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0
九年级下六单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20.《曹刿论战》【词类活用】公将鼓.之神弗福.也【古今异义词】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大之狱.可以..一战【一词多义】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鼓作.气加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信必以信.小信未孚故公问其故.故.克之夫夫.战,勇气也予观夫.巴陵胜状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信从民弗从必以分人必以信再再拜再而衰之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小大之狱公将驰之其其乡人曰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焉又何间焉惧有伏焉【其它词语】肉食者鄙.又何间.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齐师败绩..公将驰.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望其旗靡.21.《皱忌讽齐王纳》【通假字】孰视之通: 释义:【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吾妻之美.我者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暮.寝而思之皆朝.于齐【古今异义词】皱忌讽.齐王纳明日..徐公来今齐地方..千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谤.讥于市朝【一词多义】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门庭若市朝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孰孰视之我熟与城北徐公美谁间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美吾美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闻闻寡人之耳者操蛇之神问之诚臣诚知不如徐工美帝感其诚于欲有求于我也能谤讥于市朝皆以美于徐公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皆朝于齐之齐国之美丽者也问之客曰吾妻之美我者孰视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而而形貌昳丽而复问其妾曰窥镜而自视暮寝而四之【其它词语】皱忌讽齐王纳.谏形貌昳丽..朝服.衣冠我熟与..城北徐公之美旦日..王之蔽.甚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市朝时时..之后..而间.进期年22.《出师表》【词类活用】恢弘..志士之气以光.先帝遗德此皆良实....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攘除奸凶..优劣..得所北.定中原深入不毛.【古今异义词】先帝不以臣卑鄙..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诚宜开张..兴隆也..圣听此先汉所以临表涕.零【一词多义】效不效责治臣之罪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道中道崩阻咨诹善道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于预报之于陛下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以以伤先帝之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光先帝之遗德行性行淑均必能实行阵和睦然后施行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伤先帝之明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以咨诹善道任受任于败军之际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言察纳雅言不知所言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可计日而待也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其它词语】中道崩殂..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以昭.陛下平明之明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志虑..以遗陛下..忠纯是以先帝简拔悉以咨.之必能裨补缺漏....性.行淑均....之臣..此系贞良死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忧叹..夙夜庶.竭驽钝....斟酌损益则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重点句子翻译:《曹刿论战》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 生字读音。
曹刿(gui )请见 又何间(jidn )焉 肉食者鄙(bT ) 弗(fu )敢专也 小惠未徧(bi an )牺牲玉帛(b6)小信未孚(fu ) 战于长勺(Chdngshdo ) 登轼(shi )而望之 夫(fu )战 望其旗靡(mT )2•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
“一鼓作气再鼓而 衰,三鼓而竭/3. 重点字词:【伐F 攻打。
【请]请求。
【见]接见。
【间]jian,参与。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 禄的人。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 靠。
【弗]不【专】独自专有。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同“遍”,遍及。
[必以分人]就是“必 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
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 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 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情】 实情。
【察】(一一)明察,弄清楚。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 的事。
属,类。
【请】请让我。
[从]跟随,跟从。
【乘】乘坐一辆战车。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 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败绩】大败。
[鼓]动词,击鼓进军。
【驰】驱车(追赶)【辙】 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靡】倒下。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测】推测,估计【既 克】已经战胜。
既,副词。
统编版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知识梳理第六单元知识巩固复习一、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2)孰.(shú)视之(“孰”同“熟”,仔细) (3)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4)不知饴.(yí)阿谁(“饴”同“贻”,送给) 二、古今异义词间⎩⎪⎨⎪⎧古义:参与。
例:又何间.焉?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浅陋。
文中指目光短浅。
例:肉食者鄙.。
今义:粗俗;低下。
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例: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讽⎩⎪⎨⎪⎧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讽刺。
私⎩⎪⎨⎪⎧古义:偏爱。
例:臣之妻私.臣。
今义:自私。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例:今齐地方..千里。
今义:某一区域。
左右⎩⎪⎨⎪⎧ 古义: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例: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今义:方位名词。
刺⎩⎪⎨⎪⎧古义:批评,指责。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开张⎩⎪⎨⎪⎧古义:扩大。
例:诚宜开张..圣听。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所以⎩⎪⎨⎪⎧古义:……的原因。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秋⎩⎪⎨⎪⎧古义:时候。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义:秋季。
五、词类活用六、文言句式八、古诗文默写九、常考文学常识1.《左传》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出自该书。
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4.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过零丁洋》《正气歌》。
5.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
曹刿论战1.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编年体史书)。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步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长勺之战。
2.曹刿所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③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5.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7.曹刿“远谋”的体现:①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彼竭我盈)和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③在战争之前,预测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8.鲁庄公“鄙”在:目光短浅、平庸无能。
不“鄙”在: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9.曹刿: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性格:深谋远虑、爱国、有责任心、谨慎果断、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0.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和“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13.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可”来表现他善于把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14.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凭什么作战。
XX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曹刿又何间焉玉帛车辙登轼旗靡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间进万仞山北之塞迂回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萋萋蒹葭溯洄未晞湄芼厝惩跻坻涘沚提示guìjiànbózhéshìmǐzōuyìzhāoguānkuījījiànrènsèyūkuíhèjīběnshuāngchènsǒukuìjūjiūyǎotiǎoqiúxìngwùmèiq ījiānjiāsùhuíxīméimàocuòchéngjīchísìzhǐ2.重点词义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弗敢专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遂逐齐师一鼓作气夫大国,难测也望其旗靡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孰视之臣之妻私臣王之蔽甚矣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皆朝于齐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其如土石何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君子好逑寤寐思服左右芼之宛在水中央道阻且长白露未已提示间: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以:凭,靠。
