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产黏变形 杆菌(P.myxofaciens)和潘氏变形杆菌(P.penneri)。引起食物中毒 者主要为前三种。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与摄入的细菌数量(一般认为达105 个/g以上)、产生的毒素以及人体防御功能等因素有关。变形杆 菌的致病力主要是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变形杆菌可产生一种 细胞结合溶血因子(cell-bound hemolytic factor),对人类移行细 胞具有很好的黏附力和较强侵袭力。有些菌株能产生α溶血素, 具有细胞毒效应。变形杆菌还可产生组氨脱羧酶,可使肉类中 组氨酸脱羧基成为组胺,组胺摄入量超过100mg引起类似组胺 中毒过敏症状。
流行病学
变形杆菌存在正常人与动物肠道中,故人粪便中常携带变形 杆菌。其次,在腐败食物、垃圾中亦可检出。采用四硫黄酸增 菌培养能增加培养阳性率。动物带菌率0.9%~62.7%不等,其中 以狗的带菌率最高。变形杆菌对外界适应力强,营养要求低, 生长繁殖较迅速。食品染菌为3.8%~100%。在鱼、蟹类及肉类 污染率较高,在蔬菜中亦能大量繁殖。食品感染率高低与食品 新鲜程度、运输和保藏时的卫生状况有密切关系。据调查,在 炎热夏季,凉拌菜或存放稍久的饭、菜均易被污染,放置数小 时后,即可含有足量的细菌,使人引起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可能由于食品中所含菌型的不同、数量多 少、代谢产物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常见有胃肠炎型和 过敏型,或同一病人两者均有。
1.胃肠炎型 潜伏期3~20h,起病急骤、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腹泻为水样、带黏液、恶臭、无脓血,一天数次至十余 次。有1/3~1/2患者胃肠道症状之后,发热伴有畏寒,持续数 小时后下降。严重者有脱水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