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一览表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3
非遗产业农作物
非遗产业是指具有地域性、文化性、传统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
非遗产业涉及众多领域,其中包括了农业领域。
在非遗产业中,农作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农作物是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其种植、加工和销售也是非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遗产业农作物:
江浙沪苏四大名鲜:太湖银鱼、桂花糕、桂花酿、上海灌汤包、扬州炒饭、松江大闸蟹等。
川黔滇藏药材:藏红花、三七、冬虫夏草、莲子、党参、黄芪等。
全国各地的茶叶:龙井、铁观音、普洱、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六安瓜片等。
全国各地的果蔬:四川橙、扶绥葡萄、淮北蒜、广东蜜柚、山东苹果、福建八宝菜、黑龙江大米、河南糯米、陕西苹果等。
这些农作物在非遗产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
同时,这些农作物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促进其良性发展,同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发展。
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宣化古城,历来就有“葡萄城”的美誉。
每年中秋前后,满城葡萄飘香,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吸引着八方来客。
图为一名男孩在河北宣化一株百年古葡萄藤旁玩耍。
宣化葡萄已有1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形”栽培方式。
该架的优点是肥源集中、水源集中、光源集中,适于观赏、乘凉的庭院栽培,是全世界唯一的漏斗型栽植方式。
宣化牛奶葡萄久负盛名,其粒大皮薄,酸甜适度。
最大特点是能剥皮切片,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特点,主要用作鲜食。
其营养价值很高,有健脾和胃,利尿清血,除烦解渴,帮助消化的作用。
宣化牛奶葡萄1909年在巴拿马万国物产博览会获得“荣誉产品奖”;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等三项国家荣誉;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奖。
据了解,宣化葡萄已有1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形栽植方式,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漏斗形栽植方式。
宣化牛奶葡萄久负盛名,曾在1909年获巴拿马万国物产博览会荣誉产品奖,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三项国家殊荣,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奖。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宣化古城,历来就有“葡萄城”的美誉。
每年中秋前后,满城葡萄飘香,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吸引着八方来客。
宣化传统葡萄园始于唐代牛奶葡萄是宣化传统葡萄园的特色产品,因其果粒形似奶牛乳头而得名。
据《宣化葡萄史话》记载,宣化葡萄最早引进栽培时间为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如今,在宣化古城的观后村里,有一株近600岁的古葡萄藤,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见证着宣化葡萄发展的历程。
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农加发[2014]1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14.05.29
【实施日期】2014.05.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
(农加发〔2014〕1号)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策部署,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省级主管部门初审推荐的基础上,经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公示,现认定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等20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详见附件)。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各族劳动人民
1 / 1。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背景: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展了GIAHS(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中国是最早响应和积极参与的国家之一。
截至目前,在全球25个GIAHS试点中,中国的数量达8个,居世界各国之首。
2013年5月21日,中国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概念: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内容:1.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
“内方外圆”优美独特的漏斗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
这种种植方式占地面积小,透光透风好,肥源、光源集中,极富观赏价值,适合于庭院栽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
2.世界旱作农业源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敖汉谷物和荞麦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一方面保持了连续的传承,时至今日还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机制的痕迹;粟和黍具有抗旱、早熟、耐瘠、耐盐碱、耐储藏、适应性广等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支柱作物。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敖汉旗杂粮生产是其优势产业,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杂豆等绿色杂粮,其中谷子是第一大杂粮作物。
该地杂粮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自然条件较好,极少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杂粮生产的天然特性。
3.南果梨母株所在地—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依靠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经验,鞍山南果梨皮薄肉厚、果肉细腻多汁、香味浓郁,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被誉为“梨中皇后”,曾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名特优品种、国家种苗基地项目,鞍山南果梨产业开发和推广被科技部列入星火计划。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知识,对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简要介绍各类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一、传统农业系统传统农业系统是指在特定地域、特定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
这些传统农业系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稻作农业、棉花种植、茶叶栽培等。
这些传统农业系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农业生产的智慧,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二、传统耕作工具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耕作工具。
这些工具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工具,也是我国古代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比如犁、耙、锄等,这些传统耕作工具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对土地和农作物的认识,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文化和农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农业节庆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农业节庆。
比如春节、清明节、农历六月初六的龙抬头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等。
这些农业节庆反映了我国人民对丰收和农业生产的向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传统农业技艺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农业技艺,如农作物的选育、种植、收获等。
这些传统农业技艺是我国古代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传统农业文化艺术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业文化艺术,如农民歌舞、农民绘画、农民手工艺等。
