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微生物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17.86 MB
- 文档页数:51
中国动物保健2022.02科研动态海水养殖贝类中四种常见微生物疾病研究概述倪妍,王梦轩,王丽君,贺君,曲江勇,王绪敏,刘秀梅*(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海水贝类养殖产业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名列前茅。
在贝类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贝类常受到严重的病害影响,导致贝类养殖过程中发生大批的死亡,制约着贝类养殖业的发展。
在贝类的养殖中,常见的微生物疾病种类包括四类: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本文分别对四类疾病中的典型疾病副溶血弧菌病、牡蛎疱疹病毒病、壳病以及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导致的疾病进行介绍。
殖贝类;副溶血弧菌;牡蛎疱疹病毒;壳病;立克次体样微生物近年来,海水养殖贝类的规模逐渐扩大,但由各种微生物疾病所致的贝类死亡,每年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2001年福建安海湾南岸滩涂养殖的贝类发生大面积死亡。
其中泥蚶的养殖面积约为37.5hm 2,但死亡面积却高达26.67hm 2[1]。
1995年,仅长海县海水养殖的各种贝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2]。
1989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庄河海洋村滩涂文蛤发生大规模死亡,仅几日文蛤损失200~300t ,折合人民币150万~200万元[3]。
从现有资料可知,大多数养殖贝类死亡都是由微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长期存在的或呈周期性暴发的流行性疾病。
其中常见的微生物性疾病种类包括如下: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1细菌性疾病———副溶血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作为养殖贝类中最常见的致病性弧菌病,其致病菌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无芽孢细菌,天然存在于沿海水域,是海产品携带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来源,会导致养殖贝类的大批死亡,如:副溶血弧菌病导致广西沿海文蛤大规模死亡[4];鲍鱼感染副溶血弧菌病时会出现萎凋综合征的症状(图1)[5]。
温度、盐度都会对副溶血弧菌产生影响,如:当温度在≤5℃时可以控制浙生牡蛎中副溶血弧菌的危害[6];感染了副溶血弧菌的牡蛎分别被转移到高盐度和中等盐度中,发现与中等盐度相比,高盐度可使副溶血性弧菌在牡蛎中的总密度和致病性密度降低[7]。
技术交流^TechfflicalExdiange ^SHANGHAI MEASUREMENTANDTESTING |上涤計受埘試常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张子通张爱亮陈启悦/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0引言微生物技术是人类21世纪三大科技革命之一,其对食品、医学、材料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微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
微生物检测的对象有细胞(细菌、单细 胞生物、低等藻类等)及病毒,检测指标包括数量、 类别,较高要求的会涉及细胞的活性状态等方面。
涂布法是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现行国家标 准GB 4789-2016《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主体内 容就是一系列涂布方法:即在达到洁净要求的实验 室里对样品进行溶解稀释,然后将不同比例稀释的 样品液涂于相应培养基表面,必要时取空白基参照, 恒温(一般是35~37培养一段时间(一般是1~3 d )后进行菌落计数,其中计数可行有效的稀释样品用 于计算原始样品的浓度;依所测指标,试剂、器材、 实验条件亦会相应调整。
GB 4789-2016系列标准于 2017年正式生效,代替了 GB 4789-2010。
虽然冠以 “食品”之名,GB 4789-2016总则及其包含的各单 独方法对不同行业的微生物检测都具有较高的指导 性和代表性。
譬如对于更严苛的药品检测,操作流 程类似,但实验室要求更高,同样的指标培养时间 一般会更长(5~7 d )。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微生物检测的时效性 和精密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对食药、生 化流水线产品品质的即时监控;执法部门、海关对 样品执法、通关检测;高端生化行业对特定菌种的 大批量、高精度检测。
在这些诉求面前,经典的涂 布法在对实验室要求高(包括硬件、环境、种类试 剂耗材的采购制备)、对人员专业性和人数要求高、样品培养时间长、无法检测病毒等方面,其局限性 日益显现,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和仪器(以下简 称速测方法、速测仪器)应运而生。
贝类养殖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贝类养殖行业也正逐渐兴起。
然而,由于养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贝类生长的复杂性,贝类养殖食品的质量监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以帮助养殖技术撰写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贝类养殖的环境因素对贝类生长和食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环境监测是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的首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1. 水质监测:水质的PH值、溶解氧浓度、温度等参数的监测是贝类养殖环境监测的基础。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体的质量,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2. 水体污染物检测:贝类养殖环境常常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定期对水体样品进行污染物检测,可以确保贝类养殖环境的安全性。
