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诗经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2.56 KB
- 文档页数:4
《诗经》综述一、《诗》之作者及来源。
建国以来,学者常谓《诗经》,特别是其《风》的部分,多为劳动人民所作。
非也。
其实诗经中的多数诗为贵族所作。
诗歌的产生,从起源的角度讲,是因为人情意的发动,必然要外在表现为形体、语言、韵律,亦即形成了舞、诗、乐,因此原始的歌谣是诗歌最早的源泉。
然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够得上先秦文明社会(特别是周代)“诗”的标准的,却必须是有文采、有思想、形式内容的美相统一的作品;而且,诗是贵族之间言谈交往所必备。
有文化的贵族阶层,应当是诗经作者的主体。
《诗经》每篇的具体作者多已不详当然,除了少数篇还明白地告诉了作者,如《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关这些诗歌如何汇集,有二说:一曰“采诗”,一曰“献诗”采诗。
《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这是说的有专职人员到各地的田间路旁去采编诗歌。
通过这种来源获得的诗歌,自然是反映平民生活情状的,如他们的劳作、爱情等;这些采上来的谣,恐怕有些要经过太史或史官们的润色。
然而,采诗的对象不仅仅当局限于劳动人民,士人群体的诗歌也当在采编之列的。
献诗。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这些献给王的诗,必然为史官系统所记载。
采诗与献诗其实并不矛盾,只是说明《诗》的来源是多样的。
二、《诗》的文本流传首先,先秦的文本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各种典籍,实际是经过汉人及以后学者的整理才形成的。
以《诗》而论,今天的《诗经》本子,其诗有许多春秋时期的作品。
也就是说,诗的创作一直在进行中,而《诗》的收集编订也随之而不断进行。
这些诗本来是藏于史官的,供贵族弟子学习。
然而随着学术下移,夫子独秀前哲,普及文化。
其中的一个工作,便是将贵族弟子所受教育向民间推展,以贵族弟子所学典籍教众弟子。
[诗经研究综述]鱼玄机及其诗研究综述篇一:鱼玄机及其诗研究综述鱼玄机及其诗研究综述内容摘要鱼玄机是晚唐显赫一时、才貌双全的女诗人,虽然她的诗在《全唐诗》中收录的不多,只有50首,可是她和她的诗却备受后世学者以及道学家们的争议。
的寂寞,一面乂自矜'应为价高人不问'的孤傲;一面'自恨罗衣掩诗句’的痛苦,一面乂夸耀'一双笑丿裔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的性别魅力。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她追求老庄自然、清高、自尊的格调,以及要求保存人类天性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是独立人格的崭露”。
当然,关于鱼玄机本人及其人格究竟是怎样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记载,在不同的视野下,渗透着的是时代的风气和个人的见解。
二、关于鱼玄机的诗鱼玄机的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种类很多,而且风格各异。
有酬唱送别诗、应时即景诗、伤春悲秋诗等等。
其中最多的是爱情诗。
鱼玄机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她的情路坎坷不平。
在与李亿苦恋无果之后,她对李郢产生了爱慕之情。
她在《闻李端公垂钓寄赠》中云:“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这样大胆的情诗就是放在当今时代也实属难能可贵,尤其对于女性。
这样的情诗,这样的鱼玄机,当然遭到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古代学者的批判和责难。
《唐才子传》卷二曰:“如李季兰、鱼玄机,皆跃出方外,修清净之教,陶写幽怀,流连光景,逍遥闲暇之功,无非云水之念,与名儒比隆,珠往琼复。
然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白璧微瑕,唯在此耳。
”今人陈文华即以为“玄机诗文藻有余,格调不高,集中放佚语较多。
新疆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李尊爱在中国期刊网的硕士论文库上发表了他的09届硕士论文《鱼玄机诗歌研究》,文中对鱼玄机其人其诗展开了多角度的论述。
关于鱼诗之思想意识方面,作者是分两个层面展开的: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体现她生命意识的诗作很多,比如《江行》:“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户万家。
画舸春眠朝未眠,梦为蝴蝶也寻花。
《诗经》研究报告《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共收集了305篇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诗经》的历史背景分析通过对《诗经》中的诗歌内容、语言风格等进行分析,了解了《诗经》创作的历史背景。
我们发现,《诗经》主要创作于周朝早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文化观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诗经》的诗歌形式也代表了当时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诗经》的文化意义探究《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诗经》中的诗歌内容、题材、意象等进行分析,探究了《诗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文化意义。
我们认为,《诗经》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朴实深刻的表达方式,树立了宝贵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标准,成为后世文人雅士追求的典范。
三、《诗经》的艺术魅力分析通过对《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修辞手法、韵律变化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韵律形式,精妙绝伦的修辞手法,以及缜密精确的表达艺术,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四、《诗经》的当代价值探究尽管《诗经》创作于数千年前,但其所体现的情感、智慧和审美观念却具有普世的价值。
在本报告中,我们分析了《诗经》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认为《诗经》中表达的情感、展现的人性和传递的智慧,有助于提升现代人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引领当代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诗经》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于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深刻体悟到《诗经》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价值,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思考和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对《诗经》的研究与传承,以期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诗经文献文献综述参考由于先秦文献本身的散佚,后世对于《诗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传世《毛诗》之上。
近年的出土文献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先秦两汉儒家《诗经》学说的重要窗口,揭开其时《诗经》阐释纷繁复杂样貌之一角。
这不仅有助于完整地梳理《诗经》学史的早期发展演变途径,而且有助于从更丰富的层面理解文义,探寻诗篇的早期意涵。
