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点

浅谈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点

浅谈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点
浅谈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点

浅谈《冯谖客孟尝君》写作特点

《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佳作,这恐怕不用说大家也了然于胸,但其佳在何处?却是值得探究的,现在,我就从本篇的写作特点说起。

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角。“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文章开头一句告诉我们,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因为太穷了,没法养活自己,所以让人通告孟尝君,自己愿意投身他的门下当他的门客。这个开头,不免让人对冯谖抱有希望又失望而归。做孟尝君的门客,就因为没钱了,这个烂理由让人难以接受。我们且看下去。孟

尝君问:客何好何能,只见客答曰:无好无能也。这话一出,更是让人大大吃了一惊。不过,孟尝君还是留下了他,足见孟尝君的“容人之量”。这个开头从正面写冯谖自称是个无能的人。

既无能,又何须以礼待之?于是,初到孟尝君门下,冯谖受到“食以草具”的“礼遇”。到这里,我们还看不出作者的真正意图,只是把一个因想糊口而到孟尝君这做门客的冯谖介绍给了大家。

冯谖“无能”,又遭到了“不公待遇”,于是他三弹其铗,再三提出要求,而孟尝君也真满足了他所有的

要求,至此,我们也只看到了孟尝君的容人之量,而对冯谖嗤之以鼻。

文章转机正出现与此: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属曰:“能”,于是,孟尝君由最初的“贱之”到“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读者此时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这冯谖到底是因愧疚,还是果真“才美而不外见”呢?

当看完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这两件事之后,我们看到:冯谖果真有胆有识,处事果断迅速,也为“能”字注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

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此时读者也幡然醒悟。但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

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文章先抑后扬,逐层深入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见识和长于计谋的特点。

由此观之,是由于本文欲扬先

抑,层层深入的写作特点,突出了一个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冯谖和一个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孟尝君的形象,从而为本文添彩。

