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涤棉混纺织物剥色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6
硫酸剥色法定量研究洗涤过程中棉针织物的褪色及串色行为作者:邓旭山蒋赞吴金丹王际平来源:《现代纺织技术》2020年第06期摘要:在家庭洗滌过程中,活性染料染色布样会发生褪色及串色现象。
以活性黑5染色的棉针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硫酸剥色等技术并采用UV-Vis来定量研究洗涤过程中棉织物上染料掉落的量以及串色的量,同时用测色配色仪测定洗涤前后布样的K/S值和ΔE值。
结果表明:洗涤过程中掉落的染料由残液中的游离染料和毛头上的染料组成,机械力是影响毛头上染料量的主要因素。
机械力越强掉落的染料越多,布样的K/S值明显下降,色差ΔE增大。
而对陪洗白织物而言,残液中的游离染料会串染、掉落的毛头会黏附到白色织物上使其色差发生变化,且毛头的黏附是影响陪洗织物色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毛头;染料掉落;洗涤;机械力;褪色及串色Abstract:In the home washing process, color fading and crossing will happen for cloth dyed by reactive dyes. In this study, the cotton knitted fabric dyed with reactive black 5 was used as the object. Sulfuric acid decolorization and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metry (UV-Vis)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amount of dye drop and color crossing in the washing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the K/S value and ΔE value of the sample before and after washing were measured by colorimetric colori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e dropped during the washing process consists of the free dye in the residue and the dye on the pompon. Mechanical forc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amount of dye on the pompon. The stronger the mechanical force, the more the dyes dropped. The K/S value of the cloth sampl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chromatism ΔE increased. When the colored fabric washed together with the white one, the free dyes in the residue would lead to color crossing, and the dropped pompons would adhere to the white fabric, resulting to the chromatic aberration change. And the adhesion of pompon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hromaticity change of the white fabric.Key words:pompom; dye drop; washing; mechanical force; color fading and crossing活性染料目前已成为纤维素纤维印染的主要染料[1-2],尽管活性染料染色织物具有固色率高的优点,但在日常家庭洗涤中不同颜色织物混洗还是会出现有色织物褪色、浅色织物沾色的现象。
【纯干货】涤棉混纺织物色差成因及解决方法涤棉混纺织物热熔染色色差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克服办法1.两边色差1)染液浸轧:两边带液量不一致;2)预烘和焙烘:烘干程度不均匀或不充分;2.边中色差及左中右色差1)轧辊轴心发生变形,产生轧余率不一致;2)在预烘或热熔时布幅中间和两边温度和风量不一致;a)在一般空车情况下,中间温度高于两边温度(焙烘箱)(热熔);b)散热时,两边易干,而中间慢,造成中间温度稍低(预烘);3)染料性能不同:由于温度中高边低,产生固色条件差异;低温型会发生中浅边深,高温型分散染料却相反;克服办法:第一,改善织物干燥的均匀性;第二,采用均匀轧车;第三,改善轧液的均匀性;第四,染色时要合理选用染料;3.正反面色差1)轧辊软硬度差异太大;2)预烘时正反面温度和风量不一致;3)热风预烘拔风效果差,湿度过度;4)克服办法:第一,合理选择软辊的硬度;第一,正反面烘燥力求均匀;第二,热风部分采用横导辊穿布方式;第三,预烘室拔风要充分,防止湿度过高;第四,在染料溶液中适当加入防泳移剂4.左右对角色差(实质上是局部性的正反面色差)1)预烘时左右热量不匀,辐射强度不一;2)喷风量左右不匀;3)金属导辊左右两头散热不一4)克服办法:从设备上找根源;5.前后色差1)坯布方面:纤维的种类、质量、配棉的变动;2)练漂前处理方面A.前处理采用设备不同,工艺条件不容易掌握一致,半制品染色后色泽有区别;B.退浆效果如有差别,也会形成色泽深浅;C.热定型速度和风速;D.丝光后的pH值:最显著的产生原因;3)染色方面A.进焙烘箱之前织物干潮不一致;B.热熔温度是染色过程中影响色差最显著的因素;C.车速、染液、显色液、还原液浓度掌握不一致,造成前后搭色不一;D.产地、批号不同的染料,色光有差异;4)后整理方面:树脂或高温焙烘可引起某些染料色光变化。
