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菌核病防治药剂室内筛选试验初报
- 格式:pdf
- 大小:248.67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药剂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研究邓真华;彭晓虹;杜贤明;石旭平;胡丽春;俞燕芳;叶武光【期刊名称】《中国蚕业》【年(卷),期】2014(35)3【摘要】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对果桑生产的危害,我们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WP)、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进行了防治试验,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结果表明:使用70%甲基托布津WP、交替使用70%甲基托布津WP和50%腐霉利WP的防效达90%以上,交替使用70%甲基托布津WP和50%多菌灵WP、使用50%多菌灵WP的防治效果次之,且所用药剂对桑叶和桑椹均未产生药害症状.【总页数】3页(P33-35)【作者】邓真华;彭晓虹;杜贤明;石旭平;胡丽春;俞燕芳;叶武光【作者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7【相关文献】1.不同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J], 廖华刚;陈连恒;张国升2.不同药剂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效果及农药残留量测试 [J], 吴国富3.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与不同药剂组合防治效果试验 [J], 吴国富;钟志成;蔡丹桂4.不同药剂防治果桑桑椹菌核病效果研究 [J], 肖结琴5.啶酰菌胺等4种新药剂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研究 [J], 黄世荣;张鹏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蚕业 2022,43(1):4-8ChinaSericultureISSN1007-0982;CN32-1421/SDOI:10.16839/j.cnki.zgcy.2022.01.0022022年第1期收稿日期:2021-07-12;接受日期:2021-12-27资助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编号CARS-18)。
第一作者信息:刘筱雪(1993—),女,四川宜宾,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Tel:15283177973,E mail:liuzhuyouxue@163 com通信作者信息:刘学锋(1963—),男,四川宜宾,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13038230141,E mail:2582948229@qq com桑椹菌核病绿色防控药剂筛选试验刘筱雪 王 一 曾泽彬 李冬兵 周 丽 王洪江 兰凤杰 刘学锋(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摘 要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的主要病害,常造成严重损失。
为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和危害,利用从病椹中分离出的桑实杯盘菌(Ciboriashiraian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最小抑制浓度法(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从10种低毒杀菌剂中筛选绿色高效的防控药剂。
药剂室内筛选试验结果显示:脂肪酸、香芹酚、二氧化氯的1000倍稀释药液对Ciboriashiraiana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9 21%、96 38%和93 23%;药物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311mg/L、62mg/L和322mg/L。
药剂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脂肪酸对桑椹菌核病的相对防效为4 08%~46 93%,而香芹酚和二氧化氯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控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桑椹菌核病;桑实杯盘菌;绿色防控药剂;脂肪酸;香芹酚;二氧化氯中图分类号 S888 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0982(2022)01-0004-05 桑椹菌核病(mulberryfruitsclerotiniosis),俗称白果病,是果桑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类真菌病害,具有毁灭性危害,严重威胁果桑产业的发展。
中国蚕业 2022,43(4):7-10ChinaSericultureISSN1007-0982;CN32-1421/SDOI:10.16839/j.cnki.zgcy.2022.04.002第43卷总第172期收稿日期:2022-06-07;接受日期:2022-10-18资助项目:省以上转移支付农业项目(编号2020SNJ17)。
第一作者信息:徐新春(1974—),男,江苏南通,本科,农艺师。
Tel:133****0906通信作者信息:庄卫武(1966—),男,江苏南通,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158****4046,E mail:csz2818@163.com桑椹菌核病防治试验初报徐新春 庄卫武 崔 晴 季佩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蚕桑指导站,江苏南通 226300)摘 要 为切实提高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提高桑椹的产量与品质,采用化学药剂喷施结合地布覆盖的方法,对5年树龄的果桑品种粤椹大10(以下简称大10)、白玉王和9年树龄的叶用桑品种育71-1进行了桑椹菌核病的防治试验,用430g/L戊唑醇悬浮剂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1∶1 2配比的混合药剂1000倍稀释液在雀口期、初花期、盛花期分别喷药1次。
结果显示:在桑椹菌核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及时采取地布覆盖,同时在桑树雀口期、初花期、盛花期进行喷药防治,能有效降低桑椹菌核病的发病率,白玉王病果率降低到2 3%,校正防效可达到86 78%;大10病果率降低到5 9%,校正防效可达到66 09%。
同时桑椹成熟期有小幅提前趋势(5d左右)。
关键词 桑椹菌核病;药物防治;物理防治;成熟;发病率;效果中图分类号 S888 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0982(2022)04-0007-05 桑树的果实即桑椹,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和多种医疗保健功能。
在古籍药书如《中国大药典》《本草拾遗》中均有记载。
中医认为,桑椹味甘性寒,药性平和,具有生津止渴、滋阴补血、明目安神等功效。
