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
- 格式:docx
- 大小:18.52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这首先和人脑的复杂完善程度有关。
人脑是高度复杂严密的物质体系。
科学证明,人脑在脑量、功能、结构诸方面都与猿脑有本质区别。
具体表现在: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人脑的绝对量大大超过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黑猩猩的脑量大约400克,大猩猩的脑量大约540克,猿人的脑量在850~1000 克之间,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500克。
当然有的动物脑量比人的大得多,但脑量与身重的比重又太小。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动物越是向高级发展,脑与体重的比例就越大。
人的脑重约为体重的1/50,黑猩猩约为1/150,大猩猩则为1/500,大鲸1/1000。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人脑皮层的沟深、皱折多、面积大、神经细胞多。
人与其他动物的大脑一样,由两半球组成,中间由胼胝体等神经束连合。
动物脑两半球功能只是交叉支配肌体活动。
人脑左半球(大多数人)具有语言、抽象思维、数学计算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而右半球则具有图形感觉、几何空间作用、音乐感知等能力。
脑细胞功能的分化和严密组织是一致的。
分工细致联系也进一步加强,于是人脑就出现了动物所没有的复杂机能。
第三,人脑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构。
简单的分析、综合和调节行为的职能,是由神经中枢的低级部分--脊髓、延髓、中脑和间脑执行,更简单的反映是由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和各器官分别作出。
最复杂的心理和意识活动由大脑执行。
这样既保证了对肌体的粗糙的、强烈的刺激迅速作出反映,以适应环境,保存自己,又可保证大脑皮质进行的高级活动不被破坏。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表明,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而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低等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无条件反射进行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肌体对某些现实外界刺激的直接回答,是在遗传中固定下来的。
条件反射的生理基础是高级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物自身活动经验建立起来的,是后天形成的。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意识可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意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比如细胞的反应和自适应行为。
随着生物的进化和复杂度的增加,意识逐渐发展和演化。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涉及到主体性、感知、知觉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意识是一个个体主体对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
具体来说,意识是由感觉和感知组成的,感觉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感知则是对感觉进行加工和解释,进而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此外,自我意识也是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和行为的体验和认知。
意识的作用:意识在人类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意识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辨识外界的信息,包括感官输入和内部极化刺激。
这些信息在我们的意识中加工和组织,形成对外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其次,意识对于思维和推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意识使我们能够进行从事概念化、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意识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推理和决策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从而增强我们的自我知觉和元认知能力。
此外,意识还负责维持我们的个体身份和连续性。
意识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连续和身份稳定的个体,保持个体的身份和连续性对于我们的自我建构、情感认知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
虽然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但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逐渐揭示出意识的奥秘,进一步理解意识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影响。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2)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意识的知识点总结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主观体验和感知,包括认知、情感、主观体验等。
2.意识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现。
3.意识的主观性:意识是个体主观体验的产物,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主观性。
4.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意识与脑活动密切相关,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发展1.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与大脑的发展和进化有关,是进化的产物。
2.意识的发展阶段:意识随着个体发展而逐渐成熟,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不同发展阶段。
3.意识的个体差异:意识具有个体差异,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意识的内容1.感知:感知是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自身的感知。
2.认知:认知是意识的高级内容,包括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学习等认知活动。
3.情感:情感是意识的重要内容,包括情绪、喜怒哀乐、情感评估和情感调节等。
4.意志:意志是意识的重要内容,包括决策、自我控制、意图和行为选择等。
四、意识的作用1.认知功能:意识对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人类高级思维的基础。
2.情感功能:意识对情感调节和情感体验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情感生活的基础。
3.意志功能:意识对意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人类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的基础。
五、意识的理论与模型1.双层观念理论: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和他我意识两个层次,是人类思维和认知活动的基础。
2.意识流理论:意识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多种活动。
3.意识内容理论:意识内容包括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内容,是人类主观体验的基础。
六、意识障碍与疾病1.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大脑功能紊乱或受损导致的意识丧失或紊乱,包括昏迷、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等。
2.意识疾病:意识疾病包括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等多种疾病,与意识相关的疾病有很多。
七、意识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方法:心理学研究意识主要采用实验、观察和问卷等方法,包括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意识的本质教案政治:2.5.1(新人教必修4)班级班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课题意识的本质讲课时间教材内容分析第四课阐述了世界的本质,而这一课则着重讲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作为本课第一框的内容,首先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对意识本质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的作用。
本框内容是为第二框内容作铺垫和准备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运用:结合哲学原理,分析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观点,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教学难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教学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世界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但是我们说整个世界,除了包括物质世界,还包括什么?还应该包括人的思维,也就是人的意识世界,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们要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首先就要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它的起源是什么?那么意识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自然界的进化过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活动探究一:书本第35页:(7分钟)物质反应形式反应器官举例无机物反应特性物质岩石风化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细胞膜葵花向日高等动物感觉、心理大脑警犬缉毒人意识人脑苹果与万有引力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里,一切物质,不论是有没有生命的,都会有一些反应特性,比方说,像铁会生锈,岩石会风化,水滴石穿。
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人脑的机能
所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强调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这也就是说;
A、意识是从属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这不仅表现在她的起源上,更表现在其本质上。
B、意识虽然是从属于物质的,但并不是任何物质都有意识机能,只有人脑这一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特殊物质才有意识。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管映像