大学语文教案11冯谖客孟尝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重点虚词及实词。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预习、自读、质疑、教师点拨解决文言知识问题。 通过诵读、讨论、上网查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冯谖的优秀品质:有胆识,智慧、会利用时机,长于计谋等。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品。 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3、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请知道得更多的同学谈谈你了解的背景知识。 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齐国策士。 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 貌。土――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称,大有得一土而得天下,失一土而失天下的态势。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本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其中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关于这则故事,《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颇有出入。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写策士冯谖为孟尝君奔走出谋的活动,刻画了一个有政治才能和远见的策士形象,颂扬了士阶层在战国时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解题 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商锦泽李俊程李乐萌曹芙佳陈祺源燃.朱晋苏陈婧祎.康宁刘昊钰负责搜集整理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连词,表修饰 2.重点实词 (1).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生存,生活 愿寄食门下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客何好爱好,擅长,喜好 曰:“诺。”应答的声音 (2).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名作动,做门客 (3).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3.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二、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比:与······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2.孟尝君客.我(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虚词 (1)于: 1.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请而见之:表顺承 2.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之: 1.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孟尝君列传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一) 大家一定知道齐国的孟尝君吧,今天我读了《孟尝君列传》,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宁舍弃小利,换取祖国太平。 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二)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同宗。其人素有贤名,与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99年,齐、秦交好,孟尝君应秦昭王之邀相秦。第二年,秦昭王受人挑拨,囚禁孟尝君,欲杀之。幸赖食客中鸡鸣狗盗者之力,孟尝君才得以狼狈逃回齐国。自此,孟尝君深怨秦国。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篇一: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今天,我接触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当老师将这篇古文递给我时,我惊呆了——这是一篇多长的古文啊!没想到的是,经过1个多小时的学习,我们几个同学竟然将它学懂了。我也对它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冯谖受到孟尝君的善待,他很感动。于是一心一意地跟着孟尝君,为他“买义”,使他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在孟尝君被贬后,仍然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为他出谋划策,让他重返政界。为他掘好了三窟。 当我读到冯谖受到孟尝君的善待后,还不停地提出要求,我觉得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总是不知足安命。这时认为孟尝君是一个十分大方的人。可当我读到冯谖为孟尝君去讨债时并为他“买义”时,我对冯谖的成见立即烟消云散了,反而为他的做法而对冯谖平添了几分敬佩。而对孟尝君的看法也随之转变。而到了最后,我对冯谖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多亏了冯谖的帮助,孟尝君的政治地位才得以巩固。 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像这样的事例: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师,才得来后来三国鼎立的形势。历史上也有许多像冯谖这样的人:比如张飞。虽然他莽莽撞撞,可他赤胆忠心,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读了这篇文章,我也对“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义”不仅是指友谊,而指的是信义。“民无信不立”这句古训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是呀!没有冯谖的帮助的话,孟尝君也许就不会成为齐国政界叱诧风云的人物;而没有孟尝君的善待,那冯谖也许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篇二: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感触良多先是被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所感动,其次是被冯谖的出面所惊讶,最后是被两人的义气相互包容共同合作所感动。 冯谖三次用弹铗作歌的方式,向孟尝君提出生活待遇上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高,以至引起周围人的“ 笑之”“ 恶之” ,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直到孟尝君把他一系列的要求都满足了。同时,孟尝君所谓爱士的这种诚意得到了考验了,他才不复歌、不再提出要求了。这里生动地写出了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为客的时候,那种不卑不亢的、与一般门客不同的非常奇特的“ 奇士” 风采。而孟尝君满足了冯谖的无理要求后换来的也是冯谖的才能和智慧!这也使孟尝君得到一个人才,这也更是帮助了以后落难的的孟尝君!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不是冯谖的才能、智慧和胆识,学到的反而是孟尝君和冯谖的互相体谅与相辅!当我读文章的时候我曾把自己想成孟尝君!想自己是孟尝君的时候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 商锦泽 李俊程 李乐萌 整理 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 2?重点实词 (1) ?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 愿寄食门下 客何好 曰:“诺。 (2) 。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 (3)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 3?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 ?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 ?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 ....................... 比:与 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 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 2?孟尝君客 我(意动用法,把 .......... 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曹芙佳陈祺源燃侏晋苏陈婧祎? 连词,表修饰 生存,生活 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爱好,擅长,喜好 应答的声音 名作动,做门客 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刘昊钰负责搜集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 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 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 虚词 (1 )于: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 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 请而见之:表顺承 2.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 )之: 1 .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 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4)愦于忧:昏乱 5)开罪:得罪 6)何市而反:买 3 通假字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 2) 而性懧愚:“懧”通“懦”,懦弱. 3 )何市而反:“反"通“返” ,返回。 4. 词类活用 1) 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以......... 为羞愧。