6.克服办法:第一,防止坯布因素,掌握纤维原料和上浆成分的变化情况;第二,练漂前处理机台要“三定”(定工艺、定机台、定人员);第三,要经常检查定型机、热风机运转情况;第四,染整加工的半制品,其退浆、丝光后织物上的pH值须“三查”;第五,染色用染料要按产地、批号分开堆放,控制好色光;第六,染料上车要研磨认真;第七,预烘后进入焙烘箱前布身要干;第八,在染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艺条件和操作规程;第九,染色机上装自控温装置;第十,出布处建贴样制度;第十一,染色后,成品检验按次序进行,分色成包;。
摘要本文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分析并研究了涤棉混纺织物的特点及其前处理的工艺流程!了解了涤棉混纺织物前处理的机理(杂质如何去除)!冷轧堆法和汽蒸法各自的优缺点!对涤棉混纺织物前处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关键词:涤棉混纺织物;前处理;工艺流程;冷轧堆法;汽蒸法目录引言 (2)第1章涤棉混纺织物的性能及应用 (3)1.1 涤棉混纺织物的性能 (3)1.1.2其它性质 (3)1.2 涤棉混纺织物的主要应用 (3)第2 章涤纶及棉的性质及其混纺植物的比例分配 (4)2.1 涤纶的性质 (4)2.2 棉织物的性质 (4)2.3 涤棉混纺织物的比例 (5)第3章涤棉混纺织物前处理流程 (8)3.1 涤棉混纺织物前处理流程图 (8)3.2 (8)3.2.1 机压成型 (8)3.2.2 振动成型 (9)第4章焦油白云石砖的干燥和烧成 (10)4.1 干燥 (10)4.2 烧成 (10)第5章焦油白云石砖工艺流程图 (1)结束语 (1)结束语 (2)致谢 (3)参考文献 (4)引言焦油白云石砖是以烧结白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碱性耐火材料,耐火度1750-1900℃,具有较高的抗碱性渣侵蚀性能。
一般先将白云石熟料制成一定要求的颗粒和细粉后,经加热、配料,掺入5%~10%的焦油或沥青,在130~190℃的温度下搅拌、机压成型或振动成型,冷却后制得。
有的在使用前还预先经过低温(250~400℃)处理,排除部分挥发物,有助于提高低温强度,避免在使用初期塌落。
这种砖主要用于砌筑碱性平炉炉墙、转炉炉墙、炼钢电炉炉底、化铁炉熔化带、水泥回转窑烧成带等。
焦油白云石砖也是碱性耐火材料,对碱性渣的抵抗能力强,而对酸性渣的抵抗能力差,荷重软化开始温度同样比较低,只有1500~1570℃。
焦油白云石砖的耐急冷急热性比普通镁砖好得多,可达风冷20 次。
这与结合剂(固定碳)具有好的热稳定性有关。
使用不烧结的焦油白云石砖时,由于焦油或沥青在低温下加热即软化,故烘炉时在500℃下不能停留时间过长,以防止砖软化变形。
剥色法测定粘/棉混纺纱线纤维含量及不确定度评定
介召静
【期刊名称】《纺织标准与质量》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针对当前粘/棉混纺纱线纤维含量分析试验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用剥色法预处理试样,并进行不确定评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剥色法所带来的误差满足标准要求,测试中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为随机效应和质量损失修正系数引入的不确定度。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介召静
【作者单位】北京市毛麻丝织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000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7
【相关文献】
1.60%硫酸法定量分析黏纤/棉混纺产品纤维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J], 董绯
2.棉与莫代尔纤维二组分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 [J], 潘虹燕
3.棉和莱赛尔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J], 赵明慧;李延峰
4.棉粘混纺产品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的不确定度评定 [J], 刘艳
5.棉/粘纤混纺织物纤维含量检测方法的探讨 [J], 李波;朱洪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涤纶剥色新方法的研究
