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MMJC ,Dec 2012,Vol 14,No.12多发性骨髓瘤(MM )是血液系统中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浆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质破坏;血清中出现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现本周蛋白,最后导致贫血,肾功能受损。
而CT 和MR 可以敏感地发现骨质破坏,在临床诊断MM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2012年期间15例MM 患者,均经骨髓穿刺证实;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0~7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胸背痛、贫血、发热等症状。
1.2检查方法15例MM 均行MR 及CT 检查。
CT检查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 ,MR 检查用西门子1.5T 。
利用PACS 系统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整理。
2结果2.1MM 的分布及数目15例中病变累及胸椎14例,腰椎5例,颅骨2例,肋骨2例,胸骨1例。
2.2MM 的CT 表现MM 行CT 检查,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见图1),发生于肋骨、脊柱常合并病理性骨折;侵犯髓外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见图1)。
2.3MM 的MR 表现MM 行MR 检查,SE 序列T1主要表现为低信号(见图2),T2抑脂序列主要表现为等高信号(见图3);胸腰椎椎体压缩变形;椎间盘信号正常。
3讨论3.1临床特点MM 好发于成年人,多在40~70岁,男性多于女性;MM 早期主要表现为骨痛,原因可能是瘤细胞在骨髓腔内增殖的同时,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据统计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
MM 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骨骼,如:脊柱、肋骨、颅骨、骨盆多见;此外胸骨及肩胛骨、锁骨也可见。
尸检证实约70%的骨髓瘤可见有髓外浸润,以肝脾肾、淋巴结多见[1]。
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与其他疾病混淆;CT 和MR 检查可较早发现骨质破坏,可为临床诊断MM 提供重要依据[2]。
作者单位:222000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多发性骨髓瘤的CT 及MR 诊断丁继海张毅111··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年12月第14卷第12期MMJC,Dec2012,Vol14,No.123.2影像学诊断MM的CT表现:经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骨髓瘤的骨质破坏并非如传统观念上都是成穿凿样骨质破坏,骨髓瘤的骨质破坏呈多样性,可能是与瘤细胞的浸润程度及生长活跃程度有关。
【漫谈】骨恶性肿瘤及转移瘤影像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骨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无节制地增殖,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常在血及尿中伴有异常本周蛋白,偶尔在肿瘤或其他器官中伴有淀粉样物沉积。
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
多发性骨髓瘤常起自含红骨髓的骨骼,最常侵犯的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头颅和长骨。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最先是背部和胸部疼痛。
进行性贫血多见。
影像学表现错综复杂,表现不一。
脊柱CT的表现可以仅为单纯的骨质稀疏,但更常见的是多发性溶骨性破坏,无论是单纯性骨质疏松还是多发性溶骨性破坏,均常伴有椎体的多发性压缩性骨折。
骨髓瘤组织可突入椎管至硬脊膜外,或由椎间孔进入椎管,产生脊髓或马尾的压迫症状,晚期同样可侵犯椎弓根、椎弓、横突和棘突。
肋骨病变常表现为带状破坏和细小的溶骨性破坏似穿凿状,偶尔伴有软组织肿块。
【病例】1、患者男性,74岁。
主诉:反复咳喘10余年,加重1月,既往腰椎椎管狭窄及腰椎压缩性骨折,最近腰痛明显。
胸部CT纵隔窗(Fig.6-4-1-a~b)示:左肋骨侵蚀性破坏,原因待查。
腰椎CT软组织窗(Fig.6-4-1-c~e)及CT骨窗(Fig.6-4-1-f~h)示:腰椎骨质疏松,L4骨性椎管狭窄。
但后来证实为骨髓瘤。
经验教训:由于对骨髓瘤肋骨的带状破坏没有足够认识,同时对椎体及附件均有溶骨性破坏误认为单纯的骨质疏松,导致未能提出骨髓瘤可能的诊断。
二年半后因左侧胸壁出现包块,再检。
胸部CT纵隔窗(Fig.6-4-1-a′~d′)示:多发性骨髓瘤,左前第5肋及左后第7肋骨质溶骨性破坏,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向左胸壁侵入。
2、患者女性,53岁。
主诉:间断乏力伴腰痛1月余。
查体:脊柱生理弯曲消失,胸椎略向后隆起,轻压痛。
胸椎CT平扫(骨窗)(Fig.6-4-2-a~c)示:胸椎椎体及附件交织呈网状溶骨性改变,骨髓瘤可能。
二、软骨肉瘤软骨肉瘤是起源于软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由肿瘤细胞形成软骨性基质,其发病情况,仅次于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肉瘤而居第三位,以30~60岁多发,好发于扁骨。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特点
骨巨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部畸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颗粒状骨质,广泛存在条索状钙化,以及软组织肿块。
在X线检查中,骨巨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呈分叶状或辐射状,并可见围骨硬化。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钙化情况。
MRI检查对于观察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三、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⒈骨肉瘤:骨肉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伴有软组织肿块,还可见新生骨形成及骨膜反应。
⒉骨转移瘤:骨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骨转移,病灶边界不规则,可以出现骨皮质破坏及硬化,影像学上与骨巨细胞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鉴别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
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于长骨,表现为
斑点状、细网状或片状骨质破坏,并可见斑片状骨钙化或骨囊肿。
⒋骨囊肿:骨囊肿表现为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液
化区域,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图像和相关病例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骨巨细胞瘤: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以瘤内大量多核