弗:不。
专:个人专有。
加:虚报。
信:实情。
鼓:击鼓进军。
逐:追赶,追击。
作:振作。
测:推测,估计。
靡:倒下。
修:长,这里指身高。
服:穿戴。
孰:仔细。
私:偏爱。
蔽:受蒙蔽。
谤讥:指“议论”。
间:间或,偶然。
朝:朝见。
且:将近。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
许:赞同。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易:交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苦:愁。
感:被……感动。
逑:配偶。
思服:思念。
芼:挑选。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提纲17、《公输》一、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子.墨子起.,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 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2、方.五千里 13、舍其文轩..14、吾义.固.不杀人15、夫子..何命焉为..16、请.献十金..17、不可谓仁.18、宋无长.木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好吧,我请求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曹刿论战1.生字读音。
曹刿( guì)请见又何间( jiàn)焉肉食者鄙(bǐ)弗(fú)敢专也小惠未徧( biàn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战于长勺(Chángsháo)登轼(shì)而望之夫(fú)战望其旗靡(mǐ)2.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重点字词:【伐】攻打。
【请]请求。
【见]接见。
【间]jian,参与。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弗]不【专】独自专有。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同“遍”,遍及。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
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情】实情。
【察】(—一)明察,弄清楚。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类。
【请】请让我。
[从]跟随,跟从。
【乘】乘坐一辆战车。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败绩】大败。
[鼓]动词,击鼓进军。
【驰】驱车(追赶)【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靡】倒下。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测】推测,估计【既克】已经战胜。
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伏】埋伏。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4.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一词多义【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7.成语(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
(4)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1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中国历史上如这样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有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等。
2、全文分三段,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先决条件。
可分二层:A: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析:“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作战性质。
揭示“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个“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远谋”二字又为下文描写曹刿的深谋远虑张本,成为全篇文眼。
“请见”二字表现出曹刿积极参与国事的精神。
B: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是围绕“可以战”一问展开的,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措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并以“忠之属也”进行了评价肯定,实则也是肯定了庄公这一措施做到了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析:文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1写庄公,以“将鼓”“将驰”同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2“齐师败绩”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析:1“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印证了开头所说的“肉食者鄙”2曹刿认为作战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3揭示“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揭示曹刿在“齐师败绩”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本段论述中可见曹刿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术时机。
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3、人物形象:曹刿: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过人谋略的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政治工作上缺乏远见,军事上无知,但他能取信于民,善于用人并采纳意见(善于纳谏)。
4、详略安排: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启示:A:关于战争的启示: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B: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给人的启发:如: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6、归纳: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的哪些呢?其中让你感受最深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鲁国获胜的原因如:庄公能做到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又善于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曹刿在作战中善于观察敌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了战机。
(七)(2012·黄石)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完成第29~33题。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2)公将鼓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3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3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3.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从人物性格特点何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1.读音。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yòu)余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 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2.通假字孰:通“熟”,仔细3.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4.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今:讽刺。
)(2)窥镜(古:照,看。
今:偷看。
)(3)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3)能面刺寡人之过(古:指责。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4)谤讥于市朝(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5)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
今:自私)(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或表示大约。
古:没有谁;没有什么。
今:不,不要。
)(7)邹忌修八尺有余(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8)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
今:第二天或未来。
)(9)朝服衣冠(古:穿戴。
今:穿)5.特殊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忌不自信。
(语句可调整为“忌不信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语句可调整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3)省略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主语、宾语,(邹忌)与(之)坐谈。
与坐谈,介宾。
之,代词宾语)(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文意把握:1、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析: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
”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这是邹忌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2对邹忌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区别为:妻:回答中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
妾: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仍用反问句,表现出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回答中无“君美甚”三个字,不用反问,只平淡地肯定,表示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3“忌不自信”一句既写出了邹忌不偏听偏信的态度,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邹忌两次“窥镜”的心理分别是A:自得 B:自惭5此段表现出邹忌虽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品质。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