一、实训背景桑葚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水果,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桑葚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桑葚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提高桑葚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对桑葚生产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桑葚病虫害防治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桑葚病虫害的种类、症状及防治方法。
2. 掌握桑葚病虫害的识别和诊断技术。
3. 熟悉桑葚病虫害防治的实践经验。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桑葚病虫害种类及症状(1)菌核病:菌核病是桑葚的主要病害之一,症状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白色病斑,严重时导致果实死亡。
(2)白粉病:白粉病主要侵害桑葚叶片,症状为叶片上出现圆形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并连成一片,最终导致叶片硬化枯萎脱落。
(3)青枯病:青枯病主要侵害桑葚茎蔓,症状为茎蔓出现黑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导致植株枯死。
(4)金龟子:金龟子是桑葚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桑葚,导致桑葚产量下降。
2. 桑葚病虫害防治方法(1)菌核病防治方法:①选择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③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④喷洒杀菌剂,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2)白粉病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②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10%多抗霉素1000至1500倍液、15%粉锈宁1000倍液等;③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
(3)青枯病防治方法:①选择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枝、病叶,集中烧毁;④喷洒杀菌剂,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4)金龟子防治方法:①物理防治:设置金龟子诱捕器,诱捕成虫;②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七星瓢虫、草蛉等;③化学防治:喷洒农药,如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
3. 桑葚病虫害防治实训过程(1)实地观察:观察桑葚病虫害的症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桑葚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菌株筛选与应用桑树是我国常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果实桑葚是人们喜爱的水果。
然而,桑树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桑葚的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研究和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成为了保护桑树健康和环境友好的重要途径。
桑葚病虫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虫害和细菌性病害三大类。
针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通过筛选和应用生物防治菌株来实现。
首先,针对桑葚的真菌性病害,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菌株来进行筛选和应用。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等。
这些菌株可以在桑树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时,通过产生抗生物质、竞争资源等方式,阻止病原真菌的生长,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筛选一些具有诱导抗性能力的菌株,如拟南芥根际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通过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增强植物对真菌病害的抵抗能力。
其次,对于桑葚的虫害,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天敌作用的微生物来进行筛选和应用。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对害虫具有寄生、捕食或病原作用的线虫、细菌和真菌等菌株。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杀死害虫或破坏害虫的生活环境,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比如,在防治桑实蝇等害虫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对蝇虫有寄生作用的线虫,如双孢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等;在防治桑蚜等害虫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捕食作用的真菌,如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
最后,针对桑葚的细菌性病害,可以筛选和应用一些对病原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产生抗生物质或竞争资源能力的细菌,如草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等。
这些菌株可以通过与病原细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等方式,抑制病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防治细菌性病害的作用。
在生物防治菌株的应用中,需要注意菌株的选择和培养方法。
选择菌株时要注重其对目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同时需要考虑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物防治菌株与桑树的相容性。
4种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和农药残留检验作者:陈小青等来源:《广东蚕业》 2016年第2期陈小青宾荣佩黄旭华朱方容潘志新石美宁黄贤帅唐燕梅(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摘要比较4种常规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并检测各种农药在桑果上的残留情况。