根据传统记载,《诗经》流传到汉代,产生了四个流派,即《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这四家对于《诗经》有不同的解释,依据的《诗经》本文也略有不同。
前三个流派很早就失传了,流传至今的唯有《毛诗》。
因此一直以来,当我们谈及《诗经》,其实谈论的始终是《毛诗》。
无论我们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瞻仰唐代的“开成石经”,还是我们到北京的国子监观赏清代的“乾隆石经”;无论是在日本的古写本中,还是在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古卷子中;我们所看到的《诗经》无一例外都是《毛诗》。
汉代失传的那三家诗到底是什么样子?在汉代还有没有其他的流派?汉代以前的《诗经》又是何种面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历代的学者。
他们从东汉的“熹平石经”残石中猜测着汉代《鲁诗》的样子,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钩稽着遗失的三个流派的零章断语,然而那些在春秋的宴会上吟唱的诗篇和在汉代的政治舞台上引据的经典依然杳无踪迹。
所幸,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五十年来,我国已出土了三批重要的《诗经》文献,让我们得以看到《毛诗》之外其他《诗经》文本的真实样貌。
第一批“阜阳汉简《诗经》”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
发掘者确认墓主为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
夏侯灶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则这批简牍的书写下限当在此年之前。
这批简牍出土时残损严重,后被送到北京整理,李学勤先生首先辨认出其中有《诗经》的内容,引起学界震动,这是当时所发现的关于《诗经》的最早抄本。
随后,胡平生、韩自强先生对阜阳汉简《诗经》进行了系统整理,他们对170枚《诗经》残简编号并做了释文,这些成果在1988年结集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一书出版,胡道静先生在序言中激动地说:“故此竹简古籍,上距秦皇下焚书令,极限不过四十八年尔。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近五年《诗经》语词考释研究《诗经》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正像西方汉学家们的评价:它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而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
所以,二千多年来有关《诗经》的研究论著,浩如烟海。
新时期,学者们依然将众多关注放在了这本中华的元典上。
正如中国诗经学会(于1991 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批准筹办,1993 年正式成立)会长夏传才先生在今年1月—4月举行的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讲:“近十几年,《诗经》的普及传播和学术研究,持续地呈现全面繁荣发展的态势。
在学术研究上经资料统计,仅2000~2007 年的8 年间,中国内地发表论文3 230 篇。
自2000 年起,出版各类《诗经》著述200 余种(含各类国学丛书中的收录)。
”(1)纵观近几年学者们的研究,可发现时下对《诗经》的研究有求新求细之趋势。
笔者将在本文就近五年来学者们对《诗经》词语的考释研究方面进行整理归纳,通过量化的分析指出《诗经》中动词,尤其是“手”动词在研究中的欠缺,以及今后研究的必要性。
2006年2006在所发表的关于《诗经》的研究论文当中,有四篇文章是关于《诗经》语词考释研究的。
其中分别涉及到《诗经》当中的句末语气词,副词,单音节形容词,使令动词。
2006年《学海》第1 期中韩宏韬的《<诗经>句末语气词正变简论》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兮”字为正格,其他句末语气词为变格的观点。
并阐释了《诗经》句末语气词正变的美学意义。
在这一年的《湘南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中张道俊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就《诗经》的副词系统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勾勒。
以毛传和郑笺为主要依据分析了《诗经》的副词系统, 发现《诗经》中的百余个副词已涵盖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禁、连接等语义范畴,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副词体系。
从而得出结论:《诗经》时代汉语的虚词已经非常发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产生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诗经》研究史可以说是一部世纪学术史的缩影,由于《诗经》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跨有多个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文学性;而其研究方法及取向更是显示出丰富的多样化色彩。
它的研究几乎与各大学术思潮紧密相关。
因此,对这10年来的《诗经》研究史作一番回顾与反思,其意义也就格外的不一般。
从2000年到2010年的《诗经》研究,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诗经》中的诗包括农事诗、弃妇诗等等。
二是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有水意象,植物意象,婚恋习俗等等。
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是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
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化史和学术史,一些学者还从诗经的结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深入严谨的科学探微。
一.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
1.诗经农事诗研究张春霞2001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
第一章就农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体的观照。
2.诗经弃妇诗研究2001 陈远丁《诗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妇女不幸见弃的社会现实。
本文研究古代弃妇现象主要目的在于两点:一是此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现有的不尽如人意的多。
二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当代婚姻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诗经采摘兴香本义之探究2003 郑宏本文从《诗经》中的采摘诗出发,根据所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巫术、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摘兴象之本义作了探究4.诗经颂战诗及其遭遇误读的分析2004陈曦《诗经》收录不少讴歌战争英雄、颂扬武功军容以及鼓励士兵斗志的诗作。
诗经研究报告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不同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本研究报告对诗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索其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首先,本报告对诗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诗经采用了五言古体诗的形式,韵脚对仗工整,句式简洁明了。