涤纶剥色技术是将满色涤纶经过经染加工,去除染料,将涤纶织物开口,使其达到低色浓淡、部分洗染或全洗效果的技术。
目前,涤纶剥色面临着困难,首先,破坏了原有涤纶结构,无法完整恢复原始状态,因此产生一定的色差;其次,涤纶剥色处理过程较长,耗时较长;最后,易污染和变色,无法满足工业的物理性能要求。
如何解决涤纶剥色的问题:
1. 针对成分结构改性。
采用低温涤纶或挤出涤纶,采用新型有机硅等改性剂共混,从而使能够提高染料的洗出率和色牢度,降低剥色时间,改善织物光泽度,而且可以降低洗染剂浓度,减少洗染剂的危害性。
2. 改变洗染设备。
开发多功能洗染设备,可以针对织物本身的特点和染料性能变化,来改变涤纶剥色处理的参数和步骤,从而提高涤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灵活性。
3. 开发能洗色和洗染的洗染液。
采用新工艺,采用双酯化技术或微波干燥洗涤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洗出率,降低液体温度,降低洗染消耗,降低原料成本。
4. 运用新技术。
结合对蓝光、负离子剥色等技术的研究,可以在不改变染料结构的前提下,运用蓝光照射、负离子物质,使染料从织物表面渐渐剥离,可以有望达到不改变染料结构的剥色光泽度和一定的抗紫外线性能。
一种除去涤纶织物上颜色的剥色处理方法
涤纶织物是一种常用的衣料材料,它具有柔软、舒适、易洗涤、耐磨损等特点,一种极其
受欢迎的时尚服装材料。
涤纶织物有着多样的颜色,但有时为了更好地展示其特色和用途,它也需要经过剥色处理来除去其原有的颜色。
剥色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涤纶织物表面处理技术,通过采用相应的工艺处理涤纶织物,可以将涤纶织物表面的原来的颜色去除掉,从而
使其有一个新的颜色,从而更好地达到客户对于涤纶织物产品品质要求。
经过剥色处理后,涤纶织物可以获得更漂亮的色彩表现,而且还可以改善涤纶织物的立体廓形显示,以及它
的纹理等,从而更好地表现出服装的美观性和时尚性。
剥色处理是一项复杂的表面处理技术,它的技术难度和处理流程十分复杂,需要相关人员
具有较高的设备技术水平和原料处理技术能力。
在剥色处理前,我们首先要对涤纶织物表
面颜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选用的机器配置也要根据涤纶织物颜色来进行选择,以
便剥色处理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涤纶织物剥色处理的具体流程为:首先,将涤纶织物收到工厂后,我们会对表面颜色进行
检测和分析,找出要去除的颜色,并根据颜色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机器和药剂配置;然后
将表面进行预处理,通过清洗、磨粒等工序,把原有的颜色去除掉;接着,将清洗过的涤
纶织物浸渍在碱液中,并使用高压集成式钢模具加热此钢模具,以进一步改变涤纶织物的
表面纹理,而后再进行水洗,即可完成剥色处理。
剥色处理有着许多优点,用剥色处理后的涤纶织物更易于更改其幅面,它比天然纤维的表
皮表现更加强悍,它的纹理更加清晰,不容易褪色、抗污染,可以长期使用,不易起皱纹,。
国外研究涤纶剥色研究现状国外研究涤纶剥色起步较早,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国外剥色研究发展比国内的更快,甚至还将酶技术、超声波等技术引入该领域。
然而这些剥色工艺中使用的大部分仍然是各种氧化剂和还原剂来对织物进行剥色。
最初有关织物剥色的报道是用十六烷基苄基二甲胺盐酸盐作为剥色剂;随之有报道用保险粉或雕白粉剥色;用碱金属亚硫酸盐和氧化锌或可溶性的锌盐对织物进行剥色处理;后来用葡萄糖、废糖蜜、亚硫酸钠、甲醛、雕白粉、保险粉等还原性物质作剥色剂;1980 年有人用雕白粉和亚硫酸铵对对织物进行剥色处理;接着出现了以甲胺为基质的剥色剂对涤纶进行剥色;1989 年,有人专门研究了阳离子染料的剥色,结论是聚酯纤维上的阳离子染料可被氧化剂或还原剂剥除,次氯酸钠剥阳离子的效果较好,其次是亚氯酸钠;1990 年有报道用高锰酸盐处理织物,再用亚硫酸氢铵和亚硫酸铵还原高锰酸盐,从而以达到剥色的目的;后来又有了新的进展,以相对量为7:3 的焦亚硫酸与亚硫酸钠混合,既能减少SO2的排放量,又能减少处理时间及剥色剂的使用量;1994 年,又将酶技术应用到了剥色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双氧水或氧气氧化待剥色织物,再用过氧化酶或氧化酶分别与H2O2或O2作用。
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降低了从织物上分离出的染料再次沉积到织物上的可能性,并可减少处理的时间、能耗及用水量,处理后废水的颜色较浅;接着又报道了用二羟甲基亚丙基脲,1,2,3,4-丁烷四甲酸先处理织物,再用柠檬酸处理,最后用氯化物或三乙醇胺盐酸盐作为补加剂对织物进行剥色的方法;2000 年以来,研究了甲脒亚磺酸和至少一种还原糖作剥色剂,并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作扩散剂,阻止剥去的染料再次沉积到织物上,取得一定的剥色效果。
国内涤纶剥色研究现状我国涤纶织物剥色研究相对国外较晚,传统的涤纶剥色处理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保险粉与烧碱配合使用在高温下剥色;雕白粉在高温下剥色;二氧化硫脲在碱性条件下剥色;次氯酸钠加扩散剂NNO 剥色等。
