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诗歌《尺八》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卞之琳《尺八》在抒情方式的变化表现在()。
A.借物抒情
B.直抒胸臆
C.抒情结合议论
D.诗的小说化与戏剧化的努力
【答案】:D
2.俞平伯在《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的表达的情绪是()。
A.告别故乡的恋恋不舍
B.对故乡的热切向往
C.旧地闲游的“惘惘然”
D.游历新地的兴奋
【答案】:C
3.“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是《野草》中()一文的主旨。
A.《腊叶》
B.《死火》
C.《影的告别》
D.《死后》
【答案】:A
4.周作人在《金鱼》中,开首议论“三不喜”,第一不喜欢的动物是()。
A.猫
B.金鱼
C.鹦鹉
D.叭儿狗
【答案】:D
5.“据说是身材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这描写的是()。
A.河童
B.吊死鬼
C.女吊
D.河水鬼
【答案】:D
6.丁西林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多幕喜剧是()。
A.《一只马蜂》
B.《酒店》
C.《压迫》
D.《妙峰山》
【答案】:D。
卞(bià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等。
短诗:《断章》、《雨同我》、《入梦》、《灯虫》、《鱼化石》、《墙头草》、《古镇的梦》、《妆台》(古意新拟)、《尺八》等。
题目:长诗《向太阳》的作者是( )。
选项A:冯至
选项B:臧克家
选项C:闻一多
选项D:艾青
答案:艾青
题目:“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出自诗人()
选项A:徐志摩
选项B:闻一多
选项C:何其芳
选项D:卞之琳
答案:卞之琳
题目:“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一诗句出自诗人()
选项A:徐志摩
选项B:艾青
选项C:穆旦
选项D:闻一多
答案:闻一多
题目:“对于世界 / 我永远是个陌生人 / 我不懂它的语言 / 它不懂我的沉默”这句诗出自北岛的作品()
选项A:《无题》
选项B:《履历》
选项C:《回答》
选项D:《一切》
答案:《无题》
题目:在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是()
选项A:舒婷
选项B:北岛
选项C:顾城
选项D:江河
答案:舒婷
题目:《凤凰涅槃》选自诗集( )。
选项A:《星空》
选项B:《恢复》
选项C:《女神》
选项D:《红烛》
答案:《女神》
题目: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诗的象征与
标志。
这位诗人是()
选项A:于坚
选项B:西川
选项C:海子
选项D:昌耀
答案:海子
题目:在《诗八首》里,诗人表达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与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独特的现代体验。
选项A:对。
探析尺八艺术的回归作者:徐菲菲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1期【摘要】尺八,作为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黄帝时代的“伶伦伐昆仑之竹作笛”的传说到汉武帝时“丘仲作笛”的记载以及唐朝吕才重定乐律,“尺八”之名由此而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尺八艺术逐渐淡化。
时至今日,尺八文化依旧存在。
本文旨在探究尺八艺术的回归。
【关键词】尺八艺术;历史;回归一、尺八艺术在中国的历史沈括《梦溪笔谈》又载:“《逸史》云,开元末,一狂僧住洛南回向寺,一老僧令于空房内取尺八来,乃笛也,谓曰:‘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谪在人间,此常吹者也,汝当回,可将此付汝主’僧进入玄宗,持以吹之,宛是先所御者。
”足以看出,尺八吹奏在唐朝的盛行。
东汉马融《长笛赋》:“有庶士丘仲言其所由出,而不知其弘妙。
尚书曰:庶邦庶士。
风俗通曰:笛,武帝时丘仲所作。
其辞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末及已。
