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沉积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20.78 KB
- 文档页数:5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1. 引言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是描述地质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特征的综合,而沉积体系则是沉积相在相互关联的空间上的总体表现。
本报告旨在对沉积相和沉积体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地质单元。
它反映了在该地区沉积作用发生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条件。
沉积相的研究对于研究过去的环境条件、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可以根据沉积构造、沉积物类型、沉积结构和岩石组合等方面进行划分和定义。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三角洲相、海滨相、湖相、河道相等。
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沉积物组合,可以通过地层剖面、物相图和地球物理资料等进行识别和解释。
3. 沉积体系的定义沉积体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一致性的沉积相相互组合形成的地质体系。
它是由多个沉积相所组成的,反映了不同沉积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沉积体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区域地质演化、预测沉积物储量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体系可以根据主导沉积相、地貌和沉积层序等特征进行划分和描述。
常见的沉积体系包括海陆过渡体系、断陷湖盆体系、潮汐沉积体系等。
不同的沉积体系具有不同的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构造,可以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等进行研究和解释。
4.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4.1 相关地质图件分析方法 - 根据地层剖面图、物相图和陆地地貌图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和分析。
- 利用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设备对沉积岩样本进行岩相和矿物分析。
4.2 钻井分析方法 - 通过钻井岩心的不同组分、厚度和孔隙度的变化,来判断不同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存在与分布。
-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如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测井数据,解释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4.3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信息,分析沉积体系的展布、结构和时空变化。
自己总结的沉积相知识名词解释: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综合2.沃尔索相律(相序递变规律、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3.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4.沉积体系:同一物源、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成因上有联系,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5.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沉积:曲流河中最重要的砂体类型,是河道侧向迁移,河曲形成过程中在河道凸岸形成的侧向加积的砂体沉积体。
6.扇三角洲: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7.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很浅的浅海。
8.陆缘海: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深度较大的浅海。
9.礁:造礁生物原地生长形成的坚硬抗浪骨架,地形上呈隆起的正地貌。
10.重力流: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11.广义浊积岩: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的各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及其所形成的沉积岩的总和。
12.曲流河垂向沉积模式(由下至上)“二元结构”:它是河流相(尤其是曲流河)沉积的重要特征;曲流河沉积垂向层序的下段为河床底部滞留沉积和点砂坝沉积,构成河流沉积剖面的底层沉积。
层序的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构成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
