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铁岭市一次春季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分析铁岭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常年以干旱少雨著称。
为了增加降雨量,提高农田灌溉量,促进农作物生长,铁岭市于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本文将对铁岭市一次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进行分析。
分析铁岭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充旱季的降水量,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物生长。
天气条件必须适合人工增雨的实施。
一般来说,天气条件需要具备一定的高温、高湿和低风速等特点。
高温有助于水蒸气的形成和蒸发,高湿能够提供充足的水源,低风速可以保持雨滴的有效降落。
分析铁岭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时间选择。
春季是铁岭市气温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加的季节,而且作物的生长迅速,需求水分也较大。
在春季进行人工增雨,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水源,促进农田的灌溉,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并且不会对农作物生命周期产生太大的影响。
然后,分析铁岭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方法。
一般来说,常用的人工增雨方法有云银碘化银、火箭发射碘化银、间断式爆控耀斑头、地面雾化喷洒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考虑天气状况、人工增雨效果和成本等因素。
分析铁岭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评估。
人工增雨作业结束后,需要对降雨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雨量增加情况、降雨范围、降雨强度等。
只有了解作业效果,才能对下一次作业进行调整和改进。
铁岭市一次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选择适合的天气条件、合适的时间和方法,才能提高人工增雨的效果,促进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对作业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为后续的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谈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选择【摘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类分析了北方降水天气系统变化,有利于增雨作业天气统计有:东北冷涡、高空槽和蒙古低压,有利于增雨作业的云系有:积雨云、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
【关键词】:人工增雨天气系统作业时机引言漠河县气象局从2002年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为森林防火、农业抗旱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积累了一定的人工增雨作业实践经验。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有利天气形势,选择最佳的作业时机,采用有效的作业方式进行作业,直接关系到人工增雨作业的成败。
人工增雨作业一定要选择有利的天气形势、降水机率较大的天气系统。
根据经验所得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锋天气、东北冷涡、切变线。
我们知道,当大地干旱时,天上常常有云,有云却不一定下雨。
但下雨必定有云,云滴虽小,总水量却十分可观。
通过实践表明,最适合人工增雨作业的云是积雨云、高层云。
作业时机的选择经验表明必须在云中适当部位进行作业,效果才会明显。
因此,把握好作业时机十分关键。
2降水机制分析要进行人工增雨,首先要分清暖云和冷云。
云体温度在零下的叫冷云,在零上的叫暖云。
因为对于冷云和暖云,人工增雨的原理和方法都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先说人工冷云增雨。
要不下雨雪的冷云发生降水的关键是要使云内有足够数量的冰晶。
因为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要低,因此当云冰晶和水滴(零下而未结冰的过冷却水滴)同时存在时,水滴中的水会自动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不断长大成为雪花,最后降到地面上。
如果云的下部和地面气温在零上,雪花融化成为水滴,就是降雨了。
冷云降水的这种原理,便是著名的“冰水转化理论”。
但是在自然条件下,云中即使温度低至-(20~30℃),过冷却水滴还常常不结冰。
为了使这种云降雨雪,必须在云中人工制造大量冰晶。
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在云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的温度是零下78.2℃,可迅速使云中温度降到-(30~40℃)以下。
铁岭市一次春季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分析
铁岭市人工增雨作业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向云层投放催化剂,促使云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降水的一种天气改良方法。
在春季,铁岭市气候温和,空气湿度较大,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原因,雨水较少,干旱气候比较明显。
为了增加雨水量,铁岭市进行了一次人工增雨作业。
具体的人工增雨作业包括选择合适时间进行作业、选择合适的投放量和投放方式,以及对气象条件进行监测和分析等步骤。
在此次人工增雨作业中,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选择了投放时间,采用了夹层云作业的方式,同时监测了云层的演变来确保作业效果。
通过对铁岭市该次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分析,可以发现,该次作业利用了春季盛行的两种云型:层云和积雨云。
在作业期间,铁岭市上空出现了一系列层云和积雨云,这些云层在投放催化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较大的水滴和雨滴。
