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周祝平)
- 格式:ppt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9
人口理论基础知识(讲课稿)一、西方人口理论西方的人口理论,是在西方文明大背景下从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各家各派思想家关于人口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识和学说的总称。
这里讲的西方,指的是地理学意义上的西方即指欧洲和北美,而不是现代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概念。
西方人口理论就是研究与探讨随着西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人口思想不断演变及其变化规律性的学说。
(一)西方人口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人口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时代。
当时的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已开始从奴隶至庄园的经济管理和政治层面上考察人口问题了。
在进入欧洲的封建时代之前,还有古罗马的法制实践家,在他们的立法执法过程中,阐述了对人口问题的深刻看法与见解。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口思想的萌芽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50至前14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包括该历史时期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09至47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是指体现在古罗马各种法典和法令中的人口观点与主张。
①古希腊时期的人口思想古希腊从公元前750年形成各城邦国家的松散联合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人征服,在这个历史时期里,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其中,对人口问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著名思想家。
A、色诺芬的人口思想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0年),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接受过奴隶制贵族教育,是古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前399年)的得意门生。
他在其主要著作《经济论》和《财源论》中,都论述了颇为丰富的人口思想。
其人口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男女婚配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种的延续与繁衍。
因为“各种生物要传宗接代,他们就得结成婚姻好生儿育女;其次,这种结合为他们养儿育女提供了条件”。
这是从经济上考虑,即解除婚姻当事人对其年老之后在生活支持上的顾虑。
第二,从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国家应努力增加人口。
出生性别比:100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一年)分年龄(组)的性别比:该年龄组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5.性别比的特征及性别比失衡1.性别比的特征出生性别比基本稳定青壮年性别比基本平衡老年性别比降到100以下,说明老年女性偏多2.性别比失衡是指出生性别比失衡,不在人为干预下,一般在103-107之间。
偏离这个数值,就是失衡。
5.中国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和对策1.现状1982年以后,性别比开始失衡。
2.原因1.性别选择技术滥用2.男孩偏好,传统观念3.社会经济落后,“男性优势”明显4.政策法律不完善3.对策1.新型生育文化,提高妇女地位2.加快发展,拓展女性发展空间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新的养老模式4.加强对卫生医疗机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第六讲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表示方法1.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百分比表示。
2.表示方法- 列表表示(x岁就是组距)1岁年龄组5岁年龄组特殊年龄组(0-14(少年儿童)、15-64(劳动人口)、65及以上(老年人口)) - 人口年龄金字塔1.年轻型2.成年型3.老年型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1.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 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0或65岁)- 少年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14岁)-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年龄排序后的中位数。
(越大,高年龄人口比重越大)-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
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反映劳动力人均负担的非劳动人口的数量。
- 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 划分的标准数值- 不同结构特征1.年轻型(与老年型相反)青少年比例大,老年人小。
处于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势头旺盛。
故又称增长型人口。
2.老年型青少年比例小,老年人大。
第二章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和人口特征等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人口数量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稀缺、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现代人口经济学研究表明,人口增长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首先,人口增长可能会促进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产能力。
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了经济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人口增长还可能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潜在的消费者增加,这将刺激市场需求的增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这种通过人口增长带动的消费需求增加被称为“人口红利”。
然而,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多的人口密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易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按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的分布状况。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首先,人口结构的年龄分布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年轻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而老年人口的增加则可能导致养老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合理规划和调整人口年龄结构,提高年轻劳动力比重,对于实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人口结构的性别比例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导致婚配困难、独身成年人口增加等社会问题,从而对家庭和社会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性别比例失衡还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和就业机会的不均衡。
中国农村人口变化与乡村振兴:事实特征、理论阐释与政策建议赵周华【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解决对策也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社会各要素参与,其中人口要素是重要因素,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和效果.因此,从农村人口数量、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活动人口、农业就业人数、农村人口分布区域差异方面分析中国农村人口变化的事实特征.基于此,利用人口经济理论分析农村人口变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特征,构建农村人口变化与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基于人口经济学视角的解决对策.【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10页(P18-27)【关键词】农村人口;乡村振兴;人口空心化;老龄化【作者】赵周华【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4一、引言“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农民生产生活变化明显。
但历史原因导致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受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凸显,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更迫切。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显著变化基础上的重要举措。
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看,无论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构建,还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及最终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此过程涉及各方面因素。
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近几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发生巨大转变,显著特征是农村人口空心化伴随农村人口老龄化呈不断加快加深趋势,且此变化较长时间内不可逆转。
1949年以后中国的人口与制度变迁
周祝平
【期刊名称】《人口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已有的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忽视了人口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必须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工业化目标与人口双重约束下的制度变迁过程,人口增长是推动中国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周祝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1
【相关文献】
1.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对1949年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分析 [J], 方浩
2.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以1949年-1982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例浅谈我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应有的角色定位 [J], 熊杰
3.1949年以后中国的体育政策发展 [J], 门阑
4.人口增长与制度变迁——人口增长相对停滞对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变迁影响的分析
[J], 熊必军
5.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经济学分析 [J], 徐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