底部层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二、填空沉积相分类:相组、相、亚相、微相冲积扇的沉积类型:①河道沉积;②泥石流沉积;③漫流沉积;④筛状沉积河流相组合:山区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曲流河----滨湖(海)网状河、三角洲。
曲流河亚相类型:①河床亚相:河床滞留沉积、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沉积;②堤岸亚相:天然堤、决口扇;③河漫亚相: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④牛轭湖亚相:(废弃作用:串沟取直、曲颈取直)河流相与油气的关系:储集层:垂向上---边滩或心滩砂质岩;横向上---透镜砂体中部。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是暂时性洪流或间歇性洪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形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成的,形状近扇状的沉积体。
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1)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扇根分布在临近冲积扇顶部地带的古沟口附近,主要发育有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三种沉积微相。
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为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与扇根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
与扇根沉积相比较,砂与砾比率增加,沉积物偏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增高,砾石碎屑多呈叠瓦状排列。
扇中沉积由于未经过充分分选,加上泥石流的存在,扇中沉积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极强。
扇缘是整个冲积扇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环带状围绕在冲积扇周围。
沉积物为细砾、含砾砂、砂及泥,细砾较为少见。
其微相可分为水道径流及片流两种。
(2)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分类:Ι湿地沉积扇:沉积特征,湿地沉积扇主要发育与潮湿气候带,最明显的终年泄水,这些常年河对扇的沉积作用影响小,而由季节性气候条件产生的巨大洪水起着控制作用。
整个扇的面积大,有时为干旱扇的几百倍;扇面坡度一般较低,因此河流作用常常控制着湿地扇的整个扇面。
自扇顶向扇尾湿地扇的最大碎屑粒径逐渐变小。
沉积亚相分为: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Ⅱ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沉积特征: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它是一种进积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它属于在活动扇与稳定水体交界带上的沉积。
这种沉积一部分在陆上,但大部分在水下,有的几乎完全在水下。
扇三角洲出现于不同气候和能量条件的各种滨海带中,也常常沿冰缘地带的山间湖滨分布。
扇三角洲的远端相形成于滨岸带、海洋或湖泊的水下环境,当有高速的粗粒沉积物注入水体是才能显现出河流的影响。
地理学中六种沉积作用之区别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我们将面临以下不同的“沉积”概念,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本文通过总结给以说明。
1、物理沉积,即我们地理教科书上通常讲的“沉积”,是指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沉积地貌。
如一般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扇、河漫滩等;冰川沉积地貌,即冰碛地貌;海水沉积地貌海滩;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等。
这些都属于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2、化学沉积,这个在我们的地理教材中没有单独讲到,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大量存在着。
主要发生在由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都是在发生沉积过程中伴随着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沉积地貌,这类沉积被称为化学沉积。
“水滴石穿”这个成语讲的实际上是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在喀斯特地区,溶洞内的滴水往往会形成石笋等,这是化学沉积的典型特点。
注意物理沉积和化学积沉的不同之处:物理沉积的重要特点是,搬运动力减弱时,沉积作用显著,而搬运能力强时,则沉积作用较弱。
而化学沉积往往表现出在水流速度较快时,沉积作用显著。
如云南香格里拉附近的白水台梯田、四川九寨沟黄龙五彩池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由于石灰岩的化学特性,在梯田边缘水流速度较梯田面内水流速度快,速度快化学沉积作用较快,从而形成梯田的边缘,导致形成壮丽的梯田。
3、生物沉积,在这里提出的生物沉积是指在物理沉积或化学沉积过程中,伴有生命活动的沉积。
生物沉积物多形成于海洋中,部分形成于湖沼中。
如蓝藻等附着在石灰岩上,并使石灰岩不断向各个方向生长长大等。