巨细胞为特征。
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张媛,李大胜,屈辉张媛、李大胜,北京市海淀医院放射科,100080;屈辉,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关键词:多发骨髓瘤;骨转移瘤;鉴别诊断多发骨髓瘤与骨转移瘤均属恶性肿瘤,二者对人类生命威胁极大,因此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正确诊断,以期更为准确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然而,多发骨髓瘤与骨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似,易于混淆,尤其对于骨转移瘤且未发现原发癌患者,鉴别更加困难。
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二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异常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进一步加深对二者的认识,提高此两种疾病的诊断率。
一、病理及病因多发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细胞肿瘤,通常引起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大量过度生成[1]。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
瘤细胞可分为浆细胞型和网状细胞型,有时两型混杂存在。
目前大多按照免疫学方法分型,分为分泌型和非分泌型两型,前者占90%以上[2]。
多发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C-myc基因重组,部分有高水平的Hras基因蛋白质产物,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骨转移瘤是骨外其他器官、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癌、肉瘤和其他恶性病变转移至骨而发病。
骨骼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器官。
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甲状腺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3]。
乳腺癌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最高。
80%的骨转移癌是由这两种癌转移而来。
已经发现在乳腺癌患者中转移癌的发病率与肿瘤能产生甲状旁腺素相关肽、甾体激素受体阳性及是否分化良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6]。
然而前列腺癌却相反,骨转移的发生与低分化肿瘤关系密切[7]。
肿瘤发生骨转移的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
与多发骨髓瘤相同,瘤灶也多位于红骨髓丰富的部位。
二、临床表现多发骨髓瘤好发于40岁以上,男女比例约为2∶1,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骨髓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所引起的:(1)骨痛(背部或肋骨)伴或不伴继发骨折或感染;(2)髓外浸润(以肝、脾、淋巴结和肾脏多见);(3)神经症状以胸腰椎破坏压缩,压迫脊髓所导致截瘫最为多见,其次为神经根损害。
---------------------------------------------------------------最新资料推荐------------------------------------------------------ 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关键词多发骨髓瘤多发转移瘤影像学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骨转移瘤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
多发骨髓瘤为发生于 B 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为了提高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本文从影像学(包括 X 线、CT、MRI、ECT)和临床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提高对这两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
首先从影像学诊断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多发骨髓瘤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如颅骨、脊椎、肋骨等。
而骨转移瘤全身皆可发生,但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多见。
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是骨骼的普通 X 线片、CT 及核素骨扫描及 MR 检查。
X 线平片:MM 常有广泛的骨质疏松、多发骨质破坏,生长迅速者破坏区如穿凿状、鼠咬状,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生长缓慢者破坏区呈蜂窝状、伴有骨膨胀[1]。
骨转移瘤 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
以溶骨型多见,骨质骨破坏边界较模糊且形态不规则。
1 / 6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有原发病灶存在[2]。
MM 骨破坏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大小相近,2 而骨转移瘤则相对稀少,大小不一,差别悬殊,当下颌骨发生破坏时,应当首先考虑 MM。
CT:MM 典型表现为松质骨内弥漫分布的边缘清楚的骨性破坏区,呈圆形及类圆型病灶,病灶边缘大多清楚,即穿凿状的骨破坏,大小多在0.5~1.5cm 范围,而无明显骨膜反应,常见软组织肿块,脊柱常可见病理性骨折,胸骨、肋骨破坏常呈膨胀性,膨胀程度可非常明显,病变部位骨小梁消失,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密度灶替代,对邻近软组织为压迫性改变。
---------------------------------------------------------------最新资料推荐------------------------------------------------------ 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发骨髓瘤和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关键词多发骨髓瘤多发转移瘤影像学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骨转移瘤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
多发骨髓瘤为发生于 B 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为了提高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本文从影像学(包括 X 线、CT、MRI、ECT)和临床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提高对这两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
首先从影像学诊断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多发骨髓瘤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如颅骨、脊椎、肋骨等。
