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学堂生物奥赛辅导-无脊椎动物学new
- 格式:ppt
- 大小:406.50 KB
- 文档页数:45
界、门、纲、目、科、属、种无脊椎动物(9门)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界 后生动物(多细胞):8门 脊索动物(1门)无脊椎动物一、原生动物门eg.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等。
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1、主要特征 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1)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器/类器官 消化:胞口、胞咽、食物泡 (2)身体微小,形态多样 防卫:刺丝泡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有叶绿体,有光合作用eg.眼虫(黑暗中渗透营养)(3) 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有摄食胞器渗透营养(腐生营养):体表的渗透作用 (4)呼吸:体表 (5) 排泄:体表(主)+2个伸缩泡(主要调节渗透压) 排遗:胞肛淡水原生动物广泛存在着伸缩泡,海产和寄生原生动物一般无伸缩泡。
二分裂:横二分裂+纵二分裂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6) 复分裂:裂体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互换小核物质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 (7)休眠体:包囊 大核:营养+小核:生殖2、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运动:纤毛(沿纵轴旋转前进,也可向后倒退) 生殖 无性:横二分裂(环境良好)3、分类 有性:接合生殖(环境恶劣) 鞭毛纲(鞭毛) 植鞭亚纲:眼虫、夜光虫(赤潮)动鞭亚纲:利什曼原虫、锥虫、披发虫(与白蚁共生) 肉足纲(伪足) 根足亚纲:伪足叶状、指状 eg.变形虫、有孔虫 辐足亚纲:伪足针状 eg.太阳虫、放射虫 孢子纲:全部寄生 eg.疟原虫、球虫纤毛纲(纤毛):eg.草履虫、喇叭虫、钟虫、小瓜虫、车轮虫(寄生)等。
(原生动物中最高级的类群)二、多孔动物门(体柔软而多孔,似海绵,海绵动物)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在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侧生动物 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1、主要特征(1)体型: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固着生活 (2)有细胞的分化,无明确的组织。
体壁:皮层+中胶层(变形细胞、骨针、生殖细胞)+胃层(领鞭毛细胞) (3)有特殊的水沟系:适应固着生活。
第一课时[无脊椎动物]一、单选题:1.具有触手、触角、触须、触肢、触唇的动物依次是A.海葵、蟋蟀、河蚌、蜜蜂、园蚌B.河蚌、园蚌、海葵、蟋蟀、蜜蜂C.蜜蜂、蟋蟀、河蚌、园蚌、海葵D.海葵、蜜蜂、蟋蟀、园蛛、河蚌2.下列哪种动物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A.箭虫B.蚯蚓C.鲎D.乌贼3.半变态昆虫在羽化之前发育的一般特征为A.有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一样B.无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不一样C.有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不一样D.无蛹期,生活习性与成虫一样4.关于“蜻蜓点水”现象的正确解释为A.蜻蜓在飞翔中饮水的行为B.蜻蜓通过身体触及水作标记C.雌性蜻蜓的产卵行为D.雄性蜻蜓的求偶行为5.昆虫的口器类型多样,请选出下列组合哪些组正确A. 蝉(刺吸式)、蝶(舐吸式)、蜜蜂(嚼吸式)、天牛(咀嚼式)B.蚊(刺吸式)、蝽(虹吸式)、蝇(舐吸式)、蚁(咀嚼式)C.胡蜂(刺吸式)、金色甲(咀嚼式)、蝗(嚼吸式)、蜻蜓(虹吸式)D.蝽(刺吸式)、蛾(虹吸式)、蟑螂(咀嚼式)、蜜蜂(嚼吸式)6.下列动物中的哪一纲中所有动物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时期营寄生生活A变形虫纲B.孢子虫纲C.鞭毛虫纲D.纤毛虫纲7.下列哪种人类疾病与蚊子有关系A.昏睡病 B. 血吸虫病C.痢疾D.疟疾8.绦虫区别于吸虫的特征为A. 生殖系统非常发达B. 成虫均为寄生生活C.神经系统退化消失D.幼虫均为寄生生活9.不靠血液把氧气运往全身各处的动物有①水螅②涡虫③蚯蚓④蝗虫⑤河蚌⑥鱼A.①、⑤和⑥B.②、③和⑥C.①、②和④D.②、④和⑤10.在我国民间有“大灾之后有大疫”的说法,指在洪涝灾害之后往往会有大面积的传染病发生,你认为下列的解释中最正确的是A.洪涝灾害后,因为有大面积积水,人们经常赤足下地,可能被血吸虫幼虫感染B.洪涝灾害后,由于地面多沼泽,为寄生虫寄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C.洪水可以把原来分布于某处的寄生虫或其寄主扩散到更大面积D.洪水过后,人们的抵抗力降低,变成易感人群11.人蛔虫是人体的一种主要寄生虫,其寄生在人体内,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下列症状哪项不可能是由蛔虫引起的A.营养不良B.肠道阻塞C.肺穿孔D.象皮肿12.下列哪一组动物不是假体腔动物A.腹毛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B.腔肠动物门和扁形动物门C.棘头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D.