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2-21 22:09 编辑【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初二历史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知识目标: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言:请同学们听我叙述一段材料,巍巍雪山,爱憎无边;慢慢草地,任重道远;七根火柴,星火燎原;百姓乳汁,鱼水相连;胸怀祖国人民,万里长征只等闲!同学们:这段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生:(长征)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课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你能看出什么呢?生:(说明长征路途遥远,而且非常艰难)师: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呢?长征谁能回答长征的背景1、历史背景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4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导致了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
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
对于长征,同学们通过影视媒体已经了解很多了,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位同学准备好了,结合大屏幕中的长征路线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教材分析案例背景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教学过程目方法标情感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八年级历史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大革命失败到1931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起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接二连三地发动反革命“围剿” 。
前四次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游击战术的正确性。
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并引领长征走向胜利。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错误指挥所带来的危害,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
第二目:长征的胜利。
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重要战役、会师和感人故事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红军长征并不陌生。
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永远的丰碑》《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知识梳理知识结构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遵义会议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导入新课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上,同学们一定学习过《丰碑》《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草地的晚餐》等故事。
你知道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吗?这些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听过这首诗吗?知道作者是谁吗?(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4)诗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雕像遵义会议会址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有一次关系到中华民族及党的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会议,这个会议就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
你知道是什么会议吗?这次会议后,长征中的红军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红军最后胜利会师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一个个问题,进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的学习吧!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时间:15分钟)(阅读“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一目,完成1—7小题。
)1、____年_____月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____和___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____年____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战略转移。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科目:历史上册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4、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二、自主学习(通读课文。
找划下列问题,背记后默写)
(1)1933年10月,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和军事顾问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
(2)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向前进,一路上冲破敌人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
提出向贵州前进,红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3)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4)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巧渡,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接着,红军北上,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甘肃。
(5)写出红军两次会师的时间、会师的部队、地点及标志。
(6)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自主探究
请在工能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
3.合作学习
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那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三、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于()、
A、北京
B、夏威夷
C、纽约
D、檀香山
2、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1894年
B、1905年
C、1901年
D、1998年
3、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的总理是()
A、孙中山
B、黄兴
C、李宗仁
D、宋教仁
4、标志着辛亥革命爆发的事件是()
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5、张教授用三民主义的内容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当笔名,他三个儿子的笔名应是()A、民族、民权、民生B、民主、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民主
D、民主、民权、民生
6、武昌起义胜利后,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三)简答题: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