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涤粘混纺织品具有高弹性、光泽感和柔软度等特点,因此在纺织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涤纶和粘胶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使它们在混纺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点,如纤维间存在的滑动摩擦及酸碱性差异等问题。
因此,针对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
及其性能研究是目前纺织行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发高质量的涤粘混纺产品,并探究其物理化学性能,为涤粘混纺织品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涤粘混纺产品研发:通过不同比例的涤纶和粘胶纤维混合织纺,得到不同
纱线密度、织物结构的涤粘混纺织品,并对其外观、手感、透气性等进行测试和比较。
(2)涤粘混纺产品性能测试:采用拉伸试验、耐磨试验、水洗试验等方法,研
究涤粘混纺织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探讨其应用范围和使用寿命等问题。
2.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验测试不同涤纶和粘胶纤维比例、不同织物结构下涤
粘混纺织品的性能和特点。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涤粘混纺产品的研究现状、发展
趋势及其应用领域。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涤粘混纺织品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纺织行业提供新的涤粘混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涤粘混纺织品
的质量控制和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五、研究进展
目前已开展了实验室内的初步研究工作,包括涤粘混纺比例的确定、纺纱和织造工艺的优化等方面。
下一步计划进行涤粘混纺织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试和分析。
T/C混纺织物染色综合实验一、实验内容1、T/C混纺织物轧--焙法染色2、T/C混纺织物二步法染色二、实验目的:学习T/C混纺织物不同工艺染色的方法三、实验原理T/C混纺材料的纺织品,在纺织品消耗总量中占很大比例。
由于涤、棉两种纤维性能差异大,染色时要求的pH值、温度不同,染色工艺相对复杂,生产单位还往往根据自己的设备情况,制定工艺。
近年来,性能优良的染料不断问世,使T/C混纺织物染色工艺不断优化。
涤纶是疏水性纤维,结构紧密,使用分散染料染色。
染色须在高温高压(130℃)或热熔培烘(180℃以上)条件下进行。
在高温下,纤维大分子链段振动频率增大,出现了许多允许染料了通过和容纳染料的空隙,温度越高染料扩散越快。
温度降到玻璃化温度以下时,染料分子便固定在纤维中。
棉纤维可以用直接、活性、还原等多种染料染色,染色工艺可以是轧染法和浸染法,常温染色。
选择棉用染料一般根据色相和要求的色牢度、深度而定。
四、实验步骤和工艺条件(一)、分散活性轧-焙一步法染色流程二浸二轧(室温、轧余率60-70%)→烘干(80-90℃)→焙烘(190℃、90s)→热水洗(80℃、5min)→皂洗(皂粉2g/L、95℃、10min)→水洗→烘干处方分散红S-BWFL(g/L)24分散金黄E-RGFL(g/L)16活性橙KGN(g/L)25尿素(g/L)50碳酸钠(g/L)15JFC(g/L) 2六偏磷酸钠(g/L)0.5含固量4%防泳移剂(g/L)15(二)、两步法染色工艺1、分散、活性染色工艺流程二浸二轧分散染料(室温、轧余率60-70%)→烘干(80-90℃)→焙烘(200℃、60s)→热水洗(80℃、5min)→水洗→烘干→活性套染棉套染棉工艺60’’‘3分散浴处方:套染棉处方:分散红玉S-2GFL(g/L) 4.3 活性红BES (owf%) 3 分散蓝2BLN(g/L) 3.6 活性蓝BET(owf%) 2 分散青莲S-BLN(g/L) 2 碳酸钠(g/L)20 含固量4%防泳移剂(g/L)15 硫酸钠(g/L)30六偏磷酸钠(g/L) 2浴比:1:302、分散/还原悬浮体染色工艺流程:二浸二轧工作液(室温、轧余率60-70%)→烘干(80-90℃)→焙烘(190℃、90s)二浸二轧浸轧还原液→用薄膜包好→汽蒸(100℃、2min)→水洗→透风氧化→水洗(50-60℃、5min)→皂煮→晾干处方:还原浴处方:分散大红HBGL(g/L) 3 氢氧化钠(g/L)20还原黄RK(g/L)0.6 85%保险粉(g/L)20还原桃红R(g/L) 3.7含固量4%防泳移剂(g/L)15六偏磷酸钠(g/L) 2实验注意事项:1、织物进焙烘机应平整,否则会因泳移而染花。
毕业论文题目:涤棉织物节水染色工艺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目:涤棉织物节水染色工艺的研究一、基本任务及要求:1、课题内容:本课题研究不同条件下涤棉织物的前处理过程并用分散/活性染料的二浴法、一浴法、轧染工艺对织物进行染色。