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赏析一】 从《冯谖客孟尝君》也不难看出,冯谖作为一个普通的门客,渐渐得到孟尝君的重视和厚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重士”的风气兴盛。后来孟尝君叫他去收债,冯谖却召集百姓毁掉债券,回来就跟孟尝君说为他买了“义”。后来孟尝君真的感到为他买了“义”,以民为本方能得到民心。也正是“重士”和“以民为本”让孟尝君安稳地做了几十年的相国。 一、战国“重士”的时代风气 孟尝君利用丰厚的财产招贤纳士,在诸侯之间享有重士、爱士、养士、用士的盛赞。他热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贵贱、国别。当然孟尝君的门客并非全是鸡呜狗盗之徒,也确有富于政治远见和才能的人。冯谖就是其中的一个。孟尝君把冯谖安排在三等门客里,给予普通食客的待遇,吃粗茶谈饭。过了十几天,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带来的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总管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给他鱼吃吧,给他二等门客的待遇。”过了一段时间,冯谖仍弹着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孟尝君又给了他车子,给他一等门客的待遇。这就是“重士”的经典表现! 当时,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诸侯或大夫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重士”的社会现象,比如齐桓公设庭燎招士。齐桓公当政的时候,士的阶层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们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统治才能,其中不乏济世安邦的人才。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齐桓公率先注意到这一新动向,意识到霸业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招揽到天下的人才,能否得到新兴的士阶层的支持,于是在管仲的辅佐下,采取种种措施,招士养士。 到了战国,“重士”风气更是兴盛。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不吝珍珠重宝,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各国贤士也宾随而至,养士多达几千人。其中齐国的孟尝君养士最为著名。孟尝君继承父业后,就大兴土木,修盖房子,招待天下豪杰。只要投奔他的,他全者收留。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比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孟子被列为客卿;荀子则是“三为祭酒”、“最为老师”。[1]于是,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稷下学士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能真实地反映了战国纵横家之世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的要数《战国策》了,其从天子公卿诸侯君臣转换到新兴的知识阶层──“士”身上来,把战国策士赤裸裸的反叛传统、追求功名富贵和竞争奋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整个战国时代,是“士”人纵横驰骋于政治舞台的时代。据《战国策齐策》记载:燕国攻打齐国,险些灭亡齐国。闵王出逃被杀。田单力挽狂澜,据守即墨城,反击燕军,收复失地,后来拥立太子庸为襄王,田单自己做了相国。《战国策齐策》还记载:貂勃常诽谤田单是小人。田单却把他举荐给齐襄王,俩人成了莫逆之交。这就是“襄王尊田单”的故事,“重士”的风气可想而知。由于当时“重士”风气兴盛,社会流行还“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一、背景及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2、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3、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二、熟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的读音: 有冯谖者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长铗归来左右皆恶之谁习计会愦于忧 载券契而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予车五十乘遣太傅赍黄金文车二驷谄谀之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内容——见翻译稿: 四、知识积累: 1、虚词总结 代词,指冯谖——“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食之”“为之驾”“吾负之”“请而见之” 代词,指孟尝君——“诸侯先迎之者” 代词,指老百姓——“因而贾利之” 代词,这/事——“孟尝君怪之”“齐其闻之矣”“齐王闻之” 助词,的——“比门下之客”“宗庙之祟”“谄谀之臣”“区区之薛”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副)表出乎意料,“竟,竟然”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表晚于预期,“才,这才” 左右以君践之也,食以草具。(连)因为;(介)把 左右以告。(介)把 (冯谖)以责赐诸民。(介)把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介)用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副)“只,仅仅”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介)把 以故相为上将军。(动)使,让 表修饰“孟尝君笑而受之” “因而贾利之”“高枕而卧” 表并列“以为贪而不知足” “富而兵强” 表承接“请而见之”“驱而之薛” 代词,他的(冯谖)“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揭其剑”“过其友” (老百姓)“因烧其券” 代词,齐国的“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代词,他(冯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孟尝君怪其疾也” 代词,您的“不拊爱子其民” 副词,表推测,大概,可能“齐其闻之矣” 表方式——。。。。的方式“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无以为家” 固定说法,不久以后“居有顷”“后有顷” 2、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曰(属通嘱)能为文收责于薛(责通债)无纤介之福者。(介通芥)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客何好?客何能?判断句:乃臣所以为君义也。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战国策》 一、文言积累 (一)一词多义 (1)顾: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顾念) (2)固: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 (二)虚词总结 1.以: (1)左右以告。(把) (2)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把……作为)(3)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4)矫命以债赐诸民(把) (5)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已,仅仅)(6)窃以为君市义。(替) (7)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用来) 2.为: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替)3.其: 齐其闻之矣。(大概) 4、诸: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于) 5、于: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被) (2)于是梁王虚上位(在这种情况下)(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作为) (4)孟尝君就国于薛。(到) (5)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开罪于君。(被)6、因: (1)因烧其券(于是) (2)因而贾利之。(趁机) 7、之:驱而之薛(到) (三) 词类活用: 孟尝君客我。(把……当客人,作客,作门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给……吃)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给…… 吃)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名词作动词,养家)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动词作名词, 用的东西)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以……为怪)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认为羞)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名词作动词, 穿衣戴帽) 狗马实外厩(名词作动词,充满)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抚)爱子其民(以…… 为子,像子一样爱护)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西游于梁(向西) 于是梁王虚上位(使……虚) (四)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达意愿)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通懦) 以何市而反(通返)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通芥) (五)特殊句式: 孟尝君曰:“客何好”(倒装) 客何能(倒装)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倒装)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倒装)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倒装) 左右以告。(省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窃以为君市义。(省略) 二、感知人物: 冯谖: 孟尝君: 三、补充阅读:读《孟尝君传》 (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 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 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 至也。