动吻动物门和轮形动物门13.下列哪一类无脊椎动物具有最复杂的体表结构A.节肢动物B.海绵动物 C.原生动物D.刺胞动物14.观察草履虫的纤列系统(感动系统),要有5个步骤,他们是①在显微镜下观察②强光照射③加入3—5%硝酸银染色④载片上涂上蛋白胶⑤放一滴草履虫液晾干请指出观察顺序A.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①B.⑤一④一②一③一①C.②一⑤一④一③一①D.⑤一④一③一②一①15.蚯蚓适应土壤穴居生活的结构特点是①头部退化 ②身体分节 ③体腔内有体腔液 ④背部有背孔⑤体壁有刚毛 ⑥形成链状神经系统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16.试管中的草履虫常聚集在培养液的表层,这说明A.草履虫同化作用需要阳光 B.草履虫异化作用属于需氧型C.草履虫所需的某种无机物比重小于水 D.草履虫的食物浮在水面上17.蜈蚣的排泄器官是A.绿腺 B.基节腺 C.马氏管 D.颚腺18.中药中的蝉蜕是A.蝉的僵死的幼虫 B.蝉的僵死的蛹 C.蝉的幼虫壳 D.蝉的蛹壳19.菜粉蝶、蝇类的幼虫分别叫做A.稚虫、蛆 B.菜青虫、孑孓 C.若虫、蛴螬 D.菜青虫、蛆20.下列昆虫发声的正确组合是Ⅰ蝗虫Ⅱ蝉Ⅲ蟋蟀Ⅳ天牛⑴后足摩擦前翅⑵腹部发音器⑶头胸部摩擦⑷前翅摩擦A.Ⅰ⑶Ⅱ⑷Ⅲ⑵Ⅳ⑴B.Ⅰ⑶Ⅱ⑴Ⅲ⑵Ⅳ⑷C.Ⅰ⑵Ⅱ⑷Ⅲ⑶Ⅳ⑴D.Ⅰ⑴Ⅱ⑵Ⅲ⑷Ⅳ⑶21.具有梯状神经系统的动物体内有A.原体腔B.真体腔C.二个胚层D.三个胚层22.如果编制一个二歧式检索表以区分线虫、环节动物和蛇,你可以用以下哪些特征A.辐射对称和背神经索 B.辐射对称和蠕虫状体形C.分节和背神经管D.分节和两侧对称23.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下列哪种细胞器A.核糖体B.内质网C.中心体D.线粒体24.线形动物的消化方式属于A.细胞内消化B.细胞外消化C.细胞内、外消化D.原体腔消化25.蚂蚁和蝉分别属于A.等翅目和半翅目B.脉翅目和同翅目C.膜翅目和同翅目D.等翅目和鞘翅目26.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繁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许多无脊椎动物是雌雄异体B.许多无脊椎动物是体外受精C.一些无脊椎动物具有储存精子的结构D.无脊椎动物不进行交配27.蝗虫下列那种结构不是由细胞构成的A.触角 B.后足 C.复眼 D.外骨胳28.下列动物中,属原口动物,具有两个胚层和辐射对称特征的动物A.放射虫 B.疟原虫 C.水螅 D.海星二、多选题:1.昆虫与其它一些节肢动物类群相同的特征是A. 发育过程有变态B. 气管呼吸C.有三对步足D.适宜陆生2.可以在土壤中生存的有哪些动物A.腹足动物、甲壳动物、蛛形动物、环节动物、线虫动物B.甲壳动物、线形动物、瓣鳃动物、扁形动物、半索动物C.甲壳动物。
2018年清北学堂生物联赛模拟题二注意事项:1.所有试题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作答;2.试题按学科分类,单选和多选题混排,单选题每题1分;多选题答案完全正确才可得2分;120题,共计150分;3.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31题,39分)1.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其毒性来自于分子中的()(单)A.阿克比糖B. 核心多糖C.O特异侧链D.类脂A2.用下列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哪一种方法需要完整的肽键()(单)A.凯氏定氮法B.紫外吸收法C.茚三酮反应D.双缩脲法3.下列关于别构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单)A.所有的别构酶都是多聚体,而且亚基数目往往是偶数B.别构酶除了活性部位外,还含有调节部位C.亚基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因亚基构象不同而变化D.亚基构象改变时,要发生肽键断裂的反应E.酶构象改变后,酶活力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4.鸟氨酸循环是一种跨亚细胞结构的代谢反应,下述不在线粒体中的反应是()(多)A.氨甲酰磷酸的合成B.精氨琥珀酸的合成C.精氨琥珀酸的裂解D.尿素的生成5.蚕豆病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引起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患者缺乏()(单)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 -酮戊二酸脱氢酶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NO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它在体内由哪一种氨基酸转变而来()(单)A.LysB.ArgC.GlnD.AsnE.His7.溶酶体功能异常可能会出现()(多)A.Ⅰ型糖原累积症B.类风湿性关节炎C.矽肺D.重症肌无力8.为何氨甲喋呤能在细胞同步化实验中起作用()(多)A.抑制了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B.抑制了胸苷的合成C.促进了三磷酸腺苷的合成D.抑制纺锤体微管的聚合E.抑制了中心粒的复制9.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仍然采取糖酵解的方式消耗大量的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代谢旺盛,肿瘤细胞的核与正常细胞相比()(多)A.有较高的核质比B.核外形不规则(异形核)C.核仁体积增大D.核孔数目增多10.有丝分裂前期末核膜的崩解和末期核膜的重组,与以下蛋白的磷酸化以及去磷酸化有关()(单)A.染色体蛋白B.H1组蛋白C.核纤层蛋白D.核仁蛋白11.下列关于内质网说法错误的有()(单)A.