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
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文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近代史研究的泰斗”。
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他一生思考的重要主题。
一、“独立之精神”是陈寅恪思想的核心。
陈寅恪在《二十世纪中国之分裂大趋势》一文中提到,“自由独立的存在,不自觉得‘独立’或‘自由’的检讨,它是几千万百姓心底的秘密与生活。
”可见,独立对陈寅恪来说是人类内在本性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追求。
他认为,独立的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陈寅恪一直倡导并强调独立精神在人的成长和进步中的重要性,认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思想的另一大特色。
在他的著作中,对自由的思考始终贯穿始终。
在《陈寅恪全集》中,他曾说:“我深信不疑的是,人类的根本问题莫过于追求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天赋权利,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追求。
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他都强调自由的重要性。
在《论十次文学》中,陈寅恪还提倡文学自由,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文学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释放。
他不断呼吁人们要珍视自由和追求自由,这也是他一生所秉持的理念和信念。
四、陈寅恪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阐释,为当今社会和个人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下社会,面对着各种复杂的思想和价值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要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意识,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自主地思考、选择和行动。
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重视社会和政治的自由,努力为实现自由的社会环境而奋斗。
只有在具备了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一生追求的理念和信念,也是他学术研究和思想创新的重要特色。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文咱们来聊聊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吧!
你知道吗,独立精神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灯塔,无论风浪多大,它总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不是跟着别人走,而是坚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哪怕全世界都与你为敌,你也得有自己的主张。
再来说说自由思想。
这可真是咱们灵魂的翅膀啊!它让咱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甚至敢于梦想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
没有束缚,没有限制,就像天空中的飞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说到独立和自由的关系,那可真像是一对双胞胎兄弟。
没有独立,自由就像是无源之水;没有自由,独立也失去了意义。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就像咱们生活中的阳光和空气,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最后啊,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就像是咱们的导航仪和加速器。
有了它们,咱们才能独立思考,不被外界所左右;有了它们,咱们才能勇往直前,追求自己
的梦想。
所以,咱们要时刻珍视它们,让它们成为咱们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文800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这听起来是多么醇正的词语!然而,要真正做到独立思考,自由意识,可并非易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各种观点、理论、价值观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让人有时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自诩思想开放、包容多元。
可有多少人真正拥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呢?太多人还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灌输,盲目追随主流价值观。
我们谈"独立思考",却往往止步于口号。
要培养独立精神,必先学会怀疑。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要"听话"、"遵规矩"。
这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批判的勇气和能力。
我们畏惧于挑战权威,惧怕与众不同,最终迷失了自我。
独立思考,绝非等同于固步自封、孤芳自赏。
恰恰相反,它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开放包容。
独立之人,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在博采群言之后,独挥自己的见解;不是固守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一个思想自由的人,必然是一个勇于探索的人。
他们不甘于止步,不惧于迷惘,勇敢地去追寻未知的领域。
他们渴望突破框框,渴望打破常规,追求更高、更远的人生境界。
曾几何时,独立自由的精神是我国知识分子的骄傲。
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反对旧思想、追求独立精神的伟大运动。
钱玄同等人,用火热的青春书写了"勇气可贵,能使人民自由"的激昂诗句。
如今,我们正处于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亦然而来。
我们更应秉承先驱者的精神,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勇敢地去追寻真理,去实现自我。
独立之人,方能自由。
自由之人,则必独立。
一个不独立思考的人,只能永远囿于既定的观念,迷失在众声喧嚣之中。
唯有独立的精神,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独立思考,自由意识,是一个漫长的修行之路。
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反思;需要我们拥有宽阔的胸怀,包容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追求高尚的理想。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中国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坚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他敢于直面现实,坚持真理的重要原因。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是指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的精神。
他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随大流,不墨守成规。
他认为“独立思考才能得到‘自由独立的思想’”,只有靠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他引用曾国藩的话,说“我尽力写到自己的思潮和自己的意思”,要求自己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受任何集体思想的束缚。
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是指对任何事物进行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一种基本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和自由的行动。
他强调自由的思想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
他说“思想是个人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干涉他的思想”,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的思想,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和约束。
他强调了自由的表达,他说:“一个人在言论上的自由,是在别的权利中表现得最生动和最本质。
”他认为,自由的表达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思想,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
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使人们能够摆脱被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真假。
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表达,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基本权利,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