而骨转移瘤全身皆可发生,但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多见。
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是骨骼的普通 X 线片、CT 及核素骨扫描及 MR 检查。
X 线平片:
MM 常有广泛的骨质疏松、多发骨质破坏,生长迅速者破坏区如穿凿状、鼠咬状,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生长缓慢者破坏区呈蜂窝状、伴有骨膨胀[1]。
骨转移瘤 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
以溶骨型多见,骨质骨破坏边界较模糊且形态不规则。
1 / 6
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有原发病灶存在[2]。
MM 骨破坏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大小相近,2 而骨转移瘤则相对稀少,大小不一,差别悬殊,当下颌骨发生破坏时,应当首先考虑 MM。
CT:
MM 典型表现为松质骨内弥漫分布的边缘清楚的骨性破坏区,呈圆形及类圆型病灶,病灶边缘大多清楚,即穿凿状的骨破坏,大小多在0.5~1.5cm 范围,而无明显骨膜反应,常见软组织肿块,脊柱常可见病理性骨折,胸骨、肋骨破坏常呈膨胀性,膨胀程度可非常明显,病变部位骨小梁消失,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密度灶替代,对邻近软组织为压迫性改变。
骨转移瘤是浸润性生长,以溶骨性骨质破坏最为常见,病灶边缘多不清楚,大小差别可很大,常可见到骨质广泛破坏。
溶骨性骨转移瘤膨胀程度轻微,对周围骨及软组织呈浸润性改变,于病变范围内见不规则的斑点状高密度的残留骨或肿瘤骨。
MRI 表现:
X 线平片及 CT 对骨破坏之前的改变不能显示,MR 对检出病变、确定范围非常敏感。
MRI 是目前唯一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骨髓形态结构的检查方法。
骨髓瘤的骨破坏或骨髓浸润区在 T1WI 上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多位于中轴骨与四肢骨近端。
---------------------------------------------------------------最新资料推荐------------------------------------------------------ 病变弥漫时,为多发散在低信号,分布于高信号的骨髓背景内,呈特征性的椒盐状改变,T2WI 上呈高信号,STIR 序列由于脂肪信号被抑制,病灶高信号较 T2WI更明显。
大多数转移瘤也表现为长 T1、长 T2 信号,但转移瘤的 MRI 表现呈更粗大颗粒状或块状均匀异常信号。
T1WI 标 3 准的 SE 序列因显示正常黄骨髓为高信号,而病变通常由于水含量增多于 T1WI 呈低信号,二者有明显对比,此点在转移瘤中尤为突出。
而 MM 由于广泛骨髓浸润,其正常黄骨髓残留较少,因而缺乏对比。
MM 局灶型骨破坏大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大小多在 0.5~3.0cm 范围内,并在 T2WI 呈现中央等信号,病灶周围低信号环绕,压脂像对局灶性病灶显示较为清晰。
转移瘤病灶周围骨小梁破坏时部分黏液和其他细胞结构充填所致含水量较多,在 T2WI 上转移灶周围常有一条状高信号环包绕(晕征),它的出现常高度提示转移瘤。
ECT:
骨显像的高度敏感性,使其在寻找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诊断价值。
目前已列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成为核医学诊断的优势之一。
但是其特异性不高,在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时仍需结合临床及其
3 / 6
他检查结果。
核医学的骨髓显像不仅能直接显示全身骨髓的分布,而且能显示身体各部位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是研究骨髓功能和诊治造血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比骨显像的灵敏度更高。
其次,从临床病例及实验室检查的方面来分析 MM 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细胞肿瘤,通常引起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大量过度生成。
多发性骨髓瘤为发生于 B 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
好发于中老年,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多发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 Cmyc 基因重组,部分有高水平的4 Hras 基因蛋白质产物,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多发骨髓瘤约占骨恶性肿瘤的 6%,好发于 40 岁以上,男女比例约 2:
1,临床表现复杂,在骨骼系统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软组织肿块及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瘤是骨外其他器官、组织的恶性肿瘤。
骨骼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器官。
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甲状腺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
肿瘤发生骨转移的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
骨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以 51~60岁居多,男女发生率因原发肿瘤的类型而异,但总体而言,多数报告以男性为多。
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最新资料推荐------------------------------------------------------ 其次骨转移瘤患者还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肋骨骨折和椎体塌陷,最终导致椎体高度减少,脊柱后凸和一定程度的肺限制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多发骨髓瘤的标志是在血清或尿液中发现由异常浆细胞产生的单克隆蛋白M 蛋白。
75%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可见一染色深而密集、单峰突起的 M 蛋白。
使用免疫固定及免疫电泳等更为敏感的技术,99%患者的血清或尿液中可以发现 M 蛋白。
对于疑似患者,除骨骼的影像学检查外,骨髓穿刺活检也是必不可少的。
骨转移瘤:
溶骨性转移时,可以发现血钙升高,然而这并非特异性的,因为肺鳞状细胞癌、乳腺和肾脏腺癌和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多发骨髓瘤和淋巴瘤)也都可以有此异常[3];当发生成骨性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时,酸性磷酸5 酶升高。
综上所述,MM 与转移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上虽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之间仍有一定区别。
通过仔细观察、鉴别影像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79. 2 黄仲夏,陈世伦.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思路.中国全科
5 / 6
医学,2004,7(8):
546. 3 林果为,余润泉.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