风俗通曰,笛元羌出,又有羌笛。
然羌笛与笛,二器不同,长於古笛,有三孔,大小异,故谓之双笛。
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见胡鍊切。
已,谓龙也。
艺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二、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其实,每一个历史时期中的任何一种乐器,都有其本身的音乐美学内涵和表现方法,都有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理由。
尺八因本身长度而得名,随着时代的变迁,从“黄锺之声”到十二声律的研究依然会与尺八的音乐表现和审美意识联系在一起,或许这也是直接影响尺八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缘由。
这不会影响尺八固有的音乐特质与民间特性,这却是尺八在自古至今的传承中所一直存在的审美特性,并将这样的特性贯穿于尺八的艺术发展之中。
二、尺八艺术在日本的盛行据传,日本的一位僧侣名叫地心觉心(1207-1298)在1249年来到中国余杭拜访径山寺的无准师范,当他历经千辛万苦赶到径山寺时,无准师范已经过世,地心觉心在住持的挽留下留住径山寺两年时间,之后,他到多地寺庙学法参禅,但因觉没有遇见明师而觉得遗憾。
卞之琳诗集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望小时候我总爱看夏日的晴空,把它当作是一幅自然的地点;蓝的一片是大洋,白云一朵朵,大的是洲,小的是岛屿在海中;大陆上颜色深的是山岭山丛,许多孔隙裂缝是冷落的江湖,还有港湾像是望风帆的归途,等它们报告发现新土的成功。
如今,正像是老话的沧海桑田,满怀的花草换得了一把荒烟,就是此刻我也得像一只迷羊辗转在灰沙里,幸亏还有蔚蓝,还有仿佛的云峰浮在缥渺间,倒可以抬头望望这一个仙乡。
远行如果乘一线骆驼的波纹涌上了沈睡的大漠,当一串又轻又小的铃声穿进了黄昏的寂寞,我们便随地搭起了蓬帐,让辛苦酿成了酣眠,又酸又甜,浓浓的一大缺,把我们浑身都浸过;不用管能不能梦见绿洲,反正是我们已烂醉;一阵飓风把沙石来偷偷;把我们埋了也干脆。
水分蕴藏了最多水分的海绵,容过我童年最大的崇拜,好奇心浴在你每个隙间,我记得我有握水的喜爱。
忽然我关怀出门的旅人:水瓶!让骆驼再多喝几口! 愿你们海绵一样的雨云来几朵,跟在他们的尘后!云在天上,熟果子在树上!仰头想吃的,凉雨先滴他!谁敢挤一滴柠檬,然后尝我这杯甜而无味的红茶?我敬你一杯,酒吧?也许是。
昨晚我做了浇水的好梦:不要说水分是柔的,花枝,抬起了,抬起了,你的愁容!长途一条白热的长途伸向旷远的边上,像一条重的扁担压上挑夫的肩膀。
几丝持续的蝉声牵住西去的太阳,晒得垂头的杨柳呕也呕不出哀伤。
快点走,快点走吧,那边有卖酸梅汤,去到那绿荫底下,喝一杯,再乘乘凉。
几丝持续的蝉声牵往西去的太阳,晒得垂头的杨柳呕也呕不出哀伤。
暂时休息一下吧,这儿好让我们躺,可是静也静不下,又不能不向前望。
一条白热的长途伸向旷野的边上,像一条重的扁担压上挑夫的肩膀。
寂寞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夜风一阵夜风孤零零爬过了山巅,摸到了白扬树顶,拨响了琴弦,奏一曲满城冷雨,你听,要不然准是诉说那咽语冷涧的潺湲;你听,潺湲声激动破阁的风铃,仿佛悲哀的潮涌摇曳着怆心;啊,这颗心叮当响,莫非是,朋友,是你的吗?你这样默默的垂头你听,夜风孤零零走过了窗前,踉跄的踩着虫声,哭到了天边。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四-辅导资料
【题目】《北京人》中,行将就木的封建僵尸是()。
A. 曾皓
B. 曾思懿
C. 曾文清
D. 曾霆
【标准答案是】:曾文清
【题目】《北京人》中,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凤式的人物是()。
A. 曾文清
B. 曾思懿
C. 曾文彩
D. 愫芳
【标准答案是】:曾思懿
【题目】《北京人》中,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姨父家里,终生未嫁的“淑女”是()。
A. 曾思懿
B. 曾文清
C. 愫芳
D. 曾文彩
【标准答案是】:愫芳
【题目】“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出自()。
A. 《寻梦者》
B. 《发现》
C. 《天狗》
D. 《乐园鸟》
【标准答案是】:《发现》
【题目】《日出》中,由“不足者”爬上“有余者”的人是()
A. 李石清
B. 黄省三
C. 方达生
D. 潘月亭
【标准答案是】:李石清
【题目】《日出》中,属于“不足者”的人物是()。
A.
