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6.79 MB
- 文档页数:32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1)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痛。
(2)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心烦、头晕、纳差、口干等。
(3)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
具备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诱因、年龄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2001年4月)。
症状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证候诊断(1)邪毒犯心证: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闷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浮数或促。
(2)湿热侵心证:心悸胸闷,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不安,胸闷或痛,或咽红,自汗倦怠,疲乏无力,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弱。
(4)心阳不足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
(5)气虚血瘀证:心悸不安,胸闷或心痛,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或青紫,舌苔薄白,脉沉缓、沉涩、缓滑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1)邪毒犯心证治法: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栀子、牛蒡子、丹皮、竹叶、桔梗、赤芍、丹参、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2)湿热侵心证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苦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和诊疗也在不断发展。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在心肌细胞受到病毒感染的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心肌细胞进行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从轻度症状到心肌功能不全,甚至心衰均有可能。
由于其病理、生理和信号变化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为了更好地诊疗病毒性心肌炎,我们需要对其病理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运用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以下是目前对病毒性心肌炎诊疗的一些进展:诊断方法:1.磁共振显像(MRI):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炎程度,还可以检测心肌纤维化和浆液间隙增生等。
2.心肌活检:心肌活检是确诊病毒性心肌炎最直接的方法。
它通过穿刺心肌组织来获取心肌细胞和组织样本,以便进行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
3.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便捷、可靠的诊断方法,可以监测心肌炎的进展和变化。
ECG检测心肌病患者时,可以检查R波幅度、S-T段、QT间期等指标,这些指标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通常会有变化。
治疗方法:1.支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支持治疗包括安静卧床、补液、电解质的平衡,以及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治疗。
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针对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进行的治疗。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利巴韦林和奈米化疗药物等,但长期使用会产生多种副作用,需要严格监测。
3.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治疗旨在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取决于病毒类型、免疫状态、感染程度以及治疗方法等多种因素。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预后较好。
但对于已经发展到严重状态的患者,预后较为严重。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肌功能、电生理指标和生物化学指标等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理改变和心肌炎症状。
心力衰竭可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心肌炎、心肌病变、心肌坏死等;心肌炎症状可表现为发热、乏力、胸痛、心悸等。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心肌炎的发作,它可以检测心肌损伤的程度,以及心肌炎是否发生。
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炎的特征,如ST段改变、T波改变和心肌梗死等。
此外,心电图检查还可以检测心脏的功能状况,以及心肌炎的活动性。
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出肌酐、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等可能与病毒性心肌炎有关的指标。
此外,也可以检测出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白介素10的水平,以及血清抗体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心肌酶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心肌细胞内的特定蛋白酶,以及两种主要的心肌酶:肌钙蛋白(CK)和淀粉酶(LDH)。
此外,还可以检测出其他蛋白酶,如肌红蛋白(MB)、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Cr)。
心肌酶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因为它可以检测出心肌细胞内的特定蛋白酶,以及心肌细胞内的损伤程度。
此外,心肌酶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且可以用来监测治疗的效果。
:5. 心脏彩超检查:心脏彩超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发现心肌炎的病变,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部位,从而确定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心脏彩超检查还可以检测心脏的功能,以及心脏的大小、形状和结构等,以便进一步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因其诊断难度大、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一、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轻度乏力、心悸等症状,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心脏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标志物,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损伤。
同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也常常升高。
2. 病毒学检查,采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发现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感染情况,包括腺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
3. 免疫学检查,测定抗心肌抗体、抗病毒抗体等,有助于判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性。
三、影像学检查。
1. 心电图,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改变、T波倒置、传导阻滞等异常表现。
2.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情况,如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室壁运动异常等。
四、心肌活检。
心肌活检是确诊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标准”,通过心内膜心肌活检可直接观察心肌细胞的病理改变,如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纤维化等。
但心肌活检具有创伤性和局部性的缺点,且存在取材偏差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上并不常规进行。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心肌活检作为确诊手段。
临床医生在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疗技术病毒性心肌炎(VMC)系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对心脏的直接损伤和随后发生的免疫损伤,造成心肌细胞变性、溶解、坏死的病理过程。
病变可以同时累及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也可以累及心包膜。
部分患者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DCM)。
由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部分表现为慢性心肌炎,部分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有学者统称为病毒性心肌病。
特发性心肌病多数指病毒性心肌炎。
国内外均缺乏病毒性心肌炎确切发病率的详细报道,原因在于多数成人轻型病毒性心肌炎呈亚临床型,能自行恢复而未就医,即使就医也因确诊困难常被漏诊或误诊,一般认为约5%的病毒感染可累及心脏。
近年来我国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柯萨奇B组病毒致心肌炎的发病率增加更明显。
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B组及A组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在夏秋季多发,流感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冬季多发,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全年散发。
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其中40岁以下发病的占80%左右。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比例为(1.2~1.6):1。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病情进展与转归的影响因素:病毒种类、流行季节、年龄、性别、妊娠、健康状态、遗传因素、药物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几乎各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
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包括:①小核糖核酸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②虫媒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白蛉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③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④狂犬病病毒;⑤流感病毒;⑥副粘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⑦风疹病毒;⑧天花病毒;⑨腺病毒:⑩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柯萨奇B组病毒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毒(约占50%),其中以2、3、4型最易引发。
柯萨奇A组病毒(约占23%)的4、16型,埃可病毒6、8、9、22、30型及脊髓灰质炎病毒也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病毒。
51特别关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唐婧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641000)1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1.1 前驱感染史例如胸痛、头昏、胸闷等临床症状,在18 d 之内出现过病毒感染,比如急性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
1.2 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病毒感染后18 d 内,部分指标增高,包括CK-MB、外周血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 或T(强调定量),为将冠脉病变排除,应采用冠脉造影或冠脉CT 对患者进行检查。
1.3 心脏表现第一,心电图发生改变。
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快,交界性与自主性房性、非阵发性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快、心室和心房纤颤;第二,检测核素心功能。
舒张功能以及左室收缩明显变弱,第三,超声心动图。
左室收缩功能低下、室壁出现变化、新发生的心腔增大,第四,临床表现。
患者在发生感染之后,会出现一些不良情况,比如头昏、胸闷、乏力等,主要是因为心脏排血量低下。
1.4 病毒依据在紧急时期,利用组织病原学检测心包穿刺液和心内膜心肌,比如病毒蛋白抗原、病毒基因片段等。
针对条件好的单位,可实行CMR(心脏磁共振成像)、EMB (心内膜心肌活检)等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组化和心肌病理等,在此情况下,一般会获得正确的病因和病理结果。
对患者血清急性反应物病毒特异性I gM 抗体进行检查,比如腺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柯萨奇B组病毒等;抗心肌抗体检查,包括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抗体、抗β1-受体抗体、心肌线粒体ADP/ATP 载体抗体,监测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
1.5 排除其他急性心肌损伤尤其要除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β-受体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等合并心肌损害。
2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2.1 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分为药物及(或)机械辅助治疗两方面。
根据现行心衰药物治疗方案,需依据NYHA 功能分级应选用以下药物: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ACEI、ARB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