注意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的不同之处:化学沉积符合重力作用原理,具有直上直下生长的特点。
如石笋、石钟乳等的生长。
而生物沉积则是克服重力作用,肆意向各个方向生长,具有反重力作用的特点。
如贵州织金洞内的各种地貌具有生物沉积的特点。
生物沉积形成的岩石即是放在洞穴外部,它也会生长。
另外生物沉积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在面向光线较强的一侧沉积物生长较快。
沉积体系概念及分类1.沉积体系概念物质组成、地质意义,微观宏观细节。
但更大范围的规律(盆地分析),则前面只是基础,如何研究能否把多相带作为整体研究。
70 年代初期,首先在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总结这样规律,相应出现适合盆地分析和沉积体系的概念。
Fisher (1967): 沉积体系是成因由现代或古代推测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联系的三维组合;Scott (1969): 沉积体系是指空间上关联的三维组合;Reading(1978): 沉积体系是成因上或环境上相互关系。
定义:强调空间组合,成因是提到,但却没有系统性,那么沉积体系类型。
(三维组合),我国陆相盆地,河流体系发育,固从水动力出发,建立能够进行成因分类的概念势在必行。
朱筱敏(1987):提出沉积体系,由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多种沉积相(相、亚相、微相)的组合称为沉积体系。
2.沉积体系划分陆上体系域:河流体系、冲积扇过渡体系域:三角洲、扇三角洲、堡坝海(湖)体系域:正常海(湖体系)沉积体系、陆上体系域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湖泊沉积系过渡体系域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体系、堡坝体系海洋体系域海洋沉积体系、浊积扇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分类表一.冲积扇沉积体系1.冲积扇形成条件及形态① 造山运动高地形:首要,存在大量碎屑物② 干旱、半干旱气候:潮湿长年河流,间歇性水流③ 地形陡降突变:陡—缓易使大量物质沉积④ 保有需要长期稳定沉降:地史保存下降,否则风化剥蚀尽⑤ 平面呈扇状,剖面透镜状、楔状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相带)2.冲积扇沉积相类型① 漫流沉积:河床渗出,席状或丘状沉积,细② 河床充填:间歇性河床,切割底床,粗③ 筛状沉积:特殊物源,如石英岩,舌状大量砾石层,渗透性好,不能形成地表流,渗流,扇体表面的砾石层称筛状沉积。
④泥石流沉积:特殊物源,泥砂砾混合物源沉积3.冲积扇体系的沉积特征二.河流沉积体系1.河流形成及类型:条件:① 常年水流(间歇不断)潮湿气候可形成长年河流。
沉积体系划分-相-亚相-微相沉积体系(组)、相、亚相和微相划分及名称* 沉积体系组沉积体系(沉积相)亚相微相大陆沉积体系组风化残积残积物、古土壤、喀斯特风化壳冲积扇扇根泥石流、河道充填、筛积扇中辫状河河道充填、漫流扇缘漫流沉积为主河流废弃河道充填(牛轭湖)下部河床滞留沉积、上部湖泥沉积溢岸河漫滩、河漫湖、岸后沼泽、串沟坝堤岸天然堤、决口扇河床(河道)曲流河系统河床滞留沉积、边滩(点坝)辫状河系统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网状河系统河床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坝)湖泊滨湖滨湖砂滩、滨湖泥滩、滨湖砂泥混合滩、滨湖生物滩浅湖浅湖砂坝、浅湖砂滩、浅湖席状砂、浅湖泥滩、浅湖生物滩较深湖-深湖浊积扇(湖底扇)、深湖泥近岸水下扇扇根水道、水堤、滑塌堆积扇中水道、水道间、扇前缘(叠覆扇舌)扇端浊积、湖泥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三角洲三角洲水上平原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滩、洪泛湖泊、沼泽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前三角洲前三角洲泥质沉积河口湾河道/潮道、潮坪潮上、潮间、潮下、水下舌形体、潮道、河道海洋沉积体系组滨海滨岸后滨、前滨、近滨、岸后沼泽潮上、潮间、潮下、有障壁海岸潮坪(萨布哈)、泻湖、障壁岛、潮道潮上、潮间、潮下、后滨、前滨、近滨、冲溢三角洲陆棚碎屑陆棚内陆棚、中陆棚、外陆棚陆棚泥、浅滩、点礁、风暴流灰质陆棚混积陆棚缓坡同斜缓坡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潮坪、泻湖、浅滩、点礁、潮下低能、灰泥丘、滑塌堆积、碎屑流变陡缓坡台地局限台地潮坪、泻湖、萨勃哈开阔台地浅滩、点礁、潮下低能台地边缘台地边缘浅滩内碎屑滩、鲕滩、生物碎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礁前、礁后、礁翼、礁坪、礁基、礁核、礁盖台地边缘斜坡上斜坡、下斜坡大陆斜坡上斜坡、下斜坡滑塌堆积、碎屑流、浊流、斜坡扇、等深流台盆深海盆地盆地边缘、海底扇、深海平原*注:1、扇三角洲、辫状河、网状河三角洲(包括大陆体系组中的)亚相、微相类型依上述三角洲类推;2、当天然堤、决口扇、道间滩分不清时,可笼统称为分流河道间,作为一个微相处理,前缘内的微相亦然。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是暂时性洪流或间歇性洪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形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成的,形状近扇状的沉积体。
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1)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扇根分布在临近冲积扇顶部地带的古沟口附近,主要发育有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三种沉积微相。