B. 李石清
C. 潘月亭
D. 黄省三。
尺八之反思_1000字前几日读到卞之琳的《尺八》,除了读出作者对祖国,缠绵的乡情,思乡的凄楚和悲哀,丝丝缕缕的故乡诗情的细腻,实实的表现,更读出了一种隐隐的痛。
苦痛源于书下的注;中国古代乐器尺八在唐朝时被遣唐日本留学生传回并发扬光大,相反的是,尺八后来在它的故乡中国却近乎绝迹了,一个旅居中国的日本人,听到尺八即能潸然泪下,牵动“乡愁”,我关不知这“乡愁”从何说起,又将延伸到哪儿去。
国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被别人利用,并且成了日本人民族的象征的一部分,相对国内面临绝迹的现状,如果日本提出“尺八”的申遗,中国必是不能接受的,可是除了古史上有少许尺八在中国曾盛行的记录,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你对这个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做的如何?中国还有多少人会制作尺八,还有多少人会演奏尺八,就说中国人还有多少不必说知道尺八这种乐器?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博大的中华文明瑰宝又将失去宝贵的一隅,其实尺八现象早已存在,“端午”被马来抢注(成功),“月饼”,“中秋”,“重阳”被韩国,越南等抢注(由于我国民间的干涉,未成功)的确,如何对待我们已相拥有的,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不容商确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可以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也没有人要求中国去争那个无味的第一),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化,美国的二百年比得了吗?西欧那几座破古堡比得了吗?日本公元6、7世纪才兴起的大和文明比得了吧,就说欧洲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古罗马,古希腊文明,也比中国晚了许多,且中国是连续的,从未消失过的文明,就凭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那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中国一定一定要做文化的世界第一。
我们如到西欧,往往陶醉于它们古色古香的街道,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布局,我们仿佛迷失在凝重的中世纪,同样美好的景色在国内有吗,在这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读者:高淳(。
《尺八》赏析卞之琳是一个沉思人生哲理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诗人,他既注重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诗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也把触角伸向复杂深广的文化历史现象,力图****股金中外文化历史现象的发展流变、兴衰更替的轨迹及其难以言说的规律和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从而使他的诗作也富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关于这后一点,《尺八》一诗比较典型。
《尺八》一诗作于1935年,曾被人誉为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
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
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代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
有仿佛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物,一面“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卞之琳《沧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个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深刻历史意识和广泛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由于卞之琳一贯精练简约,重含蓄暗示,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风格,加上作者在这首诗里又使用了现代派诗的主体分层、多声音合唱以及省略跳跃等技巧,因此《尺八》是比较艰深的。
但其情理结构仍然有迹可循。
作者在1936年写的《尺八夜》曾追忆了他旅日经历与构思创作此诗的经过,其中就谈到,他觉得尺八像一条“钥匙”、“镜子”、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而他创作《尺八》,就是“设想一个中土人在三岛夜听尺八,而想到多少年前一个三岛客在长安市夜闻尺八而动乡思,像自鉴于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因此,诗“虽然名为《尺八》而意不在咏物”,而是别有寄托,借写尺八传达一种“历史意识”(《沧桑集·尺八夜》)。
我们参考历史事实,时代背景和卞之琳的自述,再来读《尺八》,则诗的内在情理结构就比较明朗化了。
大致说来,《尺八》一诗的情理结构线索是这样的:“海西客”——一个现代中国人(有卞之琳的影子)从日本之西的中国乘坐一艘日本船“长安丸”来到日本东京,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加重之日,因此海西客在日本夜半听到“尺八”,不仅起了乡愁,而且引起了更为深沉复杂的思绪,而“长安丸”这个以中国古都命名的日本船名也激发了他的想象。
拿答案:1144,766066形成性考核三答案.doc售价:3 金币下载:0 次登录后购买在线购买支付后即可下载资料冯至的____主要表现了诗人生命的体验。
闻一多的《发现》形式上整齐,体现了他追求_____。
