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 格式:pdf
- 大小:998.84 KB
- 文档页数:7
福建省海浪灾害应急预案一、灾害概述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长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但同时也面临着海浪灾害带来的威胁。
海浪灾害指的是由强烈海浪引起的海岸侵蚀、滨海建筑物受损、渔船翻覆以及海上交通中断等现象。
针对福建省常发生的海浪灾害,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警与监测体系为做好海浪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福建省应建立完善的预警与监测体系。
主要包括:1. 预警体系根据气象局发布的台风预警和气象数据,福建省应建立海浪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向相关部门、渔船以及沿海居民发送预警短信提醒,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2. 监测体系福建省应建立完善的海浪灾害监测体系,包括海浪高度监测、海岸侵蚀监测、渔船位置监测等。
通过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并与气象局、海洋局等部门建立联网监测系统,及时获取海浪灾害相关数据,为应急响应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应急响应流程一旦发生海浪灾害,福建省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流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预警发布阶段•气象局发布海浪灾害预警后,福建省应迅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渔船,提醒其做好应对措施。
•沿海居民也应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了解预警信息,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 防御准备阶段•监测到海浪高度达到危险水平后,相关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对沿海地区进行防御工作,如设置防浪堤、加固渔船系泊设施等。
•渔船应及时回港避风,并向沿海居民发布避险通知,确保人员安全。
3. 应急行动阶段•一旦海浪灾害发生,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和救援工作。
•沿海居民应听从安排,紧急撤离危险区域,避免人员伤亡。
4. 救援和恢复阶段•灾害过后,福建省相关部门应迅速组织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确保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基础设施的恢复。
•各级政府应设立灾后帮扶机构,向受灾群众提供临时救助、安置和重建支持。
四、应急资源调度和保障福建省应事先做好应急资源的调度和保障工作,以确保在海浪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抢险救援。
赤潮的预报及治理
王晓雯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12(037)0z1
【摘要】通过对赤潮及其发生原因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影响其发生的各类因素,并确定了赤潮从经历起始、发展、维持到消亡的整个过程中各阶段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赤潮生物细胞密度预报法、累积水温预报法和赤潮生物胞囊预测法等多种赤潮的预报方法及预报模式.同时,针对赤潮发生时生物量高速增加等显著特点,总结了控制污水排放、化学法、微生物法和引入其他物种等四种赤潮的治理方法,并提出了赤潮治理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3页(P37-38,51)
【作者】王晓雯
【作者单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赤潮的预报及治理 [J], 王晓雯;
2.赤潮相关因子的卫星遥感探测与赤潮预报的可行性探讨 [J], 陈晓翔;邓孺孺;何执兼;柯栋;李芳
3.赤潮高发期间厦门海域叶绿素值预报方程建立及应用于灾害性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 [J], 吴玉芳
4.基于天气分型的赤潮预报方法研究——以福建沿海为例 [J], 何恩业;李雪丁;杨静;高姗;季轩梁
5.基于深度学习的赤潮发生预报方法研究 [J], 余璇;石绥祥;徐凌宇;王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水产,2009年9月第3期NO.3 JOURNAL OF FUJI AN F IS HER IES Sep.26.2009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苏灵江(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摘要:2008年3月和2009年2月,厦门海域发生了以血红哈卡藻为优势藻种的赤潮,两次赤潮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针对近两年厦门海域两次在冬季爆发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
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发生前后,1000hP a环流形势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倒槽或者气旋,并随着冷空气的北退而向内陆地区延伸,台湾海峡的气流多为东南到西南向,气温和水温持续回升、风速偏弱、相对湿度偏高,盐度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此种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促使了厦门海域冬季赤潮的发生。
关键词: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环流形势;水文气象赤潮是福建沿海多发区的海洋灾害之一,其高发期为每年的5~7月份,但近年赤潮发生时间呈现提早的趋势,冬季也偶有赤潮发生。
2008年3月15日厦门海域发生了血红哈卡藻(Akashi w o sanguinea)赤潮,最大面积6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长达20天;2009年2月5日,厦门海域再次发生了血红哈卡藻赤潮,最大面积为31平方公里,持续时间22天,该次赤潮发生时间较2008年的赤潮提早了40天。
血红哈卡藻是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温带和热带的内湾、近岸水域,虽然迄今还没有关于该藻种产毒的报道,但该种能使鱼类致死[1]。
赤潮的形成是海洋生物、化学、水文气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海洋污染日渐加剧的情况下,海洋水文气象条件正成为赤潮形成与消失的直接原因[2]。
齐雨藻[3]研究表明一个稳定发展的天气对夜光藻赤潮的形成和维持是重要因素。
王咏亮[4]进一步探讨了500hPa环流形势在赤潮预报中的应用,并通过相关分析,归纳出四种有利于东海春季赤潮发生的典型环流形势,试预报正确率达59%。
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海洋预报MARINE FORECASTSV ol.26,No.1Feb.2009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赵雪1,杨凡2,郭娜3,李希茜1,宋萍萍1(1.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广州510300;2.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3.国家海洋局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汕尾516611)摘要:2007年2月2日~3月5日期间,广东省汕头附近港湾及南澳岛附近海湾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事件。
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导致附近养殖场大量扇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以上。
这次赤潮事件主要表现有3个特点:(1)藻类密度不大,表层海水中只有零星破碎的胶囊体,底层海水中胶囊体密度约3~5个/升;(2)影响范围较大,从刚开始在汕头妈屿和莱芜湾发现,到广澳前江、南澳岛四周、牛田洋、海门、濠江等沿岸海域都出现藻类碎片;(3)持续时间长,从2月2日监测人员发现有赤潮藻类胶囊体,一直持续到3月5日才基本消亡。
本文主要从海洋水文气象环境场及海水理化因子方面对这次赤潮事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赤潮;球形棕囊藻;水文气象环境场;海水理化因子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239(2009)01-0043-091引言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水体随赤潮的发生原因、藻类种类和数量密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中国的赤潮事件报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加[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工农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不断深入、海洋养殖业的扩大、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等等,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国际海运的发展导致有害藻类的引入[2],赤潮发生更趋频繁、危害程度也渐趋增大。
