根据气候、地理和农田等条件来农作物的种植,因此农民们必须观察天象、掌握季节变化和掌握农业技艺。
这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农事知识和经验,并将其传承下来。
农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农民文化日渐丰富,如农历、农事祭祀等。
同时,农业的进步也催生了诗歌、绘画和传统医药等艺术和文化发展。
四、科技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开展了大量的农业实践,如耕种、育种和农田水利工程等。
这些实践不断推动着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进。
古代中国农民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了许多在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后世的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也对农业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与种植技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与种植技术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特点以及种植技术的发展。
一、农业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是一种将农业与文化相融合的独特现象。
农耕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中国人视农业为至高无上的职业,尊重农民的劳动和智慧。
农民被视为社会的根基,他们的辛勤劳动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
农业文化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倡导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这种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延续至今。
二、种植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种植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种植技术。
例如,中国古代的农民发明了灌溉技术,利用水利工程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他们还研究出了农作物的育种技术,通过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中国古代的农民还发明了农具,如犁、耙、锄等,使耕作更加高效。
三、农业文化与种植技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与种植技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文化的崇尚劳动和尊重农民的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和勤劳习惯。
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也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动力。
其次,种植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了粮食的供应和农产品的质量。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为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四、农业文化与种植技术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与种植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推动,加强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农民的关怀。
同时,种植技术的传承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业科研,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与农耕文化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化渗透于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展现出丰富的农耕技术、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与农耕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一、农耕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农耕技术。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石器和土器进行农耕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工具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发展,如犁、镰刀、耒等。
这些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开垦效率,使农业生产成为可能。
此外,中国古代还出现了一系列农田灌溉技术的突破,如万亩灌溉工程、水车、水车驱动的灌溉设施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的水分供应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不仅表现在农耕技术上,更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中。
农耕文化强调勤劳致富、勤俭节约的观念,崇尚劳动光荣。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农耕的诗歌、歌谣和典故,如《桃花源记》、《离骚》等,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尊重。
农耕文化还强调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以自然农业为主,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如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气候变化制定出的。
此外,农耕文化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团结友爱,这种合作精神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农耕文化的遗产中国古代农业与农耕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遗产。
首先,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与农耕密切相关。
中国农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农耕文化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农耕文化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以农耕为题材。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农业不仅养活了古代中国的人民,也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农耕文明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历史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选择性栽培作物,并了解到种子发芽的原理。
从那时开始,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技术逐渐改进,人们更加依赖农业来维持生活。
二、古代农业的典型特征1. 全年农事安排:中国古代农业按照季节进行农事安排,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确保各个环节都得到妥善处理。
2. 畜牧与耕作相结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依赖于畜牧业。
动物肥力的利用提高了土壤质量,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 多种植物的种植:古代中国农民善于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保证不同作物的收成和食物供给的多样性。
三、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1. 水利工程:古代中国农民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如修建水渠、水塘和水井等,以提供灌溉和蓄水等功能。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农田得以保持适宜的湿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2. 种植技术:古代农民研究出众多的种植技术,如早稻晚稻交替种植、轮作等,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农具的发展:古代中国农民创造和改进了许多农具,如犁、锄、耙等,以提高农耕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
四、农耕文明对社会的影响1. 人口增长:古代农耕文明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也相应增长。
2. 分工与社会结构:农耕文明的兴起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演变,人们开始按照不同的职业和技能进行分工,如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
这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多样性。
3. 文化传承:古代农耕文明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了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农耕文明的理念与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持续传承并影响着现代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农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者:李春萌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并非短期之内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各方面因素发展综合形成的。
纵观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
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战争,人口迁移,科技发展等。
毫无疑问的是,在众多因素之中,农业对中国文化发展起着最为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影响。
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中国境内有着黄河和长江两条水量发达的水系和肥沃的冲积平原。
中国最早的文化仰韶文化及河姆渡文化就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文化的历史悠久程度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著名的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境内都有着同样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良条件。
不僅仅是文化本身,甚至文化的载体——王朝的更替也跟农业息息相关,北宋时期黄河频繁改道导致了北方农业的衰落和经济上的赤贫,北宋国力衰微导致靖康之耻。
明朝灭亡之时恰逢小冰河期,多年气候异常导致北方连年大灾,民变四起,随后明亡于流民。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部分直接来源于农业。
其最为典型的便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二十四节气”这种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的文化之外,古代农业更多的是间接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古代的中国文明是毋庸置疑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定居,耕种,繁衍生息。
我们奉为珍宝儒家文化实际上深受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的影响亦甚深远。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显而易见的是,儒家思想对农民的利益非常重视,他们强调统治者应对农民怀有仁爱之心,表明了对于农业的重视。
农耕文明民众的一大特点实际上就是温顺,也可以说是逆来顺受。
农耕与游牧民族和海上民族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拥有安定的生活条件,安定的生活使得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其他民族。
但是安逸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耕民族好战的能力和扩张性,逆来顺受的农民成为了封建王朝安身立命的基础。
因此,儒家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制度,及倡导“仁政”的人治都是基于农耕文明特点所提出的。
与法律统治相比,儒家更倡导用道德去感化人去治理国家。
说到中国的传统观念——“人治”。
中国的法是道德法,中国的社会权威是道德权威,中国法的社会调节作用其实仍然是道德的调节,这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有关,即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与其他地域、其他文化之间交流很少,大家也都能相安无事,因此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个熟人社会。
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道德与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足以支配。
即使到了现代中国社会,有时人们甚至政府也会出现法制意识淡薄的情况,道德的约束某
些时候甚至能起到比法律更大的作用。
这在现今不得不说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源头正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所遗留下来的观念。
民族品性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单纯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
古代农业甚至对中国人的品性和特质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农作物就是一切,一生的忙碌也许只是为了农作物的生长,并且为此被牢牢地拴在原地失去了探索的动力和勇气。
这么看来,我们古代的农业使我们中国人成为了被农作物所驯化最严重的民族之一。
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对于离开自己的家乡从来都是不情愿的,离开家乡有时会被形容为“背井离乡”并因此蒙上一层悲剧色彩。
这种观点一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在中国人的文化体系中,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农耕文明的一大特征就是稳定。
农业生产带给我们稳定的生活,离开家乡某种意义上就是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安稳的生活,因此中国人对于安土重迁有着特别的不能割舍的情结。
除此之外,也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对于海洋缺少天生的探索精神及冒险精神。
实际上,农耕文明使得我们在封建时期得到了相比欧洲等地区更多的财富,我们没有探索的必要,因为我们本身已经是富硕土地的拥有者。
公元8世纪时维京人就已经首次到达了美洲大陆,而我们则只需安稳的守住自己的财富。
当公元11世纪,欧洲人发动十字军东征之时,我们依然安稳的留在原地。
直到近代,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之时,我们却在闭关锁国。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近百年的落后与闭塞,而这也是古代农业所带给我们的苦难。
上文所提到的另一个农民的重要特点是勤劳,由于农耕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中国人可以说都是农民的后裔。
而吃苦耐劳一向是我们所标榜的重要特质。
直到今天,吃苦耐劳依然是中国人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