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为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与扇根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
与扇根沉积相比较,砂与砾比率增加,沉积物偏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增高,砾石碎屑多呈叠瓦状排列。
扇中沉积由于未经过充分分选,加上泥石流的存在,扇中沉积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极强。
扇缘是整个冲积扇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环带状围绕在冲积扇周围。
沉积物为细砾、含砾砂、砂及泥,细砾较为少见。
其微相可分为水道径流及片流两种。
(2)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分类:Ι湿地沉积扇:沉积特征,湿地沉积扇主要发育与潮湿气候带,最明显的终年泄水,这些常年河对扇的沉积作用影响小,而由季节性气候条件产生的巨大洪水起着控制作用。
整个扇的面积大,有时为干旱扇的几百倍;扇面坡度一般较低,因此河流作用常常控制着湿地扇的整个扇面。
自扇顶向扇尾湿地扇的最大碎屑粒径逐渐变小。
沉积亚相分为: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Ⅱ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沉积特征: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它是一种进积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它属于在活动扇与稳定水体交界带上的沉积。
这种沉积一部分在陆上,但大部分在水下,有的几乎完全在水下。
扇三角洲出现于不同气候和能量条件的各种滨海带中,也常常沿冰缘地带的山间湖滨分布。
扇三角洲的远端相形成于滨岸带、海洋或湖泊的水下环境,当有高速的粗粒沉积物注入水体是才能显现出河流的影响。
海岸带的扇形体由于受到河流、波浪、潮汐及水面升降变化等的多种作用,因而形态和面貌呈多种多样。
冲积扇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赋存的关系在含煤冲积扇沉积体系中,煤的聚集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位,这主要决定于控制泥岩沼泽形成和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冲积扇体系分布的范围内,有利于成煤的部位主要有扇间洼地、中扇朵叶体间洼地、扇尾地带和扇前缘外侧与河、湖、海环境的过渡地带。
对于油气的生成,冲积扇体系是不利的沉积环境,但由于它所产生的沉积物大多岩性粗,可以构成很好的储集层。
实践证明,冲积扇沉积与储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砂砾岩冲积扇体储层的油气地质意义已被国内外很多油田证实。
只要邻接该砂体有生油层存在,往往可形成次生的油气藏。
由冲积扇体系充填的沉积盆地,如果周边的物源区具有含铀矿物的岩体出露,在适宜的气候和沉积环境条件下,常为铀矿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形成条件。
二、河流沉积体系。
河流环境内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组合。
1)河流沉积类型:顺直河:少见,局部地段。
辫状河:河床坡降大,河身不稳定,河心滩极发育,宽度大,弯度低。
曲流河:河床坡降小,侧向加积明显,弯曲度大边滩发育,易形成牛轭湖,废弃河道。
网结河:河道坡度低,分支河道之间湿地和植被极发育,河流位置稳定,不宜迁移。
2)河流沉积亚相Ⅰ河道亚相:心滩,边滩(砂坝),河床滞留沉积Ⅱ河岸亚相:天然堤,决口扇Ⅲ泛滥盆地亚相:河漫滩,河漫沼泽,河漫湖泊Ⅳ牛轭湖:废弃河道。
主要河流类型的沉积特征Ⅰ、辫状河的沉积特征:这种河道沉积物大部分粒度粗,以砂砾岩为主,是由彼此错位叠置的砂质和砾质透镜体形成的带状砂砾岩体,其中细碎屑沉积物含量极低,砂砾岩体地面平直,对下伏岩层侵蚀不明显,多出现于山麓地带,位于冲积扇沉积体系与冲积平原沉积的交界地带。
缺少明显的天然堤②洪泛沉积不发育(纵向砂坝)③具各种类型的河道坝沉积(横向砂坝)④心滩发育(侧向砂坝)Ⅱ、曲流河的沉积特征: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即:河道充填沉积(河道相)、河道边缘沉积(河岸相)、洪泛盆地沉积(洪泛盆地相)。
在曲流河沉积体系中,明显地表现出平面上或剖面上的细粒沉积物包围砂质沉积物的特征。
Ⅲ网结河的沉积特征:网结河河道在平面上交织成网状,河道十分稳定,河道间发育河心岛或植被岛的河流。
河道坡度小,弯度多变,导致频繁的溢岸洪泛。
湿地环境占60~90%,河道环境分布局限。
河流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聚集的关系成煤环境重要场所:冲积平原,岸后沼泽和废弃河道充填沼泽,牛轭湖,这些沉积场所多存在于曲流河沉积体系,网结河沉积体系中,而辫状河沉积体系成煤的条件是有限的,正在形成的辫状河体系对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往往不利,因而难于出现有工业价值的可采煤层。
河流沉积体系中河流相的砂体若离上覆和下伏的生油凹陷中心较近,就会形成有利的油气储集层。
沉积相的平面分布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而影响着赋铀砂体的空间分布。
三、湖泊沉积体系主要是以淡水湖泊为主,多为陆源碎屑充填的滨海或内陆湖泊。
一些大型的内陆湖泊或各类断陷盆地内的湖泊,都往往形成独立的沉积体系。