贝类生长监测技术贝类的生长对最终的食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贝类生长监测技术是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贝类生长监测技术:1. 体重和体长监测:通过定期测量贝类的体重和体长,可以了解其生长情况,并作出相应管理措施,以保证贝类的健康生长和优质食品的产出。
2. 养殖密度监测:贝类的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监测贝类的分布密度,可以合理调整养殖密度,以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贝类的生长质量。
贝类食品质量监测技术贝类养殖食品的质量监测是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贝类食品质量监测技术:1. 微生物指标检测:微生物污染是贝类食品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贝类食品样品进行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 养殖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养殖过程中,贝类会吸收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对贝类食品样品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可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
总结贝类养殖食品质量监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贝类养殖疾病防治随着人们对海鲜的需求不断增加,贝类养殖业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然而,贝类养殖过程中常常遭遇各种疾病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
因此,贝类养殖疾病的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贝类养殖疾病的形成原因、常见的病害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贝类养殖疾病的形成原因贝类养殖疾病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了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为因素。
1. 环境因素:水质污染、水温变化、光照不足等环境因素是引发贝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良的水质会导致贝类养殖环境富营养化,进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2. 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是贝类养殖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在贝类养殖过程中传播迅速,引发疾病的爆发。
3.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养殖管理、过度投喂和药物滥用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贝类养殖疾病的发生。
不规范的养殖操作会增加贝类受到病害侵袭的风险。
二、常见的贝类养殖疾病1. 感染性贝毒素病:感染性贝毒素病是贝类养殖业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由贝类内寄生的毒素藻类所引起,食用受感染的贝类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黏附病:黏附病是由贝类体表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是贝类表面出现黏液,严重影响贝类的生长和食欲。
3. 抗虫病:抗虫病是由贝类体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受感染的贝类会出现虫害状况,如死亡、生长停滞等。
三、贝类养殖疾病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贝类养殖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和稳定,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2.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贝类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3. 健康管理:加强贝类健康管理,包括定期体检、疫苗接种以及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4. 合理饲喂: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频率,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疫病风险的增加。
5. 药物防治:根据养殖疾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杨红生【摘要】2012年7月,在荣成天鹅湖用自行研制的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底内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底上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生物沉积速率,以建立潮间带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方法,并评价两种贝类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内沉积物重量差异不显著,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沉积物重量差异显著(F=58.047,P=0.000),测得的生物沉积速率与文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推测新型生物沉积物捕集器适用于浅水区(潮间带),能够准确测定生物沉积速率.在平均水温18.8℃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长(25.0±1.5)mm、软体干重(0.12±0.03)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44.92±4.12)mg/(ind·d);壳长(29.8±1.3)mm、软体干重(0.23±0.05)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54.84±7.77)mg/(ind·d);壳长(98.8±14.1)mm、软体干重(3.94±0.66)g的长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069.01 ±212.24)mg/(ind·d).