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客孟尝君感悟

视吾家所寡有者 ——习《冯谖客孟尝君》有感何谓富有?富有的判断依据该是什么?是拥有了多少金银财宝还是获得了多高的社会地位?不不不,都不是,一个人的富有不体现在对于物质的拥有以及社会地位等,而体现在他不拥有什么。 冯谖在为为孟尝君收债前问孟尝君要买些什么,孟尝君的回答便是“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为孟尝君收来的是“人心”。这一份“收债”,在日后孟尝君落难之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孟尝君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要我说,在冯谖为孟尝君收了“人心”的债后,孟尝君才成为了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视其之寡有,已经不再有什么举足轻重、能够在孟尝君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东西了。反观之前的孟尝君,门下门客众多,财富实力雄厚,能够随心所欲地养一个对于孟尝君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冯谖,我们可以说孟尝君是拥有强大的财力的。视其之所有,着实令人羡慕,但当时的他真的是“富有”吗?视其之寡有,“人心”赫赫在列,对于一大国之贵族,“人心”的寡有会导致其实力的不稳定,若不是冯谖的一举,在孟尝君落难之时可能其就会从此一蹶不振。那么,他还是富有吗?显然不是,所以一个人富有是否,取决于其“寡有”。 富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财富等物质生活,富有更多地也包含了一些看不着摸不着,却令人安心、令人愉悦的存在。假设我们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活的十分地空虚,我们会觉得自己特别“富有”吗?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是否定的。而一些精神层面的财富,例如孟尝君的“人心”,例如我们平日李聪书本汲取的“知识”,再例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多彩。即使我们在财富上并没有如王健林、马云等亿万富豪的雄厚,但我们仍然能够拥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生活,我们依旧能够过得十分愉悦。那么,这样的我们,是否就是“富有”的人呢?我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如此地步,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认为我们是十分“富有”的。 所以我们常说古人的智慧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他们不仅能够通过仅仅的人工造出世界的奇迹,他们还能在精神上提出福泽千年,放到当今社会仍然能为我们所思考、反思的言论。正如冯谖之举,配上孟尝君所言之“视吾家所寡有者”,短短七个字,平平淡淡地道出了我们对于人生应有的追求的方向,提出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角度。于我们,古人的智慧也是使我们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多多读一下古人的言论,即使是日常,我们也能发现我们的“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吾所寡有,应为我们正确的处事之道。

(完整版)冯谖客孟尝君练习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 一、填空题 1.《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 2.《战国策》是_________时期_________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属_________史书。 3.《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冯谖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冯谖替孟尝君谋营的“三窟”指的是焚券市义、_________、薛地建庙。 6.《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在装愚守拙,巧于试探,扬在_________。 二、选择题 7.下面属于国别体史书是( )。 a.《诗经》诗歌 b.《史记》纪传体 c.《战国策》国别 d.《论语》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8.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 a.市义于薛 b.薛地建庙 c.游说于梁 d.游说齐王 9.“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________的性格特点?( )

a.刚勇仁义 b.深谋远虑 c.诙谐幽默 d.清正廉洁 10.以下哪一特点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 a.深谋远虑 b.目光不敏锐 c.礼贤下士 d.心胸广宽 11.“狡兔三窟”出自以下哪本书?( ) a.《战国策》 b.《孟子》 c.《冯谖客孟尝君》 d.《史记》 三、解词题 12.属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2) 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13.客 (1)冯谖客孟尝君