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我国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向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每一项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
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及所属类别
截至目前,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及所属类别包括:
1. 中国绿茶文化遗产(种植类)
2. 中国红薯文化遗产(种植类)
3. 中国小麦文化遗产(种植类)
4. 中国水稻文化遗产(种植类)
5. 中国大豆文化遗产(种植类)
6. 中国西瓜文化遗产(种植类)
7. 中国丝绸文化遗产(加工类)
8. 中国酿酒文化遗产(加工类)
9. 中国米面文化遗产(加工类)
10. 中国烤鸭文化遗产(加工类)
11. 中国豆腐文化遗产(加工类)
12. 中国麻油文化遗产(加工类)
13. 中国豆浆文化遗产(加工类)
14. 中国辣椒文化遗产(调味类)
15. 中国葱姜蒜文化遗产(调味类)
16. 中国酱油文化遗产(调味类)
17. 中国海米文化遗产(调味类)
18. 中国茶油文化遗产(调味类)
19. 中国黄酒文化遗产(调味类)
这些名单是中国政府根据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依据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评审确定的。
农业文化遗产被遗忘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被遗忘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例子:
1. 传统种植技术:许多传统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已经被现代农业实践所取代,导致许多古老的种植技术逐渐被遗忘。
例如,一些亚洲国家的传统水稻种植方法,如稻田鱼塘系统,以及耕作和收获的特定仪式,在现代农业实践中已经不再被使用或重视。
2. 农业祭祀和仪式:农业社会中存在许多与农业季节和丰收相关的祭祀和仪式。
这些传统习俗对于强调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并祈求丰收的好运非常重要。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逐渐忘记了这些仪式和祭祀。
3. 传统农产品和加工技术:一些传统的农产品和加工技术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所取代。
例如,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方法,如使用手工工具对食物进行加工、保存和储藏的技术,已经被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加工方法所取代。
这导致了许多传统农产品和加工技术的消失和遗忘。
4. 乡土民俗和传统节日:许多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民俗和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和习俗与农业相关。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被吸引到城市生活,导致这些乡土民俗和传统节日逐渐被遗忘。
5. 传统农业工具和设备:随着技术和科学的进步,许多传统农业工具和设备已经被现代农机所取代。
例如,手工犁、石磨和手工收割工具等传统农业工具逐渐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
因此,
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对这些传统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逐渐失去了了解。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表
1. 巴拉圭的潘帕斯草原,潘帕斯草原是南美洲最重要的畜牧业区之一,代表了传统的牧业文化和畜牧业社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的梯田,中国南方地区的梯田代表了古老的水稻种植传统和农耕文化,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智慧。
3. 摩洛哥的阿尔古斯特农业景观,阿尔古斯特农业景观展示了沙漠地区的传统灌溉系统和农业开发方式,体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适应能力。
4. 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农业遗产,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农业遗产代表了古代印加文明的农业智慧和高山农业系统,展示了在高海拔环境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表中的代表性遗产地,全球各地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农业文化意义的遗产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地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人类认识和尊重农业文化、保护农业遗产资源、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耕遗产及现实意义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耕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遗产包括人类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农事技术、农业工具、农田布局、农耕节日等等。
农耕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宝贵资源。
首先,中国的农耕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
数千年的耕作实践积累,孜孜不倦地将农田手工耕作逐渐演化为高效的农机化耕作。
这些宝贵的农业知识和经验为当代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基础。
通过研究和保护农耕遗产,我们可以审视历史农耕模式的演变,挖掘蕴含其中的智慧和技术革新,为现代农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其次,农耕遗产在推动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村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而农耕遗产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瑰宝,可以成为农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通过挖掘和保护农耕遗产,可以打造农耕文化特色小镇、乡村游览线路等,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农耕遗产还可以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农业技能,提升农作物品种的质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农耕遗产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中有其特殊意义。
农耕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弘扬农耕遗产,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农耕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俗和民俗活动,记录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提高文化自信,保护民族独特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中国农耕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宝贵资源。
通过学习和保护农耕遗产,我们可以传承农业知识和经验,推动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强化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保护农耕遗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之一,并在项目执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保护试点。
之后,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加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编制完成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国家行动框架》和试点保护与发展规划,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指导试点地区进行项目实施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粮农组织的高度赞赏,也为其他试点国家提供了经验。
2012年10月2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见来访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先生一行时,将加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合作作为重要建议,写入《合作备忘录》中。
2014年初,农业部在京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由农业、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领域25位院士、专家组成。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为与会专家颁发聘书。
特别是在试点示范与推广方面,我国通过开展培训、生产标准化、市场开拓、种养殖技术与产品加工服务、示范户带动、基础条件改善、科学研究、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稻鱼文化,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国内外的知名度,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积极开展申报工作。
