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称及造型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9
青铜器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
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古代礼仪、祭祀、装饰及器具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介绍几个青铜器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
一、鼎
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用于烹煮、存储和祭祀等方面。
鼎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形态和装饰上。
鼎的形态通常呈圆形或方形,其上部为口沿,下部为腹部,中间为腰部,整体呈烧饼形状。
鼎的装饰通常采用浮雕和铭文等方式,常常代表着权力、地位、家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意义。
二、觥
觥是一种古代酒器,主要用于宴会上饮酒。
觥的设计理念主要在于其造型和雕刻上。
觥的造型通常为长颈、大肚、圆底,通常用一整块青铜打造,其表面常常雕刻着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或人物故事,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钟
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类型,主要用于礼仪和音乐演奏等方面。
钟的设计
理念主要在于其音乐特性和装饰上。
钟的音乐特性体现在其音色、音高和音量等方面,不同的钟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
钟的装饰常常采用铭文和图案等方式,象征着权力、地位、礼仪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总之,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其设计理念体现在形态、装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
通过青铜器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繁盛于夏商周时期。
不仅器物类型繁多,而且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精湛优美,为世界所罕见,而且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
从用途上来说,青铜器分为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等几个大类。
本文主要简介主要青铜容器的种类和名称。
鬲(li,音历):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如甑与鬲铸为一体称为合体甗,其中部有一铜片,叫做箄(bi,音比)。
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簋簋(gui,音轨):相当于现在的碗,用来盛饭。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簠(fu, 音辅):其实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盖与器的大象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是相同的两个器皿。
盨盨(xu, 音须):用来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腹侧有耳,圈足,上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钮或圈足。
敦敦(dui,音对):盛黍、稷、稻、粱用。
由鼎演变而来,形状酷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
其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体合成球体或卵圆体,两环耳、三短足,盖也可反过来使用。
豆豆:古为食肉器,又为菹醢(zu hai,音祖海)器。
菹就是今天的咸菜,醢就是今天的肉酱一类的食物。
豆上为盘腹,早期浅,春秋后变深,下有长柄及圈足,有的有盖。
卣卣(you,音有):盛酒的器皿之一。
基本形状为椭圆体、深腹下鼓、圈足,上有盖,盖有钮,形状似壶但有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鸟兽形的。
尊:盛酒器,基本形制多为侈口,鼓腹圜底,圈足,形似觚,但中部又比觚肥硕,口部亦比觚大。
一般称尊者,分为觚形尊、有肩大口尊和鸟兽尊三类。
觥(gong,音工):也称兕觥(si gong,音四工),是古代盛酒或饮酒之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分类铜器主要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1.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
列鼎通常为单数。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2.酒器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
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
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
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
尊、卣相配套使用。
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
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
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
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
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器类器名读音主要用途图片器类器名读音
爵Jue2斟酒器、另一说
为饮酒器
鼎ding4
角Jue2斟酒器、另一说
为饮酒器
鬲li4
斝Jia3灌酒器,盛酒行
灌礼(洒酒于地
祭祀祖先神灵)
甗yan3
觚gu1饮酒器
簋gui3
觯zhi4饮酒器。
类似杯
盨xu3
尊zun1大、中型盛酒器
簠fu3
壶hu2盛酒器
敦dui4
卣you3专用于盛放秬鬯
(ju chang香酒)
的盛酒器
豆dou4
方彝fang1 yi2盛酒器盂yu2
觥gong1盛酒器,多作鸟
兽形
铺pu1
罍
lei2中、大型盛酒器
盆pen2
酒器
食器
醽
ling2盛酒器,从罍演
化而来
鉴jian4
盉
he2调酒器,盛水调
和酒的浓淡
盘pan2
瓿
bu2一种小瓮,盛酒
或水
匜yi2
水器
主要用途图片肉食器,炊煮或
盛放肉食
肉食器,另一说
炊粥或盛粥
蒸食器,上部放
食物,下部盛水
蒸煮
饭食器。
盛放煮熟的黍、
稷、稻、梁
羹食器、专备盛放腌菜和肉酱等和味品
大型盛饭器,兼可盛水盛冰
盛食器
盛饭兼可盛水
大型水器,盛水亦可盛冰
盥洗器,配套洗手,一人捧匜浇水,一人捧盘盛水。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
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首先,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
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
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
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
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
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形状瑰异、花纹随意、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勾践剑、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铜车马一流,铸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
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
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
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
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
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其四,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
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000拾贝2010-10-16 21:34:57阅读4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space.php?uid=3212&do=blog& id=81030 犁铧锄镰镢铲斧锛锥削凿刻镂刀锯锉钻钓钩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匕爵角斝觗觯兕觥尊卣盉方彝勺罍酒樽壶盘匜盂鉴缶瓿盆斗铙钟钲铎句鑃錞于铃鼓戈钺矛戟剑刀镞弩机胄軎衔轭銮当卢马冠尺量权贝币刀币布币圜钱蚊鼻钱符俎禁博山炉灯鐎斗熨斗洗耳杯炉镜带钩犁铧:耕地用犁头。
中原地区战国以前的青铜犁铧很少见。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长13.7厘米,宽17.3厘米,形似近代木犁上的铁铧,大约属战国时期。
近年在山东、陕西发现铜犁;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还有尖叶形铜犁出土。
锄:除草疏苗用农具。
古代也称为耨。
形似铲而较宽,有銎可安曲柄。
青铜锄流传到后世的多属于战国和汉代,数量较少。
见于着录的有名的“宜”字锄,属汉代。
镰:收割用农具。
《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
”把短镰(镰)称为铚。
商周时代的镰多蚌制或石制。
