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三章物态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22
《第三章物态变化(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温度温度计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摄氏温度(t):是把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100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用表示。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
“-4.70C”读作或读作。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2)、认清它的和;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待温度计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相平。
如图4中正确..、和错.误.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每10格是,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第二次使用时要。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6图4图6、体温计图4图5第2节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由决定。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变为叫做熔化,要热;从变为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热。
3、探究实验的7个步奏:提出问题、、、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4、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热,温度却保持,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热,温度却不断,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叫做熔点,5、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叫做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7、辨认熔化、凝固图像:(1)是熔化图像的是,是凝固图像的是,是晶体图像的是,非晶体图像的是(2)丙图中,EF 段物质处于 状态,FG 段处于 态,GH 段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 ,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段。
(3)从甲图中获得的信息有:① ,② 。
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 、 、 状态。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把0℃和100℃之间等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3、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结构有玻璃外壳、玻璃管(或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和温标。
4、温度计的分类:(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量程是0—100℃,分度值是1℃。
(2)体温计: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3)寒暑表:量程是-30—50℃,分度值是1℃。
5、体温计上有一个特殊的结构缩口,作用是使玻璃泡中的水银只能流入玻璃管,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从而使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要使玻璃管内的水银流回玻璃泡,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几下。
6、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1)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2)选择温度计,并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量程是为了选择量程适合的温度计,观察分度值是为了准确及时计数);(3)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4)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柱的液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1、一切物质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六种物态变化:(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收热量;(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出热量;(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要吸收热量;(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发出热量;(5)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要吸收热量;(6)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3、物质向固、液、气方向变化要吸收热量;物质向气、液、固方向变化要放出热量。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__冷热程度__叫做温度。
常用单位摄氏度(℃)2.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2)使用方法:【提示】体温计与温度计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1)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使用体温计前应用力将细管中水银柱甩回玻璃泡。
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固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液态 2.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 1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 1. 考查热点: 温度计的原理、使用与读数,物态变化中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判断与分析2. 考查题型: 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为主3. 备考重点: 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例1 如图所示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一部分,其中图__乙__(选填“甲”或“乙”)为寒暑表,其示数为__-5__℃。
方法点拨: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如果是数值由上到下逐渐变大,则此时温度是零下温度;如果数值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小,则此时温度是零上温度。
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考点2:物态变化的判断例2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D )方法点拨:判断物态变化的步骤:明确物态变化前研究对象的状态→弄清物态变化后研究对象的状态→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类型考点3:熔化和凝固图像例3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晶体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80__℃,熔化的时间是__15__min。
方法点拨:分析图像上有没有一个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的水平段,从而得出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利用这些特点解题。
考点4: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4 “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成9 ℃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态。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和转化规律。
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相变的过程。
在不同的物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排列和运动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变化。
1.固态:分子排列紧密,存在着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物质呈现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
2.液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弱于固态,但仍存在着较强的分子间吸引力。
物质呈现不固定的形状,但体积不变,易流动。
3.气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分子的平均间距较大。
物质呈现不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二、固态的特点和转化规律1.特点:固态的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呈现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较小,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
固体的分子只能进行微小的振动运动,无法改变位置。
2.固态与液态的相变规律: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变叫做熔化,也叫熔化或融解。
当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至物质的熔点时,固态物质开始融化成为液态。
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克服,不会改变物质的温度。
3.固态与气态的相变规律: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叫做升华。
当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至物质的升华点时,固态物质直接升华为气态,跳过液态。
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克服表面张力,不会改变物质的温度。
三、液态的特点和转化规律1.特点:液态的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呈现不固定的形状,但体积不变,分子间距略大于固态。
液体的分子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运动,可以流动。
2.液态与固态的相变规律:液态与固态之间的相变叫做凝固。
当物质释放热量,温度降至物质的凝固点时,液态物质开始凝固成为固态。
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会改变物质的温度。
3.液态与气态的相变规律: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相变叫做蒸发。
当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至物质的沸点时,液态物质开始蒸发成为气态。
