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的案例分析与调理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病例分析
月经稀少
姬某,女,19岁,月经不调4月,1至2月一行,量少,色淡,头晕,乏力,眠差梦多,舌淡红,脉细。
诊为月经稀少、证属气虚血少,胞宫失养,治以补气生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4g,升麻6g,柴胡14g,党参15g,甘草10g,当归14g,益母草30g,黄精30g,天麻9g,内金30g,青皮9g。
水煎服,每日1付。
服药6付,月经量较前增多,头晕、乏力有所减轻。
减原方天麻为6g,加夜交藤30g,何首乌10g。
半年后随访,服药30付,月经已恢复正常。
按:气与血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旦气有病变,必会影响到血;反之,血有病变,也会涉及到气,以致产生一系列疾病。
而妇女一生与气血的关系,在《灵枢、五音五味篇》中有总结性的论述:“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之有余是相对血之不足而言。
妇人一生之经孕产乳皆有赖于血之化源充足,气血安和。
如气机流畅,血海充盈,则经带如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虚弱,致气血化生乏源,气虚血少,则血海不盈,冲任失养,故月经少色淡。
本病老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意在补气生血,精充血旺,则经行如常,即是此意。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月日
- 2 -。
医案---月经量少王某女 30岁主诉:月经量少 5个月患者从事服装生意,平常工作压力较大。
二月份开始经期缩短,4天干净,且量变少,后症状逐渐加重3天就没了。
在某处诊所服用了活血调经药后,当月经量有所增加。
但第二个月恢复原状。
后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刻下症:月经量少,颜色淡,有血块,3天没,并伴有经行腹痛。
周期正常,胸闷,行经前会有乳房胀痛。
心烦,性格急躁,口苦,口腻。
纳差,精神不佳,易头晕。
心悸,心慌,小便正常,大便溏,一天2次。
眠浅易醒脉象:趺阳>人迎寸口>人迎3倍天部脉:少阳>太阳>阳明少阳脉独大太阳脉正常阳明脉弱人部脉:寸口>合谷>神门神门脉弱涩地部脉:趺阳>太溪>太冲太冲脉弱太溪脉稍弱体查:日月期门压痛中脘区域按压有不适感右侧少腹有压痛他现在的这刻下症呢,也就是月经量少,颜色比较淡,有时还有血块,三天就没了,并伴有着啊经行这种腹痛啊,周期正常,胸闷,行经前会有乳房胀痛,心烦,性格比较急,口苦口腻,纳差。
精神不佳,还容易头晕,心悸心慌,小便正常大便溏,一天两次。
眠浅,易醒。
首先这患者胸闷,这是哪个部位?是不是咱们的少阳并病啊?行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性格急躁口苦,舌头呢,还有点左侧高于右侧,这少阳脉大,这个日月期门有压痛,这是典型的伴有胆气不降,肝气不舒的行为,所以我们把它归为少阳经。
月经量也少,颜色淡,偶尔还有点血块,三天就没有了,眠浅易醒,精神不佳。
易头晕心悸心慌。
舌质又淡,然后神门脉又弱涩。
太冲脉弱,这都是血虚所致,血虚失养重点就是血虚啊,略微的加一点血瘀。
然后他的口腻啊,纳差大便溏,一天两次,阳明脉弱啊,这是病位在里,你看他胎白腻的,舌质也是淡的,就是说明他血少啊,总体来说,它这个里面是血少水多啊,偏又寒,咱们把这个板块儿归为太阴经啊,因为他是因为血虚导致脾失健运所致,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吗?体查呢,你看日月期门和肝胆这都有邪啊,中脘有轻微的不适,右少腹也有不适,这都属于虚痛啊,要实痛的话,它是拒按的。
主诉:月经量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感冒后出现月经量过少,色淡,质稀,周期正常,伴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日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后无明显改善,贫血貌,体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无三高,无输血史,无传染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天:关元,神阙,内关,各穴灸15分钟第二天:膻中,涌泉,三阴交各穴灸15分钟每日加灸八髎穴10分钟,循环灸2个月,灸7天停2天。
病例2主诉:经行量少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刨宫产第二胎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如痰,常感胸闷,呕吐,带下量多,黏腻,自行服中成药少腹逐瘀丸,症状稍有好装,停药复发,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
既往史:既往剖宫产1次。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痰浊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日:丰隆,解溪,命门,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关元,三阴交,膻中,各穴就20分钟每日加灸神阙穴10分钟。
循环灸一个月,每灸7天停1天,灸2个月经量正常。
病例3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半年以来出现经量偏少,经色淡黯,经期尚正常,头晕耳鸣,经期腰骶酸痛,夜尿多,面容憔悴,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既往史:身体状况可,无传染病史,无三高。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肾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日:命门,神阙,八髎穴,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三阴交,关元,涌泉,大椎,各穴灸20分钟循环灸:灸10日停2日,连续灸3个月,诉经量已正常,经期无明显不适。
头晕耳鸣症状消失。
病例4主诉:经血量少6月余。
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因小产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伴有经期乳房胀痛,小腹胀痛不适,自行于药店购买益母草颗粒,服药后效果不明显。
观其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既往史:剖腹产一子,人工流产一次,无其他遗传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瘀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天:关元,太冲,膻中,大椎,各穴灸10分钟主诉:月经量少3年余。
