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消减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案2.0

一个消减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案2.0

一个消减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案2.0
一个消减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案2.0

一个消减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案

中国、武汉魏界民;

澳大利亚、墨尔本赵捷 2014年6月26日

第二节地球变暖的主体原因是地球固碳体系日益衰退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的危害

上一节我们谈到,我们需要建立固化200亿吨/年二氧化碳的“固碳库”,才能降解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之由400ppm逐年下降到200ppm左右。进而彻底解决地球变暖问题;

按照1平方千米森林植被可以固化3万吨二氧化碳计,则我们需要新建立60—7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植被。再加上草原,农耕用地,则需要150万-200万平方千米的新增土地;

当然必须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水利系统,森林植被才能生长;、、、、、、

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世界性的天大难题;

我们利用已有要素,克服千难万险,一定能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一定能找到新增的150—2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一定能找到与之相配套的水系的8万亿吨水!

一定能找到这些庞大量的水又输送方法!

一定能找到为输出水的水源地创造更有利的生态环境方法!

这不是“可能实现”或者是“不可能实现”的问题的探讨!而是为了拯救人类必须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只要我们努力,总是有办法的!、、、、、、

真能行吗?!科学不是只喊口号;实干才能冲出“围城”;

由此信念,加强科学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1.地球变暖的主体原因是:“地球自我固碳能力在日益减弱”。

我们在研究气候变暖问题时发现,“几千年来,地球的“荒漠化、沙漠化”程度在日益扩大,近二十年,仅仅中国的大西北,草原、森林植被就按照5万平方千米/年速度日益减少,即地球每年至少减少15亿吨固碳能力;(按十年计,则地球减少了150亿吨的固碳能力;这还没有加上其它地区的沙漠化导致的森林植被减少)于是,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则日益增加;地球温室效应则日益加强。

所以地球自我固碳能力是日益减弱。”是地球变暖的的主体原因。这种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自然地、单一趋向地、持续地发展着。我们由此认为:

当我们了解到“地球自我固碳能力在日益减弱”是地球变暖的的主体原因后,那修复《地球日益衰退固碳体系》就是解决问题方法了。《修复地球日益衰退固碳体系》机理确定后。即是我们应该解决《地球日益荒漠化、沙漠化》问题,就是解决地球的“固碳库”问题;研究中,我们有幸发现,建立巨大的“固碳库”所需要的土地问题,所需要的水的问题和输送水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地球变暖的难题也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发表本文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地球日益荒漠化、沙漠化》呢?

下面我们一一讲述:

2.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是地球自我固碳能力在日益减弱的罪魁祸首

研究地球变暖问题时,科学家发现温室效应在工业化以前就已经开

始;其起因时间不在现代,而在古代、远古代,

起因地点是中国的青藏高原,(泛青藏高原)

起因事由就是青藏高原的隆起。

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冲击欧亚大陆,崛起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近三百万平方千米一大块(从北纬26度至46度,从东经71度至101度)的崛起,对欧亚大陆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科学考察说明:影响是决定性的。首先是把气流格局改变。

开始的4800万年,青藏高原隆起到两千米,影响还不算大,严重的问题,发生在以后的260万年,一下长高了2400米,达到4600米。更要命的是最近的6000年,更增高600米达5200米。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拔高度达5200米,这是空前的凸起。地球历史上没有过这样的高度,这么广大面积的凸起,它彻底打乱了地球气流正常的秩序。过去,西风环流,如季风一样,准时把水汽带来洒在北非、欧洲、西亚、中亚和中国的北方,使它们成为温润区,森林茂盛,草原如茵,年降水900毫米,气温15℃上下,温暖融融,成为人类宜居之地。所以,人类能够在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诞生巴比伦文明。

当青藏高原崛起五千米以上后,一切都改变了,巨大的高原体逼迫西风环流分成南北两支,70%南支,30%北支。

南支:顺喜马拉雅山谷坡向东南~东北,遇阻岷山、秦岭,转西~西南……形成涡流.吹上高原。高原高寒,所带水汽全被冻结在高原。他们是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的江河源。

北支:受帕米尔高原顶托到海拔六千米高空,进入高速风道,快速沿

天山~阴山谷坡向东,过三江平原到日本海。

北支由于在高空、高速通过,很少形成大地降水。

图片的地势说明:西风环流北支,就是这样被顶托到海拔6000米的高空。无法形成降水。这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