试验结果显示50 %多菌灵WP、70 %甲基硫菌灵WP、80 %代森锰锌WP和50 %腐霉利WP的田间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4.79 %、96.23 %、81.18 %和82.77 %,各种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50 %多菌灵WP和70 %甲基硫菌灵WP防效较好;经过检测,各种农药用药后在桑果上的残留量依次分别为3.90 mg/kg、1.34 mg/kg、2.10 mg/kg和0.98 mg/kg,其中50 %多菌灵WP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7.8倍,70 %甲基硫菌灵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2.68倍,80 %代森锰锌WP和50 %腐霉利WP的残留量都远低于国家残留标准(5 mg/kg)。
综合田间防治效果和药物残留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分析,80 %代森锰锌WP和50 %腐霉利WP比较适用于果桑园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
关键词果桑;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田间防治;药物残留;检验中图分类号:S6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205 (2016) 02-04-0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GXNSFBA019118)。
作者简介:陈小青(1979-),女,本科,农艺师,从事桑树病虫害防治研究。
E-mail: 326401251@。
近年来,随着广西蚕业取得重大发展,果桑业也取得大力发展,2015年全区果桑规模种植栽培面积达到了600多公顷。
伴随着果桑种植面积的扩大,桑椹菌核病从2008年只有局部桑园发病,到2010年-2013年该病害已经遍及广西桂南、桂西、桂北等果桑栽培区域,发病面积和危害严重程度都是有史以来的最高,个别地区因发病甚至颗粒无收。
桑果菌核病的防控试验初报姜樟土; 陈乐阳; 汪去法【期刊名称】《《蚕桑通报》》【年(卷),期】2019(050)003【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桑果; 菌核病; 防控【作者】姜樟土; 陈乐阳; 汪去法【作者单位】金华市蚕桑学会浙江金华 321000; 金华苗知地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华 3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712017~2018 年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兰溪市、永康市,杭州市等地桑椹菌核病暴发,果农损失严重。
果农反映选择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防治的,普遍存在防效差甚至完全无效的情况。
农业部官网在2016年就多菌灵使用问题发出了“适时提出禁限用等监管措施”和“加快多菌灵替代步伐”的通知,为此,我们于2018年选择几种药剂进行了桑果菌核病的防控试验。
1 试验设置1.1 试验桑园2018年春季在金东区江东镇雅金村选择贾荣星、龚广才两户进行了桑果菌核病的防控试验。
试验地为沙质土,周围为连片34.67 hm2果桑园。
在果桑剪枝后和萌芽前均用45%石硫合剂晶体30~50倍液进行清园,萌芽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树体和土壤。
1.2 供试农药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为吡唑醚菌酯21.2%、氟唑菌酰胺21.2%,商品名为健达;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为苯醚甲环唑5%、氟唑菌酰胺7%,商品名为健攻;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名为日曹、甲基托布津。
1.3 试验方法龚广才户使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贾荣星户使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二户均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为常规药剂对照;从初花期开始,间隔7 d喷药防治1次,共防治3次。
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初探林健;朱潇婷【摘要】为了探索不同农药对桑椹菌核病的预防效果,以戊唑醇悬浮剂(430 g/L)、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试验区,以清水为对照,在大10果桑园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果桑喷施戊唑醇悬浮剂(430 g/L)4 000倍液对桑椹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校正防效为94.79%,与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校正防效(15.60%)、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校正防效(14.41%)相比,分别提高了79.19个百分点、80.38个百分点;戊唑醇悬浮剂(430g/L) 4000倍液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效果与其它2种农药和清水对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戊唑醇悬浮剂(430 g/L)4 000倍液处理区的桑椹产量为1 599 kg,比其它2个农药处理区的产量分别高7.2倍、9.1倍.【期刊名称】《中国蚕业》【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果桑;大10;桑椹菌核病;戊唑醇悬浮剂;腐霉利;预防效果【作者】林健;朱潇婷【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苗圃,浙江临海317006;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临海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71目前,在浙江省台州市果桑大10的种植面积已达367 hm2,特别是在主产区涌泉镇管岙管理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果桑,果桑收入已成为该地区农民的一项主要的经济来源。
然而近几年来肥大性桑椹菌核病(农民俗称白果病)在该地区肆虐暴发;感染桑椹菌核病的桑椹,在成熟初期,逐渐膨胀,裸果表面发白,用手按之如海绵状突起,果心发黑,5~7 d后桑椹随着枝条的晃动即四处自行散落,失去经济价值[1]。
桑椹菌核病病菌在温度接近20℃,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就会在土中抽出子囊盘,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随风飘移,扩散蔓延感染桑椹[2-3]。
桑椹菌核病是对果桑生产影响最大的病害,自从20世纪90年代种植果桑大10以来,该地区均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桑椹菌核病[4],导致该菌产生抗药性,近几年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大幅下降;因此,筛选预防桑椹菌核病的药剂显得尤为迫切。
