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细胞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9
生物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定义与重要性-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 所有生物体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2.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控制细胞活动。
- 细胞质:细胞内充满的半流体物质,包含细胞器。
- 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各自有特定功能。
3. 细胞的功能- 新陈代谢:细胞内进行的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
- 生长与分裂: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 遗传信息的传递: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二、细胞的分裂与遗传1. 细胞分裂的类型- 有丝分裂:细胞核分裂,产生两个遗传信息相同的细胞。
- 减数分裂:产生四个遗传信息不同的生殖细胞。
2.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的结构与复制。
- RNA的转录过程。
- 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3. 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 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
- 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
三、生物的进化1. 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物种的多样性。
- 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
-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
2. 生物分类- 生物的分类等级: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 生物的命名规则。
3. 进化树与系统发育- 进化树的构建。
- 物种的亲缘关系。
四、生物与环境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 生物的适应性- 适应性特征的形成。
-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请根据您所在地区的教育标准和使用的教材版本,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解释和例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此外,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图表、图像和其他视觉辅助材料来增强文档的教学效果。
八上生物第一章知识点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细胞质:包含各种细胞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 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呼吸作用。
- 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进行光合作用,转化光能为化学能。
3. 细胞的功能:- 物质交换:通过细胞膜进行氧气、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废物的排出。
- 能量转换: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 遗传信息的传递:细胞核中的DNA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和复制。
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1.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细胞核先分裂,随后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具有相同遗传信息的新细胞。
- 无丝分裂:不涉及染色体的变化,细胞直接分裂成两个。
2. 细胞生长:- 细胞生长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和合成新的细胞成分实现。
3.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分裂后,新细胞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形成不同的组织。
三、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原理:- 遗传是指生物将其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和转录过程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
2. 基因与染色体:- 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控制生物体的特定性状。
-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包含一个或多个基因。
3. 变异的类型:- 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可通过生殖传递给后代。
- 不可遗传变异:环境因素导致的变化,不会遗传给后代。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1.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碳、氮、水等在生物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
- 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 能量流动:- 能量从太阳开始,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
-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通常以热能形式散失。
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是初中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在初一的生物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生物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复习和回顾。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物学中,细胞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单位。
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起着选择性通透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基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储存着遗传信息。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生物种群是指同种生物个体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总体。
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是研究生物种群的重要内容。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方生活的不同种类生物的集合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如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三、生物的营养生物需要进行营养摄取才能生存和生长发育。
生物的营养主要分为三类:植物的光能营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动物的化学能营养,通过摄取食物得到化学能;真菌的吸收营养,通过吸收附近的有机物。
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调节,以维持内部稳定。
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两种方式。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完成的;而内分泌调节是通过激素的分泌对身体进行调节。
五、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繁殖是保持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方式。
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需要两个个体参与,产生后代的基因组合更为多样化;无性繁殖只有一个个体参与,产生的后代基因与其父代完全相同。
六、遗传与变异遗传是生物种群代际之间遗传物质传递的基本现象。
遗传物质是DNA,它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在遗传过程中,会出现基因的变异,进而推动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七、昆虫的生活及其应用昆虫是一类具有很高种类丰富度的生物,它们分布广泛,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有重要的影响。
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群居行为、食性特点等。
昆虫在人类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蜜蜂的蜜和蚕的丝等。
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生物可以根据细胞的结构,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类。
初一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的组成物质:
化学元素: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C、P、O、N等。
化合物: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细胞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
2. 细胞的统一性:所有的细胞都具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基本组成物质也是相同的。
三、细胞学说
1.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植物的细胞,而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2. 细胞学说的内容: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3.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从发现到提出到建立,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
这个学说在19世纪得到了确认和完善。