诗经的主题涵盖了生活、爱情、自然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
诗经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映人情社会的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本报告对诗经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读。
诗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西周到春秋时期,是反映了
那个时期诗歌艺术发展状况的重要文献。
诗经是周朝各国朝廷宴会、祭祀、婚嫁等场合上演唱的歌谣和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各国统治者表达自己政治态度和民意的重要工具。
最后,本报告对诗经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伦理道德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人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棘心夭夭诗经研究综述摘要:《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
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
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
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诗歌选集;解读1序言《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开展历史。
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会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展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2封建时期的解读诗经2.1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儒家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场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场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春秋末期,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展了整理,也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六经〞,这也就有了孔子的删诗之说,即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在孔子看来,诗经可谓是一部具有重大教化作用的百科全书,《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更是在《论语·季氏》中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研究论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中国文化中,诗经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为中国文学、音乐、礼仪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诗经的相关问题,包括其文本、语言、音乐、文化价值等方面。
一、诗经的文本诗经的文本主要来源于《毛诗》和《古诗十九篇》两部分组成。
其中,《毛诗》是根据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经过从古到今的不断整理,最终形成的诗经主要文本。
而《古诗十九篇》则是汉代陆机所整理的一部分内容,它们在诗经的文学、音乐、文化价值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现。
二、诗经的语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诗经语言优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及韵律方式赋予了它单纯、真实、感性的诗歌韵味。
诗经使用古代文言语言,其中的字词、语法结构等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
同时,诗经借用了许多当时的民间语言和方言,也为今天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诗经的音乐诗经作为古代音乐理论的经典之作,其音乐与歌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体系。
它的歌曲形式多样化,其中既有抒情、叙事、记事等类型,又有节庆、礼仪、祭祀等用途。
同时,它的音乐形式也十分多样,包括独唱、对唱、组唱等形式,并体现了古时候音乐与人的经验联系。
四、诗经的文化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音乐、礼仪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古代文学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语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学、音乐、礼仪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诗经的文本、语言、音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遗产。
《诗经》艺术探究研究报告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给后世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关键字:《诗经》艺术一、诗经艺术介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二、诗经艺术研究的背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
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
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三、诗经艺术的主要内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附件一《诗经》词头现象研究文献综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上古时期口语和书面语特点,是相当宝贵的语言研究资料。
《诗经》中存在大量的虚字,当它们出现在实词前时没有明确的意义,古人称其为“词”、“辞”或“发语词”、“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借用研究印欧语构词法的术语,称其为“词头”。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在与《诗经》同时代的散文中却很少见,后世古文中的用例更少,这种用法,无疑是《诗经》的一项专利,不论是从语法、词汇还是训诂、声韵角度,都值得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是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上有关《诗经》词头研究的文献,选其11篇综述如下:一、 对“词头说”的辩驳对于古汉语中哪些算是真正的词头,学术界颇有歧异。
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本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运用印欧语构词法的术语解释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的方法本身有待商榷,加之现代著作对古汉语“词头”的定义模棱两可,学术界的辩驳之声不可避免。