《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月经过少是妇科临床常见的一种月经失调病症,其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少、色淡或黯淡,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肝肾亏虚的表现。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多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因素有关。
百灵育阴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养阴补肾、调经养血的功效,对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本文旨在观察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XX例。
2. 治疗方法:采用百灵育阴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治疗周期为X个疗程,每个疗程X天。
3. 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月经量、颜色、质地、周期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
三、结果1. 月经量及颜色、质地改善情况:经过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后,患者的月经量明显增加,颜色由黯淡转为鲜红,质地由稀薄变得稠厚,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疗效评价: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颜色、质地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总有效率为XX%。
四、讨论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具有显著的疗效。
方中药物多具有养阴补肾、调经养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月经量、颜色、质地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的月经量明显增加,颜色由黯淡转为鲜红,质地变得稠厚,同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
这表明百灵育阴汤加减在调补肝肾、养血调经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五、结论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补肾养血调经调理肾虚血虚型月经稀少30例?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病证,是指以月经之期(周期、行经期)、量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而在月经不调诸病证当中,月经稀发、月经过少、闭经等三病又属于闭经倾向性月经病,临床十分常见,而且调理较难。
目前调理上尚无有效的成方,导师张晓峰主任医师认为其发病的机理多为肾虚血虚,而且总结出补肾养血调经阿胶黄精丸,且临床效佳。
笔者自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临床期间,应用导师经验方阿胶黄精丸调理辨证属肾虚血虚型月经稀少患者30例,收效满意,报导如下。
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及临床实际制定肾虚血虚型月经稀少的诊断标准。
月经稀发:月经周期延后在45 d以上而未超过3个月者,连续出现3次以上,经量正常或经量减少。
月经量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来源于礼泉县中医院门诊。
选择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月经稀少患者,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器质性病变,且未用激素类药物,经辨证属于肾虚血虚型,即纳入观察对象。
肾虚证:腰膝酸软或酸痛,头晕耳呜,小便频数,或者白带量少、早期流产史、婚久不孕及初潮年龄在17岁以上、尺脉沉弱或沉细。
血虚证:经量少、经色暗淡、质稀、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质淡。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分析病情与疗效的关系,根据临床表现对肾虚型月经稀少进行症状量化分析。
调理方法服药前1个月及整体调理过程中嘱患者测BBT,有条件者在月经周期第9—13 d内可测激素水平。
根据BBT情况调整用药,全部患者予以口服温肾养血调经阿胶黄精丸。
处方组成:君山阿胶黄精丸中的主要成份:阿胶,制黄精,羊胎素,白芷提取物,木瓜提取物,荷叶提取物,百合提取物,枸杞提取物,茯苓,蚕蛹,益智仁,胶原蛋白。
全方具有补气、补血、补肾、养血、养肝、养肾、养心,并有化瘀祛斑,调理气血等作用。
服用方法,一日三次,每次40粒,饭后服用,一个月为一个见效周期,3个月为一疗程,调理时问为两疗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患者李女士,女,40岁,因为多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状,前往中医诊所求治。
病情表现:月经不调,经期长达10天,量较少,质稀,色淡,腰酸腹痛,小腹胀痛。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脾虚湿滞。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服药一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颜色由淡变鲜红,经期逐步缩短至5天,疼痛明显减轻。
连续服药一个月后,经期正常,腰酸胀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医生总结:中医治疗崩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肝气郁结、脾虚湿滞,治疗从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入手,选用香附、柴胡、川芎、白芍、丹参、茯苓、白术、山药和炙甘草等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有药物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多与肝郁脾虚有关。
近年来,柴胡桂枝干姜汤因其调和肝脾、疏肝解郁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月经过少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患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经中医辨证确诊。