在加强监测的情况下,对于云层的变化和雨水量的测量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次人工增雨作业的成功,表明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人工增雨作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为铁岭市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人工增雨作业对于气候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加强对该类作业的规范和管理,使其在可持续基础上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冬季人工增雨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冬季干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因此人工增雨成为一种有效的水资源补给手段。
在冬季人工增雨实施方案中,需要考虑气象条件、人工增雨技术、实施时机等因素,以确保增雨效果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气象条件分析。
冬季气象条件通常为低温、低湿度,云层较薄,云滴凝结速度较慢。
因此,在选择实施人工增雨时,需要重点关注云层结构和温度湿度分布,以及云中水汽含量等因素。
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人工增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人工增雨技术选择。
针对冬季气象条件,常用的人工增雨技术包括冰核增雨和超声波增雨。
冰核增雨是通过向云层喷洒冰晶核,促使云中水汽凝结成雨滴,适用于冬季低温条件。
而超声波增雨则是利用超声波振动云层中的水汽分子,促进云滴的凝结,适用于冬季薄云情况。
在实施人工增雨时,需要根据具体气象条件选择合适的增雨技术。
四、实施时机确定。
冬季人工增雨的实施时机通常选择在云层稳定、湿度适中的条件下进行。
在选择实施时机时,需要充分考虑云层结构和温湿度分布,以及预测未来降水的可能性。
只有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人工增雨,才能确保增雨效果。
五、实施方案。
根据气象条件、增雨技术和实施时机,制定冬季人工增雨实施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面降水监测、云层观测和增雨效果评估等环节,以及安全保障措施。
同时,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确保人工增雨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效果评估。
实施人工增雨后,需要对降水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对实施前后的降水量、降水分布和水资源补给情况进行比对分析,评估人工增雨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为今后的人工增雨工作提供参考。
七、结语。
冬季人工增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增雨技术、实施时机等因素,以确保增雨效果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只有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人工增雨方案,才能有效缓解冬季干旱对农业和城市供水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人工增雨技术和实施经验,为更好地应对冬季干旱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奈曼旗播种季人工增雨天气条件分析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于典型的干旱草原气候。
在种植季节(一般为4月至9月)中,有效降水量明显不足,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旱灾问题,奈曼旗采用人工增雨技术,即利用人工手段促使云团产生降水,以增加有效降水量。
要分析奈曼旗播种季的人工增雨天气条件,首先要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降水形式。
奈曼旗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偏少,多集中在夏季。
奈曼旗的夏季气温较高,气候干燥。
降水形式主要为对流性降水,即暴雨、雷阵雨等。
了解了气候特点和降水形式后,可以进行人工增雨天气条件的分析。
人工增雨的前提条件是云团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云的特点对人工增雨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云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大气中存在足够的水汽,即湿度较高;第二,大气中存在微粒和凝结核,为云滴形成提供条件;大气中需要存在上升运动或锋面等抬升机制,使得水汽上升冷却形成云,进而形成降水。
人工增雨的核心技术是利用云内的冷却作用,使水汽快速冷却凝结,形成云滴,进而形成降水。
云中的温度和湿度是人工增雨的关键因素。
在奈曼旗的播种季节,由于气温较高,大气中的水汽蒸发速度较快,湿度相对较低。
这就需要寻找适合的天气条件,使得云中的湿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促使云滴的形成。
通常来说,云的形成需要高湿度的空气和上升运动的机制。
奈曼旗的夏季多为晴天或少云的状态,云的形成较为困难。
适时选择天气变化较大的时段,如冷空气来袭、锋面的影响等,有利于云团的形成和发展。
在确定了云团的形成时机后,人工增雨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增雨条件。
增雨条件包括适宜的云种植高度、适宜的云粒径和适宜的增雨剂使用。
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选择。
奈曼旗的播种季人工增雨天气条件分析要考虑气候特点、降水形式以及云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准确地评估和选择增雨条件,才能有效提高有效降水量,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支持。
2019年玉溪市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今年是2019年,也是中国的玉溪市面临严重干旱灾害的一年。
为了抵抗干旱,玉溪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旱措施,其中包括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本文将对2019年的玉溪市抗旱人工增雨作业进行分析。
人工增雨作业的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向干旱地区进行降雨,以缓解干旱灾害。
在玉溪市的抗旱人工增雨作业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云种子撒放和火箭弹控制爆炸释放云雾剂。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向云中注入云雾剂,使云中的水汽凝结为水滴,从而促使降水形成。