长期以来,大部分研究《诗经》的古代汉语学者都注重于从单个汉字入手,对所谓“动词词头”进行研究,努力指出“词头说”的漏洞。
(一)、动词词头1.于陈年高在《<诗经>“于V”之“于”非词头说》中,将《诗经》中“于V式”的所有结构类型分为三类,对三类情况进行同期文献比较之后总结出《诗经》“于V式”事实上是一个相当于“往V”的趋动格式。
其中的V不论是位移动词还是非位移动词,都有较强的动作性,并且都是自主动词,反对“于”是动词词头的说法。
沈怀兴对“于V式”结构也做了详尽研究,却在其论文《<诗经>“于”字辨释》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昼尔于茅”这样句式是于介短语作状语的现象,“于”是介词,表示“在”;而“黄鸟于飞”这样驱动性强的句式中“于”是修饰动词的时间副词,表示“正在”义。
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近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经》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文学精品。
《诗经》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不断发展的学术研究,《诗经》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的综述,梳理国内诗经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个把握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的综合视角。
首先,在近三年的学术研究中,国内诗经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方法多样化。
从研究主题上来看,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重点放在诗经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和诗经史诗文本的研究、构词技巧、诗经文化的现代国际影响等方面。
从研究方法上看,近三年的国内诗经学课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语言学研究、计算机技术分析和哲学研究等几个方面。
其次,近三年的国内学术期刊对《诗经》的研究也显示出了活跃的发展态势。
从期刊发文量上看,《诗经》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从2016年到2019年,发表在国内高校学术期刊上的《诗经》研究论文量达到150余篇,其中,内容覆盖从《诗经》文本解读、历史文化研究到诗经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
最后,从近三年国内学术刊物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诗经》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创新突破,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结合计算机、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诗经》文本解读,以及《诗经》文化在海外的影响等。
总的来说,近三年国内的《诗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而且研究方法也有了新的创新,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及成果。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研究《诗经》时,应该牢记自然、人文、历史的意义,这对于能够更好的了解这部古代史诗的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把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元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了解《诗经》。
以上就是本文《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综述》的内容,综上所述,近三年国内诗经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也有了新的创新,但是也存在许多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诗经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包含了305篇诗歌,约涵盖了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时期。
本研究报告将对诗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内涵、文学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诗经概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诗经中最早的部分,共收录了160首诗歌,主要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呈现。
雅是儒家所重视的高雅音乐诗歌,包含雅颂和小雅两部分。
颂则是为了歌颂祖先以及表达对王朝兴旺发达的期望而创作的。
诗经的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政治、爱情、自然等多个方面,是对古代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
三、诗经的文学特点1. 简洁明了诗经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每首诗仅有四句,每句限定五、六字。
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和遐想的空间。
2. 寓意丰富诗经的诗歌往往寓意丰富,言简意赅。
通过微妙的描绘,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几句简短的诗句中领略到了深层的内涵。
3. 音韵优美诗经重视音乐和韵律,有着浓厚的音乐色彩。
整体上,诗经以五言和六言为主,大量使用韵脚,使整部诗歌具备了优美的音韵效果。
4. 情感真实诗经是民歌的集大成者,因此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具有真实感和直观性。
无论是爱情、哀伤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人读之动情。
四、诗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音乐的发展诗经是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其中的歌谣和雅颂曲调,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音乐的根基。
2. 文化的传承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对后世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仍然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
3. 诗词的传承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为后世各个时期的诗人提供了样板,对后代的诗词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韵律、押韵还是意境的追求,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借鉴和参考。
4. 人文情怀的延续诗经中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真挚感受,表达了古代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回应。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cceptance Hist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Recent Five Years 作者: 田宇昕[1]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81