图片:凸起的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盆地的地形图

又:中国北部的盆地带与青藏高原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对比的海拔高

度差和温度差的地貌结构。使青藏高原除了以其高度阻隔印度洋暖湿气流外,还以其温度差、地形差所形成的能量将中亚地区的水分虹吸到印度洋和太平洋。使该地区的水汽循环呈单一趋势,水汽循环平衡被断链,进而破坏了这一地带区的生态平衡系统。促使荒漠化、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

要维持这一地带的稳定生态系统,至少需要一个完整的水循环,即高原北部高温将水蒸发到高空,然后在低温的高原或高空凝聚,形成降水,再由高原北部经过地下渗透或地表流动流回盆地。

这一个水循环之所以不能完成,就是因为从高原北部蒸发上高空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坡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实际情况是:

欧亚中心的中国的塔里木盆地(含七大沙漠)蒸发出来的水汽,翻越四面高山后,不能回流到盆地,而是从空中被吹到(或者经江河流到)了太平洋,印度洋;同时,塔里木盆地的降水量日益减少,致使塔里木盆地每年的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五、六倍。从而使中亚地区的荒漠化、沙漠化面积以每年5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日益扩大;(1999年统计数)森林植被的减少,促使地球固碳能力按15--20亿吨/年速度日益减弱。

水汽平衡原理示意图

很多研究都认识到青藏高原对中国北方沙漠化有极大影响,认为青藏高原阻隔了印度洋潮湿空气的进入,这就造成夏天印度洋季风吹不进这一地区;而冬天则有从西北刮来的是乾冷的空气,由此产生了欧亚大陆中心与大洋的不对称的水交换,带出去的水比带进来的多得多。

科学家称,这就是“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

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是欧亚大陆中部、中亚地区日益荒漠化原因;

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是地球自我固碳能力在日益减弱的罪魁祸首。

3、青藏高原虹吸效应的危害的理论分析

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象是一个巨大的水和能量循环系统。如果这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将欧亚大陆中心的水分单向排到海洋,就形成了大气中这样一个正反馈过程。

这个正反馈过程消融了青藏高原的冰川,助长了中亚和中国北方的沙漠化过程;已经使绿色植被和森林以百万平方千米面积的规模被消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地球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使更多的温室气体滞留在大气中,地球大气系统就会日益恶化。

这正是地球变暖、气候恶化的根本主体原因。

青藏高原虹吸效应就是一个自持的正反馈过程,它加速度地吸走欧亚大陆中部的水分。西亚,中亚水分的减少使得气温上升,增加了乾旱地区水蒸发速度,又反过来强化了虹吸效应。

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提高了中亚气温,进而触发了西伯利亚冻土和北冰洋冰川的融化。

即又触发了冻土融化和冰川融化这两个使全球变暖的正反馈过程。

南极巨型冰川断裂,面积700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直接损害的是中国北部生态,波及中亚地区、实际破坏全球气候平衡,是地球气候恶化的真正主体原因;

即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真正罪魁祸首

千年内,青藏高原还会持续隆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虹吸效应也越来越强,地球荒漠化,沙漠化也日益扩大,将来它引发的地球温室效应也会愈演愈烈。

所以我们解决地球变暖问题,实际上是解决青藏高原虹吸效应问题。青藏高原虹吸效应问题解决了,地球自我固碳能力则会日益加强。地球变暖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怎样解决青藏高原虹吸效应呢?下面进行探讨;

4.治理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论探讨

专家们指出:【【由于地球环境是一个充满各种反馈机制的复杂系统,保护地球环境的方法之一,就是识别系统中引发环球气候失稳的正反馈机制,并设法消除激发这些正反馈的因素。即建立负反馈机制】】

所以,根本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方法是:必须消除青藏高原虹吸效应这个正反馈因素,【【即建立负反馈机制】】,产生“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的逆转效应;

所以,设法产生“逆转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是唯一根治全球温室效应的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能否产生“逆转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是解决温室效应问题的核心。那么,怎么样实现“逆转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呢?

问题出在中国。自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应该在中国,必须有中国主导才能解决“气候变暖”这个世界难题,