2017年中考物理复习《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用没有甩过的两支体温计测量同一病人的体温,两支体温计的测量结果分别是37.8℃和38.8℃,则病人的体温一定是()A.37.8℃ B .38.8℃ C .不超过37.8℃ D .在37.8℃和38.8℃之间2.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4℃,当冰熔化后,水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增加10℃,而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那么,当用此温度计去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变为()A.92℃B.94℃C.96℃D.98℃3.两支玻璃管内径粗细不同而玻璃泡容积相同的酒精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这两支温度计中酒精柱上升的高度和所示温度分别是()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亦大C.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亦大 D.内径细的升得高,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属于吸热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雾绕群峰 C.深秋,霜打枝头 D.严冬,千里冰封5.甲、乙、丙、丁四图是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或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B.甲、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C.丙、丁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D.乙、丙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6.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7.冰的质量一定能增加的是()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 B.-10℃的冰放入1℃的空气中C.-2℃的冰放进0℃的水中 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8.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不再熔化.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冰的温度降低,达不到熔点,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B.房间的温度太低,冰不能吸热,所以冰不再熔化C.房间与冰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冰不能吸热,则冰不再熔化D.冰和水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冰不能吸热,则冰不再熔化9.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后”在55℃()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10.生活中关于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汽化现象11.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经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C.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D.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肯定是非晶体1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包含了凝固这种物态变化的一项是()A.风雨送春归B.飞雪迎春到C.已是悬崖百丈冰D.犹有花枝俏13.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③深秋,树上的白霜;④初春,冰雪消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4.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A.杯中液态氮放热 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15.雅安的蒙山茶自古为贡茶之一, 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打开茶叶盒, 茶香飘满屋———是茶叶的升华现象B.泡茶时, 部分茶叶上浮———是由于茶叶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C.茶水太烫, 吹一吹凉得快———是由于吹气加快了茶水的蒸发D.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16.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形成“小水珠”.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方式与“小水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从冰箱取出的冻肉会变软B.初冬的清晨,鸭绿江水面上飘着“白气”C.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冷D.教室内,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17.小丽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B.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冰的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小D.图中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18.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罐,要求在钢罐内表面牢牢地压接上一层0.25mm厚的铝膜.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提出了以下方案: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排出铝膜与钢罐之间的空气,冉向钢罐内灌满水并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可以与钢罐接触牢了.对于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方法,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铝膜与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水结冰膨胀产生的压力把铝膜与钢罐紧紧地压牢在一起了C.大气压的作用把铝膜压接到钢罐上了 D.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使铝膜焊接在钢罐表面上了1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20.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21.在大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一、温度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温度的物理量符号是 t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的符号是℃。
(2)摄氏温度的规定:摄氏度是这样规定的:在 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 ℃。
(3)注意:“摄氏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三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省略读成度,也不可分开读,例如37 ℃不可读成37度,也不可读成摄氏37度。
(4)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物理量的符号是 K ,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又叫做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T=t+273 ℃。
二、温度计1.温度计(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标度方法: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 ℃和100 ℃之间,平均分成100等分,每等分代表1 ℃。
2.温度计的使用(1)一看一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体温计用来测量人体温度,能离开人体读数。
(1)体温计的量程:35 ℃--42℃,与人体体温变化范围相同,分度值为0.1 ℃。
(2)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弯管,当玻璃泡接触人体时,里面的水银受热膨胀挤过细弯管到达直管中,待稳定后离开人体时,水银遇冷收缩,在细弯管处断开,直管中水银不能回流,所以离开人体后的体温计示数仍代表人体温度。
(3)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体温计使用前要用力将水银甩回到玻璃泡内,确保每次测量结果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温度而不是原来的温度。
【经典例题考查】1.在本次疫情中,体温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①温度的表示符号:“t”。
②温度的单位:摄氏度,表示符号“℃”。
③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规定: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在100℃和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就叫做1℃。
(2)物体温度的测量工具叫做温度计。
①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热涨冷缩原理制成的。
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首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温度计的玻璃泡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和容器壁、容器底接触。
C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的被测物体分开。
读数时,要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液面所对温度计的刻度值和人眼的视线相平。
(3)体温计①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工具叫做体温计。
②体温计的测温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③体温计能和被测物体分开读数。
这是因为体温计有缩口。
2、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是吸热过程。
①熔点: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那么我们把这个温度就叫做熔点。
②晶体:具有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
金属、海波、食盐、萘粉、冰等都是晶体。
③非晶体:没有熔点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玻璃、石蜡、沥青等都是非晶体。
(2)探究物质熔化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①晶体(萘粉)用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描出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A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______,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B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____________。
C由图象乙可知萘熔化用______min,在这段时间试管中的萘处于______。
(填“液态”或“固态”或“固液共存”)萘的熔点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