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44
城乡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社会学一、什么是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的生态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城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规划以及城市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
二、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社会学最初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城市社会学的兴起、工业化革命城市社会学在欧洲滕尼斯在这本书中把人类社会区分为以小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对大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还将礼俗社会视为富有生机的整体,认为法理社会只不过是机械的集合体。
他的这一理论对孕育中的城市社会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埃米尔·杜尔凯姆(1)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2)其开创性的教学和出版物包括:《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3)观点:主张以“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来描述城市与乡村的特征。
乔治•齐美尔个人应学会使自己适应城市。
——乔治•齐美尔《城市与精神生活》马克斯·韦伯(Max W eber )1、提出“完全城市社区”的定义,城市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
2、主张全面地、具体地研究城市,城市社会学的正式形成城市社会学正式创建于 20世纪 20年代。
真正用社会学视角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的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
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社会理论的建树帕克:1、城市是一个人口和机构的有序系统。
2、借鉴人类学的方法走出去对当代城市生活进行更深入、更公正的实地调查。
伯吉斯:在古典城市区位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城市内部结构的同心圆假设。
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社会理论的建树沃思:1、将欧洲的传统理论与芝加哥学派的观察研究整合在一起,第一次把先前城市社会学家的观点综合成为一个比较严密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房地产经济基本理论14.北京位于北纬39°57',东经116°79',这表示的是北京的()区位。
A.自然B.生态C.天文D.经济【答案】C【解析】区位可分为自然区位和社会区位两大类。
自然区位又可分为天文区位和自然地理区位;社会区位又可分为经济地理区位、文化地理区位、政治地理区位等。
其中,天文区位是指反映某一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例如,北京市位于北纬39°57',东经116°79'。
15.研究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中各类要素的和相互关系的学说为()。
A.区位主体B.区位理论C.中心地理论D.工业区位理论【答案】B【解析】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別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中各类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主要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位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有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16.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B.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C.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冯•杜能D.亚当•斯密【答案】C【解析】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古典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为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名著。
17.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A.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输成本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B.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以配置工业企业理想区位C.各类城市用地趋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D.基于社会生态学里入侵和继承概念来解释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排列形态【答案】A【解析】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输成本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社会学第⼀章古典⼈类⽣态学1.社区的⽣态性质(1)共⽣性:每⼀个物种都不能离开其他物种独⽴存在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共⽣”。
(2)竞争性:⼈与⼈,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同⼀⽬标的争夺,⾮敌对但排斥。
竞争导致均衡。
古典⼈类⽣态学家把竞争看作是⼈类社区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
2.社区的⽣态过程⼀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集中或离散)集中:指在⼀定时期内⼈⼝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
离散: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向更⼴⼤的地区扩散。
3.城市的⽣态模型(1)伯吉斯的同⼼圆说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态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
城市的中⼼商业区是同⼼圆最内核的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说⼀般来讲,⼯⼚在城市⽣态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但⼯⼚的分布并不是⼀个环状围绕中⼼商业区,⽽是从城市中⼼向外放射出去,从中⼼到边缘形成⼀个扇形结构。
(3)哈⾥斯和厄尔曼的多核⼼说强调某些设施的形成与该地⽅是否存在维持其设施存在的条件相联系4.古典⼈类⽣态学理论受到的批判(1)⾸先是以阿利汉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态学理论根基,即将社会区分为⽣物的和⽂化的两个层次的⼆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2)对古典⼈类⽣态学批评的第⼆个⽅⾯是指古典⽣态学理论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化、情感、象征等的作⽤。
(3)批评的第三个⽅⾯是有关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古典⼈类学企图发展出普遍的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戴威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并“没有⼀种普遍模式”。
(4)批评的第四个⽅⾯表现在对其“⾃然区域”概念和“⽣态谬误”的批评上。
第⼆章新正统⽣态学1.霍利的⼈类⽣态学理论⽣态组织四原则: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配是四个重要原则。
(1)⼈类聚居的⼀些“基本假定”第⼀,每个⽣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存资源。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市政学》(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认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市政管理的重要承担者,这种认识是对市政主体的()。
A、广义性理解B、狭义性理解C、政策性理解D、事务性理解2、把市政看作是城市政权,看作是国家整个地方政权的组成部分,这属于()。
A、城市政权说B、城市政治说C、城市行政说D、城市政策说3、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
A、政党组织B、立法组织C、司法组织D、行政组织4、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这种看法属于()。
A、城市政权说B、城市政治说C、城市行政说D、城市政策说5、以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来界定城市的学科是()。
A、地理学B、城市经济学C、城市政治学D、城市社会学6、城市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
A、战争性质的变化B、社会分工C、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D、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7、衡量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指标是()。
A、城市劳动力构成B、城市人均收入水平C、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是()。
A、农业发展B、工业化C、市场化D、制度安排9、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指的是()。
A、城市功能B、城市类型C、城市性质D、城市结构10、不属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是()。
A、城市密度B、城市布局C、城市人口D、城市形态11、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叠加性发展规律B、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D、功能升级增量规律12、不会导致城市主导产业变异的原因是()。