桑椹菌核病防治药物筛选试验作者:龙镜池来源:《广东蚕业》 2014年第3期龙镜池(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摘要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
目前生产上主要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防治药物。
经过多年使用,有可能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生产上急需效果可靠的替代新型农药。
为了筛选有效的新防治药物,对扑海因、凯润、世高三种新药进行了大田筛选试验,结果证实世高和凯润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桑椹菌核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抗药性;新药中图分类号:S88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205(2014)03-32-03DOI:10.3969/j.issn.2095-1205.2014.03.11桑椹菌核病(mulberryfruitscleiotiniosis)俗称白果病,分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和桑椹小粒性菌核病三种类型[1]。
该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柔膜菌目(Helotiales)核盘菌科(Selerotiniaceae)的真菌类病原[2]。
病原菌特异性地侵染果桑雌花,并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次年1月上旬-2月中旬桑树开花时,越冬菌核此时抽生出子囊盘,盘上子实层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入侵桑树雌花引越感染。
在雌花内进行菌丝大量增殖,而菌核随病果落地而成为下一年感染源。
因此,防止病菌子囊孢子扩散是控制该病发生危害一关键环节。
该病发病快、病原污染广,发病率在50%以上,一些年份甚至绝收。
目前对该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在1月-3月间,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喷洒[3]。
连续多年重复使用此类药,易使该病原物产生抗药性。
目前在一些其它作物上已发现菌核病病原菌对上述2种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报道[4-6]。
不同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郑章云;杨义;张明海;任杰群;汪华祥【摘要】桑葚菌核病是目前果桑发展的致命病害.为有效防治桑葚菌核病、生产无公害桑葚,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势在必行.本试验选用5种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设3个浓度梯度开展桑葚菌核病田间药剂防治,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1 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对桑葚菌核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0%的腐霉利400~600倍可与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交替使用,且这3种杀菌剂对桑叶和桑葚无明显药害.【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0)004【总页数】4页(P653-656)【关键词】桑葚菌核病;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50%腐霉利【作者】郑章云;杨义;张明海;任杰群;汪华祥【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万州区五桥丝绸公司,重庆404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711桑葚菌核病是果桑发展中的主要病害,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尤为严重。
桑葚菌核病又称白果病[1],可分为桑葚肥大型菌核病[Ciboria shiraiana (P.Hennings) Whetzel]、桑葚小粒型菌核病[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 et Jenks) Whetz. Etwolf. ]、桑葚缩小型菌核病[Scleromitula shiraiana (Henn.) S.Imai]3种类型[2]。
该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柔膜菌目(Helotiales)的真菌类病原[3]。
桑葚菌核病在中国蚕区广泛分布,病势猛,并有连年暴发的特点。
发病率一般为30%~60%,严重年份高达80%以上,甚至绝收[4-5]。
不同生物制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郑章云;杨义;张明海;任杰群;何利华;曾秀丽;郭进【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3)002【摘要】[目的]旨在筛选用于桑葚菌核病防治的高效生物制剂,提高桑葚品质.[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选用2×108 CFU/g泰诺木霉菌(WP)、3%中生菌素(WP)、47%春雷·王铜(WP)、3x 108 CFU/g哈茨木霉菌(WP)、4%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5种生物制剂,每种生物制剂设3个浓度梯度,在桑树初花期、盛花期、谢花期分别用5种不同生物制剂不同稀释液喷施桑树.[结果]5种生物制剂对桑葚菌核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效,且同一生物制剂随着药液浓度增加,防效呈上升趋势.[结论]2×108 CFU/g 泰诺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 ~ 800倍液对桑葚菌核病防效是69.76%~ 84.02%,与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化学药剂腐霉利防效相当,因此可作为桑葚菌核病的防治药剂.【总页数】4页(P376-379)【作者】郑章云;杨义;张明海;任杰群;何利华;曾秀丽;郭进【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委员会,重庆40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639【相关文献】1.不同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 [J], 郑章云;杨义;张明海;任杰群;汪华祥2.菌核净和咪鲜胺不同药剂配比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试验 [J], 沈永干;瞿元松;顾后纯3.桑葚菌核病防治药剂室内筛选试验初报 [J], 胡君欢;蔡岳兴;周书军;姚永如;陈银宝;应国铭4.远红外加热技术在桑葚菌核病防治上的研究 [J], 符凯;刘智垒;丁珠玉;樊利;周胜灵5.桑葚菌核病防治技术初探 [J], 毛业炀;刘刚;时冬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