中国重任在肩!世界期待中国。

请看下一节:逆转青藏高原虹吸效应的理论探讨

注释:[1] ppm,即Parts per million,是对环境大气(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之一,ppm表示百万分之一。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36043882.html,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9年第14期 日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的传感器监测到一个惊人数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经超过415ppm,即CO2质量超过整个大气质量的万分之4.15,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當地时间11日上午,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位于夏威夷的莫纳罗亚气象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数据415.26ppm。 气象学家埃里克·霍尔萨斯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表示,人类历史上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首次超过415ppm,“这不仅是有记录的历史中的第一次,也不仅是一万年前农业文明出现后的第一次,而是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后的第一次。我们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地球。” 事实上,早在4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威利特等人就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大气中CO2浓度已经达到了300万年前的水平。而直立行走的人类,200万年前才刚刚出现。 近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在迅速上升。一直跟踪CO2浓度变化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拉尔夫·基林表示,其平均增长率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3ppm,而近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2.5ppm。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到下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或飙升至5600万年前的水平。 NOAA把CO2比作“砖”,将地球比作散发热量的壁炉。大气中过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将吸收陆地和海洋散发的热量,使地球的热量循环失去了平衡,令平均气温上升。 更可怕的是,随着气温升高的还有地球的“脾气”。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将使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更为剧烈,高温、干旱、酷寒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来源:《科技日报》)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

大气CO: 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 大气co:浓度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co:浓度增加会促进植物叶 及叶面积较早并迅速地生长发育(俞满源,2003; 康绍忠,1996),增大叶面积指数(LAl)或单 株叶面积,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增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林金星等,1996)。水分胁迫下CO:浓度增加可改善和补偿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CentrittoM. , 1999)。 CO:浓度增加还可以提高 茎长度、直径和木材密度,使管胞壁增厚,减小管胞腔直径。CO:浓度增加还能促进 植物的根系生长,提高生根频率,增加根量和根长(stuianl 等,1993;王为民等,2000),这种变化有利于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吸收水分而保持水合作用。 随着大气CO: 浓度的增加,植物叶片的气孔密度会逐渐减少(欧志英等,2003; 蒋高明等,1997)。气孔密度减少的一种直接的生理影响可能是导致气孔导度长期而不可逆的下 降。因此,植物对C02 浓度增加在长期的解剖构造上调整可能是通过改 变气孔密度来刺激光合作用对C02 的吸收,降低蒸腾失水,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同时,CO:浓度增加也会引起气孔部分关闭而导致气孔导度下降,从而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丧失。研究表明,CO: 浓度加增加加会导致植物蒸腾速率减少34%,水分利 用效率提高30 一60%(高素华,郭建平,2004;张小全,2000;林舜华等,1997; 王森等,2000;杨金艳,2004;田大伦等,2004)。可以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大气COZ 浓度 增加对植物生长最有利的影响之一。 大气CO: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1.1 大气COZ 浓度增加对叶生长的影响大气C02 浓度增加会促进植物叶及叶面积较早并迅速地 生长发育,增大叶面积指数(LAI)或单株叶面积(陈平平,2002),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增 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康绍忠(19%)在人工控制CO:条件下进行春小麦试验发现,CO:浓度增加1倍则春小麦叶面积增加17.6%,株高增加 20.8%。林金星等(19%)证明CO:浓度增加使大豆叶下表面覆盖大量星状角质蜡层,叶肉增加栅栏组织且叶片厚度增厚。osbomeC.P.(2000)等对地中海地区气候变暖 下灌木植物研究发现,CO:浓度增加其叶面积指数增加7%,净原初产量增加25%。 Morison和Gifford(1984)在研究16种农作物和园艺植物时发现,CO:浓度增加使 所有植物(水稻和棉花除外)的叶面积平均增加了40%。Jones等(1984)观察到C02 浓度增加使大豆的LAI 提高30%。这种总叶面积的增大可能是叶或枝条总数量的增加,也可能是单个叶面积的增大所致,而这种单个叶面积的增大可能是细胞数量增多的结果,或是通过改变细胞壁特性提高细胞伸长速率的结果。例如,在CO:浓度增 加条件下3Od 时植株鲜重、株高和单叶面积分别增加了292%、12.8%和 2.39%(李永华, 2005);高CO:浓度下生长的凤梨植株的株高、叶面积、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对照,处理90d 时分别为对照的120.19%、119.22%、177.91%和161.04%(王精明, 2004)。由于CO:浓度增加可以使植物固定更多的COZ,因而为其叶肉组织提供了更 多的建造材料,特别是更大的细胞膨压(平Pt),使叶细胞在较长时期内有较高的伸长 速率,提高了叶面积生长。人们发现CO:浓度增加不仅可以增大叶面积、LAI,也可 以增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这种叶肉层的增加可以提高植物对光合活性辐射(队R)的吸收而提高净光合速率。但是,也有人发现美国白栋(Quercusalba)的叶面积对co:浓度增加并没有反应,甚至有人发现一种北极的常绿灌木(Ledumpalustre)、北美鹅掌揪(LiriodendrontutiP 沙ra)和欧洲栗(Casta neasativa)的总叶面积减少了,认为可能是光抑制的结果。在所有情况下,CO: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这可能是由于淀粉含量或额外细胞层增多的 缘故。CO:浓度增加不仅影响叶的生长,同时也影响叶的发育(李吉跃,1997)。