作为天鹅湖海区两种典型贝类,据估算,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蛤仔和长牡蛎每天分别将29.9g、15.0g的悬浮颗粒物通过滤食和排粪沉积到底层,增强了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作用.【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4(045)002【总页数】6页(P253-258)【关键词】潮间带;沉积物捕集器;生物沉积;菲律宾蛤仔(Ruditape sphilippinarum);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作者】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杨红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1双壳贝类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很强的滤水能力,能够通过滤食作用从水体中获取大量细小的颗粒态食物,通过选择消化吸收其中一部分的有机物,其余的物质则以粪粒或者假粪的形式排出,这些物质沉积到水体底部的过程称为生物沉积(Haven et al,1966;Kautsky et al,1987;周毅等,2003b),而排出的粪粒或假粪则称为生物沉积物。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贝类质量安全操作规范(试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目 录1 依据 (1)2 适用范围 (1)3 定义 (2)4 原料 (3)5 贝类加工厂及贝类净化工厂的质量安全条件 (5)6 净化双壳贝类的质量安全要求 (7)7 暂养双壳贝类的质量安全要求 (8)8 生食双壳贝类的质量安全条件 (9)9 包装、标识、仓储和运输的质量安全要求 (9)10 贝类加工厂及贝类净化工厂的质量安全体系控制和运行 (11)11 质量追踪和产品召回 (11)12 动物福利与健康 (12)13 附则 (12)1 依据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1.2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1.3 水产品加工管理规范(SC/T3009-1999)1.4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2001)1.5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5073-2001)1.6 贝类净化技术规范(SC/T3013-2002)1.7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1.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测定(GB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03)1.9 关于食品卫生(852/2004/EC)1.10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的特殊卫生规则(853/2004/EC)1.11 关于对用于人类消费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官方控制的特定规定(854/2004/EC)1.12 关于确保符合饲料和食品法、动物健康及动物福利规定的官方控制(882/2004/EC)1.13 美国水产品HACCP法规(21CFR123.1240)1.14 美国贝类卫生控制指南(NSSP)1.15 对欧盟出口扇贝等双壳贝类的规定(日本厚生劳动省)2 适用范围2.1 本规范适用于拟供人类直接食用或加工后食用的双壳贝类的收购、暂养、净化、加工、运输与流通的质量安全控制。
2.2 本规范中的双壳贝类,是指人类作为食品食用的滤食性海产瓣鳃纲鲜活贝类,其它贝类可参照应用。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
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被加工过程中被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菌落总数超标可能是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数较高,或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是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导致。
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
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大肠菌群超标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具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而导致。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
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3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4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水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一、引言水产品质量检验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维护水产品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旨在对水产品质量检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描述,为相关部门和消费者提供参考。
二、检验对象本次检验的水产品包括鱼类、贝类和虾类等,共计100个样品。
三、检验方法1. 外观检验:对样品外观进行观察和评估,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
2. 化学成分检验:采用标准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灰分、水分等成分含量。
3. 微生物检验:采用微生物培养技术,检测样品中的细菌、霉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
4. 重金属检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样品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
四、检验结果1. 外观检验结果:经过外观检验,所有样品的外观均符合水产品的基本要求,无明显异味和异常颜色。
2. 化学成分检验结果: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0.3%,脂肪含量平均为5.8%,灰分含量平均为1.2%,水分含量平均为72.7%。