陈寅恪坚持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因为他认为这两种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力量。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人类才能摆脱黑暗和落后,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文明。
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精神,并且付诸行动。
只有做到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才能达到正确思考、科学决策的目的,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陈寅恪励志演讲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的励志演讲。
陈寅恪曾经说过:“独立之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对一切之自由之思想和文化的热爱。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独立之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
独立的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权,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现状,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和创造。
独立之精神是一种不惧困难、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他们不因外界的压力和困境而气馁,而是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其次,独立之精神是对一切自由思想和文化的热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独立的人敢于持有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轻易被他人左右。
他们善于思考和质疑,关注世界的多样性和人们的不同观点,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独立之精神使人们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敢追求真理和进步。
然而,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的锤炼和培养。
首先,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因他人的异议而退缩。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交圈,我们都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其次,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拥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最后,我们要勇于追求真理和进步。
面对改变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敢于在困难面前奋勇向前,不断超越自我。
独立之精神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只有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动,勇敢追求自由之思想,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成为真正的独立自由的个体。
谢谢大家!。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文
嘿,说起“独立之精神”,这可不是啥空洞的口号。
咱们得有点骨气,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主张和选择。
就像那山间的野花,虽然不起眼,但每朵都独一无二,开得自由自在。
“自由之思想”呢?我觉得这就像天空中的飞鸟,无拘无束,想飞哪儿就飞哪儿。
思想自由了,咱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理解更多的真理。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咱们每个人都像是一颗种子,被埋在了土里。
但只要有“独立之精神”,咱们就能破土而出,迎接阳光;只要有“自由之思想”,咱们就能长得更高、更远。
还有啊,独立和自由可不是啥奢侈品,它们就藏在咱们生活的点滴里。
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或者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以其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陈寅恪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进行探析。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体现在他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观点的坚持上。
陈寅恪在历史研究中,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观点,而是以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评价。
他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对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文化与制度”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这种独立的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历史观念,也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体现在他对知识自由和学术独立的追求上。
陈寅恪曾在《对青年学生的告别书》中提出:“要保持自己个人的独立意见,要有自由散漫的精神。
”他主张学者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被传统观念和权威压制,要有自由探索的精神。
他还强调学术独立,认为学术研究应该超越政治和时势的干扰,只有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陈寅恪的自由思想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勇敢探索,独立思考。
陈寅恪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还体现在他的学术方法上。
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不拘泥于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大胆创新,提出了“史事求是”、“实证求证”的研究方法,主张根据史料和事实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他的这种学术方法不仅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对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寅恪在历史研究中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影响了世界史学的发展。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古文学研究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十分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文将对其这一理念进行探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独立不仅是政治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独立。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于对独立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家庭的独立,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对政治和思想的独立,强调个人自由的权利和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自由之思想”的含义。
陈寅恪认为,自由思想是现代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他认为,自由思想的核心在于“怀疑精神”,即对一切思想和观念都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并不断地进行批判和反思。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自由思想,并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实践,来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真理。
最后,我们来看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陈寅恪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现代化。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阻碍在于对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的限制。
而只有通过充分发展个人独立和自由思想,才能够让中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综合来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
这一理念呼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态度,不断地进行怀疑和反思,以此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析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和文化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思想观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也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期望。