表现了戴望舒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得的惆怅之作是____。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出自于卞之琳的______。
《乐园鸟》则更为完美地实践了______这一文学主张。
穆旦的《赞美》一诗集_________于一体。
穆旦《诗八首》第1首中:“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不看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这节诗的关键词句是____。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_____。
《我不知道风在向哪一个方向吹》一诗作者是____。
卞之琳《尺八》在抒情方式的变化表现在____。
简析戴望舒《寻梦者》。
阅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节诗,然后分析其艺术特点。
“……大堰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在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分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的意象特征。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1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之卞之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
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
——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
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
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
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
”大家一起想。
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
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
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
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4参考
答案
1、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所呈现的形式美在于()
A. 一句话反复呈现。
B. 梦和现实的交织
C. “依洄”吟唱的风格。
D. 每节四句,结构齐整。
2、闻一多《发现》的情感抒发之所以获得火山爆发般的效果,主要在于()
A. 每一句分成两个短句,节奏急促。
B. 以“血泪”和“不对”的否定开始。
C. 每两句一韵,节奏明快。
D. 直接从感情的爆发点开始。
3、卞之琳《尺八》的抒情方式最为独特的是()
A. 诗中加插了括号中的注释文字。
B. 历史感的营造
C. 诗的小说化和戏剧化。
D. 借物抒情
4、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____。
A. 《北京的空气》
B. 《压迫》
C. 《亲爱的丈夫》
D. 《酒后》
5、都是新月派诗人的一组是____。
A. 郭沫若、闻一多
B. 徐志摩、郭沫若
C. 闻一多、穆旦
D. 徐志摩、闻一多
6、艾青《黎明的通知》叙述语调的显著特点是____。
A. 高亢式
B. 低沉式
C. 呼唤式
D. 平缓式。
卞之琳诗歌特色分析谈及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我们自然会想起《现代》杂志诗人群,其成员包括戴望舒、施蛰存、李金发、何其芳等人。
此外还应该包括《水星》的主要诗人卞之琳、废名、李广田等人。
在这些现代派诗人中,卞之琳是不可忽视的一位。
卞之琳的特殊性在于,首先是其对现代派诗歌诗体建设的卓著贡献,其次是其对现代诗歌语言艺术形式刻意的和不懈的探索。
有人评价卞之琳说“由于将西方的和中国的传统的诗歌艺术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已成就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中国诗人之一”[1]。
但在后来现代派出现了分化,卞之琳倾向于“主知”一边,戴望舒则倾向于“主情”,值得注意的是,卞诗在30年代中后期以《在异国的警署》为界,其诗思与诗风大为转变,其诗歌有了“大我的寂寞”,注重于表现“大我”的主题,卞诗中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显得更深沉而又凝重。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被王佐良先生称之为诗人艺术高峰期的最好作品《尺八》,因为这首诗不只是反映了当时现代人的思想与情绪,而且对于当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也具有相当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尺八》创作背景至1935年,日本已强占了我国东三省,并意图侵占整个中国。
这一年卞之琳因工作需要东渡日本,在东京住了5个月。
然而,刚踏上日本土地,卞之琳便经历了一次令人不快的审问。
再有正值溥仪访日,卞之琳被盘查。
在极其愤慨的情况下,卞之琳写下了《在异国的警署》一诗。
异国的经历使卞之琳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式微”的根源所在。
从这以后卞诗中更多地具有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
《尺八》的创作应该是基于这一诗思的,卞之琳说这首诗带着“对祖国式微的哀愁”[2]。