(2)孟尝君客我 14.食 (1)食以草具字串3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3)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15.之 (1)驱而之薛 (2)衣冠而见之 (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16.其 (1)齐其闻之矣 (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17.就 (1)孟尝君就国于薛 (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 18.乃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先生不羞,乃有逾欲为收责于薛乎? 四、翻译题 20.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托,转达意嘱托,属“愿”。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责” “ 3、性愚:通“懦”,懦弱。“懦弱”。 4、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返回。反 5、券徧合:“徧”通“遍”,普遍,都。普遍,徧 6、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高兴。说 7、后朞年:“朞”通“期”,一周年。一周年。朞 8、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审慎。祥 9、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小草。小草。介 10、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抚爱。拊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当成客人。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意动用法当成客人 ②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③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为羞愧。形—意动用法,以……为羞愧。意动用法为羞愧 ④孟尝君怪其疾: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⑤不拊爱子其民:子意动用法,为子。名—意动用法,以……为子。意动用法为子 2、使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空出来。于是梁王虚上位:使……空出来。空出来 3、名→动:衣冠而见之:穿戴好。穿戴好。①衣冠②因而贾利之:用商贾之道谋取。用商贾之道谋取。贾 4、名→状:①西游于梁:向西。向西。②晨而求见:在早晨。在早晨。 (三)古今异义: 1、就国于薛:“国”古义:封邑今义:国家。封邑。国家。封邑国家 2、迎君道中道中:道中古义:半路今义:路途中。半路。路途中。半路路途中 (四)一词多义: 1、辞:告辞。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告辞。告辞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推辞。推辞。辞推辞 2、顾:顾先王之宗庙: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的份上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回头看。顾回头看 二、虚词:虚词: 动词; 1、以:左右以君践之:动词;认为,以为。以动词认为,以为。食以草具:介词,用,拿。介词,以介词左右以告:介词,把。介词,以介词无以为家:介词,用来。以介词,用来。介词 2、乃:就是。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就是。就是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词,才。副词,乃副词 3、其:齐其闻之矣: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因烧其券:远指代词,那。远指代词,其远指代词孟尝君怪其疾: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代词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代词自己的。 4、为:寡人不足为也:动词,辅佐。动词,为动词辅佐。无以为家:动词,养活。动词,为动词养活。动词,为之驾:动词,给。动词寡人不敢以先生之臣为臣:动词,作为。动词,为动词作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请为君复凿二窟: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 5、乎:冯公有亲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姑反国统万人乎: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2020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冯谖客孟尝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完这篇,大家可能都佩服冯谖的政治才能,和羡慕他的远见卓识。但我更看到了孟尝君的领导能力。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谖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谖去魏国说动魏惠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魏国为相;回来后又借魏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我们把他和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孟被看作是四之首,由这篇中可以得到原因。 在冯谖什么才能都没有的情况下,孟还是把他收入门下;在别人都讨厌冯谖的贪得无厌时,孟却甘愿不断得满足他;在冯谖没经过孟批准私自烧毁了薛地人的债券时,孟还是很大度的原谅了他。正是他的知人和纳柬,使他得到了薛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得到了君主的重任。如果他心胸小、嫉才,不听别人的建议,他是不会高枕的。 近日阅读了《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感触良多先是被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所感动,其次是被冯谖的出面所惊讶,最后是被两人的义气相互包容共同合作所感动。 冯谖三次用弹铗作歌的方式,向孟尝君提出生活待遇上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高,以至引起周围人的“笑之”“恶之”,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直到孟尝君把他一系列的要求都满足了。同时,孟尝君所谓爱士的这种诚意得到了考验了,他才不复歌、不再提出要求了。这里生动地写出了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为客的时候,那种不卑不亢的、与一般门客不同的非常奇特的“奇士”风采。而孟尝君满足了冯谖的无理要求后换来的也是冯谖的才能和智慧!这也使孟尝君得到一个人才,这也更是帮助了以后落难的的孟尝君! 我从这篇中学到的不是冯谖的才能、智慧和胆识,学到的反而是孟尝君和冯谖的互相体谅与相辅!当我读的时候我曾把自己想成孟尝君!想自己是孟尝君的时候要是遇到冯谖这样提出这么多无理要求的食客我肯定会把他赶出门外,而并不是一再的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读了这篇古文知道了千里马总会遇到他的伯乐,一个人只要真心相待别人,那人迟早是要是会得到回报的,在不求回报的付出得到的朋友总比拿金钱铺垫所得到的朋友更有价值!在危难时真心朋友是会帮助你的而不求回报!就像孟尝君落难是冯谖帮助他再登相位,而且一当就是几十年!这就是相信与包容得力量! 谖在孟尝君门下做客,也就是门客的意思。孟尝君当时名满天下,追随他的门客达三千人之多,冯谖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见到孟尝君,更不要说得以展示自己的平生绝学高超智谋什么的了。 冯谖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当然他的本事还是有一些的。于是他就动不动弹起宝剑放声高歌“剑啊剑啊回去吧,吃饭时连鱼都没有;剑啊剑啊回去吧,出门连车子都没有;剑啊剑啊回去吧,赚的钱连养家都不够”。孟尝君也是个有钱的人,不在乎小钱。只在乎自己的名声。要知道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拥有良好的声誉就以为着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以及其他,一点鱼肉算得了什么!