生产膜脂的细胞器,一般通过膜泡来给其他亚细胞结构补充膜脂,但对于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却通过磷脂交换蛋白(PEP)B.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是内质网腔中的蛋白质,它能够改变二硫键的位置,并且帮助二硫键的形成C.内质网的标志酶是葡萄糖-6-磷酸酶D.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中过度聚集,会引起内质网应激(ERS)反应E.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中过度聚集,会引起内质网应激(ERS)反应12.关于细胞内的膜泡转运,根据转运膜泡表面的包被蛋白的不同,目前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膜泡,从ER(内质网)到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属于____,其结合的GTP酶为___。
无脊椎动物绪论一、地球上的生命在38亿年前就已出现。
目前已知大约有150——200万种,而已绝迹和尚未命名的物种数目还远不止这些。
按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可将地球生物分为五界,即:原核生物节、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还有将生物分为六界等其他分类方法。
传统的生物分类是以形态学为基础的。
现在更多的是基于形态解剖学、分子特征、行为特征等来划分。
应注意“无脊椎动物”不是分类阶元。
二、动物特点:(1)无细胞壁(2)无叶绿体,无质体。
(3)有完备复杂的器官系统,特别是感觉、神经、消化、运动系统发达。
(4)全部异养。
三、除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外,其它均为多细胞动物,也叫后生动物。
主要类群包括: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等。
一般无脊椎动物系指除脊索动物门以外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进化树)第一章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真核生物。
广泛存在。
其个体多数由单个细胞构成(少数也有由多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相同的细胞聚集成的单细胞群体)。
具有动物的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一切功能。
作为动物,它是简单和原始的,但作为细胞它又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细胞内有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细胞器。
目前已命名的原生动物超过64000种,其中半数以上为化石种类。
介绍几种原生动物:1.图:利什曼原虫2.图:旋口虫3.图:草履虫、变形虫——原生动物门代表动物一、原生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形态结构1.表膜:细胞膜2.内质和外质: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可分为内外两部分。
里面一层叫内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外面一层叫外质(靠近表膜的部分)。
3.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原生质特化形成类似多细胞动物器官的结构并具相应的生理功能。
出现了在水中行动的运动器。
具有动物的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一切功能。
无脊椎动物练习收集、整理:杨思想1. 下列结构中属于细胞的是 _______ 。
A. 神经纤维B. 胶原纤维C. 弹性纤维D. 肌纤维2. 一般说,下列举出的动物中, _______ 产卵量最少。
A. 雌雄同体动物B. 体内受精动物C. 体外受精动物D. 能进行孤雌生殖动物3. 取一滴池塘的水制成装片,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一种动物内有大小细胞核,还有伸缩泡,这种动物是 _______ 。
A. 变形虫B. 草履虫C. 疟原虫D. 绿眼虫4. 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 _______ 。
A. 孤雌生殖B. 营养与代谢C. 纵二分裂D. 横二分裂5. 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_______ 。
A. 排除代谢废物B. 排出体内多余水分C. 气体交换D. 输送营养6. 眼虫在黑暗条件下的营养方式是 _______ 。
A. 植物性营养B. 动物性营养C. 渗透性营养D. 腐生性营养7. 黑热病由 _______ 寄生引起。
A. 虫日本血吸虫B. 中华枝睾吸虫C. 利什曼原虫D. 锥虫8. 接合生殖属于 _______ 。
A. 孤雌生殖B. 有性生殖C. 无性生殖D. 孢子生殖9. 水生原生动物渡过不良环境的方式是 _______ 。
A. 受精卵B. 芽孢C. 孢子D. 孢囊10.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_______ 。
A. 海绵动物门B. 原生动物门C. 腔肠动物门D. 扁形动物门11 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_______ 。
A. 眼虫B. 夜光虫C. 草履虫D. 变形虫12. 原生动物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类群是 _______ 。
A. 鞭毛纲B. 肉足纲C. 孢子纲D. 纤毛纲13. 疟原虫的营养方式是 _______ 。