这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二、《尺八》分析“尺八”是一种类似箫的乐器,一种箫管,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羌笛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
后经由当时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保留至今,尺八其演奏技巧复杂,音色独特而有古味,音色苍凉辽阔,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
第9卷第4期Vol.9,N o.4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6月Jun. ,2018卞之琳诗歌中自我意识的客观化邵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自我意识的遁化、客观化与主体声音的分化、对话化,在卞之琳的诗中是密切相关的。
两方面 结合起来,造成了卞之琳独特的声音。
他复杂的人称转换技巧,他的障眼法,完全是为了有助于其诗的对话 化。
只有从对话的角度去研究卞之琳的人称变化的复杂技巧,才能了解此种技巧所以施展的真正企图。
关键词:自我意识;主体;对话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4 - 068 - 02在卞之琳《雕虫纪历》增订版的一百首诗中,纯粹以 作者第一人称的“我”为说话者,而无任何其他人称作受 话者或对话者的篇什,屈指可数,只有《记录》、《第一盏 灯》、《路》数首而已;而完全不出现“我”这一字眼却非 常之多,有六十首以上。
这个令人吃惊的比例在新诗作 者中是绝无仅有的,它起码给人一个直观的印象,即诗 人竭力在避免独自现身于他的诗中。
_、自我意识的客观化卞之琳在诗中不愿突出自己而宁愿隐匿在幕后,这 样,诗篇就不再过于鲜明地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因此 也就加强了本身的客观自足的存在。
“我”的介人并不 明显,作者的中心意识出离了中心而遁化,这种遁化,在 卞之琳的诗中情形非常复杂,大略则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我”非我这一类诗中,第一人称的“我”并非作者,而只是叙 述者,是作者虚构出的人物,这一点,有时十分明显,有 时却不容易一眼识别。
这里探究的是这两种:一种是代 拟体,一种是戏剧性独白。
在《鱼化石》一诗标题之下,作者注明了是“一条鱼 或一个女子说”,说话者的“我”自然非作者的“我”。
《妆台》题注“古意新拟”,其中的“我”是一位恋爱中的 女子。
中国古典文学从辞赋到诗词,有一个悠久的传统,即男性作家代拟女子的口吻说话,其第一人称的典型标志是“妾”。
卞之琳《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尺八》赏析卞之琳是一个沉思人生哲理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诗人,他既注重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诗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也把触角伸向复杂深广的文化历史现象,力图****股金中外文化历史现象的发展流变、兴衰更替的轨迹及其难以言说的规律和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从而使他的诗作也富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关于这后一点,《尺八》一诗比较典型。
《尺八》一诗作于1935年,曾被人誉为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
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
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代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
有仿佛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物,一面“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卞之琳《沧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个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深刻历史意识和广泛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由于卞之琳一贯精练简约,重含蓄暗示,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风格,加上作者在这首诗里又使用了现代派诗的主体分层、多声音合唱以及省略跳跃等技巧,因此《尺八》是比较艰深的。
但其情理结构仍然有迹可循。
作者在1936年写的《尺八夜》曾追忆了他旅日经历与构思创作此诗的经过,其中就谈到,他觉得尺八像一条“钥匙”、“镜子”、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而他创作《尺八》,就是“设想一个中土人在三岛夜听尺八,而想到多少年前一个三岛客在长安市夜闻尺八而动乡思,像自鉴于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因此,诗“虽然名为《尺八》而意不在咏物”,而是别有寄托,借写尺八传达一种“历史意识”(《沧桑集·尺八夜》)。
我们参考历史事实,时代背景和卞之琳的自述,再来读《尺八》,则诗的内在情理结构就比较明朗化了。
大致说来,《尺八》一诗的情理结构线索是这样的:“海西客”——一个现代中国人(有卞之琳的影子)从日本之西的中国乘坐一艘日本船“长安丸”来到日本东京,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加重之日,因此海西客在日本夜半听到“尺八”,不仅起了乡愁,而且引起了更为深沉复杂的思绪,而“长安丸”这个以中国古都命名的日本船名也激发了他的想象。
尺八
卞之琳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海西人想带会失去的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