1)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相特征:Ⅰ、湖泊的碎屑沉积速度比海盆要快Ⅱ、湖水波浪的影响范围要小Ⅲ、湖泊对气候因素的影响反应较快2)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分类Ⅰ湖三角洲:三角洲平原(顶积层),三角洲前缘(前积层),前三角洲(底积层)Ⅱ扇三角洲:砂砾混杂,粘土含量高,成熟度低,下倾方向为浊积物.Ⅲ滨岸沉积:多以砂岩、粉砂岩为主,陡岸前也可形成砾岩。
碎屑颗粒分选、磨圆中等,交错层理发育,多为小型,有透镜状及不规则水平层理,多见各种层面构造(如泥裂、雨痕、虫迹、冲迹等),与岸线平行可见壳屑层沉积。
Ⅳ浅湖沉积:生物繁盛,湖泊沉积中浅湖沉积较多,保存有较好的生物化石。
Ⅴ深湖沉积:沉积物由于还原环境而呈黑或深灰色,大部分为致密均质泥岩,多为细薄水平层理,有时有明显的季节纹理,无底栖生物化石,多浮游生物化石。
Ⅵ重力流或浊流沉积:其又可分为碎屑流沉积,高密度流沉积,低密度流沉积。
3)湖泊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聚集的关系湖泊沉积体系与成煤作用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通常湖泊沉积体系中湖泊三角洲地带和滨湖地带都是成煤的良好场所。
例如我国云南东部地区若干褐煤盆地,由于新生代第三纪时有利的构造环境及气候条件,在山间湖泊沉积体系的环境下,形成了如先锋、昭通、小龙潭等厚、巨厚的褐煤层。
油页岩的形成与聚集与湖泊沉积体系有密切的关系。
油页岩主要为还原环境的静水沉积,大多形成于大型的内陆湖盆中。
四、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河流作用沉积在水体(海、湖)中的陆上和水下连续的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其沉积亚相特征Ⅰ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是由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前三角洲沉积以及三角洲朵体之间的三角洲间湾沉积构成.三角洲平原沉积是三角洲陆上低平的地带,主要是由活动的河道和废弃的河道,以及河道两侧的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盆地等沉积组成。
三角洲前缘沉积是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水下部分,分布于三角洲平原的向海一侧。
它是河流与海洋作用最活动的地带,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沉积速度最快。
由于海水波浪的筛选,沉积的砂质最纯,含重矿物最多。
前三角洲沉积主要由暗色含有机质的泥质组成,具水平层理,它是三角洲体系中最均匀且分布最广泛的沉积。
三角洲间湾沉积是大型三角洲朵体间微咸水或近正常海水环境下的沉积。
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可夹有石灰岩层或透镜体,含海相或微咸水化石。
Ⅱ浪控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①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②海滩脊的加积作用③河口沙坝的进积作用.Ⅲ潮控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特征:河流流入强潮汐环境的海域,潮汐作用对三角洲的形成发挥了重要控制作用。
沉积特征:①分流河道呈顺直河道②砂体具有海成的沉积构造,双相平面结构③三角洲平原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三角洲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聚集的关系在各种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往往为成煤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不断推进的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滨岸地带,都是泥潭沼泽发育的良好场所;在三角洲朵叶废弃之后,低平的地势也成为良好的成煤场所。
地域辽阔的三角洲环境是河、海、湖交汇的地带,气候潮湿,生物的繁衍速度是极快的,由于沉积物源的丰盛、海岸线和构造沉降环境的持续,就为古代油气的形成、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
五、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多为海岸伸展的砂体,起着防止海水直接内侵的障壁作用。
由波浪建造起来的砂质沉积。
障壁岛沉积体系沉积亚相组成:临滨、海滩、风成沙丘、冲越扇沉积等亦称障壁复合体。
障壁岛沉积体系对能源资源形成的影响:障壁岛沼泽化形成的煤层,其长轴平行于沉积走向,即平行障壁岛砂体延伸方向,煤层分布较广泛,但由于成煤前的古地形及周期或成煤后期潮道的影响,厚度变化较大,煤层硫分含量较高。
障壁岛后成煤模式,障壁岛间成煤模式。
六、缓坡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缓坡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指从滨海波浪作用的浅水地带到逐渐过渡为低能的深水环境,沉积表面极缓,几乎近水平,不存在明显坡折的碳酸盐沉积体系。
缓坡碳酸盐沉积体系沉积亚相及其特征Ⅰ内坡相:位于上临滨和正常浪基面之间的缓坡沉积作用带。
主要特点为泻湖潮滩沉积、高能浅滩和障壁岛沉积。
Ⅱ中坡相:位于正常浪基面至风暴浪基面之间的缓坡沉积作用带。
主要特点为递变层理风暴岩、丘状交错层理碳酸盐。
Ⅲ外坡相:位于风暴浪基面以下的缓坡地带。
主要特点为深水泥质沉积与纹层状灰岩的互层。
Ⅳ盆地相:位于大陆架明显坡折处前面的浅水地带。
主要特点具生物扰动构造的钙质泥岩。
缓坡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矿产的聚集关系:与成煤有关的这种沉积体系不同的相带大多是互相过渡的、渐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