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异常。
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患者月经量、经前症状、情绪变化等指标。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量、经前症状(如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中医证候积分、性激素水平等指标。
三、结果1. 月经量改善情况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90%的患者月经量有所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较为明显。
其中,轻度患者月经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中度及重度患者月经量改善程度也较为显著。
2. 经前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患者普遍存在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经前症状。
经过治疗,这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乳房胀痛的症状改善最为显著,大多数患者表示胀痛感减轻或消失。
情绪波动的患者也反映治疗后情绪更加稳定。
3.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有明显降低。
这表明患者的肝郁脾虚症状得到改善,整体病情趋于稳定。
4. 性激素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性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发现治疗后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有所调整,趋于正常范围。
这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加减治疗对调节患者内分泌有一定效果。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月经过少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方剂能够调和肝脾、疏肝解郁,有效改善患者的月经量、经前症状及情绪变化。
同时,该治疗还能调整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改善其内分泌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医案:“月经量少”的中医治疗医案月经量少患者:裘某,女,28岁,2017年12月5日初诊。
刻诊:月经量少已有1年多了,每次2~3日就结束了,不孕。
头痛,眠差,梦多,腰痛。
饮食二便尚可,脉滑微数,舌淡红苔薄。
辨证:血亏肾虚,心肾不交。
处方: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加减。
生黄芪45g 当归25g 川芎30g 白芍30g 熟地黄45g 杜仲30g 续断30g 菟丝子30g 鸡血藤15g 陈皮10g 细辛3g 生麻黄6g 香附子10g 甜叶菊1g 生姜6片大枣3枚7剂。
水煎服,每日3次。
12月21日复诊,头痛和腰痛已愈,月经未来,仍然梦多,脉浮滑,舌淡苔白。
调方:生黄芪45g 当归25g 川芎10g 白芍15g 熟地黄45g 杜仲30g 益母草30g 菟丝子30g 鸡血藤30g 陈皮10g 细辛3g 生麻黄6g 香附子15g 白术15g 甜叶菊2g 生姜10片大枣3枚7剂。
水煎服,每日3次。
之后,患者反馈,月经已来,量比以往略多。
梦少了。
继续调整。
——古道瘦马医案古道瘦马按:一诊血虚肾亏故用重剂峻补,生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杜仲、续断、菟丝子,兼活血通瘀。
川芎、白芍重用治头痛;二诊时头痛已愈,所以减量,腰痛消失去续断,继续加益母草补肾生精,增强雌激素水平,所以月经量有所增加。
两诊已经达到效果,效不更方,继续。
徐飞按:此病患头痛,眠差多梦,月经稀少分明一派厥阴血亏之症。
厥阴肝经循阴器抵小腹,过胸胁入巅顶。
肝血充足则能上行生乳,下行生经,肝血一虚则下难生经。
肝又藏魂,肝血不足则魂不收藏,徒生焦躁,自然失眠多梦。
肝血一燥,龙雷之火自然上冲巅顶而痛。
四物汤为养肝之神品,当归汤又补血之圣剂,合而用之如滂沱之滋,大润肝木之燥。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最急,血燥既久易化生郁结,故以香附,陈皮开郁。
经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以麻黄,细辛宣扬肺气,则肝郁更易散也。
病患又有腰痛之楚,选药杜仲,续断,菟丝之类既能补肾强腰镇痛,又可增添雌激素以助化经。
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总结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总结月经过少、闭经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之一,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紧张,避孕药物的广泛使用一些人多次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等诸多因素,使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经少、闭经临床上不可截然分开,月经过少、发展下去可以导致闭经,而闭经患者经治疗后月经恢复,也往往经量较少。
主张常规用激素替代治疗,但因疗程长,有一定副作用.而闭经经治疗后月经恢复,也往往经量较少。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由于先天子宫、卵巢发育不良,卵巢早衰或卵巢不敏感以及垂体病变等引起;或因宫腔手术过多、过频损伤宫内膜所致。
主张常规用激素替代治疗,但因疗程长,有一定副作用,患者往往不能坚持,因远期疗效差,故该病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较多,约占本专家门诊的10~15%。
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经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妇人规》曰:“血枯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大致虚实两大类,虚者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精血虚,阴津亏乏;或久病、大病、忧思伤脾,或素体脾虚,水谷精微化生乏源,使气血虚弱,冲任二脉不盈,遂发经少、闭经。
而正气虚极,必血流艰涩,乃致枯涸而生瘀症。
实者多因情志所伤,或经期产后失于调摄,或痰湿阻滞胞宫,气机受阻,气滞血瘀,冲任胞脉壅阻而致经少、闭经。
名中医易修珍认为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往往虚实夹杂多并存,并存中有所侧重,或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最终均易致瘀阻胞宫。