GBT 17904-xxxx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0.09%(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18204.2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广东、贵州、湖南、浙江、辽宁、宁夏、甘肃等省[3-13]的一些地市环保、卫生等部门也进行了针对居室和宾馆、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资料,已有的资料表明虽然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很大,但基本都在1800mg/m3以下,较高浓度多出现在大型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 本次修订该标准,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外,我们选择了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安徽省,进行了集中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工作。资料收集为2004年至2008年,从统计结果来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共测定794次,均值为0.061%,其中超过《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标准值38份,超标率为4.79%。2008年进行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差别不大,其中办公场所测定270次,均值为0.057%、城市居民居室内测定176次,均值为0.056%,城镇居民居室内测定180次,均值为0.052%,各监测值均未超标。本次现场监测安徽省内城市居民居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1980年代调查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讲课讲稿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2010-04-06| 【大中小】【打印】【关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很少提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有利影响。在“大气组成和辐射强迫的变化”(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一章中,AR4提到了如下几点(IPCC,2007-I,p.186):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植物“施肥”,在20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植被的盖度和植物的叶面积(Cramer et al., 2001)。关于植物叶面积、生物量和潜在光合作用的一项遥感产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升高已经得到了证实(Zhou et al.,2001),包括气候变化本身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植被盖度和叶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地球表面的反照率,这将抵消由于采伐森林带来的反照率的增加。但这个过程的辐射强迫还没有评估,同时对这些效应也缺乏科学的研究。(2)在“在气候系统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间的耦合”(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一章中,有单独的一段用来解释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作用。这一段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清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果到底有多强。(3)由第二工作小组完成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报告中的第5章——“食物、纤维和森林产品”(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对作物的产量和植物利用矿物质和水的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一章低估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 益处,相反夸大了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度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冬冬徐亚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学会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通过教学讲解实验操作知道测量二氧化碳含量的原理二,实验原理 向滴有酚酞的氨水入CO2: CO2 + 2NH3H2O === (NH4)2CO3 CO2 + (NH4)2CO3 + H2O === 2NH4HCO3 pH==8 溶液红色无色 计算公式 N1x ==0.033%N2 三,实验步骤: 1, ,2,装药品:10ml带有酚酞的稀氨水溶液(已配好)3,抽气 4,排气,重复操作,记录次数N,记录在下表 N1是实验室抽气的次数 N2是空旷地点抽气的次数

百分比与PPM浓度单位换算

百分比与PPM浓度单位换算 PPM的概念、换算 一、即Papers Per Minute 即每分钟打印的页数,这是衡量打印机打印速度的重要参数,是指连续打印时的平均速度。 二、ppm浓度 用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来表示的浓度,也称百万分比浓度。ppm就是百万分率或百万分之几,在农药应用中以往常用于表示喷洒液的浓度,即一百万份喷洒液中含农药有效成分的份数。现根据国际规定百万分率已不再使用ppm来表示,而统一用微克/毫升或毫克/升或克/立方米来 百万分率与百分率之间的换算公式为: 百万分率=百分率X10 000 即百分率乘以10 000就是百万分率,反之,百万分率被10 000除就是百分率。 三、ppm是英文part per million的缩写 此时表示百万分之几,在不同的场合与某些物理量组合,常用于表示器件某个直流参数的精度。下面举例说明。 1.用于描述电压基准(V oltage reference)的温度漂移值大小 在基准电压的数据手册里,我们会找到一个描述基准性能的直流参数,称为温度漂移(也称温度系数)或简称TC(Temperature Coefficient),通常以ppm/℃表示。对于基准电压而言,1ppm/℃表示当环境温度在某个参考点(通常是25℃)每变化1℃,输出电压偏离其标称值的百万分之一。例如,某电压基准标称值为2.5V,TC为±10ppm/℃,那么当环境温度在25℃基础上每变化1℃和10℃时,其输出电压将变为: 2.5V±10ppm/℃X1℃=2.5V±0.000025V 2.5V±10ppm/℃X10℃=2.5V±0.00025V 2. 用于描述晶体的频率特性参数 对于一个实时时钟而言,晶体振荡频率的稳定性好坏直接影响到实时时钟走时的准确性。用于描述一个晶体频率特性的参数主要有频率容限(Frequency Tolerance)、频率温度特性(Frequency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和频率电压特性(Frequency Voltage Characteristics),它们描述晶体振荡频率随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变化,用ppm和ppm/V表示。 假设一个32.768Hz的晶体具有总体5ppm的频率误差,那么它用于一个实时时钟时,每日引起的走时误差为: 5X24X60X60=0.432S 即每日的走时误差不超过0.5s 四、ppm是体积浓度 对环境大气(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之一。 体积浓度表示法: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即ppm 大部分气体检测仪器测得的气体浓度都是体积浓度(ppm)。而按我国规定,特别是环保部门,则要求气体浓度以质量浓度的单位(如:mg/m3)表示,我们国家的标准规范也都是采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2010-04-06| 【大中小】【打印】【关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很少提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有利影响。在“大气组成和辐射强迫的变化”(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一章中,AR4提到了如下几点(IPCC,2007-I,p.186):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植物“施肥”,在20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植被的盖度和植物的叶面积(Cramer et al., 2001)。关于植物叶面积、生物量和潜在光合作用的一项遥感产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升高已经得到了证实(Zhou et al.,2001),包括气候变化本身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植被盖度和叶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地球表面的反照率,这将抵消由于采伐森林带来的反照率的增加。但这个过程的辐射强迫还没有评估,同时对这些效应也缺乏科学的研究。(2)在“在气候系统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间的耦合”(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一章中,有单独的一段用来解释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作用。这一段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清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果到底有多强。(3)由第二工作小组完成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报告中的第5章——“食物、纤维和森林产品”(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对作物的产量和植物利用矿物质和水的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一章低估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益处,相反夸大了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度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

