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夏季星空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牛郎星、织女星和天津四这三颗亮度很高的天体悬于夜空形成巨大的三角形(“夏季大三角”)。
下图为夏夜星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及其与天津四的三角位置关系照片。
据此完成1~2题。
1.组成“夏季大三角”的天体属于()A.行星B.恒星C.流星D.彗星2.图示“夏季大三角”应位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
据此完成3~5题。
3.小行星带位于图中()A.①②之间B.④⑤之间C.⑤⑥之间D.⑥⑦之间4.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恒星质量B.行星体积C.大气成分D.温度条件5.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一半,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会是()A.水星B.火星C.地球D.木星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使得管道中的水被加热。
下图示意家庭太阳能供热系统。
据此完成6~7题。
6.乌鲁木齐某居民屋顶安装的太阳能系统,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下列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A.行驶中的燃油汽车B.风能发电站C.地热发电站D.炭火烧烤下图示意北京时间2024年9月17日13:22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拍摄的太阳影像。
2024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地理试题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7月21日至31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是全球第一个以数字技术全过程参与申报的世界遗产,通过使用高清照扫、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我国申遗团队把这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及其历史文化复刻得栩栩如生。
完成下面小题。
1.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期间,北京()A. 昼渐长夜渐短B. 正午日影渐长C. 日出东南方位D. 昼长短于新德里2. 申遗团队无法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实现()A. 绘制旅游地图B. 航拍轴线走向C. 定点古迹位置D. 测定建筑年代蓝色碳汇是指海洋生物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
贻贝是海洋贝类的一员,主要以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及浮游生物碎片等为食。
浙江省枸杞岛盛产优质贻贝,被称为“中国贻贝之乡”,其养殖过程对蓝色碳汇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示意枸杞岛位置。
完成下面小题。
3. 枸杞岛生产优质贻贝的自然条件包括()①营养物质丰富②水域面积广阔③水质条件较好④水温高繁殖快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4. 贻贝在蓝色碳汇中所发挥主要作用是( )A. 借助光合作用吸收碳B. 直接合成二氧化碳C. 滤食浮游植物储存碳D. 通过排泄物分解碳大气低纬环流又称为哈德雷环流。
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第1课时碳排放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读下图,完成1~2题。
1.此图可以简单看作“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能正确表示图中数码代表的内容的是()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呼吸作用④光合作用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呼吸作用④光合作用2.此图还可以说明()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不存在运动和变化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第1题,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①是动物,②是绿色植物;植物的呼吸作用向大气圈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③是呼吸作用,④是光合作用。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答案1.A 2.D读图,完成3~4题。
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注:圆形大小表示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C.美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4.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能力增强④大气逆辐射增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第3题,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印度的城市化水平为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较低;美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大;俄罗斯的重化工业规模大,能源消耗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日本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不同地区大气CO2浓度分布的异同地球上的大气CO2浓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对于全球气候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
CO2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和释放热量,因而对地球的气温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虽然全球CO2浓度已经相对稳定,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CO2浓度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究不同地区大气CO2浓度分布的异同。
一、北极地区北极地区是全球CO2浓度最低的地区之一。
这是因为北极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很低,且面积较小,人口也相对稀少,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低。
同时,北极地区的气温低,降雪量大,可以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和吸收二氧化碳。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监测北极地区大气中CO2浓度数据得到证实。
二、热带地区相比于北极地区,热带地区的大气中CO2浓度要高得多。
这是因为热带地区温度高、湿度大,植被覆盖茂密,经常有干旱季节,二氧化碳吸收系统致力于保持二氧化碳平衡。
但也有些热带地区大气中CO2浓度不高,这是因为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影响着当地的CO2排放量。
比如大部分非洲地区、南美洲亚马逊丛林等。
三、城市地区与热带与北极的区别,在于城市地区的CO2浓度通常是最高的。
这不仅因为城市中交通运输、建筑等产生的CO2排放量巨大,而且城市人口密度高,燃料和能源的消费量也更高。
这些因素导致,城市地区的大气CO2浓度会高于周边地区,因而也会对当地的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墨尔本、上海、纽约等大城市的大气CO2浓度较高。
四、海洋地区海洋地区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且海洋的生物量也较大。
这意味着,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消耗和释放系统也会较为活跃。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增多,导致海洋陆地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大气CO2浓度。
例如,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等海洋地区的大气CO2浓度较高。
虽然不同地区之间的大气CO2浓度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不同,但是这不代表是无法制定控制和降低CO2排放的措施。
全球目前正在推广绿色能源、低碳出行、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理念,比如使用电动汽车、开展有机农业等都能有所改善地球上的环境。
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黄爱华【摘要】针对目前利用模式模拟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日本新开发的在线耦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式模拟了C02的全球传输,深入分析了C02全球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02全球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地区,全球C02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在半球分布上,春季、冬季和秋季北半球浓度都高于南半球,夏季则相反.【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1(027)015【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化学传输模式;C02;全球传输;模拟【作者】黄爱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越来越多的观测记录和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目前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1]。
其中 CO2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因而最受关注。