6.1 冯谖客孟尝君 教案

大学语文2教案1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2.掌握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 2.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所体现出的谋略才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战国策》简介 对《战国策》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寓言故事,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汗马功劳、挥汗成雨、门庭若市等等。这些成语都有着一个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已经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中国微缩文化。传统文化,很多都渗透在这些成语中。之所以学习这些古典著作,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是成为中国文化人的基本素养。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时尚的文化,如赵本山小品文化,忽悠、缘分啊、谢谢啊、那是相当……,时间将来检验其文化的久远性。而我们传统文学可以说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成为经典的语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外国人要学习中文,难学的就是这些文化,一个成语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泛深刻。我们学习外语也是,真正学好外语的人,一定是通过那个国家的文化的。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些经典原典的阅读。 (一)《战国策》成书过程 《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国别体杂史著作。记载了从周贞王14年(前455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未编

冯谖客孟尝君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冯谖客孟尝君读书笔记 篇一:《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第一卷周文(《左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 4、臧僖伯谏观鱼 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谏纳郜鼎 7、季梁谏追楚师 8、曹刿论战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10、宫之奇谏假道 11、齐桓公下拜受胙 12、阴饴甥对秦伯 13、子鱼论战

14、寺人披见文公 15、介之推不言禄 16、展喜犒师 17、烛之武退秦师 18、蹇叔哭师 第二卷周文(《左传》) 1、郑子家告赵宣子 2、王孙满对楚子 3、齐国佐不辱命 4、楚归晋知罃 5、吕相绝秦 6、驹支不屈于晋 7、祁奚请免叔向 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9、晏子不死君难 10、季札观周乐 11、子产坏晋馆垣 12、子产论尹何为邑 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14、子革对灵王 15、子产论政宽猛 16、吴许越成

第三卷周文(《国语》) 1、祭公谏征犬戎 2、召公谏厉王止谤 3、襄王不许请隧 4、单子知陈必亡 5、展禽论祀爰居 6、里革断罟匡君 7、敬姜论劳逸 8、叔向贺贫 9、王孙圉论楚宝 10、诸稽郢行成于吴 11、申胥谏许越成 第三卷周文 《公羊传》 1、春王正月 2、宋人及楚人平 3、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虞师晋师灭夏阳《檀弓》 1、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2、曾子易箦 3、有子之言似夫子 4、公子重耳对秦客 5、杜篑扬觯 6、晋献文子成室 第四卷周文 《战国策》 1、苏秦以连横说秦 2、司马错论伐蜀 3、范睢说秦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颜斶说齐王 6、冯谖客孟尝君 7、赵威后问齐使 8、庄辛论幸臣 9、触讋说赵太后 10、鲁仲连义不帝秦 11、鲁共公择言 12、唐睢说信陵君 13、唐睢不辱使命 14、乐毅报燕王书《秦文》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而性?愚(“?”通“懦” ) 3.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以何市而反(“反”通“返”) 梁使三反 姑反国统万人乎? 5.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 7.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 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 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孟尝君怪之(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先生不羞(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孟尝君怪其疾也(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未得高枕而卧也(高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于是梁王虚上位(虚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 (一)定语后置 1.齐人有冯谖者 2.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诸侯先迎之者 5.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贫贱不能自存 4.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迎君道中 6.孟尝君就国于薛 7.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答案)

