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五脏肾(20200819152827)
- 格式:pptx
- 大小:5.58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三章藏象学说——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即“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肾脏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在五行属水。
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故肾与膀胱相表里。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肾藏精:藏,即闭藏,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对于精气的闭藏其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促进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盈,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能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创造必要的条件。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就其来源而言,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与生俱来,藏于肾中。
出生之前,是形成胚胎的重要物质,是生命的构成本原;出生后,则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死的物质基础。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
人出生后,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而化生的水谷之精,转输到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以供脏腑生理功能活动之需,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
可见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肾中密切结合而成为肾精。
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生成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源源不断地产生又充养和培育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和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
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脏腑之精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方能正常。
肾藏精,精化为气,通过三焦,布散到全身。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藏象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脏:肝心脾肺肾。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
比如:肝有病了,要考虑肾;因为肝的象是木,肾的象是水,而水生木。
这里没有肝的外部表象'眼’和肾的外部表象'耳’的事儿。
错误观念:藏象学说是关于内脏与其外部表象的学说。
当然,象的学说,也包括外象,但是藏象学说不能单指内脏和外象。
关键是根本概念不能错。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