治疗重视辨证与辨病,专方专药运用,结合病机所在,顺应月经周期及经前征兆,进行辨证施治。
具体分型用药如下。
1.1 肝肾两虚夹瘀主治:年逾18岁尚未行经、身材矮小、双乳及子宫发育不良;或正值青壮年,突然月经延后、经量逐渐减少至经闭不行、伴烘热汗出、口干、耳鸣头晕、面部蝴蝶斑、肌肤甲错。
性欲低下、带少而阴道干涩,舌质红夹瘀、少苔,脉细涩,舌下静脉增粗、延长、色紫。
《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月经过少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中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更是临床上的常见类型。
针对此病,中医多采用以肝肾为主、调养气血的治疗原则。
近年来,百灵育阴汤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取了符合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人。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
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记录和观察,包括月经量、月经周期、经色、经质等指标的记录。
同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月经量明显增加,月经周期逐渐规律,经色和经质也有所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2. 肝肾功能改善:在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肝肾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定期检查的血常规等指标也未发现明显异常。
四、讨论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效果显著。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养肝肾、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有关。
在临床应用中,百灵育阴汤加减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月经量、月经周期、经色和经质等指标,同时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
此外,该治疗方法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百灵育阴汤加减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药治疗具有整体调节作用,能够从根本上调养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非单纯地对症治疗。
其次,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避免了西药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治疗具有较低的复发率,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吴克明教授治疗月经量少经验案举月经量少属于月经不调范畴,源于现代都市女性生活压力过大,为妇科常见多发疾病,如患者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闭经,未生育者可影响其生育。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 天,甚至点滴立净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 为月经过少。
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吴克明教授,以其多年从医经验将其病因病机概况为肾虚肝瘀,由此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子宫疏泄功能失调而发为月经过少,故应通过中药疏肝补肾,才能气血充足,经脉通利。
吴师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阴阳变化,将整个月经分为卵泡期、排卵期、经前期、月经期。
以滋肾养血贯穿整个周期并在排卵期和经前期辅以行肝行气等辨证治疗,在临床上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深受其教诲,现将吴师治疗月经过少经验案列举如下:一、病例1唐某,女,23 岁,未婚,初潮12 岁,lmp:09 年4 月21 日。
因“人流术后月经量少3+ 年”来诊。
该患者月经为12 岁初潮,经期3 天/周期30+ 天,月经量色质均正常。
在2 年前人流术后,月经量较正常月经量少1 /3。
经血色暗,夹少量血块,伴小腹隐痛,畏冷,手足冰凉,尿频,查:舌质暗淡,苔薄白,边有小瘀点,脉沉细,既往健康。
西医诊断:月经不调。
中医诊断:月经不调——月经量少,辩证:肾虚肝瘀血瘀,治疗:补肾疏肝,养血调经,肉苁蓉15g,菟丝子15g , 桑寄生15g,当归12g,熟地12g,山药12g,鸡血藤20g,茺蔚子15g,路路通15g,枸杞子15g,巴戟天15g,炒杜仲15g,淫羊藿15g,上方共6 剂,水煎服,每次1 剂,分3 次服用。
平时服八珍颗粒,每次1 袋,1 天3 次,合理作息,调畅情志。
2 诊 09 年5 月28 日,l m p:09 年5 月15 日,量无明显变化,经血色略暗,畏寒,腰部酸痛,查舌质略暗,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09 年5 月28 日B 超:子宫前位约3.2c m,宫内膜0.6c m。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月经过少有虚有实。
虚者常见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伤血,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脾虚不运,化源不足,血海不充,以至营血亏虚,经量减少;或因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产房劳伤肾,以致肾气不足,经血衰少,血海不赢。
实者多因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滞,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主滞胞脉;或素多痰湿,或皮运失健,湿聚生痰,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行不畅所致。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可有失血、结核病、反复流畅等病史及刮宫术史。
2、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月经周期可正常,也可伴周期异常,长于月经后期并见。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基本正常或子宫体偏小。