截止2013年10月,我国共有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两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这8个分别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两个试点分别是陕西佳县古枣园、江苏兴化垛田。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一)资深创作者专栏: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1.农业文化遗产:指与农业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农具、种植和养殖技术、农耕习俗、农业音乐舞蹈等。
2.全球重要: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农业文化遗产,无论是其历史、技术水平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备卓越的特点。
理由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不同地域、民族的农业发展和农民智慧的结晶。
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有着重要意义:1.保护文化多样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农耕方式和农业文化习俗,保护它们有助于保护和弘扬各地的独特文化。
2.传承农业智慧:这些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承农业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当前的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
3.促进可持续农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农业技术和农耕方式具有环境友好性和生态合理性,对于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书籍简介下面是几本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书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文化背景来介绍和阐述这一主题:1.《农耕的记忆》作者:李明简介:本书通过调查和研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及其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作者通过讲述农耕的历史故事和农民的传统知识,展示了中国农耕智慧的魅力和独特性。
书中还包含了农耕习俗、农业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深入揭示了中国农业文化的丰富内涵。
2.《农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作者:David C. Harvey简介:这本书从全球范围出发,探讨了农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探讨,探索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书中涵盖了各地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农具、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风俗等,全面展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3.《农业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作者:Jan Groote 简介:这本书旨在探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农民们的智慧。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14年开始,每年都公布一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1.渡江战役纪念农业遗址:位于江苏南京宁江门,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场,此地保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实物和痕迹,展示了农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和坚持。
2.绍兴酥梨种植技术:浙江绍兴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酥梨产地,绍兴人民创造了独特的酥梨种植技术,包括土地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经验。
3.雨花杂交水稻: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对提高水稻产量起到重要作用。
4.上海崇明黑猪养殖技术:上海崇明地区的黑猪养殖技术独特,以环保、健康为主导,同时结合传统的养殖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出高品质的黑猪肉。
5.保亭新型果树种植模式:海南省保亭县的果树种植模式通过科学的育苗、管理和货源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6.石屏印花苹果种植技术:云南省石屏县的印花苹果种植技术独特,通过特殊的树龄管理和生产工艺,使苹果表面出现美丽的花纹,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四川宜宾绿茶制作技艺:四川宜宾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绿茶产地,传统的制茶技艺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干等多个环节,使得宜宾绿茶具有特殊的风味。
8.辣椒干燥技术:重庆市万州区拥有独特的辣椒干燥技术,通过特殊的碳烤和风干方式,将辣椒干燥出来,增加了辣椒的保存期限和风味。
9.太湖湖滨稻田文化: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湖滨地区的稻田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保存了大量的稻田遗址和农田工具。
10.成都垣江古稻作农业遗址:四川成都垣江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古稻作农业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农田的变迁。
这是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内容。
这些遗产代表了中国农业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对于研究农业发展和保护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有28个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了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
这些遗产代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传统技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农业文化的认识,促进农业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了传统种植技艺、农业遗产建筑、农事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
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下:1.柳州云洞花山榴植株方法:柳州云洞花山榴植株方法是一种古老的种植技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方法著称。
这种种植方法将花山榴的果实种植在榉树干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后,形成了“云洞”花山榴,其外形犹如云雾缭绕,颇具观赏价值。
2.北京“三月三”民俗活动:北京的“三月三”民俗活动是一种古老的农事节庆活动,每年三月初三在北京各地举行。
活动中,人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龙舞、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展示传统技艺和文化。
3.兴化茭白产业系统:兴化茭白产业系统是江苏省兴化市的一种传统种植技艺,以其严格的种植管理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茭白是一种珍贵的蔬菜,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兴化乃至整个江苏省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4.山西晋城太子岩宫灯用地窍方法:山西晋城太子岩宫灯用地窍方法是一种古老的灯用地窍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名贵的材料而著称。
太子岩宫灯是一种传统的宫灯,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灯光效果,是山西省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5.西藏昌都地区土灶技艺:西藏昌都地区土灶技艺是一种古老的制作技艺,以其原始的工具和传统的方法而著称。
土灶是西藏地区最为常见的烹饪工具,具有省时、省力、环保的特点,传统的土灶技艺在当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第二篇示例: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公布,共有56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田园风貌、传统农业生产技艺、农业文化遗址等各种类型的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土地和农业的热爱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