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 格式:pptx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31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2、通过对“文献资料”、插图的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了解相关历史并理解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通过《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成就,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学习难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文化现象【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77-81页“导入框”和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例的书籍?它所记叙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可组内讨论完成)2、宋朝的杰出词人是哪三位?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及风格?3、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写作风格怎样?4、宋朝《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描绘哪里的风光景象?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谁?当时人怎样称颂他的画?书法方面,被称作“宋四家”的是哪些人?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你知道《资治通鉴》书名的涵义吗?(2)根据72页“动脑筋”: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3)现代词人里还有豪放风格的吗?试举一例。
拓展延伸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宋代文学美在何处?2、怎样才能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系统总结】1、宋词:人物、作品、风格2、元曲:人物、作品、风格3、绘画和书法【巩固训练】1、宋朝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A、诗B、散文C、词D、小说2、两宋绘画的特色是()A、山水画开始出现B、宗教画占主导地位C、人物、花鸟画占主导地位D、风俗画的出现日益增多3、下列宋朝词人中,风格豪放的是①苏轼②辛弃疾③李清照④柳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张择端B、吴道子C、苏轼D米芾5、阅读下列材料: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将近300卷。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考点1:《资治通鉴》1、(2010·湘潭中考)2009年,青年历史学者袁腾飞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两宋风云》。
下列有关两宋历史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并立B.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答案】选C。
2、(2009·恩施中考)全书网络“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为主要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A.《史记》B.《资治通鉴》C.《金刚经》 D.《窦娥冤》【答案】选B。
3、(2009·烟台中考)《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
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从图中可以看出从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4、(2007·淄博中考)小明从历史网站的《历史辨析》栏目中看到了下面四句话,请你帮他找出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A.秦朝,文学家用小篆在纸上写文章B.西汉,活字排版印刷的《伤寒杂病论》面世C.宋朝,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D.明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西汉时发明了纸;活字排版印刷最早是在北宋时期;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清朝。
●考点2:宋词1、(2010·青岛学业考试)辛弃疾(如右图)是两宋时期“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二: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影响。
一、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宋元时期是中外交流活跃的时期,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和贸易发展在宋、元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各国人民在商贸往来中也相互了解。
2.政治往来在宋、元时期,中国通过建立外交系统,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如高丽、日本、大理、西夏、金国等。
这些国家也派使臣来到中国朝廷进行国际交往,双方的交流和往来得以长期延续。
3.文化输出中国自古就是文化灿烂的国家,宋元时期更是文化鼎盛之时,中国的文化输出也随之变得积极活跃。
同时,各国也通过贸易、往来等途径将其文化传播到中国。
这种文化输出和输入的交流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1.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大环境宋元时期的各种文化交流和影响,让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环境逐渐形成。
在这个环境下,中国文化得以融合和吸收,同时也影响了外国文化,推动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在宋元时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也开始出现。
例如,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喜欢汉族文化,曾邀请大批汉族文化人才进入蒙古,进行文化交流。
同时,西方也有不少传教士、游客等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些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化,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中外文化交流是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元代时期出现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相互交流,形成了新的教义和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推进了文化的发展。
4.丰富了文化元素和表现方式宋元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丰富了文化元素和表现方式。
在宝相花和青花瓷的影响下,元代时期陶瓷艺术也得以发展,形成了元青花的文化特色。
同时,传统戏曲发生了变革和创新,例如元曲的出现就是融合了南北戏曲,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
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学了一学期的历史,基本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2、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五、教学准备搜集历史典故和著名词人作品。
六、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答疑法、讨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提问:你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他后来有什么成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发人深省的史学意境悠远的词曲风格多样的艺术板块一:发人深省的史学(一)司马光:课件展示司马光名人档案。
教师补充:编年体是以年、月、日等时间顺序编写,就像我们的历史课本编写体例一样。
《资治通鉴》是一部继《史记》以后我国著名的史学巨著。
师: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出现这一部巨著呢?师:北宋在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
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财政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供当朝统治者引以借鉴。
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
师:你们还知道司马光的哪些小故事呢?生:讲述司马光的“警枕”的故事。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设计与反思涿鹿县白塔寺中学李雁飞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于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
宋元时期是中华古文明最灿烂的发展阶段,在史学家看来,宋元时期的总体成就超越了唐文明,其文化的辉煌成就不仅表现在科技方面,同样在史学、文化等方面。
本节课的内容有三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本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人物多。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及三位杰出词人的作品与风格、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标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功属于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现状、勇于创新的人,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着和严谨的精神;并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教学本课计划运用“自主学习,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于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所以,设计以一下语言来导入:“宋元时期不但在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史学、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就也很突岀,出现了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今天就来了解了解。
”这样既承接了上一课,乂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
二)新授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对于“司马光”同学们在小学就学过他的故事,所以,首先让学生回忆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及其身份,2)《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例的书籍,内容是什么,有何价值,学生回答问题后,多媒体展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学史上的“双壁”。
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成就。
2、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3、学习司马光严谨的治学态度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重点: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宋词元曲学习难点:使学生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导课:首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一课13课的课题是什么?灿烂的宋元文化一,那我们在13课学习了宋元时期哪方面的灿烂文化?科技方面。
具体来说是哪些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那宋元文化的灿烂、辉煌就仅仅表现在科技方面吗?不是, 那它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起來继续学习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二、学习新课(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二)1 •我们昨天预习了课文,那老师想问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什么关系?(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那《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书?(学生一定会用课本的话来说:编年体通史巨著,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记载历史的书,简称为史书。
2、下面我们在用2分钟时间来阅读勾画本部分内容,看看从中你述获得了关于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哪些知识?3•学生各抒己见。
《资治通鉴》的体裁和价值要强调:举例:我们的历史课本就是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来编的,体裁就是编年体。
南朝的宋孝武帝,是历史有名的腐朽皇帝。
腐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说他宠爱的殷贵妃死后,孝武帝带领群臣去哭坟,并对大臣说:“哭贵妃哭得最悲痛最伤心的,将得到厚赏“结果真有一个大臣应声恸哭,涕泪满面。
孝文帝见了立即赏他高官。
作为后人的我们怎么会知道一千六百多年前发生的这个故事呢?是《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 这段记载就出自《资治通鉴》,对于孝文帝干的坏事,以往官方编写的史书或避重就轻,或只字不提,而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对他的种种劣迹却加以尤情的揭露和辛辣的粉刺,对其他帝王,包括那些有功业的帝王,司马光也如实指出他们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