一、重点字音 齐人有冯谖.者 xuān 倚.柱弹其剑yǐ 长铗.归来乎 jiá左右皆恶.之wù 食.以草具 sì愦.于忧 kuì 载券契 ..而行 quàn qì狗马实 外厩. jiù 因而贾.利之 gǔ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jī 无纤.介之祸者 xiān 文车二驷. s ì 二、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 达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3.而性懧.愚通“懦”,懦弱 4.以何市而反.通“返”,返回 5.券徧.合通“遍”,周遍 6.不拊.爱子其民通“抚”,安抚 7.后年通“期”,满一周年 8.寡人不祥.通“详”,审慎 9.无纤介.之祸者通“芥”,小草 三、重点实词 1.愿.寄食门下希望 2.食.以草具给……吃 3.比.门下之客与……相同 4.揭.其剑举 5.过.其友拜访 6.左右皆恶.之厌恶,讨厌 7.谁习.计会熟悉 8.冯谖署.曰签名

9.吾负.之亏待,怠慢 10.愦.于忧昏乱 11.沉.于国家之事沉溺,陷于 12.约.车治装准备,整治 13.今君有区区 ..之薛小小的 14.先生休.矣算了 15.孟尝君就国 ..于薛前往封邑 1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逐 17.遣太傅赍.黄金千斤赠送 18.被.于宗庙之祟.遭受 ..鬼神降下 .... 的灾祸 ... 19.沉.于谄谀之臣听信 20.寡人不足为.也辅佐 21.愿君顾.先王之宗庙顾念 22.三窟已就.完成,齐备 ..... 四、重点虚词1.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给(介词)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替,给(介 词) 3.客果.有能也果然 4.悉.来合券全,都 5.因.烧其券随即 6.晨而.求见连词,表修饰 7.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用来 8.仅.得免其死耳只,才 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10.姑.反国统万人乎姑且,暂且 11.左右以.君贱之也因为(介) 12.食以.草具用(介) 13.无以 ..为家没有用来……的办法 14.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介) 15.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语气)

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感冯谖客孟尝君全文翻译

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感冯谖客孟尝君全文翻译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冯谖客孟尝君》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念高中时,读完《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大家都对文中的主人公冯谖那种忠心侍主、敢说敢做的精神和深谋远虑的能力所折服,同时也对孟尝君说三道四,认为他处处不如冯谖。但我仔细推敲。认为孟尝君田文大智大勇,有他光辉的一面。 首先,孟尝君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冯谖是因为贫穷无法养活自己和母亲,才去投奔孟尝君的,既没有正式的文凭,也没有什么“爱好”和“才干”,更无什么过硬的背景关系。但孟尝君深知“自古英才出寒家”这个道理,“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冯谖他既然敢慕名而来,必有他的过人之处,没有对冯谖进行严格考核,就欣然接纳了他,正应了清朝思想家龚自珍的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孟尝君比起楚怀王等那些拒人才于千里之外的蠢才来说,不知要高明多少。对当今社会一些“任人唯亲”“唯文凭是论”的用人机制来说,也是一个借鉴。

其次,孟尝君有“礼贤下士”的虚心。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大家都知道,在商品交换活动中遵循的是“等价交换”规律,即你有多少商品,就只能换多少钱,换在劳务领域里来说,就是你付出多少劳务,就只能领取多少报酬。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了很久的门客,未立寸功,主人孟尝君甚是连他的面都不认识,他居然整天“弹铗而歌”,抱怨吃饭没有鱼,出入没有车,不能养家糊口,其他的门客都讨厌他,没想到孟尝君居然一一满足他,说明孟尝君具有三国时期刘备那种“三顾茅庐”的精神,他既然认定冯谖有才干,就以礼相待,迁就他。 再次,孟尝君有“大肚能容”的开阔胸襟。孟尝君是耗费祖辈和他自己几代人的心血,才创下这偌大的家业,得以确保自己在齐国高贵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一旦这种根基不稳,势必影响他在齐国的地位,甚至给他带来生命危险。冯谖在替孟尝君收债的过程中,未经主人同意,擅自将孟尝君的债务人缴纳的债款分发给债务人,并焚烧了债务契约,动摇了孟尝君的根基。这在“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私有制社会里是犯了兵家大忌的,轻者杖责几十,赶出家门,重者就要被杀头。如南宋时期的抗金英雄岳飞就是不顾宋高宗的感受和想法,整天催着皇帝立太子和北伐,终被宋高宗指使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但孟尝君仅仅只是“不悦”,说算了,就不再追究,这种胸襟恐怕也只有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能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