A. 植物性营养B. 动物性营养C. 渗透性营养D. 腐生性营养14. 疟原虫的中间寄主是 _______ 。
A. 雌蚊B. 钉螺C. 蚊绍螺D. 椎实螺15. 人感染疟原虫的方式是 _______ 。
2024年北师大版初二生物下册《无脊椎动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北师大版初二生物下册教材第四章《无脊椎动物》的第一节至第三节内容。
具体包括:1. 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与分类;2. 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基本概念,了解其主要分类和特点;2. 使学生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生物分类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分类及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显微镜等;2.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海底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生物,提问:“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分类及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分类2. 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3. 重点、难点内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分类。
(2)列举并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分类及各类动物的特点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更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与应用;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条理性和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座第四讲无脊椎动物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目前,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之多,如此繁多的种类,如果没有科学的分类工作,就无法进行研究。
因此,把各种动物分门别类,加以系统整理,是了解它们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就目前中学教材的实际情况来看,距离国际IBO竞赛纲要的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知识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有必要对门类进化特征的知识和分类方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
(一)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的特征原生动物约30 000种,绝大多数由单细胞构成,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合成的群体。
在五界分类系统中,常将原生动物单独归属于原生生物界。
它主要有以下特征:(1)体形微小。
原生动物的大小一般在几微米到几微米之间。
可是,也有少数原生动物比较大。
如蓝喇叭虫和玉带虫,体长可达1cm~3cm,还有一种货币虫,它的外壳直径为16cm。
(2)一般由单细胞构成,有些种类是群体性的。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作为完整有机体,它们同多细胞动物一样,有各种生命功能,诸如应激性、运动、呼吸、摄食、消化、排泄以及生殖等。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当然不可能有细胞间的分化,而是出现细胞内分化,由细胞质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来实现相应的生命功能。
例如用来运动的有鞭毛、纤毛、伪足,摄食的有胞口、胞咽,防卫的有刺丝泡,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有伸缩泡等。
有些原生动物是群体性的,但一般组成群体的细胞之间并不分化,各个个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原始性。
一般讲原生动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指的是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现有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从原生动物可以推测地球上最早的动物祖先的面目。
现在生存的各类原生动物,是经历了千百年进化而演变成的现代种。
因此,切不可把现在的原生动物看做是其他各类动物的原始祖先。
(4)具有3种营养方式。
一是植物性营养,又称光合营养,如绿眼虫等;二是动物性营养,又称吞噬营养,如变形虫、草履虫等;三是渗透性营养,又称腐生营养,如孢子虫、疟原虫等。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动物学、物种、双名法、自然分类系统、保护生物学其中:双名法题型多样,在选择题中,要求从给出的几个拉丁学名,能判断出哪个才是正确的拉丁学名。