玉溪市政府在2019年的抗旱人工增雨作业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操作措施。
他们根据气象预报和云图监测,选择了适合进行人工增雨的时机和地点。
他们组织了专业的增雨人员和设备,对目标云进行了精确的云种子撒放和云雾剂释放操作。
他们还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2019年玉溪市抗旱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经过人工增雨作业,玉溪市的降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部分干旱地区,干旱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恢复。
尽管如此,玉溪市的干旱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仍有限。
2019年玉溪市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灾害,但效果有限。
在今后的工作中,玉溪市政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人工增雨技术,提高作业的精准性和效果,以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的挑战。
同样重要的是加强预防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实现永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关于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分析摘要:众所周知,危害我国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始终都是干旱,干旱所带来的危害较大,不仅会使得人们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同时还会直接引发森林山火,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措施展开处理。
根据气象部门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发现,应对干旱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应当属于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技术,因为该项作业技术具有投资小、效益高以及操作简单等多方面优势,渐渐取代了传统人工增雨技术的地位。
本文接下来将会对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内容展开分析,希望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增雨;高炮火箭;原理要求;技术要点人工增雨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天气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开发空中可用水资源的一种手段。
人工增雨的有关工作原理,主要是针对具备降水的云团,采取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来使得降雨催化剂播撒到云体内,转变目标云团的结构,以此来提升降水效率,进而真正达到降水的根本目的。
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运用,能够确保干旱灾情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具有民生工程的特点。
一、有关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原理以及要求分析在进一步展开此项作业的要点分析之前,应当对作业技术的原理以及要求展开研究,具体的内容分析为以下方面:首先分析火箭增雨作业原理。
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主要运用的是火箭播云原理,将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催化剂输送到一定高度,展开科学有效的播撒,以此来确保人工冰核直接进入到可播云层当中,冰核将会在云中核化变成冰晶,之后冰晶将会通过凝华增长等环节,最终真正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从火箭增雨的作业原理研究中,可以相对清楚的认识到,此项增雨技术的原理相对简单,因此落实到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必定也能够体现出简便操作的特点,同时增雨的效果必定最为明显。
其次分析作业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注重气象条件。
高炮火箭增雨作业的对象是降水性对流云,山区地形云层以及层状云等,诸如此类的云层出现,也就为作业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基础,此时气象工作人员,只需要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要求,按照国家气象部门给出的规范,也就能够更为妥善的展开增雨工作。
浅析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要点摘要:干旱是我国较频繁和危害较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已成为现阶段人们抗御干旱的一种有效手段,火箭增雨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机动性能好、操作简单、维护容易、作业影响范围广、效果好等诸多优势,目前正逐步取代高射炮成为人工增雨的主力军。
鉴于此,文章就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要点人工增雨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开发空中可用水资源的一种手段。
人工增雨的工作原理是针对具有降水潜力的云团,利用高炮和火箭等作业工具将催化剂播撒到云体内,改变目标云团的微物理结构和动力结构,提高降水效率,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作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抗旱、森林灭火、水库蓄水、改善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火箭增雨作业原理火箭增雨作业是利用火箭播云原理,以火箭作为运载工具,把催化剂输送到一定高度加以播撒,确保人工冰核直接进入可播云层,冰核会在云中核化变成冰晶,冰晶通过凝华增长、破碎及繁生,最终达到增加降水目的。
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具体要求1.气象条件火箭增雨作业对象是降水性对流云、山区地形云及层状云,强烈不稳定天气,一般会在切变线、低压、低涡、台风、锋面及热带高压外围附近产生很强的积云或形成强风暴天气。