四、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1. 显微镜的构造:镜头、镜筒、转换器、调节旋钮等。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先对光,再放置装片,然后观察。
3. 显微镜的使用原则: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 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例如细菌、支原体等。
2. 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有复杂的细胞器。
例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
第一单元细胞及其分子组成第一讲走近细胞知识点一从生物圈到细胞1.分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原因2.填写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回答问题[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1)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3)病毒不是(填“是”或“不是”)生命系统。
知识点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填写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2.将常见真、原核生物序号填入所属集合中①蓝藻②绿藻③发菜④紫菜⑤硝化细菌⑥酵母菌⑦大肠杆菌⑧链球菌⑨玉米⑩青蛙[巧学助记]常见原核生物的“一、二、三”知识点三细胞学说1.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连线2.填写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1)组成: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功能: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来源: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一、理解运用能力1.(2012·北京高考)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答案:B2.判断下列有关细胞说法的正误。
(1)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2010·新课标全国卷T1A)(×)(2)蓝细菌、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2012·上海卷T5)(√)(3)乳酸菌与动植物相比,细胞内没有核糖体(2012·山东基本能力T54改编)(×)(4)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2012·海南卷T3)(√)(5)细菌有细胞核,蓝藻有叶绿体(2012·重庆卷T1改编)(×)(6)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2011·山东卷T5C)(×) 3.判断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正误。
(1)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2013·江苏卷T2)(√)(2)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2009·广东卷)(√)(3)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014·延吉模拟T1A)(×)(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读图析图能力1.补充完善两图中相应细胞结构名称。
高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笔记梳理第一单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的识别与黏附。
-细胞质:细胞内的液态胞内液和细胞器的组织结构。
-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DNA。
2.细胞的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由磷脂、蛋白质和糖脂组成。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的形状、进行细胞识别。
3.细胞的兴奋和传导-神经细胞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
-神经递质的作用。
4.细胞的新陈代谢-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蛋白质合成的三个阶段和蛋白质分解的途径。
-酶的功能:代谢反应的催化剂。
-细胞的能量供应:ATP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单元细胞代谢1.糖类代谢-糖的吸收和消化:消化酶的作用。
-糖的代谢途径:糖解途径和糖原合成途径。
2.脂类代谢-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的作用。
-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脂肪酸的合成和脂肪酸的分解。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的消化:胃液和肠液中的消化酶。
-氨基酸的合成和分解:氨基酸的转氨作用和脱氨作用。
4.细胞呼吸和发酵-细胞呼吸:糖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
-乳酸发酵、醇发酵和酵母菌发酵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DNA的化学组成。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血型的遗传规律。
2.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染色体的结构:核苷酸、基因、染色体的三个部分。
-染色体的性别:X、Y染色体的结构和性别决定。
3.基因的变异和遗传性状-突变:突变的原因、突变的种类和突变的遗传性状。
-遗传性状: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
4.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分子进化-进化的基本概念:物种的形成和物种演化。
-分子进化:分子生物学证据、分子遗传和进化关系。
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和分类1.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类-生物多样性: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物种分类:分类的目的和分类的方法。
2.动物界的分类和原生动物门-动物界的分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识记生物学属于中学生物学的重要部分,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理念。
下面将介绍七年级上册的生物知识点。
第一单元:细胞1. 细胞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元素。
2. 细胞的种类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基因组裸露在细胞质中;真核细胞有核膜,基因组保存在细胞核中。
3. 细胞的组成细胞由细胞壁、质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组成。
4. 细胞的功能细胞包括物质的代谢,能量的转化,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功能。
5.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细胞分裂和再生的基础,也是机体发育和修复的基础。
第二单元:生物遗传与进化1. DNA的结构DNA是一个由碱基、磷酸基和核苷酸等组成的双链螺旋结构,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
2. 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是在细胞核中伴随DNA存在的线状体,由长短不一的染色单体组成。
3.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一定的区段,能够决定某个特定性状或者组合的遗传单元。
4.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是近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性状的表现是由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可以遗传或掩盖。
5. 进化的基本规律进化是由群体中个体间的不同遗传特征的随机变化和自然选择的过程构成的。
第三单元: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间共同特征,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
2. 分子演化分子演化是利用DNA、RNA等生物分子序列数据研究生物进化、分类和遗传变异等问题的方法。
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它的营养方式、生命历程、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4. 物种保护物种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等方法来维护生物世界的平衡。
5.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对地球上的生命体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6上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部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结构,调节物质的进出功能。
2. 细胞质:包含细胞核和细胞器的胶状物质,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场所。
3.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含遗传物质DNA。
4. 线粒体:细胞呼吸的场所,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
5. 内质网: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的通道。
6.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和分泌。
细胞的功能1. 自我复制: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生产新的细胞。
2. 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 细胞运动:某些细胞具有自主运动的能力,如纤毛细胞和鞭毛细胞。
第二部分:遗传与变异遗传是生物种群发展和演化的基础,通过遗传,生物可以传递和继承特定的性状,而变异则为进化提供了可能。
遗传物质DNA1. DNA是构成遗传物质的分子,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
2. DNA通过碱基对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四种碱基。