A、产业结构的变化B、自然资源优势的变化C、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D、战争性质的变化13、我国城市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的依据是()。
A、城市人口规模B、城市行政地位C、城市地理位置D、城市性质14、我国小城市市区的非农业人口为()。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空间理论——社会组织和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其探究的是社会组织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演变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社会空间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社会实践和治理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将围绕社会组织和地理空间两个方面,介绍社会空间理论的相关内容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一、社会组织与社会空间社会组织是指在社会范围内组织起来的人群。
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会影响社会空间的形态和结构。
社会组织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不同类型,这些组织之间不仅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且还会对周围的社会空间产生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都在尝试寻找更加优越的社会空间,以满足其生产、交流、宣传的需要,这导致了城市内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空间竞争和吸引力的不同。
政治组织是影响社会空间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政治组织的地方要求和资源需要,会影响到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使用,如产生了不同正式和非正式的地图、地域的划分,政治组织和政治团体经常使用“领地”来定义他们的势力范围。
此外,人们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动也会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从而影响到整个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的使用情况。
经济组织是影响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的第二大力量。
经济组织以及企业通过规模扩大及专业化等各种模式来增加竞争力和获取更多的利益,此举导致了城市内部区位的变化和规模结构的改变,重要的企业和产业集群等都会对周围的社会空间产生重大的影响。
文化组织则会影响社会空间的各种文化元素的出现和转移,例如街头文化的流行和转移等。
文化组织也会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来影响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界限的划分,比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都是社会文化组织的建设成果。
二、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地理空间是指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社会空间则是指离散的地理空间中的人类活动。
1510-全国-社会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孔徳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1分)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泄D:发展和变迁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1分)A:法国B:美国C:徳国D:英国3、刘易斯・A •科塞的代表著作是()(1分)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的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1分)A:社会批判理论B:激进主义理论C:社会有机体理论D:后现代主义理论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1分)A:米歇尔•福柯B:尤尔根•哈贝马斯C:皮埃尔•布迪厄D:艾尔弗雷徳•舒茨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1分)A:个案研究B:文献法C:实验法D:统计调査7、泄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1分)A:审查、分类和汇总B:汇总、分类和审査C:审查、汇总和分类D:分类.审査和汇总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1分)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9、从文化传皤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1分)A:文化整合B:文化交流C:文化合作D:文化结构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1分)A:附属文化B:边缘文化C:副文化D:亚文化11、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1分)A:初级社会化B:重新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12、米徳将自我分为()(1分)A:两个部分B:三个部分C:四个部分D:五个部分1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1分)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B:规左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4、在合作的类型中,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属于()(1分)A:指导性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契约式合作D:自发性合作15、在社会互动的理论中,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是()(1分)A:日常互动论B:拟剧论C:符号互动论D:常人方法学16、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處被称为()(1分)A:联合家庭B:主干家庭C:重组家庭D:核心家庭17、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1分)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内群体和外群体D:大群体和小群体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1分)A:组织设计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决策19、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斯梅尔瑟提岀的是()(1分)A:搭便车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资源动员理论D:乌合之众理论20、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被称为()(1分)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残余性失业21、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韦伯提出的是()(1分)A:消费文化论B:消费社会论C:生活风格理论D:炫耀性消费理论22、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扇形理论的提出者是()仃分)A:伯吉斯B:霍伊特C:林顿D:哈里斯23、在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中,政治主导型城镇化被称为()(1分)A:墨印模式B:北欧模式C:欧美模式D:南美模式24、城市币区人口尤其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用的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被称为()(1分)A:过度城镇化B:反城镇化C:逆城镇化D:低度城镇化25、在城市群研究中,琼•戈特曼提出的是()(1分)A:城市群理论B:组合城市理论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26、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和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被称为()(1分)A:等级B:种族C:阶层D:种姓27、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分析框架,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可划分为()(1分)A:五个阶级B:六个阶级C:七个阶级D:八个阶级28、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研究环境系统可以从其功能入手,通过与人类系统的相互输入输出关系来掌握系统的整体特征,环境规划学正是侧重于从环境系统的功能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如人类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传输和自净过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一)环境容量1、概念: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应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利用环境容量进行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
例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程序为:(1)利用各种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2)通过浓度、排放量转换关系计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削减量;(3)最后得出综合治理方案。
整个程序的核心或理论基础是环境容量,而其它的数学和经济方法都是其支持手段。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功能的一部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