ppm、ppb、ppt含义、溶液浓度与气体浓度

ppm、ppb、ppt含义、溶液浓度与气体浓度表达溶液浓度时,1ppm即为1ug/mL;表达固体中成分含量时,1ppm即为1ug/g或1g/t。1ppb为1ppm的千分之一。 ppm 是10-6:part per miLLion 百万分之…… ppb是10-9:part per biLLion 10亿分之…… ppt是10-12:part per triLLion 万亿分之…… ppm、ppb、ppt单独拿出来,不能说是单位,就象%一样,不是单位。使用的时候可以,可以定义为v/v、n/n、m/m、g/L、g/m3等等。 ppm——part per miLLion,即百万分之一,是一个无量纲量,如果相知道ppm 是何种含义,还需了解是体积比还是质量比或重量比。1ug/mL 是质量/体积比,如果溶液的密度是1g/mL,则1ug/mL 相当于1ppm;如果溶液密度不是1g/mL,则需要进行换算。对于气体而言,会更复杂一些,因为气体混合时,在多数压力温度下,各组份的变化不是理想的。 浓度及浓度单位换算: 1ppm=1000ppb 1ppb=1000ppt ppm即:mg/L(毫克/升) ppb即:ug/L(微克/升) ppt即:ng/L(纳克/升) (一)溶液的浓度 溶液浓度可分为质量浓度(如质量百分浓度)和体积浓度(如摩尔浓度、当量浓度)和体积浓度三类。 1、质量百分浓度 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叫质量百分浓度,用符号%表示。例如,25%的葡萄糖注射液就是指100可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克。 质量百分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2、体积浓度 (1)摩尔浓度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示的叫摩尔浓度,用符号mol表示,例如1升浓硫酸中含18.4摩尔的硫酸,则浓度为18.4mol。 摩尔浓度(mol)=溶质摩尔数/溶液体积(升) (2)当量浓度(N)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例如,1升浓盐酸中含12.0克当量的盐酸(HCl),则浓度为12.0N。 当量浓度=溶质的克当量数/溶液体积(升) 3、质量-体积浓度 用单位体积(1立方米或1升)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数来表示的浓度叫质量-体积浓度,以符号g/m3或mg/L表示。例如,1升含铬废水中含六价铬质量为2毫克,则六价铬的浓度为2毫克/升(mg/L)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张冬冬徐亚辉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

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环 节教师活动预想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日本的核辐射 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中国的一些城市也 依次检测到碘-131微量辐射。核安全检测空局利用的是手势核素检测仪检测到的微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元素。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我们来测引入新课。 碘-131这种微量元素含量大家怎么测呢,让学生通过自主、合 气这个问题放在实验室来进行试验是不是与作学习,了解探究实 以往的实验不一样了呢,这个实验我们提验步骤、方法和原理, 出的是一个问题。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实齐声回答: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解决中验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探究式实问题的能力。 验