2.作业时机一是层状云。
层状云范围较大、移动较慢,火箭增雨作业机会较多,但要抢抓云层发展旺盛时机作业,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避免影响作业效果。
二是积状云。
当符合降雨云层条件便能作业,具体条件为:云量要求大于3成,云体与作业点保持5km范围,云顶高度>4km,最理想高度应达6km;云底高度<1km;回波强度≥30dBZ。
作业时机应选择在云层上升气流较强及发展旺盛阶段,作业宜早不宜迟,积状云下雨前为最佳火箭增雨作业时机。
3.射击方式(1)平面射击。
当积状云水平尺度大、垂直尺度小、云内上升气流较弱时,采用平面射击的方式作业。
一次春季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马秀玲【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卫星等资料对2016年春季承德市一次火箭人工增雨的物理量、云系演变、探空资料、雷达参数等作业条件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缓慢移动的西风槽天气系统、充沛的水汽辐合条件有利于较强降水的产生.(2)人工增雨的最佳作业时机应选在处于发展阶段的云系且降水回波强度普遍>25dBz,回波顶高度在5km左右,增雨效果比较明显.(3)数值预报产品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云系的发展演变趋势以及垂直结构,对确定作业潜力区及作业时间起到积极作用.(4)选择两个自然降水相近的区域,建立统计关系,可由对比区降水量推算出目标区降水期望值,将推算值与目标区实测降水相比,即可得到目标区人工增雨净增加降水量和相对增雨率.【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天气条件;雷达特征;数值预报;增雨效果【作者】马秀玲【作者单位】承德市气象局,河北承德 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81引言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条件变化等因素,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急剧增加,通过人工增雨作业能够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为局部地区提供丰富的降水,有效缓解干旱情况,对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缓解都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对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的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1-2],张玲等[3]综合温度、湿度和露点的变化来确定云底的高度。
段英等[4]通过对河北省飞机人工降水作业云可播性条件的观测,研究分析了被催化云体厚度和过冷层厚度等播云指标。
本文通过对2016年春季一次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与效果的分析,对选择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降低森林防火等级、增加水库蓄水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降水实况2016年5月2日白天到夜间,承德市大部县区出现中到大雨天气。
全市有162个乡镇降雨量超过10.0mm,有92 个乡镇降雨量超过25.0mm,最大降水出现在承德县的满杖子乡,为48.2mm (图1)。
濮阳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时机和效果分析摘要利用FY-2C卫星云图的云团演变、云顶亮温,濮阳市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速度、垂直液态含水量等产品,结合自动站逐时资料和高空的天气形势,对这次增雨作业过程,从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发现,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只要抓住有利增雨作业时机,选择合适的增雨作业区域,无论是高炮还是火箭,增雨效果都是比较明显的,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人工增雨;有利时机;增雨效果分析0引言2007年3月24日濮阳市人影办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这次作业云系是典型的层状云系。
层状云系是我国北方降水的主要云系,其水平范围广阔、降水持续时间长,一般降水强度不大,但层状云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不均匀性,在层积混合云降水过程在经常会观测到降水。
层状云不仅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实际上还具有复杂的中小微尺度结构。
层状冷云人工增雨机制:在云体过冷却(-10~24℃)部位,播撒人工冰核或致冷剂,迅速形成数浓度为10-100/L的冰晶,既通过蒸-凝过程使云中过冷云水转化为降水,又使一部分冰面过饱和水汽通过凝华方式转化为降水,凝华潜热的释放导致云内空气增温和局部上升运动加强,促使云和降水的发展和持续。
用静力催化来增加层状冷云的降水是最常用的方法。
对层状云,由于气层通常处于热力稳定状态,动力效应不明显。
数值模拟表明,低空辐合中层辐散的层状冷云,当过冷水区完全冰晶化后,在云中产生对流泡,激发形成嵌入对流云,使影响云区的最大含水量增加,温度升高,累积雨量增大。
1资料来源本文资料来源于河南濮阳市2007年3月24日的人工增雨。
对2002-2007年河南濮阳春秋季102个降水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发现2007年3月24日的降水个例属型的低槽-切变线型层状云降水此类型约占春秋季降水个例的32%其降水过程自然降水以普及小到中雨为主,濮阳地区易出现大雨或暴雨两级的降水,是河南濮阳春秋季有利的增雨云系之一。
2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气象条件分析2.1云层条件用PY-2C反演的云物理参数对典型个例的增雨潜势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切变线云系为稳定的暖云云系,云顶温度较高一般在-10~30℃之间,云粒子有效半径一般小于10微米,其中嵌有有效半径达到10~18微米的区域,相比之下,低槽云系的云顶温度较低,一般低于-20℃,云粒子有效半径比较大,其上发展的低亮温带结构的云顶温度最低达到-52℃,云例子有效半径达到20~35微米,说明低槽云系以冷云为主。
奈曼旗播种季人工增雨天气条件分析奈曼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库伦旗和科尔沁区的中心位置。
奈曼旗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气候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奈曼旗政府采取了人工增雨的措施来缓解干旱问题。