出版物刊名: 职大学报
页码: 68-7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文艺理论;接受美学;接受史;《诗经》
摘要:基于西方文论中的接受美学理论对古代文学研究的热潮在学界引人注目,特别是对《诗经》接受史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其所涉问题也千端万绪,因此也格外值得关注。
较为常见的研究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主要研究具体作家作品或某一时代的具体方面对于《诗经》的接受情况;第二类文章理论性较强,从接受美学理论分析相关问题;第三类文章属于域外汉学的研究,考察《诗经》在东亚国家的接受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产生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诗经》研究史可以说是一部世纪学术史的缩影,由于《诗经》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跨有多个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文学性;而其研究方法及取向更是显示出丰富的多样化色彩。
它的研究几乎与各大学术思潮紧密相关。
因此,对这10年来的《诗经》研究史作一番回顾与反思,其意义也就格外的不一般。
从2000年到2010年的《诗经》研究,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诗经》中的诗包括农事诗、弃妇诗等等。
二是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有水意象,植物意象,婚恋习俗等等。
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是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
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化史和学术史,一些学者还从诗经的结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深入严谨的科学探微。
一.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
1.诗经农事诗研究张春霞2001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
第一章就农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体的观照。
2.诗经弃妇诗研究2001 陈远丁《诗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妇女不幸见弃的社会现实。
本文研究古代弃妇现象主要目的在于两点:一是此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现有的不尽如人意的多。
二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当代婚姻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诗经采摘兴香本义之探究2003 郑宏本文从《诗经》中的采摘诗出发,根据所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巫术、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摘兴象之本义作了探究4.诗经颂战诗及其遭遇误读的分析2004陈曦《诗经》收录不少讴歌战争英雄、颂扬武功军容以及鼓励士兵斗志的诗作。
这一客观存在,是对《诗经》厌战诗一枝独秀之看法的瓦解。
《诗经》颂战诗主要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商汤伐桀及武丁伐楚;二、文、武剪灭殷商;三、宣王征伐四夷;四、秦国尚武图强。
在《诗经》研究史上,颂战诗普遍遭到误读。
秦人对其尚武习俗的展现,以及殷周统治者对其武功的夸耀,成为颂战诗遭遇长期误读的主要区域。
5.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黄伦峰《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
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二.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1.诗经水意象综论2002刘雅杰《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
以水喻人是古代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
《诗经》中的水意象内涵十分丰富,按其种类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单独物象出现,称为单一型水意象;二是和其他物象结合在一起,称为复合型水意象;三是人和水同时出现,称为人为型水意象。
2.诗经植物意象探微孙莹《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就是以植物意象作为人类自身的生命参照,通过描写它们生长和存在的状态,表达出上古先民内心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并将自身单一而抽象的生命状态多样化、物象化,转化为可视、可感、可触摸的生命实体。
3.: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李春华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主题——思乡恋土。
4.诗经风俗的归类研究2002 涂庆红从风俗的角度来研究《诗经》,是探求《诗经》作品以及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诗经》中的风俗作一个系统把握。
5.诗经中体育意象的研究2010刘天明《诗经》中有近百篇的诗歌直接描写或间接涉及了上古先民进行体育活动或者萌芽状态的体育活动的情况,是我们研究商周时期体育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立足于《诗经》文本,结合国内外诗歌意象的研究成果,对体育意象进行了界定,即客观体育形象与诗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艺术典型,即客观体育形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体育艺术形象。
在明确体育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诗经》中涵盖体育意象的诗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筛选、整理和诠释。
并确定了“《诗经》与武”、“《诗经》与舞”、“《诗经》与游”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由诗经看周代社会的主体意识高春花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历史的黎明时期,也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周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内容。
这种主体意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五.周代诗乐文化与诗经孙世洋本文将《诗经》置于周代诗乐体系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中,分别考察了诗乐(主要涉及了《国风》系统)的历史政治历程与诗体的政教实用状态。
本文首先分析了雅乐理念的逻辑理路,指出雅乐与风俗、政治权力的密切关系。
周代诗乐亦即周乐作为雅乐体系,贯彻了雅乐理念,从而使周乐体系敏锐地反映了周王室的意愿与状态,通过将季札观乐的评论与周代政治历史相参证,描述了周乐的发展历程,认为周乐最后定型于东周初年。