填空: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七级分类系统,从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科的后缀:-idea,总科的后缀:-oidea,亚科的后缀:-inae,族的后缀:-ini五界分类系统是指: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动物获取营养的方式:自养、异养、腐生。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简答:动物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动物分类是以什么为依据的?为什么说它能基本反映动物界的自然类群关系?第二章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名词解释:组织、器官、系统填空:中心粒的基本结构:非膜性的9+3组微管组成,功能:有丝分裂时有重要作用。
动物的减数分裂包括:合子减数分裂、孢子减数分类、配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维持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遗传物质重新分配和重组等;促进生物进化发展。
动物组织的4种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其中:上皮组织根据机能不同,包括: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肌肉组织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分为:横纹肌、斜纹肌、心肌、平滑肌。
黄色组织的来源:脏体腔膜。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名词解释:变形运动、排遗、胞饮作用填空: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又称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门分为:鞭毛纲(运动器官:鞭毛,代表种:眼虫)、纤毛纲(运动器官:纤毛,代表种:草履虫)、肉足纲(运动器官:伪足,代表种:变形虫)、孢子纲(无明显的运动器官,代表种:间日疟原虫)。
鞭毛纲:运动器官鞭毛的运动机制:9对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的结果。
营养方式: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
伸缩泡的主要作用:调节水分平衡。
无脊椎动物总结I、原生动物门一、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除脑外,中枢神经系统均位于消化管腹侧的一类低等动物。
·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除了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外,还由细胞分化成了一些相当于高等动物体内器官的结构,以此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这些结构称做细胞器,又称做类器官。
·包囊:是原生动物不摄取营养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富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染阶段。
·滋养体:是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够活动、摄取营养、生长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植物性营养:有些生物体内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也称自养。
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伪足:在变形虫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是变形虫的运动器官,还具有摄食功能。
·变形运动:细胞中溶胶质和凝胶质的转换和流动造成了原生动物(常为肉足纲动物)的变形运动。
(由于肌动蛋白在肌球蛋白上的滑动造成)二、简述题:1、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在人体内:红血细胞前期:疟原虫的子孢子随雌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内,侵入肝细胞,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为营养(这时称为滋养体),成熟后通过复分裂进行裂体生殖。
即核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
裂殖体分裂形成很多裂殖子或潜隐体。
疟原虫侵入红血细胞以前,在肝细胞里发育的时期称为红血细胞前期。
裂殖子成熟后,涨破肝细胞,散发在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另一部分侵入红血细胞,开始红血细胞内期的发育。
还有一部分又侵入其他肝细胞,进入红血细胞外期。
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逐渐长大,成为环状体。
几小时内环状体增大,变成大滋养体,由此再一步发育成裂殖体。
备考心得孟琳燕,2003年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毕业于杭州市第十四中学毕业,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专业为生物科学清北学堂的老师希望我写一写奥赛的经验和心得,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其实我想,光从学习知识本身来讲,奥赛就是一场知识的考验,而对此,你除了积累和联系,还是积累和练习,并没有什么窍门或捷径。