人工增雨技术是通过在云中撒播化学物质或冰核剂来促进云中水滴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从而增加降水量。
在奈曼旗,人工增雨通常在播种季进行,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减轻旱情对当地农业产量的损害。
人工增雨的效果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下面将对奈曼旗播种季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进行分析。
一、温度条件奈曼旗播种季的温度一般在10-25摄氏度之间,这个温度范围对于云的形成和增雨效果都比较有利。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云的形成和增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在奈曼旗进行人工增雨的时候,需要注意控制增雨时的温度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来进行增雨作业,以提高增雨效果。
二、湿度条件湿度是影响云的形成和增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奈曼旗,由于夏季多雨,湿度较大,这对增雨效果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因为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云中水滴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更加容易,增雨效果也更好。
在选择增雨时间和地点时,需要结合当时当地的湿度情况,以确保增雨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三、风力条件风力对于增雨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适当的风力有利于增雨剂的扩散和混合,有利于云中水滴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
在奈曼旗进行人工增雨的时候,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风力条件进行增雨作业,以提高增雨效果。
奈曼旗播种季进行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增雨效果的产生。
在实际的增雨作业中,还需要对天气条件进行持续的观测和分析,确保选择最佳的增雨时机和地点,以提高增雨效果,从而更好地缓解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增雨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未来有望通过更精细的技术手段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问题。
希望奈曼旗的人工增雨技术能够不断完善,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聊城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聊城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利用聊城市2004~2006年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13次高炮和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云系、作业时机、作业部位以及催化剂量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聊城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以混合云和层状云为主要目标云系,层状云作业效率最高,可达80.5%.层状云系作业部位应选在0℃层亮带以上.混合云系应选在强回波区附近.选择催化时机,层状云应在云顶高度≥6km,回波强度≥25dBz;混合云云顶高度≥7.5km,回波强度≥35dBz 为宜.1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在有效作业时段内,1个作业点炮弹以30~40发效果较好,火箭弹2~4枚为宜.
作者:宁瑞斌NING Rui-bin 作者单位:聊城市气象局,山东,聊城,252060 刊名:河北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13(2) 分类号:P481 关键词: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奈曼旗播种季人工增雨天气条件分析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区。
由于气候干燥,特别是在播种季节,缺水问题成为了农民们种植作物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奈曼旗开展了人工增雨工作,希望通过人工增雨来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本文将对奈曼旗在播种季节进行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进行分析,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人工增雨工作。
一、气象条件分析1.1 温度条件播种季节通常是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但气温变化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增雨需要结合当地的气温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气温在15-25摄氏度之间是比较适宜进行人工增雨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增雨效果。
1.2 水汽条件在进行人工增雨的过程中,水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辽阔的平原地带,水汽资源相对较少。
要想进行人工增雨,首先要关注当地的水汽含量情况。
一般来说,水汽含量在6-10g/m³时,是比较适宜进行人工增雨的条件。
1.3 雨云条件人工增雨的关键是找到适合增雨的雨云。
在奈曼旗进行人工增雨时,需要密切关注当地的云情况,特别是积雨云和对流云。
这类云在天气条件适宜时,容易形成降水,是比较适合进行人工增雨的目标云。
及时监测当地的云状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云进行增雨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1.4 风向风速条件风向和风速是影响人工增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奈曼旗进行人工增雨时,需要密切关注风向和风速的情况。
一般来说,风向应该是从水汽较多的地区吹来,同时风速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增雨剂的扩散和降水的分布。
在进行人工增雨操作前,需要对当地的风向和风速进行仔细的观测和分析。
