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4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课题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由上节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对数据的初步分析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初步培养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重点得出实验结论
难点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
处理上节实验数据物距小于焦距时
得到正立放大虚
象,像距大于物距.
物距在一倍和二
倍焦距之间时
得到倒立放大实
象,像距大于物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
距时
得到倒立缩小食
相,像距小于物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
距给出数据和结论
给出数据和结论
给出数据和结论
给出数据和结论
课件演示实验得到等大倒立实
象,物距等于像距.
物体在一倍焦距
处?
学生发现和总结
规律
板书规律,找到记
忆方法。
一倍焦距是实象
和虚象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是成像
不成像.
发现1、虚象在
透镜同侧,实象
异侧。
2、像距
变大。
3、像距
大于物距,成放
大像;像距小于
物距成缩小像;
像距等于物距
成等大像。
4、
一倍焦距之内,
物距变大像距
变大;一倍焦距
之外,物距变大
像距变小。
5、
物距在一倍和
二倍焦距之间
时,像距在二倍
焦距之外;物距
在二倍焦距之
外时,像距早一
倍和二倍焦距
之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4密度的应用》优质课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的应用八年级物理科教案备课序号:第四节篇二:5.3密度的应用教案1(物理粤教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作用。
(2)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密度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行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运用密度公式ρ=m /v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于ρ=m /v,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下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方法,又要提醒学生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密度的定义是什么?(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演示:从水槽里取出一杯水)水槽里的水的密度有没有变化?与水杯里的水的密度相比较呢?(不变,相同)密度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我们就可借此属性为我们服务。
(老师分别出示:)运动员奖牌。
提问:如何鉴别这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制造的?既然大家没有办法,上完这节课后大家都能成为这方面鉴别高手了。
(对,应用密度能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上完这节课后大家都能成为这方面鉴别高手了。
)板书课题:密度知识的应用二、推进新课(一)、学查密度表师:要应用密度知识,我们就必须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密度。
科学家们已经测出了各种的密度。
课本上列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查查、说说。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5.4 密度知识的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五章第四节,主要讲述密度知识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密度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难点:密度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等)。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真假黄金,引出密度这个物理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真假黄金的密度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密度相关的例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质量等,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密度实验,如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单位;3.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密度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00g,密度为0.8g/cm³,求该物体的体积。
答案:500cm³2. 应用题:一瓶500mL的酒精,密度为0.8g/cm³,求这瓶酒精的质量。
答案:400g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航海、航空等领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5.4 密度知识的应用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4.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测量容器、测量尺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潜水员潜水和物体浮沉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复习质量和体积的概念。
(2)教师引入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特性。
(3)教师讲解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密度相关的例题,如物体浸没问题、物体浮沉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铜块的密度。
3. 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6N,求该物体的密度。
答案:1.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其特性包括: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变;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 铜块的密度为8g/cm³。
3. 该物体的密度为0.6×10³kg/m³。
第四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物理观念:(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盐水)体积和测量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2)会利用物理公式测量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2.科学思维: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科学探究:(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托盘天平、刻度尺、烧杯、水、量筒(量杯)、石块、土豆、盐水、食用油。
一、课题引入师:这里有不规则石块、土豆、盐水、食用油,你将如何测出它们的密度? 生:先分别测量出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对于不规则的固体物质,要想测量其密度,必须先准确测量其体积。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新课教学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ρ=mV。
需要的器材:天平(测量质量m )、刻度尺(测规则物体体积V )、量筒或量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V )。
2.量筒的使用。
(1)认清量程、分度值,便于快速准确读数(不需要估读,取整即可)(2)读数时视线要与下凹液面最低处或上凸液面最高处相平。
(3)液体的体积单位一般是升(L)、毫升(mL)。
1 L =1 dm 3 1 mL =1 cm 3 1 L =103 mL 3.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测量方法。
(1)方法:“排水法”或“溢水法”。
具体: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放入被测固体,读出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 2,用V 2-V 1即物体体积V 。
课题 1.2 探索之路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神奇,古人和后来的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此进行探究难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讲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问题:上节课我们布置的作业,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答案:会发生旋转,直到水流干为止。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神奇的现象,就像一个个谜,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解开?出示小黑板(画有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古人为什么把“晒干”画成这样子?观看图1-16,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观看图1-18,英格兰的石头阵总结:古人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和探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都是比较粗略的。
但后来,也就是我们的前辈对一些现象的解释更具体。
讲故事:哥白尼与其日心说体系介绍伽利略与天体活动介绍牛顿和爱因斯坦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投放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第一部分内容自己阅读课本自学,并完学案第一部分。
自学完成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学案第一部分空白内容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先辈们的探索之路,同时也要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过程。
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到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在比较热的天气里,为什么刚洗过脸的同学觉得凉快呢?猜想:可能跟水的蒸发有关实验:请同学上台来试一下,用水盆里水洗一下脸,让他说一下,洗过脸之后和洗之前感觉有什么不同?对此,大家想到了什么呢?解释:人洗脸后,感到格外凉快,脸上的水不断地减少,当脸上没有水时,又觉得天气很热。
人觉得凉快与人身上的水不断地减少有关,人体表面的水在晾干的过程中,表面的温度下降了2、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当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鸡蛋慢慢上浮,甚至露出水面一部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 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4 尝试科学探究 4. 4 升华和凝华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4. 5 水循环与水资源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 1 物体的质量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 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 3 密度的应用第三章光和眼睛 5. 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3.1 光世界巡行 5. 5 点击新材料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3.5奇妙的透镜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7眼睛与光学仪器3.8揭开色彩的奥秘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
5.4密度知识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⑵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二、教学重点
知道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三、教具:酒精灯、风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密度?公式?单位?
