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258.35 KB
- 文档页数:3
【职教史研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史付 菊(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16)摘 要:我国的高职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和近代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来探讨我国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7)06-0071-03 一、我国古代的高职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早在汉代的官学和私学中就有了高级的专业技术教育。
到了唐代,中央和地方的专业技术教育门类齐全,学制完善,办学性质有官办的、有半官半民的,开设有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体系。
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增设了武学和画学。
元朝开始设置阴阳学,用以培养天文和算历方面的人才。
到了明代,除中央学校外,又大建地方学校,规定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一员;同时设置训导、府学四员,州学三员,县学二员,教授学生以礼、乐、射、御、书、数。
清代自1789年起,国子监还增设算学专科,分线、面、体三部。
可见,我国古代的专业技术教育在不断壮大,设科也日益细化,但在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科举制度下,官方以儒学统治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被轻视,发展受到限制。
二、我国近代的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类教育的实体自清朝末年以来就已存在。
清末的高等实业学堂、国民政府时期的专门学校、专科学校均应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早期实业教育,就其基本功能及其教育思想演变而言,两者一脉相承,因此,一般把实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早期阶段进行研究。
(一)实业教育制度的建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设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专科学校———实业学堂。
实业教育被晚清政府纳入1902年(壬寅)和1909年(癸卯)首次制订的现代学校教育的学制体系,尤其在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不仅有初、中、高不同层次,而且与普通教育完全并列,其中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具体分为高等农业学堂、高等工业学堂、高等商业学堂、高等商船学堂四科。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30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一)恢复阶段( 1978-1984 年)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
到 1976 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 3710 所,在校生 91 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 1965 年的 52.6% 降至 6.1% ,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 ∶ 1 . [1] 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
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
到 1985 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 1980 年增长了 26.4% 、9.1% 和 4.8 倍,总人数达到 415.6 万人。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 35.9% ,比1980 年提高了 17.2 个百分点。
2 .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
《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
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途径,并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我国的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的教育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过去,职业教育在我国被普遍认为是"剩余教育",被贬低为劳动力来源的"后备军"。
然而,随着人们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日益增长,职业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选择之一。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传统的学术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
我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和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更多的实际技能。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最后,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鼓励人们选择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结合。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实训基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继续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样式: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概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分两个小节来叙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支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间,我国教育从普及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性教育,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我国教育40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其取得的辉煌成果。
一、普及义务教育,奠基国家未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稳定教师队伍。
2. 加强农村教育。
针对农村教育薄弱环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3.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通过城乡对口支援、教师交流等方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 深化课程改革。
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40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创新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 扩大招生规模。
通过扩大招生名额,使更多优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2.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育新兴学科,满足社会需求。
3.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加强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职业教育崛起,服务产业升级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凸显。
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1. 改革职业教育体制。
打破行业、地域、学校界限,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
2.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回顾与展望[摘要]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技工师范教育,后先后经历了中专试办五年制高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等阶段。
进入21世纪,衔接的形式更加多样,初步形成了五年一贯制、对口升学、单独招生、免试推荐、注册入学等形式。
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加大四方面的改革力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衔接一、新中国中高职衔接的历史起点毕业生再经过二年或三年的培养,使他们成为一批新生长的教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学习苏联师。
”①从实践来看,当时技工学校较集中的省市建立了技工师范经验办起了技工学校。
随着技工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教师工学校。
如旅大市劳动局为了帮助本市技工学校解决师资问题,作提上议事日程,为此,开始从技工学校毕业生中选取优秀毕业最近在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协助下,办起了一所技工师范学校,培生开展新教师培养,从而开启了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历史。
1959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四级工以上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指出:操作技能的技工学校教师……全校共有学生一百八十五名,他“为了满足技工学校不断提高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培养新教们都是从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中选出来的优秀学生。
这学期设师和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在技工学校较多的地区,应该争取选置专业和文化等两个班,暂定学习一年,要求专业班的学生毕业择条件较好的技工学校附设师资培训班,招收技工学校的优秀后,既能担任实习教师,又能担任技术理论课教师;要求文化班的学生毕业后,能担任主要文化课教师。
②这种中高职衔接的技工师范教育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中得以快速发展。
1960年,当时劳动部的刘亚雄副部长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技工培训工作现场会议上总结发言中指出:凡是已经有技工学校50所以上和今年计划发展到50所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应该筹办一两所师资学校或训练班,积极培养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复苏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开始逐步转型。
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
2. 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开始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以提高教育水平。
3. 调整教育结构: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1985-199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以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质量。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中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教育转型,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 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开始向多元化、开放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三、1991-1998年: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市场化:政府开始推行教育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以增加教育的供给。
2.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3. 教育信息化:政府开始推行教育信息化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四、1999-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教育改革:政府开始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教育改革措施。
2. 职业教育改革:政府开始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3.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开始注重提高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