ppm有关的浓度及浓度单位换算

ppm有关的浓度及浓度单位换算 (一)、溶液的浓度 溶液浓度可分为质量浓度(如质量百分浓度)和体积浓度(如摩尔浓度、当量浓度)和体积浓度三类。 1、质量百分浓度 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叫质量百分浓度,用符号%表示。例如,25%的葡萄糖注射液就是指100可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克。 质量百分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2、体积浓度 (1)、摩尔浓度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示的叫摩尔浓度,用符号mol表示,例如1升浓硫酸中含18.4 摩尔的硫酸,则浓度为18.4mol。 摩尔浓度(mol)=溶质摩尔数/溶液体积(升) (2)、当量浓度(N) ——这个东西现在基本不用了,淘汰单位,但是在50年代那会的书里面还是很多的。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例如,1升浓盐酸中含12.0克当量的盐酸(HCl),则浓度为12.0N。 当量浓度=溶质的克当量数/溶液体积(升) 3、质量-体积浓度 用单位体积(1立方米或1升)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数来表示的浓度叫质量-体积浓度,以符号g/m3或mg/L表示。例如,1升含铬废水中含六价铬质量为2毫克,则六价铬的浓度为2毫克/升(mg/L) 质量-体积浓度=溶质的质量数(克或毫克)/溶液的体积(立方米或升) 4、浓度单位的换算公式: 1)、当量浓度=1000.d.质量百分浓度/E 2)、质量百分浓度=当量浓度E/1000.d 3)、摩尔浓度=1000.d质量百分浓度/M 4)、质量百分浓度=质量-体积浓度(毫克/升)/104.d 5)、质量-体积浓度(mg/L)=104质量百分浓度 5、ppm是重量的百分率,ppm=mg/kg=mg/L 即:1ppm=1ppm=1000ug/L 1ppb=1ug/L=0.001mg

GB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G B 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 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2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酞是酸碱溶液的指示剂,其范围在8.2-10.0,酚酞遇碱变红,遇酸或中性溶液显无色。 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加少量酚酞,并向其中通入空气以吸收二氧化碳,其反应为: CO2+2NaOH=Na2CO3+H2O NaCO3+CO2+H2O=2NaHCO3 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溶液的颜色逐渐退去,当PH降至8左右时溶液中颜色完全退去。根据此原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通入二氧化碳,通过通入不同的体积的空气,对比之下可以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三实验用品 仪器和材料:带双孔橡皮塞的大试管一支,500ml烧杯一只,洗耳球一个,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称取2g氢氧化钠固体于烧杯中,加500ml蒸馏水溶解配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待用 2如图组装耗装置: 3取10mlNaOH溶液于试管中,在测定地点用洗耳球注入空气。用力振荡几十秒钟使之充分反应。 重复上述操作,振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颜色褪去为止。记录操作的次数为N1 4.用同样的方法在空旷地段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操作次数为N2 5将测定的数据记录于下表中,并用空旷地段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体积分数以0.033%计)作为比较标准,计算出各测定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 计算公式为:N1x=0.033%N2 把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入下表

参考 五.注意事项 1.把洗耳球里的空气注入试管中时,注意不要把里面的溶液倒吸进入洗耳球中 2.取样地点的选择:取样地点必须是除二氧化碳以外没有其他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等排放的地方。因此取其地点可以是学校操场.山顶.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等等。 3.试验中所用的酚酞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必须取自统一瓶中。

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9月28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sEarthObservatory)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测绘地图,展示了大气二氧化碳目前的全球分布状况。 几乎所有关于全球变暖的讨论都以二氧化碳开始或结束。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没有它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为下降至摄氏-18度。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人类一直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些被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高了地球的温度,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既不是最强有力的,也不是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它是一个最负责改变全球气温。鉴于气候和碳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人员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着紧密的跟踪。第一个独立观测基于空间的文书,独立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白天和夜间,多云间晴的条件下都超过了整个地球,是美国宇航局的。 下面这幅地图是根据NASA的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观测数据绘制的,显示了对流层中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流层中层是天气现象最频繁出现的大气层。这些数据收集于2013年5月,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至少80万年里的最高点。

对流二氧化碳浓度 这幅地图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示为黄色——在北半球。南半球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今年5月,北半球的生长季节刚刚开始,所以植物只吸收了较少数量的大气碳。 气体在大气层中的流通和分布受喷射气流、大型天气系统和其他大规模大气环流控制的。AIRS的观测结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二氧化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流通至到另一个地方的,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NASA准备在2014年发射轨道碳观测卫星(OrbitingCarbonObservatory)。轨道碳观测卫星是第一个专门监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它将提供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 我们现在获得的大气二氧化碳数据大部分来自夏威夷冒纳罗亚山(MaunaLoa)的一个监控站,该站由查尔斯·大卫·基林(CharlesDavidKeeling)于1958年创建。下面的图表中的数据就来自该地面观测站。这个图表显示,2013年5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百万分之399.76。工业革命初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百万分之278。 2013年5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百万分之399.76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产生的影响——包括全球气温变暖、天气模式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极地冰盖的融化——被汇总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提交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该报告将于2013年9月30日公布。该报告的摘要将于9月27日在网上公布。上一次总结评估报告于2007年发布。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_上_