3. 微生物检验结果:样品中细菌总数平均为5.6×10^3 CFU/g,霉菌总数平均为2.4×10^2 CFU/g,大肠菌群未检出。
4. 重金属检验结果:样品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均未检出。
五、分析与讨论根据检验结果,本次水产品样品的外观均符合要求,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指标也在合理范围内,未检出有害重金属元素。
这表明本批水产品质量良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六、结论本次水产品质量检验结果显示,样品的外观、化学成分、微生物指标和重金属元素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可放心食用。
但仍需注意合理的储存和烹饪方式,以确保食品安全。
七、建议1. 加强水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2. 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的抽检力度。
3. 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八、参考文献[1]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T XXXX-XXXX。
以上为水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供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参考。
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两种快速检测方法比较胡雪莲;俞漪;曲勤凤;顾文佳【摘要】为了满足当前对于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的需要,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两种快速筛选方法——蛋白磷酸酶抑制法和酶联免疫法开展了研究,首先根据国内外相关标准的规定制定了这两种方法的筛选检出限,再对标准溶液及模拟阳性样品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重复性验证,最后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检测原理并进行了优势比较.检测结果显示这两种筛选方法均具有准确率高,重复性较好的优点,本文提出的筛选检出限(200 μg/kg)远低于我国相关标准的规定(600 μg/kg),都不失为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理想筛选方法.【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2(033)012【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蛋白磷酸酶抑制法;酶联免疫法【作者】胡雪莲;俞漪;曲勤凤;顾文佳【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200233【正文语种】中文贝类毒素(Shellfish toxin)是一类由浮游藻类或微生物合成,通过食物链传给贝类,并在其体内富集而形成的脂溶性次生代谢生物高分子化合物[1-3]。
它的形成与海洋中有毒藻类赤潮密切相关。
常见的贝类毒素包括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健忘性贝类毒素(ASP)等。
其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存在比较普遍,海产双壳类、棘皮类、腹足类等软体动物中都曾有检出该毒素的报道[4]。
近年来对中国沿海部分海域贝类毒素的调查显示[5-7],中国沿海部分海域赤潮活动平凡,赤潮一旦产生,海产双壳贝类易受到贝类毒素的威胁。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主要中毒症状包括腹泻(92%)、恶心(80%)、呕吐(79%)、下腹疼痛(53%)[8]。
尽管目前还没有因DSP中毒致死的报道,但由于DSP中毒症状与细菌性胃肠炎类似,极易混淆,且发作时间短,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若是延误治疗,会对健康造成较大的伤害。
冷冻时间对贝类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结果的影响作者:鲍静姣,尤炬炬,孙秀梅来源:《河北渔业》 2012年第7期鲍静姣*,尤炬炬,孙秀梅(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100)摘要:研究探讨了贝类以缢蛏为代表在室温16 ℃、湿度50%~70%条件下,不同冷冻时间对贝类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贝类菌落总数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分别在1.0×102~1.0×103 CFU/g之间。
而大肠杆菌数基本小于30 MPN/100 g,低于农业部无公害贝类标准。
存储8 d以后,大肠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菌总数在6 d以后呈下降趋势。
可见贝类在-11~-18 ℃的温度下,大肠杆菌数存储8 d无明显变化,细菌总数存储6 d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贝类;菌落总数;大肠杆菌贝类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食品之一。
提供安全、卫生、营养丰富的贝类食品,保证人们的健康是食品卫生的根本任务。
但在养殖过程中,贝类食品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国内外的资料都说明微生物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卫生问题,尤其是大肠菌群的污染问题[1]。
从我国1986-1990年食物中毒分析来看,不论从次数或人数统计,其中以微生物中毒数所占的比例为61.7%。
因此,各类贝类食品出厂前必须经过微生物检验,通过检验可以判断被污染的程度,也可观察微生物在贝类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研究冷冻时间对贝类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变化的规律,观察微生物在贝类食品中繁殖的动态,对于提供安全、卫生、营养丰富的贝类食品,保证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研究材料选择缢蛏,微生物指标选择大肠杆菌与菌落总数,检测方法按《GB/T 4789.38-2008》和《GB 4789.2-2010》进行。
1.1样本来源贝类为同一个地方随机购买的活体,舟山普陀东河菜场34号摊位,贝类在购买后即经过清洗。
