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1)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27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本身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石、木、蚌、骨器——金属器物,最先出现的是铜制品。
铜器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条件为冶铜术的发明提供了以下物质基础:首先: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利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
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业一样,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
其次,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
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
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已经相当接近了,这样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最后,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制作多种工具、武器与生活用具,人们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并且造型准确。
特别是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经运用了切割、雕琢等一整套技术。
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
为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青铜与青铜时代青铜是指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如铜与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与铅的合金为铅青铜,其它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等。
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化学成分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
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自然铜伊拉克:札威?彻米公元前一万年至九千年自然铜做的装饰品伊朗:阿里?喀什公元前约九千年或前七千年自然铜装饰品埃及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是公元前四千年。
青铜器的分类鼎按功能,有镬鼎(煮肉食)、正鼎(又称“.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礼器)和羞鼎(又称“陪鼎”,盛调味品,正鼎的陪衬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及有盖和无盖之分。
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为四足方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毎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
据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
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与4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为最高规格,天子用。
鬲(lì)饪食器,礼器。
有三只袋足。
由新石器时期陶鬲演变而来。
甗(yǎn) 蒸食器,礼器。
器型由甑和鬲上下叠摞而成。
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间设穿孔箅,以利于蒸汽通过。
盨(xǖ)饪食器或盛食器,礼器。
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为主。
椭圆口,两耳,四足或圈足。
有盖,盖上有足,取下盖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
食器盛装食物的器具。
簋(guǐ) 盛食器,礼器。
流行于商代至到战国时期。
形似大碗,圆口,双耳,圈足。
《周礼·地官·舍人》载:“凡祭祀,共簠簋”。
青铜簋造型多样,早期无耳,后来有双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圆身方座簋。
重要礼器。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与奇数鼎同时出现。
簠(fǔ)盛食器,礼器。
盛行于西周末至春秋初。
长方形,有盖,盖与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浅,也有四足,其盖功能类盨盖。
豆盛食器。
流行春秋战国时期。
用来盛放干食或汤、羹类。
作为礼器,以偶数组合出现,豆是向神灵供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
多无耳,春秋时豆盘两侧加耳,战国时豆盘上加盖。
敦(duì)食器,礼器。
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渐取代商周的簋,于盛肉的鼎配合使用。
青铜器图解青铜器的器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1)食器a、烹煮盛食器:鼎盛行于商、周。
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解字》毛公鼎后母戊鼎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
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
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
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
官员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
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十大国宝青铜名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名器中最具代表性的10件青铜器,它们再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杰出成就和自商代至战国时青铜器类的演化历史,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国家一级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器时代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在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被视为宗族和国家立族、立国之象征。
鸮尊(xiaozun):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siyangfangzun):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匽侯盂(yanhouyu):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dianyuding):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琱生簋(diaoshengui):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虎尊(longhuzun):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冰鉴(tongbingjian):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
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作为国宝青铜器仿制品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限量仿制,全球绝版发行2000套。
作为建馆(1912年)纪念,第1912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古老文明跨越两千年,迎接千年复兴,自建馆以来,首次将馆藏的最著名的十大国家国宝级青铜文物(通称十大国宝),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是博物馆建馆百年来首次遴选中国青铜器文明史上十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典之作顶级国宝,以其仿制品面世,精选优质青铜采用古老的浇铸法手工完成,形神直逼原件,其工艺之精湛为国内外文物复仿制品所罕见,代表着当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全球限量绝版发行2000套,发行2000套后,随机在国家权威公证机关公证下毁模,其中编号1912号、2008号等特殊编号分别已被国家博物馆、北京奥组委、香港博物馆等权威馆藏单位永久珍藏,0001号亦被嘉德拍卖行收藏并将于2008年进行拍卖。
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1)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1)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藏品达一万余件,其中部分是清宫旧藏的传世品,另一部分是近年考古发现、私人捐赠和故宫收购的。
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时代序列完整,器类齐全,此为故宫藏青铜器之一大特色。
其藏品时代可分为商代前、后期,西周早、中、晚期,春秋前期、后期,战国前、后期,秦、两汉等。
这些藏品多数为传世品,其中许多是稀世之珍。
故宫现藏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一千六百余件,数量列国内各博物馆之首。
有重要铭文的器物如:其三卣,其铭文记述了帝辛时期有关赏赐、祭祀等内容,此三卣是商代铭文最长的器物。
西周中期的《师旂鼎》铭文记录了当时军法处置的情况。
春秋后期的《能原鎛》是一组越国编鎛中残存的传世品,鎛上的铭文释读是多年来困扰古文字学界的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和科技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前期兽面纹鼎,通高21cm,宽18.3cm,重1.04kg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
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
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觚体圆,喇叭形状,侈口,束腰,圈足。
腰饰兽面纹,无地纹,上饰弦纹二道,下饰弦纹三道。
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铜觚的特点。
弦纹盉,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
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1、容器(1)食器:鼎、鬲、簋、敦、豆等。
(2)酒器:爵、角、尊、觥、方彝、卣、瓿、壶、瓶、缶。
(3)水器:盘、鉴、盂、盆、匜。
(4)度量衡器:釜、升、量、衡、尺、权。
2、乐器:铙、钲、錞于、钟、铎、铃、鼓。
3、兵器:戈、矛、铍、戟、钺、刀、剑、弩、镞、盔。
4、工具:斧、锛、凿、削、铲、镰、镢。
5、车马器:辖、轭、轴饰、舆饰、毂饰、衡饰、銮。
中国比较有名的古代青铜图片1、司母戊大方鼎2、四羊方尊3、长信宫灯4、十五连盏树形灯5、青铜奔马关于邢侯簋的介绍1、邢侯簋的作用:中国古代食器和祭器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
2、邢侯簋的形制特征:簋为四兽垂耳,侈口鼓腹,高约20厘米,器身纹饰精美,具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
3、邢侯簋的纹饰:腹身饰两两对应的象纹,四垂耳上装饰着精美的兽纹。
4、邢侯簋的铭文:有铭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荣内史曰井侯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拜稽首,鲁天子厥濒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令于右周,追考。
对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命,乍周公彝。
”5、邢侯簋的历史:1921年间盗墓者在邢台的邢侯墓中盗得,卖到河南洛阳文物市场后,被当时英国籍的希腊巨富尤莫伐拉斯购得,由于对我国历史的不了解,他都不知道自己得到的竟是中国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回到英国后他便把邢侯簋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并一直在该博物馆保存至今。
介绍完了那么多的古代青铜器。
我们来说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吧。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之纹饰: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中国古代青铜容器的名称和用途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繁盛于夏商周时期。
不仅器物类型繁多,而且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精湛优美,为世界所罕见,而且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
从用途上来说,青铜器分为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等几个大类。
本文主要简介主要青铜容器的种类和名称。
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
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
1、炊器:又为烹饪器,是古人煮鱼、肉、稻谷熟食之器。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国灭则鼎迁,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鬲(li,音历):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如甑与鬲铸为一体称为合体甗,其中部有一铜片,叫做箄(bi,音比)。
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食器:是古人盛食物的器皿,食器通常有盖,里面的食物不易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