二、人工增雨技术选择2.1 人工增雨剂选择在进行人工增雨操作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增雨剂。
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云情况,可以选择常见的增雨剂如碘化银颗粒、碳酸钙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类型的增雨剂。
在选择增雨剂时,需要考虑到增雨剂的成本和环境影响等因素,综合选择最适合的增雨剂。
浅谈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选择
【摘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类分析了北方降水天气系统变化,有利于增雨作业天气统计有:东北冷涡、高空槽和蒙古低压,有利于增雨作业的云系有:积雨云、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
【关键词】:人工增雨天气系统作业时机
引言
漠河县气象局从2002年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为森林防火、农业抗旱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积累了一定的人工增雨作业实践经验。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有利天气形势,选择最佳的作业时机,采用有效的作业方式进行作业,直接关系到人工增雨作业的成败。
人工增雨作业一定要选择有利的天气形势、降水机率较大的天气系统。
根据经验所得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锋天气、东北冷涡、切变线。
我们知道,当大地干旱时,天上常常有云,有云却不一定下雨。
但下雨必定有云,云滴虽小,总水量却十分可观。
通过实践表明,最适合人工增雨作业的云是积雨云、高层云。
作业时机的选择经验表明必须在云中适当部位进行作业,效果才会明显。
因此,把握好作业时机十分关键。
2降水机制分析
要进行人工增雨,首先要分清暖云和冷云。
云体温度在零下的叫冷云,在零上的叫暖云。
因为对于冷云和暖云,人工增雨的原理和方法都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先说人工冷云增雨。
要不下雨雪的冷云发生降水的关键是要使云内有足够数量的冰晶。
因为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要低,因此当云冰晶和水滴(零下而未结冰的过冷却水滴)同时存在时,水滴中的水会自动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不断长大成为雪花,最后降到地面上。
如果云的下部和地面气温在零上,雪花融化成为水滴,就是降雨了。
冷云降水的这种原理,便是著名的“冰水转化理论”。
但是在自然条件下,云中即使温度低至-(20~30℃),过冷却水滴还常常不结冰。
为了使这种云降雨雪,必须在云中人工制造大量冰晶。
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在云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的温度是零下78.2℃,可迅速使云中温度降到-(30~40℃)以下。
大量过冷却水滴冻成冰晶以后,冰水转化过程就开始了。
暖云中都是水滴,因此要不降雨的暖云发生降雨要另想办法,不降雨的暖云之所以不降雨,主要是云中水滴太小,长不大,掉不下去。
因此暖云人工增雨的关键就是在云顶部播撒大水滴(作为种子),或者在云中播撒吸湿性物质的微粒作为凝结核,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比较大的水滴。
这种大水滴在下降过程中会吞并较小(因而降落速度较慢)的小水滴而迅速长大。
当水滴直径长大到了3mm
以上时,还会在升降过程中发生破碎。
这些碎水滴又会成为新的种子,产生连锁反应,最后发展成为大批大雨滴而降落到地面。
这叫做暖云降水的“碰并增长理论”。
尿素和硝酸铵也有很强的吸湿性能,而腐蚀作用很小,本身又是农作物生长的肥料,因而是有效而实用的暖云人工增雨催化剂。
3有利的天气形势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一定的有利天气条件下进行。
主要影响我地的天气系统有:
3.1 蒙古低压,是蒙古境内形成的低压,由于它的源地比较干燥,温湿条件差,低压中心和冷、暧锋面上均有少量的降水,如在适宜的温湿场配置条件下,有利人工增雨作业
3.2东北低压,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形成的低压,低压一旦产生,有利我县降水天气产生。
3.3 河套低压、华北低压、冷锋过境、这些天气系统出现时是人工增雨作业的最好时机。
4 作业云的选择
通过实践表明,最适合我县人工增雨作业的云有:
4.1 积雨云。
云内上升气流较强,可带有大量的水汽,这些都有利于碰并增长,暧积云中一般大云滴易于形成,而且对流云常存在许多大小不同的云泡,其中含水量和上升气流都较大,云泡尺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平均为100m,它是降水粒子数浓度增长的主要机制。
4.2 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
层状云一般上升气流弱,含水量小,除雨层云外其它云都不厚,因此,一般层状暖云通过重力碰并只能形成毛毛雨,考虑到云下蒸发,毛毛雨要落至地面还应在落出云底时尺度稍大。
在天气形势和地形抬升作用下,有较强的上升气流和较大的含水量,若云层较厚,维持较长时间,可形成小雨,若实施增雨作业,效果更佳。
作业时机的选择
云和降水过程处于发展或持续阶段,云层较厚,有持续上升气流;云底较低,有过冷水,冰晶数浓度较低。
层状云中一般升速较小,故催化部位宜高,使冰晶形成后能充分利用较厚云层的增长条件,凝华增长速率与温度有关,-15℃凝华快,聚集强,对冰晶增长有利,故尽量选择云中温度相当低的过冷水区播撒。
结语
人工增雨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抓住云雨发展过程中的有利时机才能达到目的,当发现有利天气条件时才能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利用火箭把催化剂播
撒到云中的适宜部位,这个有利时机和适宜部位把握好了,人工增雨才能成功。
本文分析了降水机制、大兴安岭夏季天气形势,总结出有利增雨作业的云系有积雨云、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得出作业时机的选择应根据云的发展变化适时而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38.
[2] 陈渭民.卫星气象学.气象出版社[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02-301.
[3] 陈光学.火箭人工影响天气技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39-147.
[4] 王付华,陈方.大兴安岭多普勒天气雷达首次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M].科技信息.2008,3:373,460.
第一作者:王利,1963-,本科生,工程师, 黑龙江省漠河县气象局16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