通过测试织物的前处理效果、K/S值、摩擦牢度、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等性能,选择出既节水又符合染色要求的最佳工艺。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佳的前处理工艺为浴比为1:20下的退煮漂一浴工艺;最佳的浸染法工艺为浴比为1:1的分散/活性一浴法;在织物重量为4g时,最佳的轧染法工艺为染液量为50mL、织物与染液的接触时间在20min、匀染剂的浓度为2g/L。
2、任务要求:a、完成2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一篇;11000—13000字毕业论文一篇;并作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实验记录。
b、毕业论文资料含以下几个部分: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开题报告(含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合订)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及任务书合订、科学论文实验记录本、电子文档)。
具体格式与规范,详见教务处相关资料。
二、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间:(共17周)1. 第1—2周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2. 第 3 周检查、修改并提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3. 第 4 周实验准备;4. 第5—12 周实验、测试;5. 第13—14周实验数据整理、补充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初稿;6. 第15—16 周修改并提交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原始记录7. 第17 周毕业论文答辩目录摘要: (I)ABSTRACT:........................................................................................................................... .. (Ⅱ)1 前言 (1)1.1涤棉织物的染色 (1)1.1.1 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染色性能差异 (2)1.1.2 分散和活性染料一浴染色的矛盾 (2)1.2节水染色工艺的进展 (3)1.2.1 前处理过程的节水 (3)1.2.2 小浴比染色 (3)1.2.3 分散/活性的轧染染色 (3)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实验部分 (5)2.1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药品 (5)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2实验方法 (6)2.2.1 退浆、煮练、漂白三浴工艺 (6)2.2.2 退煮漂一浴工艺 (7)2.2.3 退煮漂一浴工艺的优化 (7)2.2.4 分散/活性染料二浴法染色 (7)2.2.5 不同浴比的一浴法染色 (8)2.2.6 分散/活性染料的轧染 (8)2.3性能测试 (9)2.3.1 毛细效应的测试 (9)2.3.2 白度的测试 (9)2.3.3 强力的测试 (9)2.3.4 耐摩擦色牢度的测定 (9)2.3.5 K/S值的测试 (9)2.3.6 吸尽率的测试 (9)2.3.7 固色率的测试 (9)3 结果与讨论 (10)3.1前处理工艺的探讨 (10)3.1.1 退浆、煮练、漂白三浴法工艺 (10)3.1.2 退煮漂一浴的工艺 (10)3.1.3退浆、煮练、漂白三浴法工艺与退煮漂一浴工艺的比较 (11)3.1.4退煮漂一浴工艺的优化 (12)3.1.5用水量讨论 (13)3.2涤棉织物的浸染法染色 (14)3.2.1 二浴法和一浴法染色的比较 (14)3.2.2 用水量讨论 (14)3.3不同浴比的一浴法染色 (15)3.3.1 干摩擦牢度 (15)3.3.2 K/S值 (15)3.3.3 最大吸收波长 (16)3.3.4 染料的吸尽率 (16)3.3.5 染料的固色率 (17)3.3.6 小浴比工艺的优化 (18)3.3.7 用水量讨论 (19)3.4分散/活性的轧染染色 (20)3.4.1 染液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0)3.4.2 织物与染液接触的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1)3.4.3 匀染剂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21)3.4.4 用水量讨论 (22)4 结论 (23)参考文献 (24)致谢 (25)涤棉织物节水染色工艺的研究摘要:本课题研究不同条件下涤棉织物的前处理过程并用分散/活性染料的二浴法、一浴法、轧染工艺对织物进行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