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介词连词共1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15
介词、连词和助词一、部分连词辨析(一)[辨析]“或者”与“还是”“或者”和“还是”一样,既能连接词、词组,又能连接分句,都表示选择关系。
例如“你或者他”、“你还是他”都表示在“你”和“他”这两项中间选择一项。
但是它们在用法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1、用“还是”时,说话人不知道是哪一个或哪种情况,所以“还是”带疑问语气,一般用来构成选择疑问句;而用“或者”时,说话人是告诉别人有这几种可能性,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陈述句。
如:(1)今天晚上我们或者看电影,或者看戏。
(2)今天晚上我们看电影还是看戏?这两句中的“或者”“还是”不能互换。
2、有些句子,就全句看是个陈述句,但句子里所包含的表示选择关系的联合词组却是含有疑问语气的,这时也得用“还是”,不能用“或者”。
如:(1)我记不清那天是阴天还是晴天。
(2)这批货到底进还是不进,你要快点拿主意。
在这类句子中,谓语常常是“不知道”、“不清楚”、“没决定”等等。
3、“或者”有时可用来表示前后两项所指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这时“或者”相当于“即”。
例如:“名词性词语,或者名词性成分都不能作补语。
”4、“还是”还可以用来表示经过对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的比较和仔细考虑,最后作出选择,一般和句末语气词“吧”一起用。
例如:A:你喝茶还是喝咖啡?B:(想了想后)还是茶吧。
(二)[辨析]“因为”与“由于”“因为”和“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多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某情况发生或存在的原因。
两者都可以和“所以”搭配使用,但它们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1、“因为”在口语中常用,“由于”多用于书面语。
2、“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又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因为”一般只和“所以”配合,不和“因而”、“因此”配合。
如:(1)由于他经常无故旷课,因此被学校除名了。
(2)由于问题很复杂,各人的观点又不同,因而意见不完全一致。
3、“由于”引出的偏句不能放在后一分句中,而“因为”可以。
现代汉语连词意义及用法总结(论文)帕提曼·吾布力卡斯木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
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
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
和=跟、=与、=及、=同<方>。
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
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
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
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工业与农业。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同你一起去。
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
(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既=既然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
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
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
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既然。
就。
既然。
也。
既然。
还。
继而=既而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
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
(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有转折的意思。
(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2、有“到”的意思。
一而再,再而三。
介词介词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根据介绍的对象介词可分为6类。
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因、由、自、从、向、在、被、用等§1.于於、乎表示处所和时间战于长勺。
地点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
《南村辍耕录》介绍涉及的对象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左传》表示比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示被动。
有时引进主动者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
《左传》表示原因。
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1、季孙于鲁相三君矣2、公惧队于车3、送子涉淇至于顿丘4、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5、宋华元善于令尹子重6、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7、子于是日哭则不歌8、今者臣来过于淄上9、海运则将徙于南冥10、郑子产献捷于晋11、伤人之言深于矛戟1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以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凭借或凭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鞌之战》表示时间文田文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介绍涉及对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引介原因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3.为1介词wèi和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臣请为王言乐。
孟子文章合为诗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史记〃西门豹》2介词wéi表示被动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4.因引介动作行为的条件或憑藉的依據、时间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可因此时伐魏。
《史記〃商君列傳》引介动作行为的原因。
以汉代以前多用“以”“爲”漢以後也用“因”“緣”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介词和连词(一)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上古汉语的主要介词有“之、于”。
1、“之”(1)“之”字用于偏正结构,其作用是作为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媒介。
名词用作定语时,“之”字表示隶属关系。
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治长》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逍遥游》(2)形容词作定语时,“之”字表示修饰关系。
例: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
《庄子秋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傅庄公十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论语季世氏》(3)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定语时,可以是修饰关系。
例: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庄子渔父》(4)“之”字可以表示隶属关系。
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庄子知北游》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
《荀子王制》(5)汉代,人称代词用作定语时,用介词“之”的情况较多。
例:恐阿大非尔之友。
《世说新语》今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
《唐陈翰异闻集李娃传》(6)和人称代词“谁”相反。
“谁”字用作定语时,一般要加“之”。
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7)“子”字是对人的尊称。
它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所以当它用作定语时,后面一般要加“之”字。
例: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逍遥游》许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庄子逍遥游》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形。
《庄子逍遥游》(8)若偏正结构是四个字,定语为双音节时,一般要用“之”字。
若偏正结构只有两个字,一般不用“之”字。
例: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
《世说新语》吴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世说新语》王敬仁是超悟人。
《世说新语》(9)偏正结构,而定语又是双音节时,不能不省略“之”字。
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2、“于”主要有七种用法。
介词连词的概念介词和连词是语法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而连词则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
一、介词的概念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
它通常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意义。
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于、向、从、到、为、对、关于、因为、由于"等。
介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表示时间关系:例如"在、自、从、到、至、以、以后、以前"等。
例如:"在早上"、"自从去年"、"从明天开始"、"到今年为止"等。
2. 表示地点关系:例如"在、向、从、到、离、往、过、上、下、内、外"等。
例如:"在教室里"、"向前走"、"从家里出发"、"到北京"等。
3. 表示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例如"以、为、对、关于、因为、由于、比、和、与"等。
例如:"以书面形式"、"为了学习"、"对这个问题"、"关于这个话题"、"因为下雨"、"由于工作忙"、"比他高"、"和他一起"、"与他合作"等。
二、连词的概念连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连词可以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可以连接主从复合句中的主句和从句。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因为、所以、然而、而且、既然、只要、如果"等。
连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例如"和、或、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