不可否认,赤潮已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日趋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
赤潮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一、目的意义(结合我省经济发展、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重要性赤潮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资源,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滨海旅游业,而且还可能引起食用被赤潮毒素污染的海产品的人群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赤潮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面临的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赤潮是我国沿海不容忽视的自然灾害,《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将赤潮列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的重要内容。
1999年,国家海洋局将赤潮列为海洋监测的重点项目之一。
2001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代表们建议,国家有关综合部门近期在能力建设、业务运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对赤潮监视监测、预测系统的投入,以保证和支持赤潮监测和预测和赤潮灾害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足见,防止和减轻赤潮危害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对赤潮危害的预警预报则成为学界及有关部门探索的主要目标之一。
紧迫性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并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有毒赤潮生物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导致人类的中毒甚至死亡,赤潮生物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生物毒素贝类中毒事件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记录赤潮3次,70年代9次,80年代29次,90年代42次(航测),2000年28次,面积累计超过1万km2。
2001年77次,累计面积达15 000 km2。
2002年79次[5]。
2003年119次[6]。
2004年96次,累计面积约26 630 km2[7]。
2005年82次,累计面积约27 070 km2[8]。
我国近年来因赤潮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
仅1989年,我国沿海因赤潮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就有2亿元以上[9]。
2000年仅辽宁、浙江2次较大赤潮造成的渔业损失就近3亿元[2]。
风暴潮预警启动标准风暴潮预警级别分为Ⅰ、Ⅱ、Ⅲ、Ⅳ四级警报,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1.风暴潮Ⅰ级紧急警报(红色)受热带气旋影响(包括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下同)影响,或受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沿岸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将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80厘米以上的高潮位时,至少提前6小时发布风暴潮紧急警报。
2.风暴潮Ⅱ级紧急警报(橙色)预计未来沿岸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将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下的高潮位时,至少提前6小时发布风暴潮Ⅱ级紧急警报。
3.风暴潮Ⅲ级警报(黄色)预计未来沿岸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将出现达到或超过当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内的高潮位时,前者至少提前12小时发布风暴潮警报,后者至少提前6小时发布风暴潮警报。
4.风暴潮Ⅳ级预报(蓝色)预计在预报时效内,沿岸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将出现低于当地警戒潮位30厘米的高潮位时,发布风暴潮预报。
预计热带气旋将登陆我国沿海地区,或在距沿岸100公里以内(指台风中心位置)转向以及温带天气系统将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即使受影响海区岸段不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也须发布风暴潮(含台风浪)预报。
海啸预警启动标准海啸预警级别分为Ⅰ、Ⅱ、Ⅲ、Ⅳ级警报,分别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1.海啸Ⅰ级警报(红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3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以上海啸波高、300公里以上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Ⅰ级海啸警报。
2.海啸Ⅱ级警报(橙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2米~3米海啸波高、局部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Ⅱ级海啸警报。
3.海啸Ⅲ级警报(黄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米~2米海啸波高、受灾地区发生房屋、船只等受损时,发布Ⅲ级海啸警报。
赤潮简介“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海洋局提供)赤潮的危害(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
当赤潮发生时由于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这种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导致了海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相互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异常或者破裂,这就大大破坏了主要经济渔业种类的饵料基础,破坏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鱼、虾、蟹、贝类索饵场丧失,渔业产量锐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统称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风暴潮警报标准一、警报等级风暴潮警报等级分为五级: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黑色。
二、预警标准1. 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2. 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3. 橙色预警:预计未来12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4. 红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内可能发生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潮位。
5. 黑色预警:预计未来6小时内将发生特大风暴潮,沿海潮位可能突破历史最高记录。
三、预警发布1. 蓝色预警:由县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2. 黄色预警:由市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3. 橙色预警:由省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4. 红色预警:由国家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
5. 黑色预警:由国家级海洋预报部门发布,并报告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
四、预警响应1. 蓝色预警:启动县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2. 黄色预警:启动市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3. 橙色预警:启动省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4. 红色预警:启动国家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