近 30年来,人们发展了多种模式用于全球碳循环的模拟研究,其中化学传输模式是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然而,利用大气化学模式模拟CO2全球传输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模式的模拟结果差异较大,模式本身的误差造成模拟结果存在误差。
发展更高级的全球大气化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此,利用日本气象研究所 (MR I)新开发的MJ98-CDT M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模拟了 CO2的全球传输,通过分析 CO2的全球分布季节变化了解 CO2的传输过程,为模式的改进,最终更好地模拟和预测温室气体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MJ98-CDT M是由日本开发的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大气环流模式MR I-JMA98模式[2]和离线大气化学传输模式 (CDT M)[3]在线耦合而成的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
2023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热点20 碳达峰和碳中和【什么是碳中和?什么是碳达峰?】这一概念起始于“温室效应”引起气候变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
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我们正在经历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事件——气候问题已迫在眉睫。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
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进入下降通道。
我国目前碳排放虽然比2000—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增速放缓,但仍呈增长态势,尚未达峰。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
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
对于二氧化碳,碳中和与净零碳排放概念基本可以通用,但对于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情况比较复杂。
由于甲烷是短寿命的温室气体,只要排放稳定,不需要零排放,长期来看也不会对气候系统造成影响。
根据2020年12月全球碳项目(GlobalCarbonProject,GCP)发布的《2020年全球碳预算》报告估计,陆地和海洋大约吸收了全球54%的碳排放,那么是否全球减排一半就可以实现碳中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碳中和目标的吸收汇只包括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人为活动增加的碳汇,而不是自然碳汇,也不是碳汇的存量。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造成海洋的不断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是碳中性的,并非永久碳汇。
如森林生长期吸收碳,成熟期吸收能力下降,死亡腐烂后二氧化碳重新排放到空气中。
一场森林大火还可能将森林储存的碳变为二氧化碳快速释放。
因此,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必须通过人为增加的碳吸收汇清除,才能达到碳中和。
可视化模型揭示全球变暖趋势:CO2循环(图)2014年11月20日09:49 新浪科技这一可视化模型是来自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全球模拟和同化办公室的工作成果,显示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差异。
从深蓝色到粉红色的变化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
在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
在春季和夏季,植物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
这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模型图像也从红色和紫色变成了绿色和黄色(图中所示)。
在北半球春季和夏季时,南半球会出现二氧化碳(图中用灰色表示)释放;夏季期间,大量的有害气体会通过非洲和澳洲的大火排到大气层中。
这些二氧化碳排放通过风的作用扩散到全球。
由于秋、冬季植物的死亡,二氧化碳浓度开始再次升高。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变暖虽然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但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的超高分辨率计算模型,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二氧化碳在地球表面流动和形成涡流的过程。
在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所制成的视频中,一年的数据被浓缩在3分钟多的时间里,揭示出二氧化碳浓度在春季出现了降,而在冬季达到最高值的变化趋势。
该计算模型被称为GEOS-5,由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全球模拟和同化办公室的科学家提出。
模型还显示了南半球和北半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差异,而且呈现出随着季节变化,由于植被生长和凋落所导致的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波动。
通过名为“自然运行”(Nature Run)的模拟程序,模型的数据获得了可视化效果。
“自然运行”程序所采用的数据包括大气条件数据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后者包括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各种来源。
输入数据之后,模型会自动运行,模拟地球大气层的自然活动。
目前科学家发布的结果中,只模拟了从2006年1月到12月的大气活动。
图像中的色柱变化,从深蓝色到粉红色表示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范围从377到395ppm(parts per million,指百万分之一浓度)。
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9月28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sEarthObservatory)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测绘地图,展示了大气二氧化碳目前的全球分布状况。
几乎所有关于全球变暖的讨论都以二氧化碳开始或结束。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没有它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为下降至摄氏-18度。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人类一直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这些被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高了地球的温度,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既不是最强有力的,也不是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它是一个最负责改变全球气温。
鉴于气候和碳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人员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着紧密的跟踪。
第一个独立观测基于空间的文书,独立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白天和夜间,多云间晴的条件下都超过了整个地球,是美国宇航局的。
下面这幅地图是根据NASA的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观测数据绘制的,显示了对流层中层的二氧化碳浓度。
对流层中层是天气现象最频繁出现的大气层。
这些数据收集于2013年5月,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至少80万年里的最高点。
对流二氧化碳浓度
这幅地图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示为黄色——在北半球。
南半球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
今年5月,北半球的生长季节刚刚开始,所以植物只吸收了较少数量的大气碳。
气体在大气层中的流通和分布受喷射气流、大型天气系统和其他大规模大气环流控制的。
AIRS的观测结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二氧化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流通至到另一个地方的,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NASA准备在2014年发射轨道碳观测卫星(OrbitingCarbonObservatory)。
轨道碳观测卫星是第一个专门监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它将提供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
我们现在获得的大气二氧化碳数据大部分来自夏威夷冒纳罗亚山(MaunaLoa)的一个监控站,该站由查尔斯·大卫·基林(CharlesDavidKeeling)于1958年创建。
下面的图表中的数据就来自该地面观测站。
这个图表显示,2013年5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百万分之399.76。
工业革命初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百万分之278。
2013年5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百万分之399.76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产生的影响——包括全球气温变暖、天气模式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极地冰盖的融化——被汇总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提交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该报告将于2013年9月30日公布。
该报告的摘要将于9月27日在网上公布。
上一次总结评估报告于2007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