意识不是人脑主观产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这个意识的唯一对象和来源,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意识。
所谓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要映像,是强调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教学案1.《意识的本质》教学案篇1(新人教必修4)【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理解意识的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学习重难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涵。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做过一个试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摆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注水缸。
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龙头,拿杯干盛水去灭火。
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木排上有带水龙头的注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
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竿接成长竿,将长竿从这头搭到水排上,然后从长竿爬过去,拧开水龙头,盛了一杯水再返回原地用这杯水灭了火,并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1)无生命物质有不同的反应特性,生物具有不同的反应形式,黑猩猩等高等动物还有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特性和反应形式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2)黑猩猩舍近求远而不会直接取水灭火,这一现象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活动二人脑与动物脑相比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
一些动物见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
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
(1)动物能否做到“望梅止渴”“谈虎色变”?(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探究活动三鲁迅先生说过,天才们描神画鬼所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人们塑造了各种外星人的形象。
这些千奇百怪的外星人形象和我们人类的形象也大体相同,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也时时闪现着人类的影于。
(1)鬼神观念、对外星人形象的想象都属于人的主观意识。
人类能够“描神画鬼”“塑造各种外星人形象”主要说明了什么?(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以及外星人形象的创造?【基础自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d.意识根源于人脑2.近几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
四、学情分析:本框题承上启下,一方面是第四课内容的延续,进一步阐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到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我们分别说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社会的物质性,那么意识是物质的吗?不是。
自从人产生后,相应的人的意识也产生了。
什么是意识呢?大家通过一个小活动感受一下,“请大家与你对面的同学握一下手,好吗?握手,你有什么感觉?能说一下吗?”对同学手的感觉就是你的意识,恩格斯曾把人类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最美丽的花朵——意识。
PPT:“意识的本质”(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短片《人猿特工》片段。
PPT展示简介及思考的问题1、美国情报局为什么在那么多动物中选择猩猩进行特训?2、猩猩的种种表现可以称其为意识吗?为什么?3、《人猿特工》等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吗?这说明了什么?
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大家思考,我们人类的意识从哪里来,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还是没有成为真正的“人”之前已经有了呢?究竟是怎么出现的?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
问:“握手使人产生各种反应,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受到刺激有反应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课堂探究(学生展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美国情报局为什么在那么多动物中选择猩猩进行特训?
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第四阶段:人的意识的产生: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而猩猩一种高等动物,灵长类。
有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与人类非常的接近。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动物和植物)的反应形式(感觉、心理、表象)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
结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学生举例)
(学生展示略)
探究提示: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猴子骑自行车、海豚救人、鹦鹉学舌等)
课堂探究:(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学生展示略)
探究提示: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板书)
师:(提问)如何理解这一点?
(1)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3)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综上所述,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因此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就更充分的说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师:(过渡)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人脑的形成,促进了意识的产生,为什么只有人脑能够产生意识?我们继续来看猩猩在训练中的表现(PPT展示:猩猩灭火)。
课堂探究:猩猩的种种表现可以称其为意识吗?为什么?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机能上超过人脑?
(学生展示略)
探究提示: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
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
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人的大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高度灵敏的运转系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脑部的结构非常复杂,组织非常严密,每一个部分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的意识、思想,都是这部“机器”运转的结果。
所以猩猩表现再好也不能产生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判断题()意识是大脑固有的机能
师:所以意识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学生展示反射略)
师:意识是在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也就是说,动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的反应,人则能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即人既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PPT展示:狼孩的故事,所以有了人脑,不一定有意识。
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师:(过渡)好的,猩猩不能产生意识,“人”是不是一生下来就有意识呢?每一个人“意识”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师:我们不妨先从思想这两个字“思”“想”入手。
第一,要有“心”,这是基础;
第二,要有“相”,这是内容。
第三,人能够将“心”与“相”合二为一。
除了要具备人脑的这一物质器官,还需要有反映的内容也就是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究:《人猿特工》等电影、电视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吗?这说明了什么?(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练一练: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这是因为(C
A. B.
C.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说: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那就得亲自尝一口
我们可以发现,意识的形成过程就象一个生产的过程。
首先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输入信息,其次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形成产品。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不同的人处理这些信息,最后得到的“意识”往往是不一样的,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正确的意识,什么是错误的意识呢?
学生回答(略)
师: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呢?(宗教、鬼神等)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两个结论合在一起,可以得出一句话,“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事物)的反映”,不管这种反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
PPT展示:本课小结(P37中间)
师:以上三点有没有共同的东西?
学生回答:(略)
师:在这个世界上,人是非常脆弱的生命存在,想飞,没有翅膀,想奔跑,却不如猎豹和羚羊,想要潜水,肯定不如海豚,但是人却可以发明飞机和航天器,可以创造汽车、火车在大地上飞奔,可以制造潜艇深入海底。
人的伟大和高贵,就在于人的思想。
但是这朵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必须有它成长的土壤那就是物质。
八、板书设计
5.1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3. 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2.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九、教学反思:本课内容形象生动,应该采用多媒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