青铜镰一般作弯月形,盛行于春秋战国,1960年在浙江绍兴发现的青铜镰,刃部还带有锯齿。
镢:亦称“鐯”。
起土用农具。
《尔雅??释器》:“斫谓之鐯”。
镢体较长大,有单斜面或双斜面刃,顶端有长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装柄,柄与镢体成直角。
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铲:铲土除草用农具。
在《诗经?周颁?臣工》和《庄子?物外》另有钱、镈、铫等名称。
大致相当于今之锹。
商代的青铜铲形较长。
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一件商代铲,全长 22.45 厘米,上端有方銎可以安柄,下端刃部宽 8.5 厘米。
西周铲状近似商代铲,但较小。
战国时代的铲向方形演变,汉代流行的已是形短而刃宽的铁铲。
斧:砍伐工具。
青铜斧流行于商周,形状主要有:一、体较长,刃平或略呈直弧形,圆銎;二、宽身,弧刃,圆銎近似兵器中的钺;三、两侧近刃部较长或成弧形,圆銎或长方形直銎,平刃或弧刃(多见于春秋战国至汉代),近似现代的斧。
汉代青铜主要内容汉代青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类型,它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工艺和造型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汉代青铜主要包括青铜器的种类、制作工艺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一、青铜器的种类在汉代,青铜器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鼎、觥、爵、簋、罍、斝、方壶、尊、盘、盉、钟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种青铜器,它是古代礼器的代表,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场合。
觥、爵等器皿则主要用于盛放酒水,是古代宴会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簋、罍等容器则用于盛放食物或其他物品。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青铜器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型,如方壶、尊等,丰富了青铜器的种类。
二、制作工艺汉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相对于前代有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汉代青铜器的合金配比更加科学,使得器物的质地更加坚硬,不易变形。
其次,汉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更加精湛,可以制作出更加复杂的造型和纹饰。
同时,汉代的青铜器在装饰上也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采用了象牙、玉石、珍珠等宝贵材料进行嵌饰,使得器物更加华丽、精美。
此外,汉代青铜器的表面还常常进行琢刻和打磨,增加了艺术效果。
三、使用功能汉代青铜器不仅是一种美术品,更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
例如,鼎可以用于烹饪和盛放食物,觥、爵则可以用于盛放酒水和举行宴会,簋、罍可以用于盛放食物和饮料。
此外,汉代青铜器还常常作为贡品,被用于祭祀和礼仪场合。
青铜器的使用功能使得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成为了一种象征地位和品味的物品。
总结起来,汉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种类、制作工艺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代青铜器的丰富多样、精湛细致的制作工艺以及实用的使用功能,使其成为了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的青铜器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如今,汉代青铜器已经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作为国宝青铜器仿制品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限量仿制,全球绝版发行2000套。
作为建馆(1912年)纪念,第1912号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古老文明跨越两千年,迎接千年复兴,自建馆以来,首次将馆藏的最著名的十大国家国宝级青铜文物(通称十大国宝),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是博物馆建馆百年来首次遴选中国青铜器文明史上十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典之作顶级国宝,以其仿制品面世,精选优质青铜采用古老的浇铸法手工完成,形神直逼原件,其工艺之精湛为国内外文物复仿制品所罕见,代表着当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十大国宝传世珍藏版全球限量绝版发行2000套,发行2000套后,随机在国家权威公证机关公证下毁模,其中编号1912号、2008号等特殊编号分别已被国家博物馆、北京奥组委、香港博物馆等权威馆藏单位永久珍藏,0001号亦被嘉德拍卖行收藏并将于2008年进行拍卖。
可见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必将成为各地博物馆、大、中学校图书馆、机关、集团办公大楼、宾馆、别墅、寺庙以及其它名人、名地、名宅的最有身份、最有地位、最有象征意义的镇家之宝;必将成为所有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爱好者民追千古的珍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限量绝版发行,突现其文物价值,与民间收藏者共同收藏同一时代、同一模型、不同编号的青铜器系列仿制品,为建馆以来第一次,更加明确了民间收藏的合法性和文物价值,并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中国古代青铜容器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繁盛于夏商周时期。
不仅器物类型繁多,而且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精湛优美,为世界所罕见,而且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
从用途上来说,青铜器分为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等几个大类。
本文主要简介主要青铜容器的种类和名称。
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
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国灭则鼎迁,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鬲(li,音历):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如甑与鬲铸为一体称为合体甗,其中部有一铜片,叫做箄(bi,音比)。
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簋(gui,音轨):相当于现在的碗,用来盛饭。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中国古代青铜容器:“名称和用途”图解簠(fu, 音辅):其实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盖与器的大象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是相同的两个器皿。
盨(xu, 音须):用来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腹侧有耳,圈足,上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钮或圈足。
敦(dui,音对):盛黍、稷、稻、粱用。
由鼎演变而来,形状酷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料大全.第五篇,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战国)210--盉,壶,尊,杯,乐器,兵器:春游上海杭州 73.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6. 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 - 战国)第五篇:更新期青铜器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
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
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1. 酒器1) 盉hé: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
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前6世纪上半叶)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
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吴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
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
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
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为了什么样的女子?令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鸟流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鸟首形盉流口,通体流水纹,三足分立,饰纹简单,造型生动。
错金银鸟兽形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盉口为鸟首形,盉身呈兽形,提梁为身子变长的老虎。
这个盉上的所谓“错金银”,实际上只剩下鸟头上那一点点儿金和脖子上那一条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