2、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
是V′
由ρ=m/V得V′=m/ρ=4kg/(11.3×103kg/m3)=0.35×10-3m3
0.35×10-3m3小于0.57×10-3m3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方法三:
若是纯铅的,当体积是0.57dm3是质量设为m′
由ρ=m/V得m=ρV=11.3×103kg/m3×0.57×10-3m3=6.44kg
6.44kg大于4kg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但要准确的鉴别物质,常常要用多种方法并用。
比如结合:物质的颜色、透明度、能否燃烧、硬度等物理性质。
(三)小结:
(四)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略。
《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能够设计盐、塑料制品等物质的密度测量方案(重点)●估测教室内空气的质量(重点)四、教学过程概述总流程※※※※※※※※※※※※※※※※※※※※※※※※※※※※※※※※※※※※※※※教学阶段课前准备教师活动拟定2个基础任务:1.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高;2.在家中做冰变水的实验,并观察体积变化情况?拟定4个探究任务:1.如何鉴别物质?2.如何利用密度测量体积?3.如何利用密度测量质量?4.如何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将拟定任务设计成导学案,下发班级,并作基础任务的安排。
在课前听取展讲要求、展讲规范等事宜。
选取便于学生展讲的教室并根据学生需要进行物品准备。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任务拟定让教师可以保证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但展讲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讲并互评。
培养学生表达、思维、展讲的能力,以及周末做实验的习惯。
技术使用网络等渠道查询时间安排课前两天※※※※※※※※※※※※※※※※※※※※※※※※※※※※※※※※※※※※※※※教学阶段课上环节①情境引入教师活动引入一个故事,帮助“张先生”判断戒指的组成材料,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产生物理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戒指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究竟如何判断”“方法是什么”等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同“小知识大价值”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对常见事物做理性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密度知识的兴趣。
技术使用PPT时间安排2min※※※※※※※※※※※※※※※※※※※※※※※※※※※※※※※※※※※※※※※教学阶段课上环节②回答点评学生活动个体或集体汇报预备性知识和新知预习知识。
教师活动教师相机指导易错点,演示指导难点。
时间安排5min。
时间:__年_月_日第_周星期_总课时_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Array【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教学准备】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实验讨论设计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怎样才能测出螺母的密度?也就是说依据什么原理?
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4、怎样测金属螺母质量和体积?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引入量筒的使用
出示量筒、量杯,讨论下列问题:
1、 观察量筒、量杯,它们的刻度有何不同之处?
2、 量筒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它与立方厘米是什么关系?
3、 这个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4、 使用量筒应注意什么问题?
5、如何使用用量筒测螺母的体积?
(2)设计并进行实验
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
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归纳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螺母的质量m.
(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 1;
(3).用细线悬吊着螺母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 2;
(4). 螺母的密度12V V m -=ρ (5)、对照密度表,螺母可能是哪种金属
设计记录用的表格
进行实验并且处理数据
交流与评价
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水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液体,称出总质量m;
(2).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 1;
(4).盐水密度V
m m 1-=ρ 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2.求质量
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由密度公式 ,可以得出
,,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
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 ,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
可以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讲解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
(四).归纳小结
1、鉴别物质
根据ρ=m/V,测出质量,量出体积,算出密度,通过查密度表,
就可以知道这是哪种物质了
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根据m=ρV,知道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的密度,量出物体的体积,
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
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根据V=m/ ρ,测出质量,查出密度,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该物体
的体积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4、5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