我们所有这些进入国家队的选手,不管最后成绩如何,本科的主要教科书我们至少都会读过一遍,而其中的某些基础课,比如动物植物学,可能都会读过好几遍,甚至十几遍,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那么我们有什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呢?在竞赛之后我也很多次的介绍过自己的经验和给其他竞赛学生做过指导,我觉得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都集中在学习方法和心态调整上。
这确实是我自己觉得在整个奥赛过程中我认为比较重要也比较有心得的部分,在这里我就用问答的方式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吧!1.那么多书和知识点,我怎么才能记住这么多东西呢?很多人说,学生物就是背书,这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在刚入门的时候,尤其是像中学生进行竞赛学习这个阶段,这个定性是正确的。
在理解所要记忆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尝试使用一些记忆法还是比较推荐的。
在准备冬令营考试时,我需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阅读大约9本教材,那个时候我自己的方法就是:一、记笔记;二、不断反复。
记笔记这个方法是一个师兄“流传”下来的,其实就是从课本上摘记需要记忆的知识点。
这个方法虽然很麻烦(会使看书的速度大大降低),但是它有很多好处:首先在摘抄笔记的时候,你不仅归纳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且同时在书写的同时进行了第一遍记忆;同时笔记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你能够很方便的进行复习,比如我自己就习惯在第二天早上将前一天学习过的笔记都重新背诵一遍,以后有空的时候也可以经常拿出来巩固一下;另外以后学习到其他知识点的时候要往回查找的时候也会很方便。
根据人的记忆曲线,如果不强化记忆,在记忆之后遗忘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所以不管什么记忆方法,不断的反复刺激大脑强化记忆始终是一个共同点。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座第五讲脊椎动物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在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脊索动物”这一概念。
在讲完无脊椎动物的几个门后,直接提出了“脊椎动物”的概念。
这容易造成同学们对知识的不完整理解:似乎动物界就只是由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组成的。
为了准确地理解动物的分类知识,适应国际IBO竞赛的要求,我们对脊索动物门的整体概况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等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补充,并且对脊椎动物各纲的进化特征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一)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
能起骨骼的基本作用。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素则仅见于幼体。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由分节的脊柱取代了。
2.背神经管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
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3.咽鳃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两侧壁上,左右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这是咽鳃裂。
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则只见于某些幼体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分类概况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胚胎发育等特点,一般将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l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
成体包围在被囊中,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代表动物如海鞘,海鞘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逆行变态,成体失去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比幼体更加简单。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个基本特征终生保留,脊索前端超出神经管之前。
代表动物是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依据外形及内部特征可分为6个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纳、鸟纲、哺乳纲。
(三)几个常见的名称1.无头类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还没有分化出来,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