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力学05-球对称与轴对称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594.00 KB
- 文档页数:26
2005-2006 学年第二学期《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期末试卷一、选择题(20 分) 1、 弹性力学建立的基本方程多是偏微分方程,最后需结合()求解这些微分方程,以求得具体问题的应力、应变、位移。
A.几何方程 B.边界条件 C.数值方法 D.附加假定2、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求解中,平面应力问题与平面应变问题的三类基本方程具有下列关系( )。
A.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完全相同B.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相同,物理方程不同C.平衡方程、物理方程相同,几何方程不同3、 根据圣维南原理,作用在物体一小部分边界上的力系可以用下列( )的力系代替,则仅在近处应力分布有改变,而在远处所受的影响可以不计。
A.静力上等效 B.几何上等效 C.平衡 D.任意4、 三结点三角形单元中的位移分布为( )。
A.常数 B.线性分布 C.二次分布 D.三次分布二、简答题1、在什么条件下,平面应力问题的 的?(9 分)与平面应变问题的是相同2、若引用应力函数 求解平面问题,应力分量与应力函数的关系式、 推导出来的。
(5 分)、是根据弹性力学哪一类基本方程3、有限单元法中选取单元位移模式应满足什么条件? (9 分)三、计算题1、 试问 分量?(10 分)是否可能成为弹性力学问题中的应变2、圆环内半径和外半径为别为 a 和 b,内边界受均布法向压力 作用,外边界固 定。
已知平面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分量为,相应位移分量为 ,试求圆环的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
(15 分)3、试用应力函数求解题 3 图所示的应力分量(设)。
(20 分)题3图 4、某结构的有限元计算网格如题 4 图(a)所示。
网格中两种类型单元按如题 4 图(b)所示的局部编号,它们单元劲度矩阵均为试求:(1)结点 2 的等效荷载列阵 。
(4 分) (2)整体劲度矩阵中的子矩阵 和 。
(8 分)(a)(b)。
理论力学中的轴对称问题如何处理?在理论力学的广阔领域中,轴对称问题是一类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
轴对称问题常见于工程结构、机械设计以及许多物理现象的分析中。
理解和掌握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对于解决实际工程和科学中的力学难题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轴对称问题。
简单来说,轴对称是指一个物体或系统绕着某一轴旋转一定角度后,与原来的形状完全重合。
在力学中,这意味着物体的几何形状、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等在绕对称轴旋转时保持不变。
对于轴对称问题的处理,第一步通常是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由于轴对称的特性,选择柱坐标系往往是最为方便和直观的。
在柱坐标系中,我们有径向坐标 r、轴向坐标 z 和周向坐标φ 。
其中,周向坐标φ 在轴对称问题中通常不参与计算,因为物体在周向上的性质是相同的。
在确定了坐标系后,接下来就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对于轴对称物体,其受力情况在绕对称轴旋转时也具有相应的对称性。
例如,如果受到的外力是集中力,那么这个力必然沿着对称轴或者在与对称轴垂直的平面内。
如果是分布力,比如压力、重力等,其分布规律也应该在轴对称的基础上进行考虑。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有一个轴对称的圆柱体,在其侧面受到均匀分布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个分布压力等效为一个合力,这个合力的作用线必然通过圆柱体的轴线。
在处理轴对称问题时,运动学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旋转运动,我们需要考虑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参数。
由于轴对称的特点,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在周向上的分量通常为零,只有轴向和径向的分量需要重点关注。
在动力学分析中,我们要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建立运动方程。
对于轴对称问题,由于受力和运动的对称性,方程往往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
例如,在考虑转动惯量时,由于轴对称性,只需要考虑轴向和径向的转动惯量分量。
材料力学性能在轴对称问题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的材料在受力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不同。
对于常见的各向同性材料,其在轴对称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通过相应的本构方程来描述。
轴对称问题读书笔记杨云 1049721301638定义:弹性体的几何形状、约束条件以及作用的载荷都对称于某一对称轴,在这种条件下的物体中的位移、应变和应力也对称于此轴。
这种问题称为轴对称问题。
基本概念:所有的应力、应变和位移都与θ方向无关,仅是坐标r 和z 的函数,任一点的位移只有两个方向的分量,即沿r 方向的径向位移u 和沿z 方向的轴向位移w 。
由于轴对称,θ方向的位移v 等于零,因此轴对称问题可作为二维问题处理。
{}[]Tmm j j i i e w u w u w u =δ{}[]TmmjjiieW U W U W U R =根据广义坐标选择的位移函数: ⎩⎨⎧++=++=zr w z r u 654321αααααα根据型函数选择的位移函数:⎩⎨⎧++=++=mm j j i i mm j j i i w N w N w N w u N u N u N u其中 ()),,(21循环m j i z c r b a AL N i i i i i ++==,面积mmjji iz r z r z r A 111=常数:),,(m j i r r c z z b z r z r a mj jm j i j m m j i ⎪⎩⎪⎨⎧+-=-=-=确定应力应变关系和应变位移关系:{}⎪⎪⎪⎪⎭⎪⎪⎪⎪⎬⎫⎪⎪⎪⎪⎩⎪⎪⎪⎪⎨⎧⎥⎥⎥⎥⎥⎦⎤⎢⎢⎢⎢⎢⎣⎡=⎪⎪⎪⎪⎭⎪⎪⎪⎪⎬⎫⎪⎪⎪⎪⎩⎪⎪⎪⎪⎨⎧∂∂+∂∂∂∂∂∂=⎪⎪⎭⎪⎪⎬⎫⎪⎪⎩⎪⎪⎨⎧=m m j j i i m mjjii m j i m j im j i rz z r w u w u w u b c b c b c c c c f f f b b b A r w z u z w r u r u 00000000021γεεεεθ其中 :),,(m j i rzc b r a f i i i i ++=应变r ε z ε rz γ 是常量, θε是单元中r 和z 的函数;{}[]{}[]{}em jieB B B B δδε==应变:{}[]{}[]{}em jieB B B B δδε==其中:[]),,(000m j i b c c f b B i i i ii i ⎥⎥⎥⎥⎦⎤⎢⎢⎢⎢⎣⎡=应力: 应力向量: 导出单元刚度矩阵和方程根据虚功原理有:{}{}{}{}⎰⎰⎰=VT e eTz r r R θσεδd d d **{}[]{}[][]{}[]{}eeS B D D δδεσ==={}[]Trz z rτσσσσθ=则刚度矩阵为:[][][][][][][]⎰⎰⎰⎰⎰==VAT T e zr r B D B z r r B D B k d d π2d d d θ其分块矩阵形式为:[]emm mjmi jm jj ji im ij ii ek k k k k k k k k k ⎥⎥⎥⎦⎤⎢⎢⎢⎣⎡=子矩阵:[][][][]zr r B D B k As T r rs d d π2⎰⎰=()()()),,,(2π22121213m j i s r b b A c c b b A f b c A b c A f b c A c c A b f f b A f f b b A A r s r s r sr s s r s r r r s sr s r s r s r s r c =⎥⎦⎤⎢⎣⎡+++++++++≈其中:μμ-=11A ,)1(2212μμ--=A ,)21)(1()1(3μμμ-+-=E A这个过程中虽能精确的导出单元刚度阵,但单元不大时,近似解已满足工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