·32·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上) 张其德 CO 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能源和木材等的需求量剧增,这便导致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大量消耗和森林的不断砍伐。因此,大气中的CO 2浓度正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70μmol ·m ol -1 (ppm )已上升 到了目前的350μm ol ·mol -1 左右,预计到21世纪的中、后期,大气中的CO 2浓度将增倍。 CO 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它浓度的升高,必将对光合作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将如何对未来高浓度CO 2作出反应,是人们所关注和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为了揭示未来大气中高浓度CO 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人们已着手进行模拟实验,即人为地为所研究的植物提供加倍浓度的CO 2,在这种可控条件下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所发生的变化。 CO 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当大气中CO 2浓度升高时,从理论上讲,必然会有利于光合作用,使光合速率提高。已有大量研究报道证明这一点。CO 2浓度增加通常对光合作用有两个重要的作用效应:一是高CO 2浓度会引起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气孔关闭,造成气孔导度下降,使CO 2进入叶肉细胞的阻力增大。据报道,当大气CO 2浓度加倍后,使9种C 4植物和16种C 3植物的气孔导度平均下降了36%,从这个结果看,CO 2浓度加倍反而有可能对光合作用起限制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孔的关闭或开放是对细胞间隙CO 2浓度而不是对大气CO 2作出响应,而且细胞间隙CO 2浓度的变化是反映叶肉细胞对CO 2的需求关系,具体地说,当叶肉细胞对CO 2的需求增加时,细胞间隙CO 2浓度下降,相反地,当叶肉细胞对CO 2的需求减少,细胞间隙CO 2浓度便升高。因此,细胞间隙CO 2浓度的变化反映了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能力的大小。尽管气孔的关闭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气孔导度与光合作用对CO 2响应存在相互协调关系,使得大气CO 2浓度与细胞间隙CO 2浓度之间的比值基本上保持恒定,因此随着大气CO 2浓度的升高,细胞间隙CO 2浓度亦成比例地升高,这样便使细胞间隙与叶绿体之间的CO 2浓度梯度增大,有利于叶绿体得到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 2。可见,大气CO 2浓度增加所导致的气孔部分关闭并不致于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大气CO 2浓度升高的另一个重要效应,不仅可为光合作用提供更充足的原料,而且它可提高1,5-二磷酸核酮糖(RuBP )羧化酶活性,这种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它加速催化叶绿体内的RuBP 与进入叶绿体的CO 2结合,从而增强光合作用对CO 2的固定能力。RuBP 和CO 2结合后,形成3-磷酸甘油酸(PGA ),后者进入C 3循环途径,用于进一步合成光合作用产物———碳水化合物。与此同时,高浓度的CO 2抑制RuBP 加氧酶的活性,这种酶是催化RuBP 与氧结合,其产物除PGA 外,还有磷酸乙醇酸,后者在磷酸乙醇酸脂酶的催化下,便形成光呼吸底物乙醇酸,乙醇酸经有关酶的作用,经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形成CO 2,结果把被光合作用固定到有机物中的一部分碳,又以CO 2形式重新被释放出来。可见,高浓度的CO 2通过抑制RuBP 加氧酶的活性,可减少光呼吸底物乙醇酸的合成,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呼吸强度。光合作用对CO 2固定能力的提高,以及光呼吸强度的下降,最终都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使生长在高浓度CO 2环境下的植物能积累更多光合产物,提高其产量。例如,当把CO 2浓度从0.03%提高到0.24%,可使水稻增产89%;在水稻抽穗前,将CO 2浓度提高到0.09%,水稻产量提高了29%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PPM换算成质量浓度