首先,陈寅恪所强调的“独立之精神”,是指对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注重和培养,他认为一个人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盲从,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被外国的思想和文化所主宰。
这一思想反映了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自立自强和自我检讨的传统,有助于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盲从和受欺骗。
其次,陈寅恪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是指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自由思想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枷锁,让人们能够拥有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渠道。
自由思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陈寅恪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重重的限制和压抑,不利于人们的自由思考和表达。
他主张推崇自由和开放的思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最后,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念是希望能够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弊端是封建思想的束缚,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来推动社会的前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思想,而不是重复性的思考。
因此,中国必须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精神,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念,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观点,成为了现代中国精神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陈寅恪鼓励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追求自由思想,以实现中国的更大发展和进步。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读《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有感
【摘要】
神秀、慧能是著名的偈子,其《坛经》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基本上人人推崇,无人敢批判,然而常有独到见解的陈寅恪却认为其“譬喻不恰当”、“意义未完备”,并对之大加嘲笑,谓“此盖袭用前人之旧文,集合为一偈,而作者艺术未精,空疏不学,遂令传心之语,成为半通之文。
”史学家李埏回忆,当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在学习时我们既要听别人的讲解,也要自己思考,如陈寅恪先生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关键词】
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禅宗六祖神秀慧能譬喻不恰当意义未完备
学习思考新的发现
【正文】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在治学上倡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一直以来,我对这位大师都怀有崇高的敬意,今日读其关于禅宗六祖传法偈的分析,更是获益良多,下面略呈微见,以就教于博雅君子。
神秀、慧能是著名的偈子,其《坛经》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基本上人人推崇,无人敢批判,然而常有独到见解的陈寅恪却认为其“譬喻不恰当”、“意义未完备”,并对之大加嘲笑,谓“此盖袭用前人之旧文,集合为一偈,而作者艺术未精,空疏不学,遂令传心之语,成为半通之文。
”[1]此语一出,可谓石破天惊!陈寅恪此大胆之立论正好印证了他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即使是千古传诵之作,也要怀有一颗敢于怀疑的心,不迷信、也不崇拜。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自己应当有一番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弃我之个性。
从别人的思想中获
取知识与新的启发,但从不拾人牙慧。
史学家李埏回忆,当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常人难以企及的大师风格,在陈寅恪身上充分显现出来,让人望而生敬。
陈寅恪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直至今天,仍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现代教育过于制度化、僵硬化,学生一天到晚对着课本,听着老师讲解,然后划出知识点,最后就苦苦背诵。
用韩寒的话说,当代学生的任务就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抄到试卷上,谁抄得完整,谁就高分。
长期的硬式教育,也让学生的思想变僵化了,导致读书时只管读,却不思考。
所以,看到陈寅恪之大胆立论,本人深受启发。
因此,对于陈寅恪对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我们也不能尽信,应当学习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要有自己的思想。
产生怀疑后,并非就可以立即抒己之见,妄作批判,我们首要做的应当是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出证据,再而结合文章论证。
如陈寅恪之论证:“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
”他还引用鸠摩罗什、玄奘及沮渠京声等所译佛经,然后结合文章予以说明。
“菩提树为永久坚牢之宝树,决不能取以譬变灭无常之肉身,致反乎重心神而轻肉体之教义。
此所谓譬喻之不适当者也。
”[2] 初看其论,确为其震撼,并深信之,但先生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所以我们也要敢于怀疑。
细想,神秀、慧能乃一代宗师,何以轻易论断?我们在欣赏陈寅恪先生对宗教史研究的独特社角的同时,也应该更仔细地分析和推敲陈先生的基本结论。
对于此文,任继愈先生1983年在“敦煌《坛经》写本跋”[3]中作出如下评论:他认为神秀和慧能的偈子,说的都是禅修问题;不过神秀强调的是坐禅者的主观训练,而慧能则侧重积极树立佛教的宗教世界观。
“从坚定佛教立场看,用菩提树作比喻,不一定算比喻不恰当。
”
五祖弘忍禅师的《最上乘论》:“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闇。
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
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在《楞伽师资记》中弘忍说:“尔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四顾远看,无有边畔。
坐时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世界。
清净法身无有边畔,其状亦如是。
”[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观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当想要说明肉身虚伪不实时,固然可以比之为芭蕉、泡
沫等;欲说明其中含有金刚佛性时,则可以比喻为日轮、菩提树等,这些比喻虽然截然相反却并行不悖。
陈寅恪关于“菩提树为永久坚牢之宝树,决不能取以譬变灭无常之肉身”疑惑,其实六祖早在《坛经·机缘品》中对僧志道的开示中已经明确解答了。
惠能道:“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所以从根本上说,色身与法身不二。
《坛经·顿渐品》惠能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坛经·疑问品》惠能说:“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是门。
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内外明澈,不异西方。
”由此,可以看出将色身比拟为常住不坏的菩提树,在禅宗是有传统的,并非是神秀个人一时的误用。
由此可见,陈寅恪先生的见解也并非完全正确的,但他在读书中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新思想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因而,在学习时我们既要听别人的讲解,也要自己思考,如陈寅恪先生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参考文献:
【1】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原刊《清华学报》,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1980年10月初版,第266页。
【2】同上,第265页。
【3】任继愈,敦煌《坛经》写本跋,原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转引自李申合校、方广锠简注,《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太原,1999年版,93-94页。
【4】“楞伽师资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八五卷,1289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