4、辅助检查: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对性腺功能低下引起月经过少的诊断有意义。
B超、诊刮、宫腔镜、子宫碘油造影等,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粘连等有诊断意义。
二、中医辨证要点本病的辩治应结合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以及伴随症状和舌脉辨其虚实。
一般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疼痛者属虚。
肾虚者大多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证;血虚者大多伴头晕眼花,心悸等证。
突见经量减少、经色紫黯、有块、或质黏如痰,小腹疼痛或满闷不适者属实。
血瘀者伴见块下痛减,舌质紫黯;痰湿者多见形体肥胖、带多黏稠。
证时应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虚证者重在补肾滋阴,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伤精血。
实证者重在温经行滞,或祛瘀行血以通调冲任。
1、肾虚证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治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方用当归地黄饮。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川芎、杜仲、山药、茯苓、白芍、紫河车。
月经过少中医调理经验是什么?月经量少怎么调理?月经量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血排出量明显减少,甚则点滴即净。
也可伴有期、色、质的改变,且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近年来,由于社会及环境的快速变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增快,社会、家庭压力的增大,以及服用激素类药物,或长期服用避孕药物,还有刮宫、流产手术的创伤,使得月经病的患者逐年增多,在临床中,以月经量少尤为多见。
在调理月经量少这一病症的过程中,总结以阿胶黄精丸内调几点临床体会,现陈述如下。
月经量少,主要病理在于阴血不足,血海空虚,子宫内物质亏少,所以经行时血下就少。
其中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不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者是后天大病,久病损耗阴血,以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虚。
总之在调理月经量少时,首先要滋阴养血。
《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又云”先期者,火气直冲;多寡者,水气之验。
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
”肾中之水,即天癸之水,癸水与月经,带下有着直接的关系,癸水属阴,子宫为血室,所以首要滋阴养血,只用阴盈而血充,经量才可达到正常。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所说的辨证,是在综合分析病因、病势病位、性质体质等诸多因素后,得出的证候诊断。
具有整体观念。
是中医之长。
辨病是局部病变的认识,亦包括一些整体因素,非常细微,非常深刻。
对病灶的认识非常具体是西医之长。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中医的辨证更加充实,更加精确,从而推动了中医辨证的发展,特别是中医妇科的发展,肾中之水即天癸,天癸是属于水液样物质,是一种肉眼看不到而又客观存在与体内血液中的微量体液,是和现代医学所说”卵巢内分泌激素”内容相吻合。
因此,在调理月经量少的辨证过程中,务必要结合观察雌激素水平,了解雌激素低落程度,还要结合B超了解子宫内膜的基础。
一般来说雌激素低落明显,子宫内膜很薄者,疗程偏长。
在辨病过程中,血瘀性月经过少,务必注意子宫内腔及宫颈的粘连。
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引起的月经量少,与本病的痰湿证型相似。
月经量少的案例分析与调理
李某,女,31岁,2013年5月21日初诊。
已婚未育,4年前人工流产两次后,月经量即逐渐减少,至现在2天即净,甚者用1条卫生巾即足矣,经中西医多方医治未愈。
刻诊:身体状况尚可,但时觉头晕眼花,耳鸣心烦,面色少华,心悸乏力,精神不佳,小腹空痛,经量涩少,色淡,舌质淡,脉沉细缓。
中医诊断为月经过少,证属肝郁血虚。
治以养血柔肝调经。
以自拟养血调经汤治之。
药用:当归、白术、淮山药、益母草、熟地黄、阿胶(烊化)各15 g,白芍、茯苓、枸杞子各12 g,柴胡、香附、川芎各10 g。
每日1剂,煎煮2次混匀后分3次服。
服药10剂,精神转佳,小腹空痛明显缓解。
因长期煎药不便,随后嘱咐用世纪本草阿胶地黄口服液经此调治3个月,患者前后判若两人,面色红润,而头晕眼花、耳鸣心烦、心悸乏力等症状皆消失,经量经色正常,经期4~6天。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月经量少是妇科常见病证,表现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
该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性腺功能低下及人工流产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
《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就有“月水⋯⋯乍少”的记载,其后医家如刘河问、朱丹溪、万全、王肯堂等或从治法方药,或从病因病机,不断提出新的见解,丰富了月经过少的内容。
《万氏女科》指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四物加人参汤主之”。
治妇科病证须重气血,妇入以血为本,妇科病治疗须以凋理气血为要,从脾、肾、肝论治。
脾居中州,体阴用阳,主运化,主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位居下焦,为阴中之至阴。
肾开窍与封藏有节。
则月经按时雨至,经水排泄适度。
若反之,则可出现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故临床治疗宜健脾补肾,以
益其虚,养其损。
但虽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应之源头在乎脾野,然对气应的调和、经血之排泄则离不开肝之疏泄。
肝连属冲任二脉,主藏血,任主胞宫,冲为血海,共同治理调节着经水盈下。
若肾精充盛,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加之肝疏泄有度,则血海充盈,女子月经以时下。
故治疗月经量少不能一味健脾补肾,补气养血,须脾、肾、肝同治。
世纪本草阿胶地黄口服液多采用健脾滋肾柔肝,养血调经即据此而立,临证应用,每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