PPM换算成质量浓度 例图:大气中SO2的浓度时5ppm,换算成mg/m3是多少? Ppm*分子量/22.4= mg/m3 1)换算方法一:《空气和废气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十一单位体积内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来表示,即毫克每立方米mg/m3和微克每立方米ug/m3。在世纪工作中,往往习惯于用体积分数表示气体污染物浓度,即ppm或ppb,(1ppm=1000ppb),它表示百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气体污染物的体积分数。两个单位可以用一下公式相互换算:C=C’*M/22.4 C:以mg/m3表示的气体污染物浓度; C’:以ppm表示的气体污染物浓度; M:污染物的分子量; 22.4:空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摩尔体积(0℃,1个标准大气压即100kpa) 此计算公式适用于空气在标准状态下的计算,存在局限性。 2)换算方法二: 使用质量浓度单位mg/m3作为气体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可以方便的计算出污染物的真正量。但质量浓度和检测气体的温度、压力环境条件有关,其数值会随着温度、起亚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但实际测量时需要同时测定气体的温度和大气压力。而在用ppm作为描述污染物浓度时,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两个单位的换算:

C=C’*M/22.4*(273+t)*p/101325 T:大气环境温度,单位为℃; P:大气环境压力,单位为pa; 3)案例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T15438-1995)7.1节中氧浓度的计算:报告结果时使用mg/m3,仪器参数以ppm计时换算成mg/m3。臭氧的换算:在0℃,101.3kpa条件下:1ppm=2.141 mg/m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5.4节气态污染物浓度换算: 1ppm二氧化硫相当于2.86 mg/m3 氮氧化物质量浓度以二氧化氮计1ppm=2.05 mg/m3 即:C=1ppm *46(二氧化氮分子量)/22.4

ppm浓度换算全解

ppm浓度换算全解 ppm是体积浓度. 对环境大气(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QW@ 质量浓度表示法: 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即mg/m3 体积浓度表示法: 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即ppm 大部分气体检测仪器测得的气体浓度都是体积浓度(ppm)。而按我国规定,特别是环保部门,则要求气体浓度以质量浓度的单位(如: mg/m3)表示,我们国家的标准规范也都是采用质量浓度单位(如: mg/m3)表示 这两种气体浓度单位mg/m3与ppm有何关系呢?其间如何换算 使用质量浓度单位(mg/m3)作为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可以方便计算出污染物的真正量。但质量浓度与检测气体的温度、压力环境条件有关,其数值会随着温度、气压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实际测量时需要同时测定气体的温度和大气压力。而在使用ppm作为描述污染物浓度时,由于采取的是体积比,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浓度单位ppm与mg/m3的换算: 按下式计算: 上式中: M----为气体分子量

T----温度VVD mg/m3=M/ 22.4·ppm·[273/(273+T)]*(Ba/101325) MK&Y ppm----测定的体积浓度值 &H Ba----压力 浓度及浓度单位换算 W@ 一)、溶液的浓度 溶液浓度可分为质量浓度(如质量百分浓度)和体积浓度(如摩尔浓度、当量浓度)和 M@GY% 体积浓度三类。 1、质量百分浓度 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叫质量百分浓度,用符号%表示。例如,25%的葡萄糖注射液就是指100可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克。 质量百分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2、体积浓度 NDH (1)、摩尔浓度

历年二氧化碳浓度数据

[1] Pieler T.Trend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Global. http://www. esrl. noaa. gov/gmd/ccgg/trends/ . 2009 [2] Etheridge D M,Steele L P, el al.Historical CO2record derived from a spline fit (20 year cutoff) of the Law Dome DE08 and DE08-2 ice cores. http://cdiac. ornl. gov/ftp/trends/co2/lawdome. smoothed. yr20 . 1998 # -------------------------------------------------------------------- # USE OF NOAA ESRL DATA # # These data are made free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and the #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e belief that their wide dissemination # will lead to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new scientific insights. #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data does not constitute publication # of the data. NOAA relies on the ethics and integrity of the user to # insure that ESRL receives fair credit for their work. If the data # are obtained for potential use in a publication or presentation, # ESRL should be informed at the outset of the nature of this work. # If the ESRL data are essential to the work, or if an important # result or conclusion depends on the ESRL data, co-authorship # may be appropriate. This should be discussed at an early stage in # the work. Manuscripts using the ESRL data should be sent to ESRL # for review before they are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so we can # insure that the quality and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are accurately # represented. # # Contact: Pieter Tans (303 497 6678; pieter.tans@https://www.doczj.com/doc/736043882.html,) # # File Creation: Wed Jun 5 12:05:50 2013 # # RECIPROCITY # # Use of these data implies an agreement to reciprocate. # Laboratories making similar measurements agree to make their # own data availa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o the scientific # community in an equally complete and easily accessible form. # Modelers are encouraged to make available to the community, # upon request, their own tools us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 of the ESRL data, namely well documented model code, transport # fields, an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other # scientists to repeat the work and to run modified versions. # Model availability includes collaborative support for new # users of the model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