在说明了先秦不拘形式的诗体观念之后,指出“诗”是周代政教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因而为适于各种社会政治需要而形成了《诗》系统的开放性诗体状态。
通过将这一诗体状态与断章用诗相联系,说明了先秦用诗风气的诗体根源,以及创作与蹈袭相一致的特殊文学方式。
六.从诗经看周文化的和谐精神2005王渭清正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源头,崇尚礼乐教化是它区别于商文化的根本特征。
礼乐与德刑的相辅与融通,奠定了周文化的伦理政教合一的统治思想体系,对后世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诗经》305篇是保存礼乐文化的最有价值的载体,是我们今天了解周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各类诗作中所见之周人崇尚和谐精神的考察,以求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生命力,为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挖掘有益的思想资源。
七.试论诗经宗教文化的族群特色2005 李建军本文首先通过《周颂》、《大雅》相关诗篇,发现周人以德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清穆的特色;并推论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生产方式”、“殷鉴不远”有关。
然后本文通过《商颂》发现宋人以欲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迷狂的特色;并推测这也许是殷人宗教蒙昧风习影响宋人所致。
最后本文初步认定《周南·汉广》可能是楚人招请汉水女神的祭歌,接着通过该诗并结合《九歌》去剖析楚人在宗教活动中、以情为人神感应介质而呈现出的奇诡特色,并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土著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
四.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诗经兴香的文化探源2005王磊关于《诗经》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关于其中“兴”的研究更是众说纷纭。
对于“兴”和“兴象”的解释,古人的研究带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淹没了其本色。
后人的研究又多偏重于其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角度。
这样《诗经》中“兴象”的文化根源往往被忽略掉,导致对于“兴”的解读也莫衷一是,难有定论。
因此,对于《诗经》中“兴象”文化根源的探寻就有了必要。
文化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它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要考察《诗经》时代的现象就必须要考虑到它之前的一段时间,即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生活及民族心理文化背景这些综合因素。
八.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管恩好本文将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先秦丰硕的考古研究成果,主要从青铜文化的角度来探究《诗经》的发生问题。
从广义来讲,青铜文化主要是指青铜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狭义来看,青铜文化往往专指青铜这一特定物质所代表的文化进程及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采用狭义上的青铜文化的概念,但有时也有所延伸,涉及青铜时代的其它文化现象,即广义上的青铜文化的概念。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代表了当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还是政治权力和身份等级的象征,并与经济、宗教、科技、美术、音乐、文字等诸多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是时代文化的缩影,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从青铜文化的角度有利于揭示青铜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对《诗经》发生问题的深入研究。
九.诗经的解释学研究2000犹家仲在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参照下,中国的《诗经》解释传统呈现出三种基本的解释形态:1、《诗经》解释本文与社会历史本文相协调的形态;2、《诗经》解释本文与读者(解释者)相协调的形态;3、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形态。
十.诗经经济思想发微2000王同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诗经》内容相当丰富,反映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许多篇是描述社会经济关系及社会经济生活的。
由于这些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贵族,所以直接反映了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思想,因之,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常以《诗经》语句来阐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可以说,《诗经》中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极为珍贵的经济史料,也包含了甚为精彩的经济观点,因此,研究《诗经》中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十一.诗经抒情人称研究潘啸龙“诗亡(毋)离志,乐亡(毋)离情”,作为感物动情而“形诸舞咏”的抒情诗,虽然以“个别主体的自我表现”见其特点,但这种表现却不局限于“单纯的内心生活”,而应同时显示出“外在的整体”,“把主体摆在他的外在情境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提出了“最完美的抒情诗所表现的,就是凝聚(集中)于一个具体情境中的心情”的原理。
所谓“抒情人称”的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只是抒情主体的一个讲述方式问题。
按照苏珊·朗格的看法,“诗人是以心理方式十二.论诗经对东汉赋创作的影响郭令原东汉是经学兴盛的时期,《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对赋的文学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汉作家由于对《诗经》认识不同,在赋的创作中,一些作家注重接受颂德和讽谏内容,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另一些作家则从文学方面吸收《诗经》的养分,表现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就文学史而言,后者的意义固然重要,但前者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十三.古籍诗经中的鱼类古汉名考证高明乾刘坤生物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拯救古文化,《诗经》是我国先秦文化的精品,其中记载的鱼类有14种,多数种类古今称谓不同.本文运用现代动物学和训诂学的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沟通了古今,沟通了中外.十四.2006:诗经女性意识研究王燕《诗经》研究历来已为数不少,但对《诗经》女性的探究尚需深入,且有广泛的空间,特别是《诗经》中涵容了丰富的时代女性意识,值得吾人详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