5. 黑色预警:启动国家级风暴潮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范工作,并向社会发布紧急通知,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五、信息反馈1.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接到预警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防范工作,并将情况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2. 在预警有效期内,各级海洋预报部门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风暴潮发展动态,做好预警信息的发布和更新工作。
同时,密切关注气象、水文等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公布福建省沿海警戒潮位值
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公布日期】2012.06.19
•【字号】闽海渔[2012]234号
•【施行日期】2012.06.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渔业资源
正文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公布福建省沿海警戒潮位值的通告
(闽海渔〔2012〕234号)
我厅组织核定的全省沿海33个点蓝、黄、橙、红四色警戒潮位值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
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5号)和《警戒潮位核定规范》(GB/T17839-2011)的相关规定,以及省政府的要求,现予以公布实施。
特此通告。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二○一二年六月十九日附件:。
赤潮产生的季节和海域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南海海区以3月至5月份及8~11月最为多见,东海海区则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份。
有关赤潮发生时间,主要是研究几个方面就可以了:较多的营养物质(富营养化),包括海洋污染、河流的污染、农田退水等;较高的水温条件,有利于藻类的繁殖(一般在夏季,纬度高的海域发生赤潮的季节短);较小的风浪,不利于海水交换。
赤潮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其特点是南海海区以3月至5月份及8~11月最为多见,东海海区则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份。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
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赤潮多发生的地域;
南海:珠江口、深圳湾、大鹏湾、香港近海、海南岛、北部湾、三门列岛等。
东海:厦门附近海域、福建闽东海域、福建泉州湾附近、长江口外海域、温州以东海域等。
黄海:苏北沿岸、青岛胶州湾及湾外沙子口海域、大连湾、大连至东沟海域等。
渤海:黄河口外、河北黄骅附近、秦皇岛附近、天津大沽口附近、芷锚湾海域、渤海西南部、辽河口、营口鲅鱼圈附近等。
海洋中的自然灾害比较多,其中就有赤潮,那么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呢?下期为大家介绍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
厦门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稿)1 总则1.1 编制目旳为应对海洋赤潮灾害,高效有序地做好各项应急工作,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少损失,保护本市海洋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旳健康和生命安全,增进厦门海洋环境与经济旳持续协调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海洋赤潮信息管理暂行规定》《海洋环境预报与海洋灾害预警报公布管理规定》《贝类生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水产品卫生管理措施》《厦门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3 合用范围本预案合用于在本市管辖海域内发生旳赤潮灾害事件以及在本市周围海域发生旳对本市海洋环境和公众人身健康安全构成威胁旳赤潮灾害事件旳应急响应。
1.4 工作原则1.4.1 政府领导、统一指挥旳原则。
应急工作必须在政府旳统筹领导、协调下统一实行,执行应急工作旳所有单位都必须服从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保证应急工作旳顺畅进行。
1.4.2 以人为本、防止为主旳原则。
加强对赤潮灾害旳监视、监测,及时预警、预测,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赤潮危害旳认识和防备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4.3 科学决策、高效有序旳原则。
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充足发挥专家和专业人员旳作用,改善和提高赤潮灾害监测、预警防止和应急处置旳技术与手段,提高应对赤潮灾害事件旳专业化水平和指挥能力,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高效运作。
1.4.4 属地管理、条块合作旳原则。
本市管辖海域旳赤潮灾害应急工作以市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为主进行组织指挥和行动;各区政府负责详细组织所辖海域旳赤潮灾害应急工作;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旳应急处置体系。
1.4.5 部门联动、地区合作旳原则。
建立健全市政府各部门旳联动机制。
加强与相邻辖区政府间旳协作配合,建立区域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精选2019-2020年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拔高训练第二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技术③全球定位技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为“3S”(RS、GPS、GIS)技术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④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
关于甲、乙、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GISB、乙是GISC、丙是RSD、甲是GPS有关“3S”技术运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RS可以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B、RS可以对水灾淹没区域进行动态预测分析C、GPS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D、GIS可以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甘肃省定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年平均气温6.3 ℃,土壤自然含钾量高,产出的土豆品质极佳,营养成分高,定西已成为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和麦当劳薯条原料土豆生产基地。
据此完成下题。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测土豆的生长习性( )A、喜热喜湿,喜肥土B、喜光喜凉,喜肥土C、喜热耐旱,喜贫土D、喜光喜热,喜贫土若定西市从事土豆种植的农民想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地块、土壤挑选和管理,实时监控整片土豆生长和病虫害情况。
并借助这一系统,整合信息,快速了解农产品物流和市场供应情况,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GPS,RSB、RS,GISC、RS,GPRSD、GPS,GPRS【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近几年“滴滴打车”在中国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发展迅猛,打车软件将“互联网”和“交通”融合,这种出行模式对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与该模式相关度较低的行业是( )①电子商务②商业地产③汽车维修④交通运输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互联网+交通”的经济模式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A、GIS与RSB、RS与GPSC、GIS与GPSD、数字地球与RS【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某共享单车“打开手机应用,就可实时查看在线单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