基因和染色体1.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2. 染色体是细胞内DNA的组织形式,携带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遗传规律1.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等。
2. 随机分离和重组:由于基因分离和基因重组的随机性,后代的遗传组合具有多样性。
变异的起源和形式1. 变异是遗传信息的突发性改变。
2. 变异可通过突变和染色体重组等方式产生。
3. 变异的形式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
第三部分: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是细胞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涉及到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等过程。
细胞的分裂1. 有丝分裂:细胞核进行分裂和遗传物质的分配。
2.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进行分裂,形成四个基因组不同的细胞。
细胞的分化1. 细胞分化是细胞从初始状态分化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过程。
第一单元细胞课前导入“鸡肋”“听懂、弄会,再记忆”覆盖考点、考点讲解、应试技巧“看、听、想、答”考纲: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一)单纯扩散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O2、CO2、NO、CO、N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① 顺浓度差,不耗能;② 无需膜蛋白帮助;③ 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特点:(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
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电位差或化学物质的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性;(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三)主动转运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的本质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
Na+-K+依赖式ATP酶(钠泵)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的高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②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与形态。
③它能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
这种势能贮备是可兴奋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这也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
4.主动转运的类型(1)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利用ATP的能量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除钠泵外,还有Ca2+泵(或称Ca2+-Mg2+依赖式ATP酶)、H+泵(质子泵)和碘泵等。
(2)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而是来自膜外的高势能。
如:“小肠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转运的都是小分子物质(四)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过程。
※递质释放;激素分泌※吞噬作用;【例题】葡萄糖跨膜转运的方式有()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主动转运E.入胞作用[答疑编号700412010101:针对该题提问]【答案】C【例题】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是通过什么方式()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易化作用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答疑编号700412010102:针对该题提问]【答案】E【例题】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入胞作用[答疑编号700412010103: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例题】细胞膜内外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E.细胞膜上ATP的作用[答疑编号700412010104: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生物电产生于细胞膜的两侧!生物电产生的前提: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2.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
◇静息电位(RP):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对静息电位的测定表明: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若膜外电位为0,膜内即为负值。
大多数细胞的RP都在-10~-100 mV,如:骨骼肌细胞为-50~-70 mV,心室肌细胞为-90 mV,RBC为-10 mV。
◇动作电位(AP):是膜受到有效刺激后,在RP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位的快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例题】动作电位去极化是由于()A.Cl-内流B.Ca2+内流C.Na+内流D.K+内流E.K+外流[答疑编号700412010201:针对该题提问]【答案】C【例题】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A.Cl-内流B.Ca2+内流C.Na+内流D.K+内流E.K+外流[答疑编号700412010202:针对该题提问]【答案】E※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兴奋的引起——阈电位!【例题】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A.峰电位B.阈电位C.负后电位D.局部电位E.正后电位[答疑编号700412010203: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二)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兴奋——刺激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值高则兴奋性低,阈值低则兴奋性高。
【例题】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可出现()A.峰电位B.阈电位C.负后电位D.局部电位E.正后电位[答疑编号700412010204: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膜上任何一处产生动作电位都将沿着细胞膜扩布称为传导。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即:动作电位的传导特征◇不衰减性;◇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例题】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外正内负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答疑编号700412010205:针对该题提问]【答案】C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机制一、骨骼肌的结构与肌丝的分子组成骨骼肌细胞的结构特点: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该理论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肌细胞收缩时肌小节的变化——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肌管系统:1.横管系统(又称T-系统)是由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而形成。
2.纵管系统(肌质网)包绕于肌小节的中央部分,在横管的两侧,管腔出现膨大,称为终池。
3.三联体每一个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称三联体。
兴奋收缩耦联——【例题】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γ-氨基丁酸[答疑编号700412010206:针对该题提问]【答案】C【例题】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A.Na+B.K+C.Ca2+D.Mg2+E.Cl-[答疑编号700412010207:针对该题提问]【答案】C知识点整合——(与生理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相串联)※ 细胞间兴奋传递(突触传递)的特点:◇电-化学-电的过程◇时间延搁◇易受药物或内环境因素的影响◇单向传递◇易疲劳◇总和※突触传递:Ca2+内流↓突触小泡释放N递质↓兴奋性递质→Na+内流→ 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抑制性递质→Cl-内流→ 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突触后抑制)※兴奋在中枢的传递——多突触传递※比较记忆,要点总结:【例题】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C.反射弧中的突触D.传出神经E.效应器[答疑编号700412010301:针对该题提问]【答案】C【例题】有关突触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单向传递B.突触延搁C.总和D.不易疲劳E.后发放[答疑编号700412010302: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例题】A.K+B.Na+C.Ca2+D.Cl-E.H+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答疑编号700412010303:针对该题提问]【答案】D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离子基础是()[答疑编号700412010304: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例题】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A.去极化局部电位B.超极化局部电位C.具有全或无特性D.突触后膜Na+通透性增加所致E.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答疑编号700412010305: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例题】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答疑编号700412010306:针对该题提问]【答案】B。