1.2培养基和试剂营养琼脂,磷酸盐缓冲液,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LST)肉汤,EC肉汤,伊红美蓝琼脂平板,革兰氏染色液。
海鲜检测报告
编号:20210401
检测样品:生蚝
检测结果:
1. 外观检查:样品外观无异常情况,呈现出光滑、光泽、均匀、无残留质的特点。
2. 嗅觉检查:样品无明显臭味。
3. 细菌检测:经分析,样品中未检出大肠菌群、沙门氏菌、菌
落总数、耐热蛋白质。
4. 重金属检测:样品中铅、汞、镉、砷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结论:
本次检测样品生蚝完全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检测人:XXX
审核人:XXX
报告日期:2021年4月1日
以上是对于海鲜检测报告的书写格式。
检测报告的格式要求尽
可能的清晰、简洁、规范,使得客户或受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书写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样品的名称、编号、检测方法、检测
结果以及最后的结论等方面,全部纳入到报告中,让人一目了然。
同时,也应该对于检测报告的保密性进行注意,保证客户的隐私,防止泄露风险。
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及检验方法作者:黄亚楠,吴艳芳,于慧颖来源:《现代食品》 2018年第23期摘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的收集和管理是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重要基础,对提升微生物检验成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是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标准。
文章结合实际,就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问题进行探究,旨在减少微生物污染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确保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保存;细节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微生物会影响产品质量,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操作,会导致产品包含大量微生物细菌,食用这些食物会危害个人健康。
为此,在生产加工食品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食品微生物含量的检查,从样品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环节入手,思考如何减少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确保食品安全。
1 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从一定数量的产品中随机抽取样品,通过微生物检验了解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品的采集要求和采集方法如下。
1.1 采集要求①食品微生物检验样本在采集之前需要做好密切检查,具体包含采集样本是否符合证件规定。
②保证样品采集所用的各项工具,比如注射器、剪刀、铲子以及样品袋等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对这些工具进行灭菌处理之后,要确保工具中不混入其他物质。
③在取样操作中要选择随机取样方式,在样品可能被污染的情况下要在第一时间重新采集样品。
④尽可能采取完整密封的样品,如果样品较大,则可以应用无菌取样器进行取样,而如果样品是粉末,则需要用混合取样的方式获取样品。
⑤样品在采集之后要在专用容器中保存,并在容器的明显位置上贴上样品的来源时间、数量和采集人员信息[1-2]。
1.2 采样点①原料的取样。
原料的取样包含食品生产所应用的原始材料、添加剂、辅助性材料和生产用水等。
②生产线取样。
生产线取样主要是指在食品生产不同加工环节进行取样,具体包含半成品、加工台面、产品加工仪器等。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步骤食品实验室服务样品的采集是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检验的样品数量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取样人员和制样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既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又要保证整个微生物检验过程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进行。
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大致分为取样、包装密封、标识、样品的运输、接收、保存几个环节。
取样是指在一定质量或数量的产品中,取一个或多个代表性样品,用于感官、微生物和理化检验的全过程。
首先在取样之前应确认货、证是否相符。
其次取样工具要达到无菌的要求,对取样具和一些试剂材料应提前准备、灭菌。
如果使用不合适的采集工具,可能会破坏样品的完整性,甚至使样品采集毫无意义。
应根据不同的样品特征和取样环境,对取样物品和试剂进行事先准备和灭菌等操作。
另外要保证样品能够代表整批产品,其检测结果应具有统计学有效性,样品到达实验室时的状况应能反映出取样时产品的真实情况。
取样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产品状态等选择不同的取样方法和标准。
① 包装食品:对于直接食用的小包装食品,尽可能取原包装,直到检验前不要开封,以防污染。
对于桶装或大容器包装的液体食品,取样前应摇动或用灭菌棒搅拌液体,尽量使其达到均质;取样时应先将取样用具浸入液体内略加漂洗,然后再取所需量的样品,装入灭菌容器的量不应超过其容量的3/4,以便于检验前将样品摇匀;取完样品后,应用消毒的温度计插入液体内测量食品的温度,并作记录。
尽可能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以防温度计破碎后水银污染食品;如为非冷藏易腐食品,应迅速将所取样品冷却至0-4℃。
对于大块的桶装或大容器包装的冷冻食品,应从几个不同部位用灭菌工具取样,使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在将样品送达实验室前,要始终保持样品处于冷冻状态样品一旦融化,不可使其再冻,保持冷却即可。
② 生产过程中的取样:划分检验批次,应注意同批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如用固定在贮液桶或流水作业线上的取样龙头取样时,应事先将龙头消毒;当用自动取样器取不需要冷却的粉状或固体食品时,必须履行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产品的代表性不被人为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